返回

水浒之王族霸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6章 远洋船队

    “三门湾?你去那里干什么?”

    “买点时令海鲜。”

    “额…”洪皓都不想揭穿你,在宁海县城,想吃什么淡水鲜、海鲜吃不到?需要跑到码头去?

    王伦呵呵呵,“最多两天就回来,离得这么近,心里痒痒。”

    洪皓无奈,“好吧好吧,快去快回,别招惹西夷人。”

    王伦怎么会告诉洪皓真相呢?去三门湾当然是因为那里有远洋船队,它不是普通的船队,而是去倭岛的船队,去倭岛是为了运硫磺,这种制炸药必需品。黑火药三成份,木炭最易得,硝和硫磺都是朝廷管制品,少量会作为药材出售,大量肯定不通,即便是以医药院的名义。而王伦不说大量吧,千儿八百枚黑雷总该有吧?1

    硝的话,土法也能制,需要找好工匠来做,煎之为土硝、芒硝;这个硫磺嘛,倭岛遍地都是,现在天气凉爽,离春暖还有4-5个月,正是订货的好时节,随便拉来几船笑呵呵,燃烧弹都有了!

    怀着美梦,当然要去一趟三门湾!

    三门湾入海口,三山矗立于海中,巍峨壮阔,俨如三道卫士。每当海上风呼啸,三门湾就如一个大厅,穿堂风迅猛从中吹过,很多过往商船因而遇难。道理和杭州湾差不多,就是浪高风急容易翻船。

    唐末期,原经高丽半岛的中倭刀海上航道(北路),改由南路江浙沿海直航倭岛。因为战乱,盛极一时的倭岛遣唐使于837年戛然而止。至宋统一国家稳定,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中倭两国民间交流又慢慢恢复,而有宋超流的造船技术,使得往返于宋倭两地的船队,几乎都是宋人的民间航帮。到了三门湾地界,开创这一盛举的大名鼎鼎周良史(986-1021)谁人不知?船队先后七十多次到达倭岛贸易,改进多项航海仪器技术,不少官营民间造船场都前来求学!

    官塘周村,王伦听周老丈唾沫横飞得讲祖先壮举:

    “浙东海上多数的商船,能乘载百人、两头尖而高的三桅数帆船,船长约十丈,型宽两丈,肚下有舭龙骨,用橹和桨划行。良史公改造船只,亲自督造使其更加结实耐用,才可以远航数千里到倭岛。”

    王伦道:“那么去一趟倭岛需要多久呢?”

    “三五条船成队,七天左右就能到达倭岛的值嘉岛和博多港!”

    “只要七天?”王伦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刮风下雨会耽搁不少时日吧?海上龙卷风、台风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不知道王伦说的是什么风,但肯定是大风就对了,周老丈自得道:“掌握好季风时节就好,出海就有风险,谁也免不了,经历倭岛的雷电城浪,再看三门湾里这点小风雨又算的了什么!”

    王伦叹:“不过想来七天,在一望无垠的海上,也够枯燥的,不比去高丽,方向不好辨别吧?”

    “这个也是良史公摸索了校正了好久的水罗盘,再顺应季风,才能安全抵港。”

    “水罗盘还能校正?”

    周老丈道:“就是那个天然磁铁,指的不是正南,总有一点角度你知道吧?”

    王伦道:“磁偏角?这个怎么弄的,我能看看吗?”

    “等他们回来,我带你上去看看。”

    “倭岛人看到咱们的大船,是什么表情?”

    “那还用说,土巴鼠一样的人种,没见过世面!当年良史公推广平衡舵,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是凌波至宝!舵叶总是浸泡在海水中,航行时舵叶持续受到水的压力,易变形和被腐蚀。因此,船舵良史公看重,这是拿着全船人的性命冒险,可他还是坚持己见。船队顺利地进入码头,码头上密匝匝都是等买货的倭人,看见咱们这大船,不用橹桨篙操控船向,左右行进自如,都以为是变戏法唻!”

    王伦想象着那时的盛况,赞道:“去了倭岛,良史公他们一定被奉为上宾吧?”

    “那可不嘛!咱们良史公是大宋州衙指定的三门湾航帮总纲首总舵!倭人专门建了九州“鸿胪馆”和敦贺的“松原客馆”接待咱们!”

    “这一趟下来,赚得可不少哟。”

    “还好吧,从吴越王在时,这台州湾就有了航帮,高危险同样带来高收益,可自从有了市舶司,这远洋的买卖不做也罢,近海跑跑算了,还不危险。”

    王伦明白市舶司刮骨之狠,航帮人敢怒不敢言,“我看明州的外族商贾不少啊?他们……”

    “他们那都是无本买卖,什么香料、象牙、珍珠,遍地都是,只要人采来运来就是钱,市舶司对异族人点头哈腰,媚笑恭敬!再看对自己人的……”

    “无耻嘴脸!臭不要脸!崇洋媚外!不得好死!”

    周老丈摸摸鼻子:“真是好文采,骂人都这么对仗!”

    “嗨!我在明州见了,我说怎么没有异族客商抱怨呢,想想那些瓷器工艺品,本身就价值不菲啊!带回的货物还要敲一笔!”

    “可不是嘛!别处不知道,这临海市舶务太黑了,我们家虽出了进士,可这都快一百年了,再也没出过良史公那样的豪杰,慷慨有器度,众皆信服,跟市舶务交好,啥事也能通融方便。”周老丈鼻子一酸,“可惜英年早逝哦~”

    “啊?出了什么事?”

    “那是在天禧五年(1021)良史公坐的头船发生意外,船沉后,良史公在水中解救出随船的三四位倭岛僧人,后在解救乡人时,被散船板撞击头部,溺水遇难,那一年他才36岁。航帮隐瞒他的死讯,直到七年后,他遗腹子周弁(biàn)长大,其母家人让她改嫁,守志不渝。”

    王伦道:“就是这个周弁中进士了吧?”

    “嗯,那孩子年幼好学,家里穷困,却不肯接受乡邻救济,其母典卖衣奁供他读书,41岁中了宁海县第一个进士!谁也没想到,大器晚成的周家自此兴盛,七个儿子一个女婿都是进士,县君那话怎么说的来着?一门七进士,连女八登科!”

    王伦道:“好人有好报,良史公的福报都现在子孙后代上了,真想去他府上拜访,沾沾进士气也好啊!”

    周老丈神色暗淡道:“嗨!周弁做官后,四处迁任,一直就没回来,去年其孙周造去泉州赴任,路过回来一次,元祐八年(1093)其母与周弁葬于江宁府紫金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