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关于文学的争论
下午茶的时候,因为看书比较入迷,几个人决定放弃了。
虽然査红英那个妞表情纠结的比较痛苦。但是精神食粮填充最终还是战胜了口腹之欲。
叶雨泽为此还给她点了个大大的赞!
其实对于外国名著,叶雨泽比较喜欢的还是那些旧俄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叶雨泽一直不太喜欢政治倾向太浓的作品。
他认为,一个作家就是该真实的反应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活动。
也不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塑造出一个个超现实的人物。
而査红英却喜欢“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之类的作品,认为作家就该为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写作。
这种争论永远都不会有结果,跟立场无关,只是对文学的各自看法。
每当这个时候,王红花总是静静地听着,不发表看法。或许她还没有自己的看法。
她也是个经历过苦难的人,这种苦难还是人为的。所以她的思想中肯定也会有一些消极的东西。
王红花继续看小说,査红英和叶雨泽看开了诗集。
叶雨泽发现,査红英特别喜欢朦胧派的诗歌。
她还认识目前在京城的两个诗人北岛和芒克,虽然这两个人目前还不出名。但是在他们的小圈子里,确是人人皆知的。
査红英给他背出了芒克的一首作品。
?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叶雨泽承认,这首诗写的不错。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首意境很深的诗。
但是,他还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手法。
后期的那些朦胧派诗人,他们的诗歌追求的并不是大众的东西。
而是认为,诗歌是个很小众的东西。诗是写给看得懂的人看的。世人都看得懂的东西那不叫诗歌。
为此,他们的作品大多象谜语。甚至有些除了作者自己,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
对于这些,叶雨泽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因为叶雨泽认为,能让大众都看得懂,而且能广为流传的。才叫文学。
那种曲高和寡的东西,还是作为文献束之高阁吧!留给那些砖家们吃多了时候研究一下。
査红英已经完全忘记了叶雨泽的年龄。关键这小子对于文字的理解竟然比她这个北大中文系的学子一点不差。
两个人时而小声,时而大声的争论起来。完全忘了图书馆是个安静的圈子。
不过因为高考的恢复,来图书馆的大部分都是渴望知识的青年人。
而那些查看专业书籍的老同志们都离他们远远的躲在角落里。
他们的争论甚至引起了围观,支持谁的都有。一个比较激进的男孩子甚至朝叶雨泽叫嚣。
“你批判朦胧诗,那就拿出一首作品来。不要那些通篇都是感叹号的颂词!”
叶雨泽略一沉吟就背出一首。
我愿是急流,
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
从山岩中间滚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间,
愉快地游来游去。
……。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享誉世界。
没想到那个青年却不以为然。
“这都是多少年前的老古董了。有本事你就拿出一首新作品。就是你说的那种朴实的,任何人都看得懂而且能够感动人的!”
被人这么较劲,叶雨泽哪里还能忍?他拼命搜寻脑子里能够记住的诗歌。虽然智商不算高,几首诗咋也得有吧?
看来不下大招是不行了,叶雨泽一咬牙。把自己的看家绝招拿了出来。
突然想到了身后的事
写几句话给儿子
其实,火葬最干净
只是我们这里没有
不要开追悼会
这里,没有一个人懂得我的一生。
不要请道士
他们唱的实在不好听
放三天吧
我等一个人,很远
三天过后没来,就算了
有的人,永远都是错过
棺材里,不用装那么多衣服
土里,应该感觉不到人间的炎凉了。
忘记说碑的事了
弄一个最简单的和尚碑
抬碑的人辛苦
可以多给些工钱
碑上,刻个墓志铭
刻什么呢,我想一想
就刻个痛字吧
这一生,我一直忍着没有说出来
凿的时候
叫石匠师傅轻一点。
清明时候
事情不多,就来坐一坐
这里的风不冷
不用烧纸钱
不用挂青
我没有能力保佑你
一切靠自己
说说家事
说说那盆兰花开了没有
说说最近看了什么书
交了女朋友没有
不要提往事
我没有忘记
你看石碑上的那个字
刻得那么深
不要提国事
我早已料到
你看看,石碑上的那个字
刻得那么深。
随着叶雨泽的背诵。包括那个青年人在内,神情都开始变了。由不屑变得庄重,然后是哀伤。
包括査红英,王红花在内的几个女人,都默默流出了眼泪。
文学这个东西,从来都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感情。根本就没有小众一说!
那些叫嚣着文学作品要曲高和寡的家伙们,明明就是写不出东西了,却喜欢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自己搞晕,把别人砸蒙!
这些人也许在当时能够得意一时,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对不会留下一点关于他们的任何东西。
围观的人都静默着,而满面泪水的査红英却拿起笔,飞快的写了起来。
不愧是18岁就考入北大的天才儿童。叶雨泽只是背诵了一遍,她竟然全部默写了出来,而且一字不差!
立马,就有很多人抄了起来。而査红英则追问:
“叶雨泽,告诉我,这诗是谁写的?”
求收藏,推荐,月票和投资。
虽然査红英那个妞表情纠结的比较痛苦。但是精神食粮填充最终还是战胜了口腹之欲。
叶雨泽为此还给她点了个大大的赞!
其实对于外国名著,叶雨泽比较喜欢的还是那些旧俄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叶雨泽一直不太喜欢政治倾向太浓的作品。
他认为,一个作家就是该真实的反应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活动。
也不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塑造出一个个超现实的人物。
而査红英却喜欢“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之类的作品,认为作家就该为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写作。
这种争论永远都不会有结果,跟立场无关,只是对文学的各自看法。
每当这个时候,王红花总是静静地听着,不发表看法。或许她还没有自己的看法。
她也是个经历过苦难的人,这种苦难还是人为的。所以她的思想中肯定也会有一些消极的东西。
王红花继续看小说,査红英和叶雨泽看开了诗集。
叶雨泽发现,査红英特别喜欢朦胧派的诗歌。
她还认识目前在京城的两个诗人北岛和芒克,虽然这两个人目前还不出名。但是在他们的小圈子里,确是人人皆知的。
査红英给他背出了芒克的一首作品。
?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叶雨泽承认,这首诗写的不错。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首意境很深的诗。
但是,他还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手法。
后期的那些朦胧派诗人,他们的诗歌追求的并不是大众的东西。
而是认为,诗歌是个很小众的东西。诗是写给看得懂的人看的。世人都看得懂的东西那不叫诗歌。
为此,他们的作品大多象谜语。甚至有些除了作者自己,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
对于这些,叶雨泽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因为叶雨泽认为,能让大众都看得懂,而且能广为流传的。才叫文学。
那种曲高和寡的东西,还是作为文献束之高阁吧!留给那些砖家们吃多了时候研究一下。
査红英已经完全忘记了叶雨泽的年龄。关键这小子对于文字的理解竟然比她这个北大中文系的学子一点不差。
两个人时而小声,时而大声的争论起来。完全忘了图书馆是个安静的圈子。
不过因为高考的恢复,来图书馆的大部分都是渴望知识的青年人。
而那些查看专业书籍的老同志们都离他们远远的躲在角落里。
他们的争论甚至引起了围观,支持谁的都有。一个比较激进的男孩子甚至朝叶雨泽叫嚣。
“你批判朦胧诗,那就拿出一首作品来。不要那些通篇都是感叹号的颂词!”
叶雨泽略一沉吟就背出一首。
我愿是急流,
是山间的小河,
穿过崎岖的道路,
从山岩中间滚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间,
愉快地游来游去。
……。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享誉世界。
没想到那个青年却不以为然。
“这都是多少年前的老古董了。有本事你就拿出一首新作品。就是你说的那种朴实的,任何人都看得懂而且能够感动人的!”
被人这么较劲,叶雨泽哪里还能忍?他拼命搜寻脑子里能够记住的诗歌。虽然智商不算高,几首诗咋也得有吧?
看来不下大招是不行了,叶雨泽一咬牙。把自己的看家绝招拿了出来。
突然想到了身后的事
写几句话给儿子
其实,火葬最干净
只是我们这里没有
不要开追悼会
这里,没有一个人懂得我的一生。
不要请道士
他们唱的实在不好听
放三天吧
我等一个人,很远
三天过后没来,就算了
有的人,永远都是错过
棺材里,不用装那么多衣服
土里,应该感觉不到人间的炎凉了。
忘记说碑的事了
弄一个最简单的和尚碑
抬碑的人辛苦
可以多给些工钱
碑上,刻个墓志铭
刻什么呢,我想一想
就刻个痛字吧
这一生,我一直忍着没有说出来
凿的时候
叫石匠师傅轻一点。
清明时候
事情不多,就来坐一坐
这里的风不冷
不用烧纸钱
不用挂青
我没有能力保佑你
一切靠自己
说说家事
说说那盆兰花开了没有
说说最近看了什么书
交了女朋友没有
不要提往事
我没有忘记
你看石碑上的那个字
刻得那么深
不要提国事
我早已料到
你看看,石碑上的那个字
刻得那么深。
随着叶雨泽的背诵。包括那个青年人在内,神情都开始变了。由不屑变得庄重,然后是哀伤。
包括査红英,王红花在内的几个女人,都默默流出了眼泪。
文学这个东西,从来都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感情。根本就没有小众一说!
那些叫嚣着文学作品要曲高和寡的家伙们,明明就是写不出东西了,却喜欢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自己搞晕,把别人砸蒙!
这些人也许在当时能够得意一时,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对不会留下一点关于他们的任何东西。
围观的人都静默着,而满面泪水的査红英却拿起笔,飞快的写了起来。
不愧是18岁就考入北大的天才儿童。叶雨泽只是背诵了一遍,她竟然全部默写了出来,而且一字不差!
立马,就有很多人抄了起来。而査红英则追问:
“叶雨泽,告诉我,这诗是谁写的?”
求收藏,推荐,月票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