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3章 懒是人性
因为有汤普森这个外人在,周不器回国后都来不及休息,又直接进入了工作的状态,把他送到了今日头条所在的紫微星新媒体大楼。
由梁儒波来负责接待,介绍今日头条这款产品的理念。
周不器则是去见了张一明,又叫来了贺阳和裴瑶。
紫微星和紫微星国际虽然拆分了,可股份不能拆没了。紫微星国际是从紫微星拆分出去的,在拆分那一刻,紫微星国际的股东就都是紫微星的股东,只不过后来紫微星国际单独发展,又吸纳了更多新的股东。
对紫微星的老股东们来说,仍然会享受到紫微星国际发展的红利。
只不过就是业务上很难伸手了。
在利益上仍有关联。
周不器道:“收购雅虎的案子基本差不多了,不过有一个问题比较棘手,雅虎怎么办?总归要做点什么。”
张一明点了点头,“今日头条会是一个大方向。”
周不器道:“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不过,雅虎现在是个媒体网站,想要向媒体平台的方向去转型,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内部的阻力很大。”
张一明笑着说:“不转型,去做业务的扩大。”
“对,不转型。”
周不器就挺高兴,很认可这个切入点。
做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说法来做,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在紫微星国际收购雅虎的初期,雅虎的旧势力的影响力会很大,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博弈才行。
转型的挑战性太大了。
就算是内部也未必会同意。
如果用扩大业务的名义,那就不会有任何阻力了,包括杨志远在内的所有雅虎人,都希望雅虎能够复现当年的荣光,要把业务越做越大。
张一明道:“保留雅虎现在的媒体属性,可以有自己的编辑团队、记者团队、采访团队等等,这部分的业务可以叫做雅虎新闻。”
贺阳也听懂了,笑着说:“对,既然是做平台,总归就离不开自营+第三方。‘雅虎新闻’就是雅虎这个新闻平台上的自营部分,接下来只需要再引进更多的第三方的新闻源就行了。”
张一明道:“也不用一定要强调新闻的属性,更重要的还是吸引人的内容。这是我们做今日头条总结的经验,一些无趣的新闻,对用户的吸引力远不如有趣的旧闻。”
贺阳道:“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理念了。”
张一明道:“对,正常的新闻类产品,都是按时间来推送内容……时间因素当然很重要,很多内容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可大多数的时候,人们看的不是新闻,而是内容。每天的新闻其实没多少,最主要的还是有吸引力的内容。”
周不器觉得还是跟国内的团队沟通起来更顺畅,思路上基本都能保持一致,点了点头,“所以要做内容产品,而不是新闻产品。”
张一明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成本,新闻的成本太高了,如果想做新闻整合商,恐怕很难产生盈利。如果是旧闻,价格就会低很多,整合起来也会更容易。”
周不器忍不住哈哈大笑。
果然是一语中的。
新闻有时效性,可这份时效性对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意义不大。
就比如《华尔街日报》发了一篇关于特斯拉建新厂的消息,这当然是新闻,谁第一时间知道了消息,就可以赶紧去买特斯拉的股票。
可对普通不炒股的人来说,晚两个月知道了这个新闻,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雅虎要做内容整合,这里就有着巨大的成本差了。
新闻的价格那都太高了。
买不起。
那就可以买旧闻。
对快节奏的精英们来说,当然是看新闻,要迅速地掌握到社会动态;可是对慢节奏的普通的大众来说,除了一些特别带有时效性的内容,大多数的新闻和旧闻,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个思路要是说给雅虎的CEO斯科特·汤普森,估计他又得目瞪口呆了。
新闻不新了,那还叫新闻吗?
那还有价值吗?
放在周不器、张一明、郭鹏飞、梁儒波这一个国内的团队里,那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成本核算上的考量了。
贺阳虽然不做产品,可在紫微星当了这么多年高管,也是耳濡目染久了,缓缓地说:“美国跟国内还不太一样,国内的大型媒体公司和新闻平台都是国企,这些人的水平都不怎么样,挖掘不出新闻的真实价值。今日头条或者别的那些网站上,到处都是他们的新闻,都是免费的。美国就不太一样了,这些公司都有自负盈亏,都要寻找盈利模式,他们就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的价值。”
张一明笑着说:“对,既有版权,又很贵。雅虎如果想转型为新闻平台、内容平台,那么就一定要寻找到低价获取优质内容的方式。”
顿了一下,他接着说:“美国有很多整合类的内容平台,我当初做今日头条,其实也是来自美国同行的灵感。不过,他们做得太差了。不仅仅是美国大型传媒公司和新闻平台都有自己的订阅式软件,整合类软件在版权问题上很难和每一家公司都达成一致。也因为他们的产品模式不够新颖,到了今天还是那种‘人找信息’的模式。”
周不器点了点头,“科技的进步,就在于让人类越来越懒。这是第一驱动力。手机App的开发,尤其要针对这一驱动力,使用越简单,越是傻瓜式,就越会受欢迎。基于AI的推荐算法,让信息去找人,就是满足人类越来越懒的大逻辑。”
这当然不全对。
懒是人性。
可总有些人想要突破人性,不愿意懒散地活一辈子,每天会早起跑步,会勤快地让自己忙碌起来,生命在于运动。
可对大多数人来说,懒才是主题。
过去的雅虎,还是延续着九十年代的产品定位,面向的都是那群精英层的用户……这就出问题了,哪怕雅虎做得再好,这也注定会越来越小众。跟产品的好坏无关,跟产品的定位有关。
所谓的转型,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定位的转型。
要从小众向大众转型。
精英可以不懒,但懒才是更大众的属性。
这其实不是一个很容易做的决定。
很多人做企业,往往都有着一些很崇高的理想,觉得应该做点更高逼格的事……就拉不下脸去做一些事情。
这也是很多美国互联网巨头做出来的产品后来会被国内的App打得满地找牙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ikTok。
要说这玩意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根本不至于。
最关键就是你愿不愿意拉下脸去专门针对那些大众用户,去通过信息茧房来控制那些乌合之众。
互联网本来是信息传播,打破信息屏障,让所有人都都有机会奋发向上。
可是想奋发向上就得努力,这又跟懒的人性违背了。
怎么办?
可以通过互联网,把笨蛋和笨蛋们联系在一起,把他们困在一个茧房里,让笨蛋们在一起尽情地狂欢,让他们觉得找到了乌托邦,觉得我就是这个世界里的国王。
他们就可以很懒的不用思考了。
这流量就上来了。
这样的手段多少有点坑人,却符合人性。你不好意思做,那你就退出,那伱就只能在小圈子里做小众产品。
乌合之众才不在乎谁是真正为他们好的呢,他们只在乎短时间的简单快乐,至于这简单的快乐是不是精神毒药,whocare?
有的人想让你思考,有的人不想让你思考。
出于懒的人性,大众更喜欢的是那些不让他们思考的人、组织、机构和产品。
这就是周不器寻找的雅虎接下来的转型之道。
张一明道:“除了成本方面,在收入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本质上所有互联网的赚钱模式都可以归结于卖货模式,新闻的卖货属性不太强……”
由梁儒波来负责接待,介绍今日头条这款产品的理念。
周不器则是去见了张一明,又叫来了贺阳和裴瑶。
紫微星和紫微星国际虽然拆分了,可股份不能拆没了。紫微星国际是从紫微星拆分出去的,在拆分那一刻,紫微星国际的股东就都是紫微星的股东,只不过后来紫微星国际单独发展,又吸纳了更多新的股东。
对紫微星的老股东们来说,仍然会享受到紫微星国际发展的红利。
只不过就是业务上很难伸手了。
在利益上仍有关联。
周不器道:“收购雅虎的案子基本差不多了,不过有一个问题比较棘手,雅虎怎么办?总归要做点什么。”
张一明点了点头,“今日头条会是一个大方向。”
周不器道:“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不过,雅虎现在是个媒体网站,想要向媒体平台的方向去转型,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内部的阻力很大。”
张一明笑着说:“不转型,去做业务的扩大。”
“对,不转型。”
周不器就挺高兴,很认可这个切入点。
做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说法来做,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在紫微星国际收购雅虎的初期,雅虎的旧势力的影响力会很大,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博弈才行。
转型的挑战性太大了。
就算是内部也未必会同意。
如果用扩大业务的名义,那就不会有任何阻力了,包括杨志远在内的所有雅虎人,都希望雅虎能够复现当年的荣光,要把业务越做越大。
张一明道:“保留雅虎现在的媒体属性,可以有自己的编辑团队、记者团队、采访团队等等,这部分的业务可以叫做雅虎新闻。”
贺阳也听懂了,笑着说:“对,既然是做平台,总归就离不开自营+第三方。‘雅虎新闻’就是雅虎这个新闻平台上的自营部分,接下来只需要再引进更多的第三方的新闻源就行了。”
张一明道:“也不用一定要强调新闻的属性,更重要的还是吸引人的内容。这是我们做今日头条总结的经验,一些无趣的新闻,对用户的吸引力远不如有趣的旧闻。”
贺阳道:“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理念了。”
张一明道:“对,正常的新闻类产品,都是按时间来推送内容……时间因素当然很重要,很多内容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可大多数的时候,人们看的不是新闻,而是内容。每天的新闻其实没多少,最主要的还是有吸引力的内容。”
周不器觉得还是跟国内的团队沟通起来更顺畅,思路上基本都能保持一致,点了点头,“所以要做内容产品,而不是新闻产品。”
张一明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成本,新闻的成本太高了,如果想做新闻整合商,恐怕很难产生盈利。如果是旧闻,价格就会低很多,整合起来也会更容易。”
周不器忍不住哈哈大笑。
果然是一语中的。
新闻有时效性,可这份时效性对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意义不大。
就比如《华尔街日报》发了一篇关于特斯拉建新厂的消息,这当然是新闻,谁第一时间知道了消息,就可以赶紧去买特斯拉的股票。
可对普通不炒股的人来说,晚两个月知道了这个新闻,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雅虎要做内容整合,这里就有着巨大的成本差了。
新闻的价格那都太高了。
买不起。
那就可以买旧闻。
对快节奏的精英们来说,当然是看新闻,要迅速地掌握到社会动态;可是对慢节奏的普通的大众来说,除了一些特别带有时效性的内容,大多数的新闻和旧闻,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个思路要是说给雅虎的CEO斯科特·汤普森,估计他又得目瞪口呆了。
新闻不新了,那还叫新闻吗?
那还有价值吗?
放在周不器、张一明、郭鹏飞、梁儒波这一个国内的团队里,那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成本核算上的考量了。
贺阳虽然不做产品,可在紫微星当了这么多年高管,也是耳濡目染久了,缓缓地说:“美国跟国内还不太一样,国内的大型媒体公司和新闻平台都是国企,这些人的水平都不怎么样,挖掘不出新闻的真实价值。今日头条或者别的那些网站上,到处都是他们的新闻,都是免费的。美国就不太一样了,这些公司都有自负盈亏,都要寻找盈利模式,他们就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的价值。”
张一明笑着说:“对,既有版权,又很贵。雅虎如果想转型为新闻平台、内容平台,那么就一定要寻找到低价获取优质内容的方式。”
顿了一下,他接着说:“美国有很多整合类的内容平台,我当初做今日头条,其实也是来自美国同行的灵感。不过,他们做得太差了。不仅仅是美国大型传媒公司和新闻平台都有自己的订阅式软件,整合类软件在版权问题上很难和每一家公司都达成一致。也因为他们的产品模式不够新颖,到了今天还是那种‘人找信息’的模式。”
周不器点了点头,“科技的进步,就在于让人类越来越懒。这是第一驱动力。手机App的开发,尤其要针对这一驱动力,使用越简单,越是傻瓜式,就越会受欢迎。基于AI的推荐算法,让信息去找人,就是满足人类越来越懒的大逻辑。”
这当然不全对。
懒是人性。
可总有些人想要突破人性,不愿意懒散地活一辈子,每天会早起跑步,会勤快地让自己忙碌起来,生命在于运动。
可对大多数人来说,懒才是主题。
过去的雅虎,还是延续着九十年代的产品定位,面向的都是那群精英层的用户……这就出问题了,哪怕雅虎做得再好,这也注定会越来越小众。跟产品的好坏无关,跟产品的定位有关。
所谓的转型,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定位的转型。
要从小众向大众转型。
精英可以不懒,但懒才是更大众的属性。
这其实不是一个很容易做的决定。
很多人做企业,往往都有着一些很崇高的理想,觉得应该做点更高逼格的事……就拉不下脸去做一些事情。
这也是很多美国互联网巨头做出来的产品后来会被国内的App打得满地找牙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ikTok。
要说这玩意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根本不至于。
最关键就是你愿不愿意拉下脸去专门针对那些大众用户,去通过信息茧房来控制那些乌合之众。
互联网本来是信息传播,打破信息屏障,让所有人都都有机会奋发向上。
可是想奋发向上就得努力,这又跟懒的人性违背了。
怎么办?
可以通过互联网,把笨蛋和笨蛋们联系在一起,把他们困在一个茧房里,让笨蛋们在一起尽情地狂欢,让他们觉得找到了乌托邦,觉得我就是这个世界里的国王。
他们就可以很懒的不用思考了。
这流量就上来了。
这样的手段多少有点坑人,却符合人性。你不好意思做,那你就退出,那伱就只能在小圈子里做小众产品。
乌合之众才不在乎谁是真正为他们好的呢,他们只在乎短时间的简单快乐,至于这简单的快乐是不是精神毒药,whocare?
有的人想让你思考,有的人不想让你思考。
出于懒的人性,大众更喜欢的是那些不让他们思考的人、组织、机构和产品。
这就是周不器寻找的雅虎接下来的转型之道。
张一明道:“除了成本方面,在收入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本质上所有互联网的赚钱模式都可以归结于卖货模式,新闻的卖货属性不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