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 天下形势
今年的冬天冷的实在是不像话了,所以,从这次毛文龙对日的大战之后,在努尔哈赤对张盘的试探进攻失败之后,不管是哪一方。都明智的选择了猫冬。因为在这百年难见的天气里,不要说战斗,冻伤减员就能让一支军队失去战斗力而彻底的瘫痪,似乎这个天下再次太平无事了。
是不是趁着这个机会回京一趟,看看京城的变化,看看自己的媳妇还有大儿子,还有那个捡回来的小丫头?
但想了几日之后,毛文龙决定不回去了.回去,就必将再次陷入党争的漩涡里,自己就是一箱子鲤鱼里的清道夫,只要一回去,东林必将全力攻击自己,不攻击自己,他们感觉闲的难受。但自己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他们咬过来,当然自己会咬回去,那这种平静的鲤鱼箱,立刻就会天翻地覆。
现在的大明,正在全力的施行抗灾自救的伟业里,自己可不能乱了这朝局。
同时毛文龙也知道,现在明日金朝的这种平静,不过是大战前的平静,春暖花开,将会以更大的能量爆发。自己可不能陷入京师党争中抽不出身,自己的事多着呢。
首先,自己已经决定全力发展火器,尤其是燧发枪,这就需要大量的钢材,自己必须解决这个瓶颈。如此,自己就必须去趟铁山,然后压迫朝鲜铁山节制使李光道,让他加大对自己的铁料输出,这个非常关键。第二一个,自己要将大和岛的朝鲜小朝廷送到宣州,打出旗号。
现在李倧的正统朝廷已经被困死在了汉城,而他的平壤陪都的监国儿子和陪都朝廷,也已经被日本人坑杀。李倧不管是投降还是战死,他的朝廷都已经彻底的完蛋了,一个新的朝廷需要站出来,打起朝鲜的正统旗号,以宣示李庆朝廷的不合法性。
那么,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书自己的朝廷,给光长君正名。
朝廷对朝鲜的局势在锦衣卫的刺探下,早就洞若观火。帮助朝鲜,这在整个朝廷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大明忙的是脚不沾地,根本就抽调不出钱粮,也抽调不出兵力来参与这场战争。于是在天启询问诸臣该如何处置朝鲜问题的时候,就出奇的意见统一。不管是东林还是阉党,包括毛文龙的孤臣党,都一致决定,名正言顺的下旨,派毛文龙出兵朝鲜。
这三党统一的基础是,阉党认为只能毛文龙出兵,才不打乱朝廷的节奏,这一点上看,阉党还是想治理好这个国家的。
孤臣党赞成,是因为也有上面的原因,更是实际出发,东江镇是孤臣党实际的根基,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御敌于国门之外,总比打烂自己的家要好。还有一个就是,现在阉党在皇上的暗中支持下,一下拿下了东林六君子,驱逐了七十三贤士,风头劲猛,已经有了不可阻挡的势头。
而一项和阉党对着干,牵制阉党的东林,因为元气大伤,即便皇上和内阁再加以扶持,但精英尽去,也是有心无力,但皇上和内阁对将圈禁在东恭厂首善书院的七十三贤士表示了扶持,内帑拨付五万两银子,支持首善书院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士子们的伙食,让他们用舆论来牵制阉党。但对阉党的抑制作用却是不大。
而为了对抗阉党,孤臣党也希望毛文龙再取得几次胜利,稳固孤臣党基础,增强孤臣党声望,和阉党斗一斗。
在这一点上,毛文龙对日首战告捷的消息一出,当时全国一片沸腾,毛文龙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无人能比,他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所有的官员百姓都认为,只要毛文龙在东江,大明内地就可以心无旁鹫的干自己的事了。
孤臣党也因此水涨船高,英国公和沈光祚在朝中的话语也就底气十足,他们就想再接再厉,彻底的打个翻身仗。
毛文龙请册封光长君为国王的折子上去,大家没有人反对,但却考虑到,毕竟李倧没死,这就抛弃人家不太厚道,然后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决定,来个折中,反正李倧早晚得死,他也没了后人,就将光长君做为备胎算了,册封他为监国,只要李倧一死,光长君立刻正名。而为了显示对光长君的重视,这次册封的使臣,大明拿出了八贤王朱由检,做为对光长君暂时的委屈的回报。
毛文龙接到这个决定,不由得感慨,内阁那帮老家伙真的是考虑事情周到啊,不是自己能比拟的啊。
现在的朱由检年纪虽小,但已经成熟起来,尤其在左光斗和郑国公的一面帮助一面辅导下,那真的是成绩斐然。
而那些随着他去的勋贵子弟,更是想要建功立业,嗷嗷叫着,将这信阳周围千里的杆子劫匪水盗巨寇打的是望风披靡。最后大家干脆,惹不起这帮爷,咱们搬家,于是,信阳周围上千里,竟然再也没有盗匪,出现里难得的几百年没有的安宁。如此,原先走别的道路的商贾,宁可绕远,也要走信阳这一地区。
结果就是商贾繁荣拉动了经济,税收直线上涨,成为了大明的模范区。而八贤王感念国家危难,将所有的税收没有按照封王的规矩,将他们占为己有,全部实打实的上缴了国库。当时感激的左光斗涕零,感动的天启哭泣,感动的户部上书:“要是天下王爷都像八贤王这样该多好?那么占据天下土地三分之一,占据封地税收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的王爷所得归了国库,那就国库丰盈了。
全天下的王爷们都在破口大骂这个不守规矩的八贤王,唯有两个兄弟的叔叔福王,第一个站出来,向国库捐献了一百万的平辽银子。继而将自己的王田封地的税收和收入拿出一半上缴给国家,这让小兄弟两个感动莫名。看来,天下有难,还得是自己的亲人啊(亲叔侄)(这样的事实不是作者杜撰,历史上,福王真的这么做了,历史,真的冤枉了福王。)
投桃报李,也是大势所趋,天启下达了推恩令,凡有向福王这样的,将一半的收入上缴国库,朝廷将允许他们的子孙后代,或者买地或者经商,更允许他们科考,神宗时候搞了一半的王室改革,竟然在这种互相妥协之下,彻底的完成了。
因为所有的王爷郡王算了一笔账,自己即便将原先的税收全部留下,但是随着自己子孙后代的不断增加,三代之后几乎就养活不了他们了,如果大家接受皇帝的条件,放开对子孙后代的约束,反倒给子孙后代们留出了一个活路。于是就这样,八贤王朱由俭的一个为了亲哥哥分忧的举动,竟然让几代皇帝推行宗室改革而不成的办法,竟然进入这么奇妙的,在双方妥协之后,顺利的完成了。
结果就是大明的国库,一下子多了三倍的收入,国家的各项运转,也有了宽裕的资金,真的是皆大欢喜。
是不是趁着这个机会回京一趟,看看京城的变化,看看自己的媳妇还有大儿子,还有那个捡回来的小丫头?
但想了几日之后,毛文龙决定不回去了.回去,就必将再次陷入党争的漩涡里,自己就是一箱子鲤鱼里的清道夫,只要一回去,东林必将全力攻击自己,不攻击自己,他们感觉闲的难受。但自己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他们咬过来,当然自己会咬回去,那这种平静的鲤鱼箱,立刻就会天翻地覆。
现在的大明,正在全力的施行抗灾自救的伟业里,自己可不能乱了这朝局。
同时毛文龙也知道,现在明日金朝的这种平静,不过是大战前的平静,春暖花开,将会以更大的能量爆发。自己可不能陷入京师党争中抽不出身,自己的事多着呢。
首先,自己已经决定全力发展火器,尤其是燧发枪,这就需要大量的钢材,自己必须解决这个瓶颈。如此,自己就必须去趟铁山,然后压迫朝鲜铁山节制使李光道,让他加大对自己的铁料输出,这个非常关键。第二一个,自己要将大和岛的朝鲜小朝廷送到宣州,打出旗号。
现在李倧的正统朝廷已经被困死在了汉城,而他的平壤陪都的监国儿子和陪都朝廷,也已经被日本人坑杀。李倧不管是投降还是战死,他的朝廷都已经彻底的完蛋了,一个新的朝廷需要站出来,打起朝鲜的正统旗号,以宣示李庆朝廷的不合法性。
那么,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书自己的朝廷,给光长君正名。
朝廷对朝鲜的局势在锦衣卫的刺探下,早就洞若观火。帮助朝鲜,这在整个朝廷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大明忙的是脚不沾地,根本就抽调不出钱粮,也抽调不出兵力来参与这场战争。于是在天启询问诸臣该如何处置朝鲜问题的时候,就出奇的意见统一。不管是东林还是阉党,包括毛文龙的孤臣党,都一致决定,名正言顺的下旨,派毛文龙出兵朝鲜。
这三党统一的基础是,阉党认为只能毛文龙出兵,才不打乱朝廷的节奏,这一点上看,阉党还是想治理好这个国家的。
孤臣党赞成,是因为也有上面的原因,更是实际出发,东江镇是孤臣党实际的根基,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御敌于国门之外,总比打烂自己的家要好。还有一个就是,现在阉党在皇上的暗中支持下,一下拿下了东林六君子,驱逐了七十三贤士,风头劲猛,已经有了不可阻挡的势头。
而一项和阉党对着干,牵制阉党的东林,因为元气大伤,即便皇上和内阁再加以扶持,但精英尽去,也是有心无力,但皇上和内阁对将圈禁在东恭厂首善书院的七十三贤士表示了扶持,内帑拨付五万两银子,支持首善书院那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士子们的伙食,让他们用舆论来牵制阉党。但对阉党的抑制作用却是不大。
而为了对抗阉党,孤臣党也希望毛文龙再取得几次胜利,稳固孤臣党基础,增强孤臣党声望,和阉党斗一斗。
在这一点上,毛文龙对日首战告捷的消息一出,当时全国一片沸腾,毛文龙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无人能比,他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所有的官员百姓都认为,只要毛文龙在东江,大明内地就可以心无旁鹫的干自己的事了。
孤臣党也因此水涨船高,英国公和沈光祚在朝中的话语也就底气十足,他们就想再接再厉,彻底的打个翻身仗。
毛文龙请册封光长君为国王的折子上去,大家没有人反对,但却考虑到,毕竟李倧没死,这就抛弃人家不太厚道,然后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决定,来个折中,反正李倧早晚得死,他也没了后人,就将光长君做为备胎算了,册封他为监国,只要李倧一死,光长君立刻正名。而为了显示对光长君的重视,这次册封的使臣,大明拿出了八贤王朱由检,做为对光长君暂时的委屈的回报。
毛文龙接到这个决定,不由得感慨,内阁那帮老家伙真的是考虑事情周到啊,不是自己能比拟的啊。
现在的朱由检年纪虽小,但已经成熟起来,尤其在左光斗和郑国公的一面帮助一面辅导下,那真的是成绩斐然。
而那些随着他去的勋贵子弟,更是想要建功立业,嗷嗷叫着,将这信阳周围千里的杆子劫匪水盗巨寇打的是望风披靡。最后大家干脆,惹不起这帮爷,咱们搬家,于是,信阳周围上千里,竟然再也没有盗匪,出现里难得的几百年没有的安宁。如此,原先走别的道路的商贾,宁可绕远,也要走信阳这一地区。
结果就是商贾繁荣拉动了经济,税收直线上涨,成为了大明的模范区。而八贤王感念国家危难,将所有的税收没有按照封王的规矩,将他们占为己有,全部实打实的上缴了国库。当时感激的左光斗涕零,感动的天启哭泣,感动的户部上书:“要是天下王爷都像八贤王这样该多好?那么占据天下土地三分之一,占据封地税收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的王爷所得归了国库,那就国库丰盈了。
全天下的王爷们都在破口大骂这个不守规矩的八贤王,唯有两个兄弟的叔叔福王,第一个站出来,向国库捐献了一百万的平辽银子。继而将自己的王田封地的税收和收入拿出一半上缴给国家,这让小兄弟两个感动莫名。看来,天下有难,还得是自己的亲人啊(亲叔侄)(这样的事实不是作者杜撰,历史上,福王真的这么做了,历史,真的冤枉了福王。)
投桃报李,也是大势所趋,天启下达了推恩令,凡有向福王这样的,将一半的收入上缴国库,朝廷将允许他们的子孙后代,或者买地或者经商,更允许他们科考,神宗时候搞了一半的王室改革,竟然在这种互相妥协之下,彻底的完成了。
因为所有的王爷郡王算了一笔账,自己即便将原先的税收全部留下,但是随着自己子孙后代的不断增加,三代之后几乎就养活不了他们了,如果大家接受皇帝的条件,放开对子孙后代的约束,反倒给子孙后代们留出了一个活路。于是就这样,八贤王朱由俭的一个为了亲哥哥分忧的举动,竟然让几代皇帝推行宗室改革而不成的办法,竟然进入这么奇妙的,在双方妥协之后,顺利的完成了。
结果就是大明的国库,一下子多了三倍的收入,国家的各项运转,也有了宽裕的资金,真的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