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四面合围
自打刘兴贤带着信阳军一到大安口,马不停蹄的就对大安口展开了强攻。但即便他用了所有的办法,大安口依旧岿然不动。按照道理,刘兴贤有五万大军,占据大安口的敌人不过五千,但是要命就要命,在这长城险要的地形地势上了。燕山山脉,是出了名的山高坡陡,地形险峻的,简直让人只能仰望。而大安口,就建立在两座险峻的大山中间,不管是内外,都有一条漫长的坡路延伸到关口,就这一条长长的坡路,每一次只能展开五六人宽的攻击正面,你即便是有10万大军,也根本拿这一段关口,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当初守关的九边将士不是弃关逃跑,皇太极根本就打不进来,所以说,多么雄伟险要的雄关,人不行,就等于形同虚设。
看到毛承禄过来,足智多谋的刘兴贤也痛苦的无可奈何,“现在看来,即便我填上多少人命,我也拿这个雄关没有办法。”
毛承禄就看着那雄关就纳闷儿:“既然地形地势如此险要,历朝历代都是怎么攻破的呢?”
刘兴贤就长叹一声:“长城的关隘几乎都设立在这种险要的地方,要想攻破他们,几乎全是靠蒙混过关实现的。毕竟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越过不是关隘的地方突然出现了敌后。万里长城,不可能全是这样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势不是。
毛承禄就莫名其妙的询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不也从别的地方跃出长城呢?”然后看到刘兴贤看白痴一样看着自己,毛承禄就挠着脑袋,嘿嘿傻笑:“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长城内外都是自己的地方,你越过去又能如何?敌人就这一坨,敌人就在这里,即便你从无数个长城口过去,你也是白去。
结果刘兴贤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了一阵毛承禄之后,却蒙的醒悟过来:“对呀,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一面和敌人死战呢,从其他的关口,绕过去一支军队,从大安口的背面,向别人发起进攻,如此一来两面夹击,势必分散敌人的防守兵力,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我是一个猪脑子,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同时从两面城墙上对攻,这就是四面合围,多谢二将军的指点。”
毛承禄就再次得意的哈哈大笑:“我说我聪明吧,我刚刚说的办法绝对好吧,军中小诸葛,看来我还是比你强。”然后神色郑重的道:“我这一次来,并不是给你出主意看热闹的,我就是想看一看你夺下关口没有?咱们的大战略是将皇太极彻底的困在长城之内,如果你依旧夺不下关口,皇太极会从这里撤出长城,所以我不得不留下一部分兵力,阻挡住那一条漏网之鱼。现在看来你已经有了应对之法,我也就没有必要分兵,但是,我请求你,10日之内,如果你不能够拿下这个关口,请你告诉我,我就不得不带着一部分兵力,在你的后面阻击敌人。”
然后满怀感慨的看着遥远的辽东:“我们这些人,离家太久了,已经等不及了,我希望通过这一场战役,能让我提早回到故国家园去,结束这该死的战争。”
刘兴贤也遥望辽东方向,深有同感:“我们共同努力吧,为了能更早回家。”
孙承宗真正坐镇在了自己官爵名字上的城中——蓟州镇,现在,他已经召集了原先边军队,严令他们死守各个长城关口,绝对不能让皇太极再逃了,然后在获得了曹广校门徒运来的粮草军械之后,号炮一响,带着关宁大军,第一个向皇上被围的大营靠近。
战争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这样,当地一个人,可能就是为了一口气,就发动了战争,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什么胡子战争,马槽战争,口水战争。
是发动战争的人,不过是凭借着一口意气用事,当他事后冷静下来的时候,是个人,就都将为这种莫名其妙的借口而发动的血腥战争,打乱了自己平安富足的生活而后悔,但在这个时候,后悔还有用处吗?你还能收住手吗?
如果后悔有用能收住手,希特勒早就收手不再打苏联了,而当他在苏德战争的后期,想要和苏联共和的时候,不管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谁也没有了退步,只能打下去,直到其中的一个人彻底的倒下。
当然这些话说的有点远,就眼前的状况也是如此。
努尔哈赤发动了这场战争,延绵了十几年,当他儿子皇太极,想要结束这场战争的时候,大明朝廷却不同意了。
也真是的,你想打就打,想不打就不打,那么这个世界有你说了算了,还与别人有什么事情吗?
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
皇太极想通过这次突袭京畿,和大明的皇帝来一个城下之盟,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他现在的心思已经不是获得最大的利益的野心了,只要让他能够成为一地的诸侯王,让他好好的养精蓄锐一阵,也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可惜的很,千古名人说的那句话最有道理:“你可以将一个事情发起,但是这个事情的结束,却并不由你决定了。”
“面对大明皇帝的营垒,我们久攻不下,而且死生累累,然而大明的勤王之师,却在四周好整以暇的整顿,正在如泰山压顶一般,像我们慢慢的聚拢,情况有点不妙。”
其实用泰山压顶和情况不妙,来说现在的局面是恰当的。但这样的语气和形容词,却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君王的口中,这对整个将士的士气,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太极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再次派一个信使,去和大明的皇帝谈一谈,我愿意放弃原先以山海关为界,改为以辽河为界,承认毛文龙占据的地区,依旧为大明的领地,再次进行谈判。”
这样的条件,已经比原先那种气势汹汹,成为兄弟之国,以山海关为界退让了好几步。
按照皇太极自己的心思解释,那叫做大丈夫能屈能伸,但不过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那不过是冠冕堂皇的遮羞布,维护一下自己体面罢了。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太极做出这样巨大的让步,原因并不是因为大明勤王军队四面合围,也并不是因为毛承禄的骑兵,开始在四面骚扰牵制,八贤王的大军步步紧逼,更不是因为刘兴贤隔绝了自己的退路。
面对这些大明的勤王军,皇太极还有信心,只要派出五千勇士,必将一击而溃。现在他最担心的也是最恐惧的,那就是探报里说,毛文龙带着他的第5个儿子,气势汹汹的杀过来了。
现在皇太极对自己的行动,后悔了。
如果当初守关的九边将士不是弃关逃跑,皇太极根本就打不进来,所以说,多么雄伟险要的雄关,人不行,就等于形同虚设。
看到毛承禄过来,足智多谋的刘兴贤也痛苦的无可奈何,“现在看来,即便我填上多少人命,我也拿这个雄关没有办法。”
毛承禄就看着那雄关就纳闷儿:“既然地形地势如此险要,历朝历代都是怎么攻破的呢?”
刘兴贤就长叹一声:“长城的关隘几乎都设立在这种险要的地方,要想攻破他们,几乎全是靠蒙混过关实现的。毕竟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越过不是关隘的地方突然出现了敌后。万里长城,不可能全是这样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势不是。
毛承禄就莫名其妙的询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不也从别的地方跃出长城呢?”然后看到刘兴贤看白痴一样看着自己,毛承禄就挠着脑袋,嘿嘿傻笑:“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长城内外都是自己的地方,你越过去又能如何?敌人就这一坨,敌人就在这里,即便你从无数个长城口过去,你也是白去。
结果刘兴贤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了一阵毛承禄之后,却蒙的醒悟过来:“对呀,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一面和敌人死战呢,从其他的关口,绕过去一支军队,从大安口的背面,向别人发起进攻,如此一来两面夹击,势必分散敌人的防守兵力,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我是一个猪脑子,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同时从两面城墙上对攻,这就是四面合围,多谢二将军的指点。”
毛承禄就再次得意的哈哈大笑:“我说我聪明吧,我刚刚说的办法绝对好吧,军中小诸葛,看来我还是比你强。”然后神色郑重的道:“我这一次来,并不是给你出主意看热闹的,我就是想看一看你夺下关口没有?咱们的大战略是将皇太极彻底的困在长城之内,如果你依旧夺不下关口,皇太极会从这里撤出长城,所以我不得不留下一部分兵力,阻挡住那一条漏网之鱼。现在看来你已经有了应对之法,我也就没有必要分兵,但是,我请求你,10日之内,如果你不能够拿下这个关口,请你告诉我,我就不得不带着一部分兵力,在你的后面阻击敌人。”
然后满怀感慨的看着遥远的辽东:“我们这些人,离家太久了,已经等不及了,我希望通过这一场战役,能让我提早回到故国家园去,结束这该死的战争。”
刘兴贤也遥望辽东方向,深有同感:“我们共同努力吧,为了能更早回家。”
孙承宗真正坐镇在了自己官爵名字上的城中——蓟州镇,现在,他已经召集了原先边军队,严令他们死守各个长城关口,绝对不能让皇太极再逃了,然后在获得了曹广校门徒运来的粮草军械之后,号炮一响,带着关宁大军,第一个向皇上被围的大营靠近。
战争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这样,当地一个人,可能就是为了一口气,就发动了战争,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什么胡子战争,马槽战争,口水战争。
是发动战争的人,不过是凭借着一口意气用事,当他事后冷静下来的时候,是个人,就都将为这种莫名其妙的借口而发动的血腥战争,打乱了自己平安富足的生活而后悔,但在这个时候,后悔还有用处吗?你还能收住手吗?
如果后悔有用能收住手,希特勒早就收手不再打苏联了,而当他在苏德战争的后期,想要和苏联共和的时候,不管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谁也没有了退步,只能打下去,直到其中的一个人彻底的倒下。
当然这些话说的有点远,就眼前的状况也是如此。
努尔哈赤发动了这场战争,延绵了十几年,当他儿子皇太极,想要结束这场战争的时候,大明朝廷却不同意了。
也真是的,你想打就打,想不打就不打,那么这个世界有你说了算了,还与别人有什么事情吗?
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
皇太极想通过这次突袭京畿,和大明的皇帝来一个城下之盟,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他现在的心思已经不是获得最大的利益的野心了,只要让他能够成为一地的诸侯王,让他好好的养精蓄锐一阵,也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可惜的很,千古名人说的那句话最有道理:“你可以将一个事情发起,但是这个事情的结束,却并不由你决定了。”
“面对大明皇帝的营垒,我们久攻不下,而且死生累累,然而大明的勤王之师,却在四周好整以暇的整顿,正在如泰山压顶一般,像我们慢慢的聚拢,情况有点不妙。”
其实用泰山压顶和情况不妙,来说现在的局面是恰当的。但这样的语气和形容词,却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君王的口中,这对整个将士的士气,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太极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再次派一个信使,去和大明的皇帝谈一谈,我愿意放弃原先以山海关为界,改为以辽河为界,承认毛文龙占据的地区,依旧为大明的领地,再次进行谈判。”
这样的条件,已经比原先那种气势汹汹,成为兄弟之国,以山海关为界退让了好几步。
按照皇太极自己的心思解释,那叫做大丈夫能屈能伸,但不过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那不过是冠冕堂皇的遮羞布,维护一下自己体面罢了。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太极做出这样巨大的让步,原因并不是因为大明勤王军队四面合围,也并不是因为毛承禄的骑兵,开始在四面骚扰牵制,八贤王的大军步步紧逼,更不是因为刘兴贤隔绝了自己的退路。
面对这些大明的勤王军,皇太极还有信心,只要派出五千勇士,必将一击而溃。现在他最担心的也是最恐惧的,那就是探报里说,毛文龙带着他的第5个儿子,气势汹汹的杀过来了。
现在皇太极对自己的行动,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