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乡约
韩邦奇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士大夫家族固然有一二不肖之徒,但是大体都是秉承仁爱之心,做不出此等事来。不过,以防万一,我以为最好不要以家族的名义借钱,而是以乡社为单位。”
周梦臣说道:“乡社?”
他对这个词汇,有些熟悉,又有不熟悉。
韩邦奇说道:“你可知道蓝田乡约?”
周梦臣听到了蓝田乡约,才是明白怎么回事了?
乡约是宋儒提倡的,大明太祖皇帝竭力推行的。王阳明重新提倡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基层自治的机构。就是在一个村庄之中,或者几个村庄之中,几个头面人物,毕竟家族的家主等,在一起协商之中,定下规章。并承接朝廷一些任务等等。
一般来说,朝廷并不干涉乡约下面的事情。县官有什么事情就是与乡约的长老们对接。、
只是,周梦臣自己了解,其实所谓的乡约,并没有起到什么教化百姓,友邻互助,生产合作等作用。想想就知道,这乡约都是地方家族势力,退下来的官宦,还有有功名的人一切定下来的。这里面那里有普通百姓,还有一些家族单薄的人说话的份。
在农村,为什么要生男孩,就是因为家族人丁单薄,就会受欺负,而在古代这情况只会更严重。乡约套了一层皮之后,其实并不能改变这一切。
不过,周梦臣也明白。每一个大儒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最少在明代的大儒们,很多人都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以自己的想法来改造社会。
比如明初推行过一段时间的乡约,但是后来就慢慢荒废了,而今乡约从新成为大儒关注的对象,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王阳明。
王阳明平定赣南匪患之后,设立《南赣乡约》。其中蕴含一些保甲的思想,从此南赣这个土匪盘踞的地方,少了土匪,甚至王阳明后来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所带的人马,都是他剿匪的人马。
至于乡约到底在其中起没有起作用,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很多官员回家之后,都愿意推行乡约,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家乡做好事。
而今看来,韩邦奇也是有这个意愿的。
周梦臣也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乡约之平台,有没有利用的价值。能不能通过乡约这一层建立起乡级政府,从
来让大明朝廷的触角进一步深入。
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官府没有那么多官员,但是每一个乡派一个去作为监督的人员,大抵还是有的。
周梦臣并不觉得,将借贷的主体,从某家族变成了某乡约,会有什么变化。但是他还是乐意看看韩邦奇推行乡约有什么作用,也让周梦臣研究一下这个新课题。
周梦臣说道:“好,那就按师叔的意思来办,师叔说起来,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是不是也能这样做?”
韩邦奇说道:“说来听听。”
周梦臣说道:“我一直有以工代赈的想法,本来想派人征召民夫组织修缮,但是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一个不好,钱财被人贪污了,反而坏了我的名声,我意是不是可以将县下面的小工程,直接折算给各乡约。让他们自己去做,我只是派人做监工。想来想乡里乡亲的,不至于真让人谁生生饿死吧。”
周梦臣之所以想这样做,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手头人手不足,也不相信县里的吏员们。很多修缮的工程,都是县里报上来,拨款让县里执行,周梦臣怎么都不放心,他也不大好监督。如此一来,乡里干活,县里监督,钱绕过县一级别直接到乡里,也算是一种相互制衡的手段。
第二个原因,他就是想看看乡约能不能成为一个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存在,效果好不好。
而今的乡约还是非强制性的,大的小的都有,小的不过一个村落,大得却有十几个村落的联合。有几分后世乡一级别行政区的感觉。但是真正有可能成为一个行政框架的,却需要更多的补充。周梦臣希望通过具体做事,看发现问题,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必要。
毕竟大明之前的乡下的里甲制度,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至于有人想在其中中饱私囊。周梦臣杀胥吏,与杀这些地方士绅,也是一样快的。
韩邦奇说道:“好,这个办法好。”韩邦奇猛地起身。来回踱步,说道:“这样吧,我这就给你跑一趟,就这一件事情给落实了,请你放心,绝对不会出问题的。”
韩邦奇兴致高昂,似乎将这一件事情当成了验证自己内心之中治国之道的一种方法。自然是充满了激情。
周梦臣只来得及目送韩邦奇离开。
周梦臣送走韩邦奇之后,看着关中一带的地图,叹息一声,放在一边了。其实,韩邦奇没有意思到,周梦臣将
这些工程分解到各乡约,其实就是没有想过在关中搞大工程了。
原因很简单,关中修建水利的密度很大。大多都是不是明代修建的,而是汉唐修建遗留下来的,固然有很多都已经不能用了,但是有更多还是勉强能有的。
而且因为西北干旱,很多原来的水利措施都不能用,周梦臣看来,关中平原修建水利工程的潜力并不是太大。即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是事倍功半。
周梦臣手中的资源,从来不是无限。
自然要思考将手中最重要的资源花在关键的地方,什么是关键地方,就是花出去之后,能够事半功倍的地方。所以,他将这些小工程干脆让本地人来做。
周梦臣估计这些小工程,大大小小有一两百处,大的如同打通潼关道一般,需要数千人甚至更多人合力为之,预算在万两以上,而小得就是寻常水渠的问题,估计几百两就能搞定了。
但是不管万两,还是几百两,对关中百姓来都是福祉,毕竟很多事情县衙征召民夫修缮官道与水渠,从来是不给钱的,甚至要自带干粮。
合计在一起,周梦臣估计这些工程也不过二三十万两,再加上之前赈济百姓粮食银两之外,还有些维系这些百姓生活到秋收的粮食,还有分给河南,山西的一些赈灾款,黄河银行给周梦臣五百万两,周梦臣手中能留存而百万两到三百万两之间,具体情况,就要看具体分析了。
只是这么大一笔钱,周梦臣要用来做什么?
周梦臣想来想去,目光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潼关道,一个壶口瀑布了。
为什么放在这里,却是要从黄河说起来了。
周梦臣既然想要对河朔大移民,那么周梦臣就要寻找一个方便的移民交通线。周梦臣一眼就看到了黄河,沿着黄河北上,直接到河套地区,走水路是最方便快捷的办法。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
黄河很多地方都是不通航的。三门峡一段,就不用说了,前文已经说过了,唐朝的时候,为了渡过这一段险滩,也是做了很多准备的,但是最后不了了之了。
而除却三门峡这里,还有一段不能通航的地方,自然是壶口瀑布了,壶口瀑布作为自然景观,自然是极为壮观的,但是对黄河航运来说,却是一个灾难。
逼得黄河两岸的百姓,不得不来一个陆地行舟,将黄河航行的船,拖过壶口瀑布。
周梦臣说道:“乡社?”
他对这个词汇,有些熟悉,又有不熟悉。
韩邦奇说道:“你可知道蓝田乡约?”
周梦臣听到了蓝田乡约,才是明白怎么回事了?
乡约是宋儒提倡的,大明太祖皇帝竭力推行的。王阳明重新提倡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基层自治的机构。就是在一个村庄之中,或者几个村庄之中,几个头面人物,毕竟家族的家主等,在一起协商之中,定下规章。并承接朝廷一些任务等等。
一般来说,朝廷并不干涉乡约下面的事情。县官有什么事情就是与乡约的长老们对接。、
只是,周梦臣自己了解,其实所谓的乡约,并没有起到什么教化百姓,友邻互助,生产合作等作用。想想就知道,这乡约都是地方家族势力,退下来的官宦,还有有功名的人一切定下来的。这里面那里有普通百姓,还有一些家族单薄的人说话的份。
在农村,为什么要生男孩,就是因为家族人丁单薄,就会受欺负,而在古代这情况只会更严重。乡约套了一层皮之后,其实并不能改变这一切。
不过,周梦臣也明白。每一个大儒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最少在明代的大儒们,很多人都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以自己的想法来改造社会。
比如明初推行过一段时间的乡约,但是后来就慢慢荒废了,而今乡约从新成为大儒关注的对象,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王阳明。
王阳明平定赣南匪患之后,设立《南赣乡约》。其中蕴含一些保甲的思想,从此南赣这个土匪盘踞的地方,少了土匪,甚至王阳明后来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所带的人马,都是他剿匪的人马。
至于乡约到底在其中起没有起作用,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很多官员回家之后,都愿意推行乡约,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家乡做好事。
而今看来,韩邦奇也是有这个意愿的。
周梦臣也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乡约之平台,有没有利用的价值。能不能通过乡约这一层建立起乡级政府,从
来让大明朝廷的触角进一步深入。
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官府没有那么多官员,但是每一个乡派一个去作为监督的人员,大抵还是有的。
周梦臣并不觉得,将借贷的主体,从某家族变成了某乡约,会有什么变化。但是他还是乐意看看韩邦奇推行乡约有什么作用,也让周梦臣研究一下这个新课题。
周梦臣说道:“好,那就按师叔的意思来办,师叔说起来,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是不是也能这样做?”
韩邦奇说道:“说来听听。”
周梦臣说道:“我一直有以工代赈的想法,本来想派人征召民夫组织修缮,但是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一个不好,钱财被人贪污了,反而坏了我的名声,我意是不是可以将县下面的小工程,直接折算给各乡约。让他们自己去做,我只是派人做监工。想来想乡里乡亲的,不至于真让人谁生生饿死吧。”
周梦臣之所以想这样做,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手头人手不足,也不相信县里的吏员们。很多修缮的工程,都是县里报上来,拨款让县里执行,周梦臣怎么都不放心,他也不大好监督。如此一来,乡里干活,县里监督,钱绕过县一级别直接到乡里,也算是一种相互制衡的手段。
第二个原因,他就是想看看乡约能不能成为一个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存在,效果好不好。
而今的乡约还是非强制性的,大的小的都有,小的不过一个村落,大得却有十几个村落的联合。有几分后世乡一级别行政区的感觉。但是真正有可能成为一个行政框架的,却需要更多的补充。周梦臣希望通过具体做事,看发现问题,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必要。
毕竟大明之前的乡下的里甲制度,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至于有人想在其中中饱私囊。周梦臣杀胥吏,与杀这些地方士绅,也是一样快的。
韩邦奇说道:“好,这个办法好。”韩邦奇猛地起身。来回踱步,说道:“这样吧,我这就给你跑一趟,就这一件事情给落实了,请你放心,绝对不会出问题的。”
韩邦奇兴致高昂,似乎将这一件事情当成了验证自己内心之中治国之道的一种方法。自然是充满了激情。
周梦臣只来得及目送韩邦奇离开。
周梦臣送走韩邦奇之后,看着关中一带的地图,叹息一声,放在一边了。其实,韩邦奇没有意思到,周梦臣将
这些工程分解到各乡约,其实就是没有想过在关中搞大工程了。
原因很简单,关中修建水利的密度很大。大多都是不是明代修建的,而是汉唐修建遗留下来的,固然有很多都已经不能用了,但是有更多还是勉强能有的。
而且因为西北干旱,很多原来的水利措施都不能用,周梦臣看来,关中平原修建水利工程的潜力并不是太大。即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是事倍功半。
周梦臣手中的资源,从来不是无限。
自然要思考将手中最重要的资源花在关键的地方,什么是关键地方,就是花出去之后,能够事半功倍的地方。所以,他将这些小工程干脆让本地人来做。
周梦臣估计这些小工程,大大小小有一两百处,大的如同打通潼关道一般,需要数千人甚至更多人合力为之,预算在万两以上,而小得就是寻常水渠的问题,估计几百两就能搞定了。
但是不管万两,还是几百两,对关中百姓来都是福祉,毕竟很多事情县衙征召民夫修缮官道与水渠,从来是不给钱的,甚至要自带干粮。
合计在一起,周梦臣估计这些工程也不过二三十万两,再加上之前赈济百姓粮食银两之外,还有些维系这些百姓生活到秋收的粮食,还有分给河南,山西的一些赈灾款,黄河银行给周梦臣五百万两,周梦臣手中能留存而百万两到三百万两之间,具体情况,就要看具体分析了。
只是这么大一笔钱,周梦臣要用来做什么?
周梦臣想来想去,目光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潼关道,一个壶口瀑布了。
为什么放在这里,却是要从黄河说起来了。
周梦臣既然想要对河朔大移民,那么周梦臣就要寻找一个方便的移民交通线。周梦臣一眼就看到了黄河,沿着黄河北上,直接到河套地区,走水路是最方便快捷的办法。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
黄河很多地方都是不通航的。三门峡一段,就不用说了,前文已经说过了,唐朝的时候,为了渡过这一段险滩,也是做了很多准备的,但是最后不了了之了。
而除却三门峡这里,还有一段不能通航的地方,自然是壶口瀑布了,壶口瀑布作为自然景观,自然是极为壮观的,但是对黄河航运来说,却是一个灾难。
逼得黄河两岸的百姓,不得不来一个陆地行舟,将黄河航行的船,拖过壶口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