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一脉西传
周梦臣心中大喜过望,说道:“前辈,晚辈愚昧。前辈的意思是-----”
周梦臣有些不敢相信,这才试探着问道。
冯理一笑,说道:“你装什么糊涂,我明说便是,这里可以算是气学祖庭。关学亦是气学一脉。而今,你的学问,大有新意,为气学另开一片天地,我等气学故老,想要将你的学问列入祖庭之中。”
周梦臣立即说道:“前辈如此说,晚辈岂能有什么不愿意的。能让晚辈所得一二,供张子飨食,乃是晚辈的幸运。”
冯理说道:“那就好,你就在今日众多弟子之中,选一二列为亲传吧。”
周梦臣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
周梦臣觉得自己能想到,或者已经想清楚的东西,从来是毫无保留的写出来,或者传授出去。但是古人却未必这样想了。既然弟子,有及门,亲传,外门,记名等等分别。定然在传授上也是如此。
虽然周梦臣没有这个心思。但是别人未必这么想了。
不过,真要是说来。冯理的理解也未必不对。
或者说,他倒不是觉得周梦臣藏私。而是即便是到了后世,与导师关系好的,受到的指点也更多一点。既然是亲传弟子,弟子们固然对周梦臣承担很多义务。但是换过来说,也是周梦臣对弟子们承担责任。
如此一来,比起听周梦臣泛泛而论的教学,更能够得到周梦臣的真传。
周梦臣想明白这一点,也不好推托,他虽然而今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带学生了。但是他也从来不抗拒传授学问,别的不说,周梦臣将自己一切对标王阳明。王阳明有多少弟子,有名有姓的弟子有几十名之多,注意这里说的有名有姓的。是指要么在官场,要么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那种什么都没有的学生,根本不能称之为有名有姓的。
周梦臣既然想将气学压过心学,成为大明显学,在招收弟子上面,不敢说多出王阳明。最少不能比王阳明少太多。虽然真理有时候在少数人手中的。但是奈何,少数人的真理大多数时候是被践踏的。
周梦臣想了想,说道:“既然前辈这样说了,晚辈自然没有异议。只是我对横渠书院的弟子们,不大了解。能否推荐一二,而且我可能在陕西的时间不长了,新收的弟子,要跟在我身边调教一段时间。您看可以?
冯理轻轻一笑,说道:“既然拜了师,只是说,不是师傅说了算。你既然不熟悉横渠书院的弟子,我就代劳,推荐一二了。杨节与冯从道,两个人怎么样?杨节就是杨爵之子。天资不错,而冯从道也算官宦人家出身,为学肯下苦功夫。也算是横渠书院最有天资的两个孩子了。我希望你能多带在身边教教。今后关学一脉,就要他们两个人撑住了。”
周梦臣这才明白冯理的想法。
冯理与韩邦奇都年纪大。说不好听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断气了。
而杨节与冯从道天资虽然好,但是年纪太轻了,他们已经没有时间细细调教了。
毕竟培养一个大儒,可不是寻常人才。固然有些人天资非常。但是真正来说,历史能称得上大儒的。都是在四五十岁。才能融会贯通。学问熔炼为一体。称得上一声大儒。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要求。别的不说,杨节与冯从道这两个人都是官宦人家出身。不敢说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这才能让人一心一意投在学问之上,才能有所成就。
即便周梦臣看似年轻,但是真要说起来,他前后两辈子加起来,而今也有四五十岁了。
本来是一代培养一代,从明初薛瑄传数代到他们两人手中,一直是这样的。而与薛瑄同时代大儒,吴与弼之后一代一代到了阳明先生手中发扬光大。这种鲜明的对比。怎么不能让两位老人心焦,引周梦臣入关学,未必在周梦臣,而是希望周梦臣能培养出两三个学士,维持关学门庭不衰。周梦臣或许只能算半个关学弟子,乃是张载气学之后。但是这两个人却是苗根正红的关学弟子。他们的希望所在。
只是他们是看不见这两个后辈成长起来了。
周梦臣说道:“既然前辈都说好,那自然是好的。等一会儿,就将他们两个人请过来,问问他们的意见便是了。”
韩邦奇微微一笑,说道:“应该的。”
虽然这样说说。但是韩邦奇一点也不觉得两个人会拒绝。
周梦臣微微一顿,说道:“既然两位如此看重我。我也不敢敝帚自珍。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想得我真传,横渠书院或许力有不逮?”
冯理有些奇怪,说道:“此话怎讲?”
周梦臣看出来,其实冯理对周梦臣的学问并没有太深入地理解。或者说他们愿意理解其中一
部分,而不是所有。周梦臣气学其实就是科学另外一个名字,其中数学的作用之大,简直就是科学的骨架。
但是奈何,在冯理看来,数学在周梦臣气学之中的地位,是工具化的。至于到底是怎样的工具,冯理不明白,也没有精力明白。数学本身就是很难的东西,让八十岁的老头去重新学习数学,也未免太过残忍了。
所以,在他眼中周梦臣的气学,是纯理论的,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科学哲学。其实去掉科学一些实用化的东西,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哲学。这种东西,不敢说纯粹形而上的。但是如果教授学问的话,也是只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横渠书院虽然并不是太大。因为横渠书院虽然顶着张载的名字,早已开枝散叶了。陕西这块地方,有三原书院,以及其他数个书院。各方分流,限制了横渠书院的规模。但是承受这样的授课,却还是很简单的。
周梦臣不得不解释道:“我一项秉承世间所有学问,如果不能有助于世事,那么这学问就是空的。是有问题的。一个学说是正确的,那么他一定能将事情往正确的,对的方向推进。所以,一切学问都要通过实际,实践的检验。不能空谈。所以我在办大同书院的时候,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数学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具。我认识是夫子六艺之中第一,夫子六艺,其他五艺,或许时过境迁,但是数学是多少年也不会过时的。而且我不希望弟子空读书。我在大同书院的时候。---”周梦臣将他在大同书院一些关于科研的规章制度。一五一十说了出来,还有一些科研模式,经费,与成果等等。
最后周梦臣说道:“我的真传,不在于几句空话,几句批注,而在于这整个体系。”
周梦臣这番话,将冯理给吓住了。
冯理觉得自己已经高估了周梦臣,他看出了周梦臣的学问的潜力,也看出了周梦臣开创之功。已经觉得,周梦臣非常厉害,这才三十多岁,就已经不弱于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了。
不同学问是有不同的潜力的。也就是可供学者挖掘的地方。很多学说一出来,有的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有的才刚刚开始,弄容纳后多学者跟随研究多少年。
而周梦臣的学问,就是那种另开一片天地,将儒学在宋儒之后,深入心性之学中拉了出来。投入了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冯理觉得潜力重大,这才对周梦臣如此之好。
周梦臣有些不敢相信,这才试探着问道。
冯理一笑,说道:“你装什么糊涂,我明说便是,这里可以算是气学祖庭。关学亦是气学一脉。而今,你的学问,大有新意,为气学另开一片天地,我等气学故老,想要将你的学问列入祖庭之中。”
周梦臣立即说道:“前辈如此说,晚辈岂能有什么不愿意的。能让晚辈所得一二,供张子飨食,乃是晚辈的幸运。”
冯理说道:“那就好,你就在今日众多弟子之中,选一二列为亲传吧。”
周梦臣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
周梦臣觉得自己能想到,或者已经想清楚的东西,从来是毫无保留的写出来,或者传授出去。但是古人却未必这样想了。既然弟子,有及门,亲传,外门,记名等等分别。定然在传授上也是如此。
虽然周梦臣没有这个心思。但是别人未必这么想了。
不过,真要是说来。冯理的理解也未必不对。
或者说,他倒不是觉得周梦臣藏私。而是即便是到了后世,与导师关系好的,受到的指点也更多一点。既然是亲传弟子,弟子们固然对周梦臣承担很多义务。但是换过来说,也是周梦臣对弟子们承担责任。
如此一来,比起听周梦臣泛泛而论的教学,更能够得到周梦臣的真传。
周梦臣想明白这一点,也不好推托,他虽然而今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带学生了。但是他也从来不抗拒传授学问,别的不说,周梦臣将自己一切对标王阳明。王阳明有多少弟子,有名有姓的弟子有几十名之多,注意这里说的有名有姓的。是指要么在官场,要么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那种什么都没有的学生,根本不能称之为有名有姓的。
周梦臣既然想将气学压过心学,成为大明显学,在招收弟子上面,不敢说多出王阳明。最少不能比王阳明少太多。虽然真理有时候在少数人手中的。但是奈何,少数人的真理大多数时候是被践踏的。
周梦臣想了想,说道:“既然前辈这样说了,晚辈自然没有异议。只是我对横渠书院的弟子们,不大了解。能否推荐一二,而且我可能在陕西的时间不长了,新收的弟子,要跟在我身边调教一段时间。您看可以?
冯理轻轻一笑,说道:“既然拜了师,只是说,不是师傅说了算。你既然不熟悉横渠书院的弟子,我就代劳,推荐一二了。杨节与冯从道,两个人怎么样?杨节就是杨爵之子。天资不错,而冯从道也算官宦人家出身,为学肯下苦功夫。也算是横渠书院最有天资的两个孩子了。我希望你能多带在身边教教。今后关学一脉,就要他们两个人撑住了。”
周梦臣这才明白冯理的想法。
冯理与韩邦奇都年纪大。说不好听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断气了。
而杨节与冯从道天资虽然好,但是年纪太轻了,他们已经没有时间细细调教了。
毕竟培养一个大儒,可不是寻常人才。固然有些人天资非常。但是真正来说,历史能称得上大儒的。都是在四五十岁。才能融会贯通。学问熔炼为一体。称得上一声大儒。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要求。别的不说,杨节与冯从道这两个人都是官宦人家出身。不敢说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这才能让人一心一意投在学问之上,才能有所成就。
即便周梦臣看似年轻,但是真要说起来,他前后两辈子加起来,而今也有四五十岁了。
本来是一代培养一代,从明初薛瑄传数代到他们两人手中,一直是这样的。而与薛瑄同时代大儒,吴与弼之后一代一代到了阳明先生手中发扬光大。这种鲜明的对比。怎么不能让两位老人心焦,引周梦臣入关学,未必在周梦臣,而是希望周梦臣能培养出两三个学士,维持关学门庭不衰。周梦臣或许只能算半个关学弟子,乃是张载气学之后。但是这两个人却是苗根正红的关学弟子。他们的希望所在。
只是他们是看不见这两个后辈成长起来了。
周梦臣说道:“既然前辈都说好,那自然是好的。等一会儿,就将他们两个人请过来,问问他们的意见便是了。”
韩邦奇微微一笑,说道:“应该的。”
虽然这样说说。但是韩邦奇一点也不觉得两个人会拒绝。
周梦臣微微一顿,说道:“既然两位如此看重我。我也不敢敝帚自珍。不过,在我看来,如果想得我真传,横渠书院或许力有不逮?”
冯理有些奇怪,说道:“此话怎讲?”
周梦臣看出来,其实冯理对周梦臣的学问并没有太深入地理解。或者说他们愿意理解其中一
部分,而不是所有。周梦臣气学其实就是科学另外一个名字,其中数学的作用之大,简直就是科学的骨架。
但是奈何,在冯理看来,数学在周梦臣气学之中的地位,是工具化的。至于到底是怎样的工具,冯理不明白,也没有精力明白。数学本身就是很难的东西,让八十岁的老头去重新学习数学,也未免太过残忍了。
所以,在他眼中周梦臣的气学,是纯理论的,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科学哲学。其实去掉科学一些实用化的东西,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哲学。这种东西,不敢说纯粹形而上的。但是如果教授学问的话,也是只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横渠书院虽然并不是太大。因为横渠书院虽然顶着张载的名字,早已开枝散叶了。陕西这块地方,有三原书院,以及其他数个书院。各方分流,限制了横渠书院的规模。但是承受这样的授课,却还是很简单的。
周梦臣不得不解释道:“我一项秉承世间所有学问,如果不能有助于世事,那么这学问就是空的。是有问题的。一个学说是正确的,那么他一定能将事情往正确的,对的方向推进。所以,一切学问都要通过实际,实践的检验。不能空谈。所以我在办大同书院的时候,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数学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具。我认识是夫子六艺之中第一,夫子六艺,其他五艺,或许时过境迁,但是数学是多少年也不会过时的。而且我不希望弟子空读书。我在大同书院的时候。---”周梦臣将他在大同书院一些关于科研的规章制度。一五一十说了出来,还有一些科研模式,经费,与成果等等。
最后周梦臣说道:“我的真传,不在于几句空话,几句批注,而在于这整个体系。”
周梦臣这番话,将冯理给吓住了。
冯理觉得自己已经高估了周梦臣,他看出了周梦臣的学问的潜力,也看出了周梦臣开创之功。已经觉得,周梦臣非常厉害,这才三十多岁,就已经不弱于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了。
不同学问是有不同的潜力的。也就是可供学者挖掘的地方。很多学说一出来,有的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有的才刚刚开始,弄容纳后多学者跟随研究多少年。
而周梦臣的学问,就是那种另开一片天地,将儒学在宋儒之后,深入心性之学中拉了出来。投入了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冯理觉得潜力重大,这才对周梦臣如此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