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破而后立
聂豹听了,顿时一愣,心中暗道:“真是左也是你,右也是你。”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大地大,道理最大。这一句话出自北宋。这本身就是理学的概念。周梦臣一边贬斥理学,一边用理学的某些概念。看起来是无耻之尤。其实在儒学之中,这很正常的。
毕竟,每一次对之前的学问的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否定。理学有自己失败的一面,有自己的弊端。并不是说,理学就没有自己有道理的地方。
周梦臣自然要吸收融合了。
周梦臣接着说道:“聂尚书,此事如何,总就是陛下能够定夺,如果聂尚书觉得在下做的不对,在下等着聂尚书具本上奏。”
这一句话,弄得聂豹不会了。
能不能具本上奏?当然是能的。但是一般人没有人这样做。无他,大明风气是很开放的。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天高皇帝远,有些话说起出了石破天惊,但实际上,大家都觉得惊世骇俗,但很少有人真上纲上线。
别的不说,单单说王畿说得那些话,就一点不番忌讳吗?
儒学怎么可能与佛教一般无二啊?
即便到了清代,真是上告文字狱的人,还是受到大家鄙视的。聂豹真要是上奏,且不说,是不是代表徐党与周梦臣之间的决裂,单单这一件事情本身的行为,就会损毁聂豹的名声。
更不要说,谁不知道周梦臣最得圣眷。即便是告了,又有什么用处吗?
周梦臣一连两人给憋回去了。他目光扫过下面学子,果然他们看上去各种眼神都有,有愤怒的。这些人自然是心学的门徒,死忠那种。所以为王畿打抱不平。有看热闹的。这种人最多。其实这也是现实之中巨大多数人。因为对于最前沿的一些东西,普通人也就听一个热闹,在古代是这样的,在现在也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人是在思索,眼神之中还不有一丝丝的迷茫之色。这些才是周梦臣所要争取的人。
周梦臣深吸一口气。之前他一直是在科学外面包裹着一层儒学的外皮。但是此刻周梦臣不准备了。毕竟这层外衣已经不够用了。而且周梦臣而今也今非昔比了。他对于儒学造诣,足够他能用一些儒学的话语来翻译科学思想了。
周梦臣说道:“儒学是什么人?儒学从什么地方寻找,不在什
么太极图,不在华严经,而在论语。孔子一辈子讲得就是一个仁字,何以为仁?仁者爱人也。所以要有仁心仁行,有爱人之心,践爱人之行。方才为儒者。有爱人之心,无爱人之行,不过腐儒。有爱人之行,无爱人之心,不过循吏。而有一循吏胜一腐儒也。”
罗钦顺听了,心中暗道:“天人两分?”
古代很多儒者,都在提天人合一,但是有一个人在提天人两分,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周梦臣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是推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推到了天理。其实理学根本概念,就是这个理,三纲五常这种道德规范被称为天理,是天下乃是自然界都要遵循的规则。是一切道理的根源。理学家只需践行这样的天理,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但是圣人的境界于天下有什么好处?这个没有说。大抵是圣人出则天下治,至于为什么圣人出而天下治。这也没有说。
王阳明这才补上,人人可堪教化。只要人人都成为圣人,那天下怎么可能不大治?这就是王阳明的贡献,王阳明的心学与理学相比,还是偏实学一点,方案行的通,行不通,最少人家有践行方案。
而周梦臣直接将儒学忠孝仁义,这些概念放在一边,单单将仁这个概念拿出来,做出拆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明眼人都听出来,周梦臣将理学放在爱人之心中,放在儒学大框架的次要位置。
而今日,周梦臣却将儒学一分为二,似乎在暗示着天人两分的概念。
而且罗钦顺猜的对。周梦臣就是借鉴了王安石的天人两分的概念。
周梦臣接着说道:“爱人之行,其实不就是无衣者衣之,无食者食之,无家则家之,颠沛者不死于道路。从此养生厚死而已。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比如苏州一年需要粮食尽二百万石之多,而在南方一亩土地才产二到三石粮食,二百万石粮食,需要最少两百万亩土地。再加上耕种者所需的粮食,二百万亩未必够,苏州一地如此,天下百姓六千余万,以苏州本地观之,不在册的比在册的多出三倍,也就说天下百姓有两亿上下,如此一来,天下粮食够吃吗?”
“这就是为什么稍有天灾,便民不聊生。本来按尚书,国有九年之储?而今何在?”
“而解决这个粮食问题,需要什么?需要考虑种粮食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粮食高产?如何减轻在运输中对粮食的浪费,如何增多种粮食的土地,比如苏州一些土地,要不要种桑麻?”
“这都是现实问题。”
“我以为,儒学根本就是求治。而理学却无一论及此,此乃本末倒置。”
杨节听了,心中如同醍醐灌顶,心中暗道:“原来如此。”
此刻他再回想到了自己在朝邑调查的一些东西,顿时觉得原本枯燥的数字,是可以给人很多东西,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只觉的眼睛之前有一次纱布被扯开了,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世界变得不同了。
明朝从正统后,就涌现出一批实学的学者,但是这些学者,只是着眼于现实问题,认为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他们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周梦臣今日,就是在理论上建立起实学的根基。
单单这一点,周梦臣就不是没有拥护着。
杨节为什么听得醍醐灌顶,就是因为关中学派最重现实。这很符合关学一脉的预期。
周梦臣说道:“天之道,日月升降,潮汐来往,岂能因为心中一念转移?天理自有其脉络。而具体做事,必须遵守天道而为之。而气凝为器,道器不相离。人心之学,自有其道,而天道之学,各行其事,因道而设科学。专门研究,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如如何让粮食更高产?如何转运粮食?等等问题。”
“这才是儒门要研究的学问。”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乃是观自然之道,制天道而为用之,不求全才,有一技之长。如水利,军事,航运,营造等等。诚心正意修身,则是修养身心,学圣人之学,行圣人之道。齐家则是对父母亲人责任,如何齐家,则是以格物致知之道齐家,如果齐家有方,为朝廷所看重,或朝廷有用人之处,则为朝廷所用。是为治国。至于平天下,诸位当知,天下并非中国一地,南洋国家数十,西域国家数十,至于其他地方,又有何国?却不是你们所知的。”
“这些国家,或在蛮荒之际,或用野蛮之术。当为教化当地满意,以此地为中国之天下。须知在三代之治,不过河南关中山西南部而已,而今天下,是无数前辈一步步挣出来的。如果大明天下有平之处,自然为朝廷效力,而大明太平之时,当远射四方,变南洋,西域等服外之地,为中国之天下,此才是好男儿的治行,而不是苟且于斗室之内,藏身于庙宇之间,明言心性之学,暗为逃禅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大地大,道理最大。这一句话出自北宋。这本身就是理学的概念。周梦臣一边贬斥理学,一边用理学的某些概念。看起来是无耻之尤。其实在儒学之中,这很正常的。
毕竟,每一次对之前的学问的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否定。理学有自己失败的一面,有自己的弊端。并不是说,理学就没有自己有道理的地方。
周梦臣自然要吸收融合了。
周梦臣接着说道:“聂尚书,此事如何,总就是陛下能够定夺,如果聂尚书觉得在下做的不对,在下等着聂尚书具本上奏。”
这一句话,弄得聂豹不会了。
能不能具本上奏?当然是能的。但是一般人没有人这样做。无他,大明风气是很开放的。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天高皇帝远,有些话说起出了石破天惊,但实际上,大家都觉得惊世骇俗,但很少有人真上纲上线。
别的不说,单单说王畿说得那些话,就一点不番忌讳吗?
儒学怎么可能与佛教一般无二啊?
即便到了清代,真是上告文字狱的人,还是受到大家鄙视的。聂豹真要是上奏,且不说,是不是代表徐党与周梦臣之间的决裂,单单这一件事情本身的行为,就会损毁聂豹的名声。
更不要说,谁不知道周梦臣最得圣眷。即便是告了,又有什么用处吗?
周梦臣一连两人给憋回去了。他目光扫过下面学子,果然他们看上去各种眼神都有,有愤怒的。这些人自然是心学的门徒,死忠那种。所以为王畿打抱不平。有看热闹的。这种人最多。其实这也是现实之中巨大多数人。因为对于最前沿的一些东西,普通人也就听一个热闹,在古代是这样的,在现在也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人是在思索,眼神之中还不有一丝丝的迷茫之色。这些才是周梦臣所要争取的人。
周梦臣深吸一口气。之前他一直是在科学外面包裹着一层儒学的外皮。但是此刻周梦臣不准备了。毕竟这层外衣已经不够用了。而且周梦臣而今也今非昔比了。他对于儒学造诣,足够他能用一些儒学的话语来翻译科学思想了。
周梦臣说道:“儒学是什么人?儒学从什么地方寻找,不在什
么太极图,不在华严经,而在论语。孔子一辈子讲得就是一个仁字,何以为仁?仁者爱人也。所以要有仁心仁行,有爱人之心,践爱人之行。方才为儒者。有爱人之心,无爱人之行,不过腐儒。有爱人之行,无爱人之心,不过循吏。而有一循吏胜一腐儒也。”
罗钦顺听了,心中暗道:“天人两分?”
古代很多儒者,都在提天人合一,但是有一个人在提天人两分,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周梦臣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是推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推到了天理。其实理学根本概念,就是这个理,三纲五常这种道德规范被称为天理,是天下乃是自然界都要遵循的规则。是一切道理的根源。理学家只需践行这样的天理,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但是圣人的境界于天下有什么好处?这个没有说。大抵是圣人出则天下治,至于为什么圣人出而天下治。这也没有说。
王阳明这才补上,人人可堪教化。只要人人都成为圣人,那天下怎么可能不大治?这就是王阳明的贡献,王阳明的心学与理学相比,还是偏实学一点,方案行的通,行不通,最少人家有践行方案。
而周梦臣直接将儒学忠孝仁义,这些概念放在一边,单单将仁这个概念拿出来,做出拆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明眼人都听出来,周梦臣将理学放在爱人之心中,放在儒学大框架的次要位置。
而今日,周梦臣却将儒学一分为二,似乎在暗示着天人两分的概念。
而且罗钦顺猜的对。周梦臣就是借鉴了王安石的天人两分的概念。
周梦臣接着说道:“爱人之行,其实不就是无衣者衣之,无食者食之,无家则家之,颠沛者不死于道路。从此养生厚死而已。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比如苏州一年需要粮食尽二百万石之多,而在南方一亩土地才产二到三石粮食,二百万石粮食,需要最少两百万亩土地。再加上耕种者所需的粮食,二百万亩未必够,苏州一地如此,天下百姓六千余万,以苏州本地观之,不在册的比在册的多出三倍,也就说天下百姓有两亿上下,如此一来,天下粮食够吃吗?”
“这就是为什么稍有天灾,便民不聊生。本来按尚书,国有九年之储?而今何在?”
“而解决这个粮食问题,需要什么?需要考虑种粮食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粮食高产?如何减轻在运输中对粮食的浪费,如何增多种粮食的土地,比如苏州一些土地,要不要种桑麻?”
“这都是现实问题。”
“我以为,儒学根本就是求治。而理学却无一论及此,此乃本末倒置。”
杨节听了,心中如同醍醐灌顶,心中暗道:“原来如此。”
此刻他再回想到了自己在朝邑调查的一些东西,顿时觉得原本枯燥的数字,是可以给人很多东西,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只觉的眼睛之前有一次纱布被扯开了,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世界变得不同了。
明朝从正统后,就涌现出一批实学的学者,但是这些学者,只是着眼于现实问题,认为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他们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周梦臣今日,就是在理论上建立起实学的根基。
单单这一点,周梦臣就不是没有拥护着。
杨节为什么听得醍醐灌顶,就是因为关中学派最重现实。这很符合关学一脉的预期。
周梦臣说道:“天之道,日月升降,潮汐来往,岂能因为心中一念转移?天理自有其脉络。而具体做事,必须遵守天道而为之。而气凝为器,道器不相离。人心之学,自有其道,而天道之学,各行其事,因道而设科学。专门研究,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如如何让粮食更高产?如何转运粮食?等等问题。”
“这才是儒门要研究的学问。”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乃是观自然之道,制天道而为用之,不求全才,有一技之长。如水利,军事,航运,营造等等。诚心正意修身,则是修养身心,学圣人之学,行圣人之道。齐家则是对父母亲人责任,如何齐家,则是以格物致知之道齐家,如果齐家有方,为朝廷所看重,或朝廷有用人之处,则为朝廷所用。是为治国。至于平天下,诸位当知,天下并非中国一地,南洋国家数十,西域国家数十,至于其他地方,又有何国?却不是你们所知的。”
“这些国家,或在蛮荒之际,或用野蛮之术。当为教化当地满意,以此地为中国之天下。须知在三代之治,不过河南关中山西南部而已,而今天下,是无数前辈一步步挣出来的。如果大明天下有平之处,自然为朝廷效力,而大明太平之时,当远射四方,变南洋,西域等服外之地,为中国之天下,此才是好男儿的治行,而不是苟且于斗室之内,藏身于庙宇之间,明言心性之学,暗为逃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