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科举之弊
周梦臣略略用一些手段。
唐伯虎的旧事,就重新回到了所有人视野之中。
一时间议论纷纷。在周梦臣的引导之下,科举的热度一直不减。当然了,这也是大明秋闱在即。
春闱自然是考进士,秋闱是考举人。也是三年一度,在春闱之前,其实礼部的事情已经开始,要选派官员到各地当主考官。
也就是说三年一度的科举已经开始预热了。
这个时候关于科举的话题自然热度不减。
周梦臣甚至换了笔名写了一些讽刺小说,登在一些小报上面。就好像什么范进中举什么的。用以嘲讽科举制度,然后就不用周梦臣出手了。
剩下的事情,别人就已经代周梦臣完成了。
毕竟意识到科举弊端的不只是周梦臣一个人。
一时间,很多人出面在报纸上议论科举之事,就好像是集体吐槽一般。不过,事情发展到这里,一切还很寻常。毕竟,这仅仅是民间的吐槽。影响到不到官方。
甚至说这些话的人,自己都没有想过影响到科举。
毕竟科举实在太重要了。大明统治者虽然是皇帝,但是谁都知道,这是以文官集团为核心的。而文官集团的核心,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乃是大明官制的核心。
科举制度即便有种种问题。正因为太重要了。重要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谁都想动,但是谁都不敢动。其中影响太大了。
但是周梦臣将这一件事情给升级了。
对,周梦臣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在官报上发表了文章,表明了自己对科举的看法,列举了科举的种种弊端。
第一,不通实务。
虽然说真正科举考试的经营,但是很厉害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科举。根本什么都不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比如水利,兵法之类不学习一就罢了,连理学都不学习。程朱理学的大块头都扔在一边,仅仅学习一些从程朱理学之中摘抄出来的段落。更有甚者,直接背题。
反正八股文就这么多题目。全部背会了,就能通过了。
如此一来,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支离破碎,根本没有一个整体。不要说,通过学习儒学修养身心,乃至是通过儒学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之类。根本不可能的。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这样的学习行为,还真有可能中式。
不说别人。周梦臣的中进士
就有这种成分。
第二,考核主观。
文章与文章之间,是要高下,但是这个高下,很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以至于换一个做主考官,取中的人就会不一样,这不公平。
这种情况,让很多能打听到主考官是谁的学子占便宜。
甚至只要传出谁要出任主考官,这个人的文集就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卖脱销。
第三,偶然性太强了。
科举虽然考很多科,但其实是一篇八股定高下。决定取与不取的仅仅是一篇八股文。如果有一失误一次,则蹉跎三年。虽然他失误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国家取才的本意,尽可能不埋没人才。所以,考试要有尽可能大表现出这个人的能力,消除这种偶然性。
周梦臣在这三条上浓墨重彩。
却不是说科举就没有其他弊端了。
只是画出来的靶子,是要打的。
周梦臣提出这些,自然是要对这些弊端动手。
周梦臣这一篇文章一出,一时间天下震动。徐阶如果再不明白周梦臣的意图,他就是傻子了。
“啪。”老好人徐阶难得发怒了。说道:“周飞熊想做什么?”
“老师,这还想做什么?这是要刨我们的根啊。”李春芳脸色通红,说道;“他周某人,自己滥竽充数,位列孙山。而今却怪起科举不行了。老师,而今您不能不说话了,天下人都等着您说话的。”
李春芳是状元,算是科举考试的既得利益者。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固然是因为有一个好老师,但同时也是因为有一个状元的名头。
大明的状元郎,不管什么地方都高看一眼。除非境遇奇葩到如秦鸣雷。否则一般都会很有地位的。但是即便如秦鸣雷,混得如此不得知,也是一个礼部侍郎。
这个礼部侍郎的官职也不小了。
甚至可以是偶,翰林院地位就是建立在科举考试的好名次上面。他们因为科举名次高,进入翰林院,然后一路到内阁畅通无阻,甚至一般来说,连出任主考官,都优先让科举考试之中名次好的人担任了。
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名次好的话,是可以吃上一辈子的。
什么样的政治资源都向他们倾斜。
什么样的好处都是他们先来。
这即便是有灭国之功,也比不上东华门唱命第一。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科举。周梦臣动科举,就是动他们的根。这也是徐阶为什么如此愤怒的原因。
徐阶是一
个明白人。
如果说徐阶不知道科举的弊端的话,那是假的。
任何斗争最根本的要素,就是知己知彼。
但是徐阶很清楚,他背后的支持都是科举的受益者。甚至所谓之士林也是与科举绑在一起的。毕竟没有功名在身,谈什么士林中人?
徐阶的根基就在于此。
所以科举有再多的弊端,徐阶也不可能动科举,因为那是在动自己的根基。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去动的。同样也不允许别人来动。
徐阶之愤怒就在于此。
徐阶问张居正说道:“叔大,这一件事情,你怎么看?”
李春芳说了半天都是表明态度,但实际上,徐阶而今失态,这态度已经表明了,还需要李春芳强调,徐阶需要的是解决办法。
张居正心中叹了一口气,对周梦臣勇气有几分佩服。张居正是知道科举制度弊端多多,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动的人。因为树敌太多了。
张居正知道,周梦臣如果真在科举上动刀子,将来周梦臣不知道被多少读书人暗中咒骂。而这些读书人中,就有很多人未来可能身居高位。
当然了,如张居正这般的人,都很自信。自信自己在位的时候,什么问题都不会有的。但是奈何,人不可一辈子在位,等自己退下去之后,自己的身后命,就难说得很了。
周梦臣这是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一个炸弹。
周梦臣做了他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不过,此刻的张居正不能为周梦臣叫好,必须想办法对付周梦臣。无他,很明显的。徐阶在很多事情上,已经让李春芳越过了张居正。
虽然徐阶知道,张居正的能力胜过李春芳。但是徐阶更明白一件事情,李春芳的立场完完全全站在他这边,是没有退路的。但是张居正就不一样了。
张居正与周梦臣的友好关系,给了他更大的政治活动空间。
徐阶也容忍了这一点,但是同样的,在很多事情上,就偏向了李春芳。
张居正只能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张居正说道:“老师,学士与高拱接触过。高拱一向秉承实学,对科举一些弊端,也是颇有微词的。”
徐阶说道:“你的意思是,高拱也会下场?”
张居正斩钉截铁的说道;“这是必然的。高拱不足为惧,却要担心高拱身后的太子。太子与高拱名为师徒,情同父子。所以有些事情要留有余地。今日之事,不能不表态,但也不能太过了。弟子觉得,应该请王龙溪北上了。”
唐伯虎的旧事,就重新回到了所有人视野之中。
一时间议论纷纷。在周梦臣的引导之下,科举的热度一直不减。当然了,这也是大明秋闱在即。
春闱自然是考进士,秋闱是考举人。也是三年一度,在春闱之前,其实礼部的事情已经开始,要选派官员到各地当主考官。
也就是说三年一度的科举已经开始预热了。
这个时候关于科举的话题自然热度不减。
周梦臣甚至换了笔名写了一些讽刺小说,登在一些小报上面。就好像什么范进中举什么的。用以嘲讽科举制度,然后就不用周梦臣出手了。
剩下的事情,别人就已经代周梦臣完成了。
毕竟意识到科举弊端的不只是周梦臣一个人。
一时间,很多人出面在报纸上议论科举之事,就好像是集体吐槽一般。不过,事情发展到这里,一切还很寻常。毕竟,这仅仅是民间的吐槽。影响到不到官方。
甚至说这些话的人,自己都没有想过影响到科举。
毕竟科举实在太重要了。大明统治者虽然是皇帝,但是谁都知道,这是以文官集团为核心的。而文官集团的核心,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乃是大明官制的核心。
科举制度即便有种种问题。正因为太重要了。重要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谁都想动,但是谁都不敢动。其中影响太大了。
但是周梦臣将这一件事情给升级了。
对,周梦臣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在官报上发表了文章,表明了自己对科举的看法,列举了科举的种种弊端。
第一,不通实务。
虽然说真正科举考试的经营,但是很厉害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科举。根本什么都不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比如水利,兵法之类不学习一就罢了,连理学都不学习。程朱理学的大块头都扔在一边,仅仅学习一些从程朱理学之中摘抄出来的段落。更有甚者,直接背题。
反正八股文就这么多题目。全部背会了,就能通过了。
如此一来,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支离破碎,根本没有一个整体。不要说,通过学习儒学修养身心,乃至是通过儒学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之类。根本不可能的。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这样的学习行为,还真有可能中式。
不说别人。周梦臣的中进士
就有这种成分。
第二,考核主观。
文章与文章之间,是要高下,但是这个高下,很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以至于换一个做主考官,取中的人就会不一样,这不公平。
这种情况,让很多能打听到主考官是谁的学子占便宜。
甚至只要传出谁要出任主考官,这个人的文集就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卖脱销。
第三,偶然性太强了。
科举虽然考很多科,但其实是一篇八股定高下。决定取与不取的仅仅是一篇八股文。如果有一失误一次,则蹉跎三年。虽然他失误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国家取才的本意,尽可能不埋没人才。所以,考试要有尽可能大表现出这个人的能力,消除这种偶然性。
周梦臣在这三条上浓墨重彩。
却不是说科举就没有其他弊端了。
只是画出来的靶子,是要打的。
周梦臣提出这些,自然是要对这些弊端动手。
周梦臣这一篇文章一出,一时间天下震动。徐阶如果再不明白周梦臣的意图,他就是傻子了。
“啪。”老好人徐阶难得发怒了。说道:“周飞熊想做什么?”
“老师,这还想做什么?这是要刨我们的根啊。”李春芳脸色通红,说道;“他周某人,自己滥竽充数,位列孙山。而今却怪起科举不行了。老师,而今您不能不说话了,天下人都等着您说话的。”
李春芳是状元,算是科举考试的既得利益者。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固然是因为有一个好老师,但同时也是因为有一个状元的名头。
大明的状元郎,不管什么地方都高看一眼。除非境遇奇葩到如秦鸣雷。否则一般都会很有地位的。但是即便如秦鸣雷,混得如此不得知,也是一个礼部侍郎。
这个礼部侍郎的官职也不小了。
甚至可以是偶,翰林院地位就是建立在科举考试的好名次上面。他们因为科举名次高,进入翰林院,然后一路到内阁畅通无阻,甚至一般来说,连出任主考官,都优先让科举考试之中名次好的人担任了。
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名次好的话,是可以吃上一辈子的。
什么样的政治资源都向他们倾斜。
什么样的好处都是他们先来。
这即便是有灭国之功,也比不上东华门唱命第一。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科举。周梦臣动科举,就是动他们的根。这也是徐阶为什么如此愤怒的原因。
徐阶是一
个明白人。
如果说徐阶不知道科举的弊端的话,那是假的。
任何斗争最根本的要素,就是知己知彼。
但是徐阶很清楚,他背后的支持都是科举的受益者。甚至所谓之士林也是与科举绑在一起的。毕竟没有功名在身,谈什么士林中人?
徐阶的根基就在于此。
所以科举有再多的弊端,徐阶也不可能动科举,因为那是在动自己的根基。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去动的。同样也不允许别人来动。
徐阶之愤怒就在于此。
徐阶问张居正说道:“叔大,这一件事情,你怎么看?”
李春芳说了半天都是表明态度,但实际上,徐阶而今失态,这态度已经表明了,还需要李春芳强调,徐阶需要的是解决办法。
张居正心中叹了一口气,对周梦臣勇气有几分佩服。张居正是知道科举制度弊端多多,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动的人。因为树敌太多了。
张居正知道,周梦臣如果真在科举上动刀子,将来周梦臣不知道被多少读书人暗中咒骂。而这些读书人中,就有很多人未来可能身居高位。
当然了,如张居正这般的人,都很自信。自信自己在位的时候,什么问题都不会有的。但是奈何,人不可一辈子在位,等自己退下去之后,自己的身后命,就难说得很了。
周梦臣这是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一个炸弹。
周梦臣做了他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不过,此刻的张居正不能为周梦臣叫好,必须想办法对付周梦臣。无他,很明显的。徐阶在很多事情上,已经让李春芳越过了张居正。
虽然徐阶知道,张居正的能力胜过李春芳。但是徐阶更明白一件事情,李春芳的立场完完全全站在他这边,是没有退路的。但是张居正就不一样了。
张居正与周梦臣的友好关系,给了他更大的政治活动空间。
徐阶也容忍了这一点,但是同样的,在很多事情上,就偏向了李春芳。
张居正只能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张居正说道:“老师,学士与高拱接触过。高拱一向秉承实学,对科举一些弊端,也是颇有微词的。”
徐阶说道:“你的意思是,高拱也会下场?”
张居正斩钉截铁的说道;“这是必然的。高拱不足为惧,却要担心高拱身后的太子。太子与高拱名为师徒,情同父子。所以有些事情要留有余地。今日之事,不能不表态,但也不能太过了。弟子觉得,应该请王龙溪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