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九)
总的来说,沉睡了近百年的西班牙,迎来了启蒙时代的一位雄主,算得上是开明专制代表人物的雄主。
就他之前在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干的那些事,比如清查田亩、打击教会、僧侣还俗、没收地产等,如果能在西班牙办成了,似乎确实能把西班牙从泥潭中拉出来。
但这实际上是个正确的废话,因为如果法国能解决士绅一体纳粮问题、大明能解决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问题、荷兰当初能解决商业派和工业派的问题……那么大家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西班牙政府当然是重视贸易的,因为王室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就来自于垄断专营。
比如哈瓦那的烟草,皇室占着巨大的股份,并且成立了哈瓦那烟草公司,其余人不得经营烟草业务,从而获得了每年大约1000万比索的利润。
这当然不是什么西班牙落后的根源,英国政府一样垄断着棉布、糖、茶叶不准其余人私营,后期每年也能拿到1000万英镑的收益。
问题在于,玩垄断专营,也是需要行政能力的。
要么靠强大的封建户口制,搞禁海,一口通商市舶司。
要么靠强大的海军,搞缉私,抓着走私贩子就割耳朵。
要么凭借天然的良好地形,比如大顺卡在马六甲和巽他,在海峡巡逻缉私。
西班牙有这个能力吗?
所以西班牙很是希望借助外部的、欧洲之外的力量,均衡欧洲的局势,扰乱欧洲原本的贸易。
当然,有时候也要考虑一些国防问题,使得很多东西不可能完全以资本利润为导向。
比如哈瓦那的蔗糖业。
古巴非常适合发展蔗糖业。
西班牙人很清楚。
但古巴同样也有西班牙急需的木料。
而古巴的人口一直不足,一直到英国抢走了牙买加后,大约四五万西班牙人才从牙买加迁徙到哈瓦那。
按说,如果以利润导向,古巴就应该全面搞烟草业和蔗糖业。
但是,哈瓦那人口不足,西班牙必须还要考虑另一件事。
即:军舰、造船。
百年海军的说法,源于英国,不是因为训练要那么久,而是因为军舰需要用橡树作为材料。
橡树的特性是被炮弹击中后,不会产生大量的木屑——实心弹时代,能产生大量木屑的船料,对己方船员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英国有专门的种植橡树的委员会,隶属于海军部,才有了百年海军的说法。
西班牙……西班牙的气候,他就种不了适合海战的橡树。
西班牙……在北美也没有殖民地,他就没有橡树。
所以,西班牙想要发展军舰,只能依靠古巴的雪松,古巴的雪松是和橡树几乎同等水平的造舰材料,拥有几乎类似的物理特性:被炮弹击中后,不会产生大量的碎屑。
因此,西班牙在古巴,因为劳动力不足,只能在烟草、蔗糖、造船这三个行业里,选两个。
选三个当然好,但是人口不足,选不了三个。
故而,西班牙选择了烟草和造船,而蔗糖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管控,以降低造船业的成本,避免蔗糖业对造船用工造成巨大的竞争——除了用工之外,蔗糖业也需要木材,西班牙对雪松也进行管控,蔗糖业不得与造船业竞争木材。
很多时候,大顺这边看欧洲的政策,是疑惑的。
因为大顺的情况和欧洲的情况全然不同,比如大顺巴不得100亩土地,分给10家,因为要是一户百姓就都能干的话,剩下的9户百姓,大顺找不出足够的工作岗位给他们。
而欧洲一些地方的情况,比如古巴,那是奇葩的蔗糖业、烟草业和造船业,因为缺人而不可能同时发展。
除了这些现实情况外,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大顺介入而不是欧洲人自己打,对西班牙也是极为有利的。
因为西班牙的衰落史,就是一部新兴国家的崛起史,新兴国家的贸易时代,西班牙是吃亏的。而大顺要干新兴国家,打破现在的欧洲格局,对于西班牙来说自然意味着好日子回来了。
最起码,如果能搞成帝国内自贸区模式,在卡洛斯三世和其重用的启蒙派大臣看来,西班牙还是可以维系一个体面的、帝国联邦的形态走入新时代的。
故而,西班牙和法国,在对待与大顺合作的态度上,其实是迥然不同的。
法国不算是这个时代的失败者,至少现在不是,反而一直在谋求欧洲霸主的地位。
法国希望借助大顺的力量,肢解英国。
西班牙是这个时代的失败者,至少现在是,所以一直在谋求欧洲的一种均衡态势,以及适度地对新兴国家进行打压。
用卡洛斯三世自己的话来说,他对英国的讨厌,源于【他们展现出一种对全世界海洋的独裁】。
互相制衡的、没有霸主的欧洲,才是对西班牙这个垂垂老矣的国家最为有利的。
法国人当然也不是什么好鸟,虽然都是波旁家的,可西班牙和葡萄牙世代通婚呢,那还不是照样打?
法国过于强盛,对西班牙而言,自然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故而就此时来说,西班牙一直在搪塞法国那边,而法国那边也知道如果想要西班牙参战需要拿出足够的筹码,现在看来大顺出面法国至少不需要付出殖民地——印度的殖民地,在大顺参战的时候已经丢了,那已经不是法国的了。
而西班牙则希望以一种特别的合作方式,即:打击英国的走私贩子和私掠船、摧毁英国在加勒比海的贸易能力为主的结盟方式,而不想和大顺与法国,组成中、法、西联合舰队,登陆英国。
西班牙当然可以选择去攻打葡萄牙,并且摧毁英国商人在葡萄牙的贸易中心,波尔图。
因为西班牙战略的选择,使得其实只要大顺达成和西班牙的贸易协定,西班牙参战并对葡萄牙展开进攻、将葡萄牙从“英国人的殖民锁链中解救出来”也就顺利成章了。
参战,当然要参,这么好的摘果子机会,不摘白不摘。
怎么打、打成什么样,这里面涉及到内部斗争。
比如打葡萄牙,除了上面那种直取波尔图的时战略外,还有一种。
即从中南部的阿连特茹进军,围困里斯本,取都城。
这两个战略的区别,在于战后谈判,以及西班牙在这个变局中的战略目的、日后分赃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西班牙内部是有分歧的。
有人支持去攻打波尔图。
也有人支持去阿连特茹,进军里斯本。
换句话说,打波尔图,是打英国,摧毁英国在葡萄牙的贸易。
打里斯本,是打葡萄牙,直取首都,要大吞大咽。
但最终,打波尔图的意见,占了上风。
因为,西班牙前国王的后妈、现任国王的亲妈,在西班牙有很大的话语权,并且在卡洛斯三世卸任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政务之前,她是西班牙的摄政女王。
而她的亲闺女,也就是现西班牙国王的亲妹妹,是葡萄牙的王后。
摄政女王的继子在位的时候,她是继子最大的反对派,所有人都知道,前任西班牙国王继承的时候,是“与其说是父死子继的交接,不如说西班牙的权力是媳妇继承了婆婆”。
虽然被儿媳妇夺走了权力,但这句话的背后,意思是在其继子和儿媳妇继位之前,她才是西班牙宫廷那个掌控权力的。
现在,继子和儿媳妇相继没了,亲儿子从西西里来继位了,被流放的她在亲儿子来之前成了名正言顺的摄政王,那在宫廷自然是有极大影响力的。
打波尔图,打英国人,把波尔图的英国商人都赶走,不要去打里斯本,自己的亲闺女继续当葡萄牙王后,这不挺好的吗?
而法国大使自从大顺海军抵达地中海之后,一直在和葡萄牙接触。
希望葡萄牙看清现实、认清局势,参与到中、法的反英同盟中来。
这对西班牙来说当然不是件好事,历史上法国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把路易斯安纳割给了西班牙,才让西班牙出兵的。
但现在,法国因为大顺参战,顿时抖了起来,希望直接拉葡萄牙参战,而尽可能不给西班牙足够的好处。
当然两国不至于交恶,只不过貌合神离总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法国为什么撺掇葡萄牙反英,因为葡萄牙真的就如西班牙所说,算是身上有着英国的殖民锁链,是英国贸易体系中的一部分。
西班牙的这个理由,可不是瞎说的。
1703年《梅休因条约》后,葡萄牙确实算是英国的“半殖民地”。
纺织品关税打开,葡萄牙的纺织业被英国干爆。
英国对葡萄牙放开了葡萄酒关税,但是,欧洲产葡萄酒的国家多了去了:法国等,都是葡萄酒大国。再加上蔗糖产业发展造就的朗姆酒、土豆的引入早就的土豆烧酒等等,使得葡萄酒的市场其实没那么大。
故而在葡萄酒市场饱和之后,英国开始控制葡萄牙的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压低价格、收购资产。
标准套路。
而英国的纺织品之所以能够打开销路,因为英国有强大的海军和《航海条例》、以及可以被严格执行的《棉布禁止令》和《棉布奢侈税》,使得海量的印度布、中国布,很难突破《航海条例》,广泛地进入欧洲市场。
对法国而言,用西班牙做筹码,逼着葡萄牙反英,可以严重影响英国的贸易,这是法国的选择。
但,其实挺不地道的。
拿着西班牙来吓唬葡萄牙,问题是,西班牙能得到什么好处?单就法国的外交策略来说,其实真的挺无语的:因为和西班牙的关系更好一些,所以不考虑西班牙的感受和利益;因为和葡萄牙的关系差,葡萄牙和英国站在一起,所以希望西葡不要开战,而是想把葡萄牙拉进反英同盟里。
这种外交行径,不只是让西班牙有所不满,其实大顺也挺不爽的。毕竟葡萄牙在亚洲还有几块地呢,你把葡萄牙拉进来,让大顺这边也很难做。
就他之前在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干的那些事,比如清查田亩、打击教会、僧侣还俗、没收地产等,如果能在西班牙办成了,似乎确实能把西班牙从泥潭中拉出来。
但这实际上是个正确的废话,因为如果法国能解决士绅一体纳粮问题、大明能解决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问题、荷兰当初能解决商业派和工业派的问题……那么大家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西班牙政府当然是重视贸易的,因为王室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就来自于垄断专营。
比如哈瓦那的烟草,皇室占着巨大的股份,并且成立了哈瓦那烟草公司,其余人不得经营烟草业务,从而获得了每年大约1000万比索的利润。
这当然不是什么西班牙落后的根源,英国政府一样垄断着棉布、糖、茶叶不准其余人私营,后期每年也能拿到1000万英镑的收益。
问题在于,玩垄断专营,也是需要行政能力的。
要么靠强大的封建户口制,搞禁海,一口通商市舶司。
要么靠强大的海军,搞缉私,抓着走私贩子就割耳朵。
要么凭借天然的良好地形,比如大顺卡在马六甲和巽他,在海峡巡逻缉私。
西班牙有这个能力吗?
所以西班牙很是希望借助外部的、欧洲之外的力量,均衡欧洲的局势,扰乱欧洲原本的贸易。
当然,有时候也要考虑一些国防问题,使得很多东西不可能完全以资本利润为导向。
比如哈瓦那的蔗糖业。
古巴非常适合发展蔗糖业。
西班牙人很清楚。
但古巴同样也有西班牙急需的木料。
而古巴的人口一直不足,一直到英国抢走了牙买加后,大约四五万西班牙人才从牙买加迁徙到哈瓦那。
按说,如果以利润导向,古巴就应该全面搞烟草业和蔗糖业。
但是,哈瓦那人口不足,西班牙必须还要考虑另一件事。
即:军舰、造船。
百年海军的说法,源于英国,不是因为训练要那么久,而是因为军舰需要用橡树作为材料。
橡树的特性是被炮弹击中后,不会产生大量的木屑——实心弹时代,能产生大量木屑的船料,对己方船员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英国有专门的种植橡树的委员会,隶属于海军部,才有了百年海军的说法。
西班牙……西班牙的气候,他就种不了适合海战的橡树。
西班牙……在北美也没有殖民地,他就没有橡树。
所以,西班牙想要发展军舰,只能依靠古巴的雪松,古巴的雪松是和橡树几乎同等水平的造舰材料,拥有几乎类似的物理特性:被炮弹击中后,不会产生大量的碎屑。
因此,西班牙在古巴,因为劳动力不足,只能在烟草、蔗糖、造船这三个行业里,选两个。
选三个当然好,但是人口不足,选不了三个。
故而,西班牙选择了烟草和造船,而蔗糖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管控,以降低造船业的成本,避免蔗糖业对造船用工造成巨大的竞争——除了用工之外,蔗糖业也需要木材,西班牙对雪松也进行管控,蔗糖业不得与造船业竞争木材。
很多时候,大顺这边看欧洲的政策,是疑惑的。
因为大顺的情况和欧洲的情况全然不同,比如大顺巴不得100亩土地,分给10家,因为要是一户百姓就都能干的话,剩下的9户百姓,大顺找不出足够的工作岗位给他们。
而欧洲一些地方的情况,比如古巴,那是奇葩的蔗糖业、烟草业和造船业,因为缺人而不可能同时发展。
除了这些现实情况外,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大顺介入而不是欧洲人自己打,对西班牙也是极为有利的。
因为西班牙的衰落史,就是一部新兴国家的崛起史,新兴国家的贸易时代,西班牙是吃亏的。而大顺要干新兴国家,打破现在的欧洲格局,对于西班牙来说自然意味着好日子回来了。
最起码,如果能搞成帝国内自贸区模式,在卡洛斯三世和其重用的启蒙派大臣看来,西班牙还是可以维系一个体面的、帝国联邦的形态走入新时代的。
故而,西班牙和法国,在对待与大顺合作的态度上,其实是迥然不同的。
法国不算是这个时代的失败者,至少现在不是,反而一直在谋求欧洲霸主的地位。
法国希望借助大顺的力量,肢解英国。
西班牙是这个时代的失败者,至少现在是,所以一直在谋求欧洲的一种均衡态势,以及适度地对新兴国家进行打压。
用卡洛斯三世自己的话来说,他对英国的讨厌,源于【他们展现出一种对全世界海洋的独裁】。
互相制衡的、没有霸主的欧洲,才是对西班牙这个垂垂老矣的国家最为有利的。
法国人当然也不是什么好鸟,虽然都是波旁家的,可西班牙和葡萄牙世代通婚呢,那还不是照样打?
法国过于强盛,对西班牙而言,自然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故而就此时来说,西班牙一直在搪塞法国那边,而法国那边也知道如果想要西班牙参战需要拿出足够的筹码,现在看来大顺出面法国至少不需要付出殖民地——印度的殖民地,在大顺参战的时候已经丢了,那已经不是法国的了。
而西班牙则希望以一种特别的合作方式,即:打击英国的走私贩子和私掠船、摧毁英国在加勒比海的贸易能力为主的结盟方式,而不想和大顺与法国,组成中、法、西联合舰队,登陆英国。
西班牙当然可以选择去攻打葡萄牙,并且摧毁英国商人在葡萄牙的贸易中心,波尔图。
因为西班牙战略的选择,使得其实只要大顺达成和西班牙的贸易协定,西班牙参战并对葡萄牙展开进攻、将葡萄牙从“英国人的殖民锁链中解救出来”也就顺利成章了。
参战,当然要参,这么好的摘果子机会,不摘白不摘。
怎么打、打成什么样,这里面涉及到内部斗争。
比如打葡萄牙,除了上面那种直取波尔图的时战略外,还有一种。
即从中南部的阿连特茹进军,围困里斯本,取都城。
这两个战略的区别,在于战后谈判,以及西班牙在这个变局中的战略目的、日后分赃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西班牙内部是有分歧的。
有人支持去攻打波尔图。
也有人支持去阿连特茹,进军里斯本。
换句话说,打波尔图,是打英国,摧毁英国在葡萄牙的贸易。
打里斯本,是打葡萄牙,直取首都,要大吞大咽。
但最终,打波尔图的意见,占了上风。
因为,西班牙前国王的后妈、现任国王的亲妈,在西班牙有很大的话语权,并且在卡洛斯三世卸任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政务之前,她是西班牙的摄政女王。
而她的亲闺女,也就是现西班牙国王的亲妹妹,是葡萄牙的王后。
摄政女王的继子在位的时候,她是继子最大的反对派,所有人都知道,前任西班牙国王继承的时候,是“与其说是父死子继的交接,不如说西班牙的权力是媳妇继承了婆婆”。
虽然被儿媳妇夺走了权力,但这句话的背后,意思是在其继子和儿媳妇继位之前,她才是西班牙宫廷那个掌控权力的。
现在,继子和儿媳妇相继没了,亲儿子从西西里来继位了,被流放的她在亲儿子来之前成了名正言顺的摄政王,那在宫廷自然是有极大影响力的。
打波尔图,打英国人,把波尔图的英国商人都赶走,不要去打里斯本,自己的亲闺女继续当葡萄牙王后,这不挺好的吗?
而法国大使自从大顺海军抵达地中海之后,一直在和葡萄牙接触。
希望葡萄牙看清现实、认清局势,参与到中、法的反英同盟中来。
这对西班牙来说当然不是件好事,历史上法国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把路易斯安纳割给了西班牙,才让西班牙出兵的。
但现在,法国因为大顺参战,顿时抖了起来,希望直接拉葡萄牙参战,而尽可能不给西班牙足够的好处。
当然两国不至于交恶,只不过貌合神离总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法国为什么撺掇葡萄牙反英,因为葡萄牙真的就如西班牙所说,算是身上有着英国的殖民锁链,是英国贸易体系中的一部分。
西班牙的这个理由,可不是瞎说的。
1703年《梅休因条约》后,葡萄牙确实算是英国的“半殖民地”。
纺织品关税打开,葡萄牙的纺织业被英国干爆。
英国对葡萄牙放开了葡萄酒关税,但是,欧洲产葡萄酒的国家多了去了:法国等,都是葡萄酒大国。再加上蔗糖产业发展造就的朗姆酒、土豆的引入早就的土豆烧酒等等,使得葡萄酒的市场其实没那么大。
故而在葡萄酒市场饱和之后,英国开始控制葡萄牙的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压低价格、收购资产。
标准套路。
而英国的纺织品之所以能够打开销路,因为英国有强大的海军和《航海条例》、以及可以被严格执行的《棉布禁止令》和《棉布奢侈税》,使得海量的印度布、中国布,很难突破《航海条例》,广泛地进入欧洲市场。
对法国而言,用西班牙做筹码,逼着葡萄牙反英,可以严重影响英国的贸易,这是法国的选择。
但,其实挺不地道的。
拿着西班牙来吓唬葡萄牙,问题是,西班牙能得到什么好处?单就法国的外交策略来说,其实真的挺无语的:因为和西班牙的关系更好一些,所以不考虑西班牙的感受和利益;因为和葡萄牙的关系差,葡萄牙和英国站在一起,所以希望西葡不要开战,而是想把葡萄牙拉进反英同盟里。
这种外交行径,不只是让西班牙有所不满,其实大顺也挺不爽的。毕竟葡萄牙在亚洲还有几块地呢,你把葡萄牙拉进来,让大顺这边也很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