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 英国的总崩溃(三)
利物浦的人血馒头,吃起来是什么滋味,对英国贵族和一部分商人而言,肯定是鲜美无比的。
因为大顺叫喊的是自由贸易。
而英国的部分贵族、商人,实际上根本不懂什么叫自由贸易。
他们只是反对英国的“现状”,然后认为反对现状就是支持自由贸易。
简而言之,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使英国养了一支强盛的海军,并在之前依靠这支强盛的海军为英国夺取了市场、奴隶贸易的运输权、控制了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区。
英国内部此时支持自由贸易的人,是支持“在现有的市场和英国贸易优先权”下的自由贸易。
既要英国的殖民地市场,要海军打了一百五十年夺取到的北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和西非贸易圈。
又要放弃任何形式的关税,专营权租金,从而让他们参与到这场盛宴之中。
这不是不对,而是不现实。历史上英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做到无需军舰保护的商品优势贸易,要到1850年代。
正如休谟在转投自由贸易之前,和那些自由贸易支持者的争论:你们懂什么叫自由贸易吗?你们但凡真的懂,就该知道真要搞自由贸易,英国的产业就全完了。
什么是自由贸易?
即便说,真正的自由贸易不存在,可以加关税。
但自由贸易能不能加100%、甚至225%的关税?比如茶叶棉布等?
再退一万步讲,即便说加到225%的关税,也算是自由贸易。
那么,行政命令扭曲经济,肯定不是自由贸易吧?
那么,是不是要废除《棉布禁止令》?
是不是要废除《航海航行法》?
是不是要废除《商品列举法》?
是不是要废除《爱尔兰羊毛法令》?
是不是要废除《裹尸布必须用本国布法桉》?
这些不是关税。
这些是行政命令。
关税可以在自由贸易的框架内,多少还能圆过去。虽然其实也不好圆。
那么,行政命令在自由贸易框架内,是绝对不能圆的。
把这些行政命令废除,英国还有几个产业能活下去?
诚然,这些或许是有道理的。
但也不尽然。
谁说,在这个时代,发展制造业就是正确的?
此时有多少人认为,工业化和发展制造业,是有道理的?
后世许多认为理所当然的道理,此时并不那么理所当然。
甚至于:
就算是对的,就算有道理。
那么谁说有道理、谁说是对的,就一定要去做?
【因为是对的,所以一定会这么干】,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况且本身很多人还不认为这是对的。
就像是后来杰斐逊所思考的那样,发展制造业,一定是对的吗?
破坏了农民的道德、制造了社会的矛盾、制造了贫富的差距、剥离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大工业化,为什么一定是对的?
种地不好吗?
制造业的发展,破坏了英国的传统生活,让田园的美好一去不返,为啥一定要发展制造业呢?
这,才是此时英国北美等地的主流思想。
更重要的是,威斯敏斯特宫里,有几个人是搓棉花的?有多少是冶铁的?
比起数量庞大、力量强势到在大几十年后依旧可以推动谷物法的地主贵族的托利党,与贵族和金融资本商人集团融合的辉格党……
制造业在英国议会有多少发言权?
更进一步说。
从克伦威尔时代开始的重商主义。
到底是主要目的是为了攫取商业利益,对制造业的保护和制造业的发展,只是副产品?
还是说,从克伦威尔时代,英国就有一股强烈的信念,一切为了工业化、一切为了制造业发展?
就像是一只鸟。
它的目的和初衷,到底是为了吃葡萄,结果吃的多了,拉屎拉出来的葡萄籽,长出来了一片葡萄林?
还是其初衷,就是为了拉屎把葡萄籽拉出来,拉出一片葡萄林,所以才去吃葡萄?
这种认知上的区别,恰就是大顺在战略上认为能和英国谈判、促成关税贸易的基础。
以及,这也是大顺在战略上,试图搞北美洲势力均衡,让英国法国都不要放弃北美,把北美四国势力均衡的基础。
利物浦的流血,让北美的价值,或者说,让北美在英国政府眼中的价值,急速提升了。
至少,超越了牙买加和巴巴多斯。
不是商业上的价值,也不是税收上的价值,而是英国在1750年基本消灭了自耕农后的转型的这个十字路口上,被大顺掺和了一脚后,北美作为“泄压阀”的价值。
…………
此时的伦敦。
英国的新国王和他身边的大臣们,享受着难得的好日子。
这一段时间,反国王、支持皮特的大量报纸和争论,都像是忽然之间失声了一般,安静了好久。
尤其是之前反国王,要求主权在在议会的号称“为人民发声”的报刊,《箴言报》,最近一段时间都很安静。
历史上,在威尔克斯主持《北不列颠人报》之前,《箴言报》就是皮特一派,或者说爱国者党、支持主权在议会一派最重要的刊物。
虽然他们号称,或者说自认为自己是“为人民发声”、“为真正的自由呼喊”、“为启蒙人民而努力”。
但实际上,他们代表着西印度种植园、大商人、奴隶主的利益。
在此时的英国,基本上高呼“自由”的,背后多半都有奴隶主在站台。
他们想要的,是大商人和奴隶主的“自由”,也就是主权归于议会。
所以,他们现在噤声了。
因为,利物浦地区爆发的反抗和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参加了战争。
而这些人,比如《箴言报》幕后的金主,伦敦市长、金融城议员、西印度商会的长老,威廉·贝克福德。
他们之前并不反对战争。
而且,《箴言报》之前,一直在“为人民发声”,认为国王过于软弱、国王有德国血统,而没有继续扩大战争规模,夺取马提尼克、瓜德罗普等加勒比地区的法国岛屿。
他们之前不但不反对战争,反而是鼓吹要扩大战争的。
并且认为,国王的专制,主权不在议会,导致了战争的规模不够大。
现在,战争的规模倒是大了。
从印度打到了北美、从好望角打到了爱尔兰。
然后,英国崩了。
利物浦、兰开夏、伯明翰……各地的反抗、起义、混乱,接连不断。
在这种时候,一直鼓吹战争、鼓吹扩大战争规模是为了人民的权利的《箴言报》,没动静了。
当然,他们没动静的另一个原因,是《箴言报》背后大金主威廉·贝克福德的重要产业,在牙买加的埃舍尔庄园,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大顺派出了一支小规模的部队,实际上也就两门大炮和一条小船百十号人支持了起义,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历史上这场牙买加奴隶起义,也是挺“搞笑”的。
“搞笑”的地方,在于英国在买卖奴隶的时候,明知道后来的奴隶起义领导者塔克,是个战败的酋长,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还精通各国语言,英国人居然把塔克酋长和他身边的“近臣”们一起扔进了种植园。
这是生怕种植园的奴隶没人组织……直接给扔进来一个现成的组织核心。
大顺只是借了点力。
论组织力,酋长和身边的核心自己就能组织。
他们也会用火枪。
无非就是他们不会用大炮,大顺这边就支援几个炮兵,和一小队能列阵硬刚英国在岛上的轻骑兵的陆战队就是了。
大顺一共投入了两门炮、百十号人。
但对威廉·贝克福德等“自由”派的影响和震撼,可是太大了。
因为在大顺参战之前,甭管是西班牙、法国、葡萄牙,还是英国,打仗归打仗,可没有说打仗的时候支持对面奴隶起义的。
不要往井里吐痰,因为你也要喝这井里的水。
而大顺参战之后,就完全不同了。
不但往井里吐痰,还往井里拉屎。
因为大顺真的不喝这井里的水。
其实,说白了,此时英国所谓的“自由”一派,和英国此时所谓的“专制”一派,区别在哪?
无非就是,一群人的利益,在殖民地、在奴隶岛。
而另一群人的利益,在汉诺威、在欧洲大陆。
一群人的利益,在商业。
另一群人的利益,在土地。
一群人,可以忍受地租的略微降低,从而在商业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另一群人,无法忍受地租的降低,因为他们无法在商业上获得足够的利益。
就这么点的区别。
像是威廉·贝克福德等人,那就是标准的“共和无胆、废奴无量”。
一群奴隶主,高喊“自由”,世界上真的没有比这更魔幻的事了。
伴随着英国本土各地的起义和混乱,一些百余年前的《英国贫民阶层宣言》之类的小册子开始重新流传,整天标榜着自己是代表人民的《箴言报》,就不敢有动静了。
之前最支持战争、支持全面扩大战争的这一派,担心再打下去,要出大事。
要面临奴隶起义,要面临英国的底层起义。
在这种关头,再反对国王,那就纯粹脑子不好使了。
的确,买官制和团长所有制,是捍卫英国“自由”的最后屏障。
但主权在议会也好、买官制和团长所有制也罢,都是上层斗争,在规矩内玩。
当面临下层的真正反抗时,要砸规矩时,大家可以搁置矛盾,联合一致。
要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现在主要矛盾,是要镇压底层的起义和奴隶起义,次要矛盾才是国王和议会之争、土地和商业之争、欧陆和殖民地之争。
现在,国王是不是汉诺威蛮夷鞑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赶紧把起义给扑灭、赶紧把反抗给镇压下去。
还有就是赶紧停战吧,大顺这种不但往井里吐痰还往井里拉屎的人,再继续和英国打下去,大家的财产都要蒸发了。
牙买加起义,短短两天之内,就让威廉·贝克福德损失了3000奴隶,12个超大型种植园。经济损失至少30万英镑。
再打下去,只怕这场火要烧起来就控制不住了。
因为大顺叫喊的是自由贸易。
而英国的部分贵族、商人,实际上根本不懂什么叫自由贸易。
他们只是反对英国的“现状”,然后认为反对现状就是支持自由贸易。
简而言之,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使英国养了一支强盛的海军,并在之前依靠这支强盛的海军为英国夺取了市场、奴隶贸易的运输权、控制了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区。
英国内部此时支持自由贸易的人,是支持“在现有的市场和英国贸易优先权”下的自由贸易。
既要英国的殖民地市场,要海军打了一百五十年夺取到的北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和西非贸易圈。
又要放弃任何形式的关税,专营权租金,从而让他们参与到这场盛宴之中。
这不是不对,而是不现实。历史上英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做到无需军舰保护的商品优势贸易,要到1850年代。
正如休谟在转投自由贸易之前,和那些自由贸易支持者的争论:你们懂什么叫自由贸易吗?你们但凡真的懂,就该知道真要搞自由贸易,英国的产业就全完了。
什么是自由贸易?
即便说,真正的自由贸易不存在,可以加关税。
但自由贸易能不能加100%、甚至225%的关税?比如茶叶棉布等?
再退一万步讲,即便说加到225%的关税,也算是自由贸易。
那么,行政命令扭曲经济,肯定不是自由贸易吧?
那么,是不是要废除《棉布禁止令》?
是不是要废除《航海航行法》?
是不是要废除《商品列举法》?
是不是要废除《爱尔兰羊毛法令》?
是不是要废除《裹尸布必须用本国布法桉》?
这些不是关税。
这些是行政命令。
关税可以在自由贸易的框架内,多少还能圆过去。虽然其实也不好圆。
那么,行政命令在自由贸易框架内,是绝对不能圆的。
把这些行政命令废除,英国还有几个产业能活下去?
诚然,这些或许是有道理的。
但也不尽然。
谁说,在这个时代,发展制造业就是正确的?
此时有多少人认为,工业化和发展制造业,是有道理的?
后世许多认为理所当然的道理,此时并不那么理所当然。
甚至于:
就算是对的,就算有道理。
那么谁说有道理、谁说是对的,就一定要去做?
【因为是对的,所以一定会这么干】,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况且本身很多人还不认为这是对的。
就像是后来杰斐逊所思考的那样,发展制造业,一定是对的吗?
破坏了农民的道德、制造了社会的矛盾、制造了贫富的差距、剥离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大工业化,为什么一定是对的?
种地不好吗?
制造业的发展,破坏了英国的传统生活,让田园的美好一去不返,为啥一定要发展制造业呢?
这,才是此时英国北美等地的主流思想。
更重要的是,威斯敏斯特宫里,有几个人是搓棉花的?有多少是冶铁的?
比起数量庞大、力量强势到在大几十年后依旧可以推动谷物法的地主贵族的托利党,与贵族和金融资本商人集团融合的辉格党……
制造业在英国议会有多少发言权?
更进一步说。
从克伦威尔时代开始的重商主义。
到底是主要目的是为了攫取商业利益,对制造业的保护和制造业的发展,只是副产品?
还是说,从克伦威尔时代,英国就有一股强烈的信念,一切为了工业化、一切为了制造业发展?
就像是一只鸟。
它的目的和初衷,到底是为了吃葡萄,结果吃的多了,拉屎拉出来的葡萄籽,长出来了一片葡萄林?
还是其初衷,就是为了拉屎把葡萄籽拉出来,拉出一片葡萄林,所以才去吃葡萄?
这种认知上的区别,恰就是大顺在战略上认为能和英国谈判、促成关税贸易的基础。
以及,这也是大顺在战略上,试图搞北美洲势力均衡,让英国法国都不要放弃北美,把北美四国势力均衡的基础。
利物浦的流血,让北美的价值,或者说,让北美在英国政府眼中的价值,急速提升了。
至少,超越了牙买加和巴巴多斯。
不是商业上的价值,也不是税收上的价值,而是英国在1750年基本消灭了自耕农后的转型的这个十字路口上,被大顺掺和了一脚后,北美作为“泄压阀”的价值。
…………
此时的伦敦。
英国的新国王和他身边的大臣们,享受着难得的好日子。
这一段时间,反国王、支持皮特的大量报纸和争论,都像是忽然之间失声了一般,安静了好久。
尤其是之前反国王,要求主权在在议会的号称“为人民发声”的报刊,《箴言报》,最近一段时间都很安静。
历史上,在威尔克斯主持《北不列颠人报》之前,《箴言报》就是皮特一派,或者说爱国者党、支持主权在议会一派最重要的刊物。
虽然他们号称,或者说自认为自己是“为人民发声”、“为真正的自由呼喊”、“为启蒙人民而努力”。
但实际上,他们代表着西印度种植园、大商人、奴隶主的利益。
在此时的英国,基本上高呼“自由”的,背后多半都有奴隶主在站台。
他们想要的,是大商人和奴隶主的“自由”,也就是主权归于议会。
所以,他们现在噤声了。
因为,利物浦地区爆发的反抗和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参加了战争。
而这些人,比如《箴言报》幕后的金主,伦敦市长、金融城议员、西印度商会的长老,威廉·贝克福德。
他们之前并不反对战争。
而且,《箴言报》之前,一直在“为人民发声”,认为国王过于软弱、国王有德国血统,而没有继续扩大战争规模,夺取马提尼克、瓜德罗普等加勒比地区的法国岛屿。
他们之前不但不反对战争,反而是鼓吹要扩大战争的。
并且认为,国王的专制,主权不在议会,导致了战争的规模不够大。
现在,战争的规模倒是大了。
从印度打到了北美、从好望角打到了爱尔兰。
然后,英国崩了。
利物浦、兰开夏、伯明翰……各地的反抗、起义、混乱,接连不断。
在这种时候,一直鼓吹战争、鼓吹扩大战争规模是为了人民的权利的《箴言报》,没动静了。
当然,他们没动静的另一个原因,是《箴言报》背后大金主威廉·贝克福德的重要产业,在牙买加的埃舍尔庄园,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
大顺派出了一支小规模的部队,实际上也就两门大炮和一条小船百十号人支持了起义,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历史上这场牙买加奴隶起义,也是挺“搞笑”的。
“搞笑”的地方,在于英国在买卖奴隶的时候,明知道后来的奴隶起义领导者塔克,是个战败的酋长,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还精通各国语言,英国人居然把塔克酋长和他身边的“近臣”们一起扔进了种植园。
这是生怕种植园的奴隶没人组织……直接给扔进来一个现成的组织核心。
大顺只是借了点力。
论组织力,酋长和身边的核心自己就能组织。
他们也会用火枪。
无非就是他们不会用大炮,大顺这边就支援几个炮兵,和一小队能列阵硬刚英国在岛上的轻骑兵的陆战队就是了。
大顺一共投入了两门炮、百十号人。
但对威廉·贝克福德等“自由”派的影响和震撼,可是太大了。
因为在大顺参战之前,甭管是西班牙、法国、葡萄牙,还是英国,打仗归打仗,可没有说打仗的时候支持对面奴隶起义的。
不要往井里吐痰,因为你也要喝这井里的水。
而大顺参战之后,就完全不同了。
不但往井里吐痰,还往井里拉屎。
因为大顺真的不喝这井里的水。
其实,说白了,此时英国所谓的“自由”一派,和英国此时所谓的“专制”一派,区别在哪?
无非就是,一群人的利益,在殖民地、在奴隶岛。
而另一群人的利益,在汉诺威、在欧洲大陆。
一群人的利益,在商业。
另一群人的利益,在土地。
一群人,可以忍受地租的略微降低,从而在商业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另一群人,无法忍受地租的降低,因为他们无法在商业上获得足够的利益。
就这么点的区别。
像是威廉·贝克福德等人,那就是标准的“共和无胆、废奴无量”。
一群奴隶主,高喊“自由”,世界上真的没有比这更魔幻的事了。
伴随着英国本土各地的起义和混乱,一些百余年前的《英国贫民阶层宣言》之类的小册子开始重新流传,整天标榜着自己是代表人民的《箴言报》,就不敢有动静了。
之前最支持战争、支持全面扩大战争的这一派,担心再打下去,要出大事。
要面临奴隶起义,要面临英国的底层起义。
在这种关头,再反对国王,那就纯粹脑子不好使了。
的确,买官制和团长所有制,是捍卫英国“自由”的最后屏障。
但主权在议会也好、买官制和团长所有制也罢,都是上层斗争,在规矩内玩。
当面临下层的真正反抗时,要砸规矩时,大家可以搁置矛盾,联合一致。
要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现在主要矛盾,是要镇压底层的起义和奴隶起义,次要矛盾才是国王和议会之争、土地和商业之争、欧陆和殖民地之争。
现在,国王是不是汉诺威蛮夷鞑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赶紧把起义给扑灭、赶紧把反抗给镇压下去。
还有就是赶紧停战吧,大顺这种不但往井里吐痰还往井里拉屎的人,再继续和英国打下去,大家的财产都要蒸发了。
牙买加起义,短短两天之内,就让威廉·贝克福德损失了3000奴隶,12个超大型种植园。经济损失至少30万英镑。
再打下去,只怕这场火要烧起来就控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