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坏事变好事
“号外……号外,二零二师大败日军扬我国威!”
“号外号外……二零二师孤军深入三百里,全歼日寇三十六旅团!”
“横刀立马朝天笑,威震敌胆班师还!”
公元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一个消息如同惊雷般在全国各地流传,继九江城被收复后,二零二师在苏晋的带领下朝着日占区挺进,先是在阳新县外歼灭日军第三联队重创二十七师团,第二十七师团不敌逃窜,随后二零二师又反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前来增援的日三十六旅团包围后围歼,随后才在日军合围之前踏着日军的尸体经通山、修水和靖安,最后安然返回南昌,面对我英勇的二零二师,距离通山县城不到三十公里的日军第六师团愣是不敢出动阻击。
消息传出后大公报、申报以及中央青年报等各大报刊纷纷争相报道,一时间二零二师的名字又传遍了全国。
而且随着二零二师名号的传播,现在全国上下不少人都有种感觉,那就是在全国战场普遍败绩频传的时候,要说哪支军队能打省长那就只有苏晋将军领导的二零二师了,现在许多消息灵通的人或是不少热血学生都将苏晋当成了新一代的常胜将军。更有甚者还有人喊出了想当兵就去二零二师的口号。
今天的重庆街头一反往日的冷清,大街上到处都挤满了欢呼的群众,不少学生市民纷纷涌上街头高声欢呼庆祝,大街旁摆着一个个募捐箱,每个募捐箱旁都有一名或是几名身穿中山装或是蓝衫黑裙的女学生在向路人大声劝诫,呼吁人们踊跃捐款。
一辆黑色的轿车从街道的另一边缓缓驶来,轿车的窗口被厚厚的黑色窗帘遮住,外面的人根本看不清车里面的状况。
一名头发稀疏的老人坐在轿车的后座上,透过窗帘的缝隙看着外面那些欢呼的人群陷入了沉思,如果不是熟悉的人谁也不知道这位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须发皆白的老人就是这个国家的领袖。
轿车慢慢的行驶着,尽管车门车窗紧闭。但外面的欢呼声还是不时传入车内,坐在前面副驾驶座位上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张治中转过头对坐在后面闭目不语的老人轻声道:“委员长,前面太吵了,为了您的安全计。咱们是不是再调一队人马过来保护您的安全?”
蒋委员长摇了摇头淡然道:“文白,你太小心了,这里是重庆不是前线,哪来那么多的危险。我之所以出来就是想看看民众对于抗战的态度,如果你再调一队士兵过来这么大张旗鼓的人都跑光了我还怎么看。”
“可是您的安全……”张治中还是有些不放心。
“我安不安全你看外面就知道了。还用那么担心吗?”蒋委员长不耐烦的叱喝道:“好了,继续前……咦……停车!”
车子在一个高台附近停了下来,这座高台上一名约莫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生正在高声演讲。蒋将窗户摇下了一小道缝隙,随后一个声音清楚的传进了车里。
“同学们……乡亲们,日寇辱我华夏日久,从甲午战争以后日寇便将我华夏视为他们的后花园,他们满脑子只想着如何掠过奴役我国民众,满脑子只想着如何将华夏变成他们自己的领土。先是朝鲜,随后是东北,七七事变后日寇又将目光转向了全华夏。如今东北已经变成了日寇的后花园,近半国土沦丧,我们还在等什么?去穿上军装吧,去光荣的战斗吧,到南昌去……去加入二零二师勇敢的战斗吧,祖国在呼唤你们!”
“万岁!”
“抗战万岁!”
底下的人们不停的给台上这名学生鼓掌,甚至有不少人在高喊着口号。
“啪!”
车窗关上,蒋委员长重新将全身缩在了后面的靠椅行,又沉吟了半响后这才沉声道:“文白,你对二零二师的大捷有什么看法?”
身为侍从室一处的处长。张治中对苏晋和二零二师这个近两年才冒出的新贵自然做过一番研究,他想了想有些小心的说道:“委员长,从抗战的角度而论,二零二师越强大国家得到的好处就越多。但是从党国的角度来看就不一定了。”
“哼……你说话还是那么喜欢和光同尘。”委员长不满的轻哼了一声。随后说道:“二零二师是能打,这两年也确实立了不少大功,只是他的人员构成实在是太复杂,有种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味道,这样很不好嘛。”
张治中静静的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自家这位老板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自己做下属的只需要提供意见即可。
蒋委员长此时确实有些苦恼,按理说自己麾下的部队立下如此大功他应该高兴才是,可二零二师这么一支战斗力强劲的部队却一直不受中央控制,这始终让他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有时候他也想过往二零二师里掺沙子,但后来却被下面的幕僚们给否决了,理由是二零二师所有的军官大部分都是二龙山的土匪出身,其他的不是那些半路出家的军官就是苏晋从别的地方挖来的军官,别的派系在这支部队里根本没有市场。而且他们还敢肯定,即便是强行往二零二师里掺沙子最后也会********,甚至被发配到某个地方做冷板凳。
“唉……”
委员长发出了一声轻叹,着实感到很是为难,对这个二零二师他现在是又爱又恨啊。
车子一直朝前开,过了半个小时后车子来到了南岸区一处树木葱葱之处,很快一栋被树木遮掩着的别墅群出现在眼前,几名将官已经站在门前等候。
当蒋委员长的车子开到别墅门前时,一名侍从快步走上前替蒋拉开了车门,随后旁边几名将官快步上前,对刚下车的蒋委员长敬了个礼。
蒋委员长目光一扫不禁很是惊讶的问道:“辞修、敬之、彦及还有雨农,你们怎么有空一起到我这里来了,出了什么大事了吗?”
这几人相互看了一眼,最后陈诚先对戴笠道:“雨农,还是你向委员长汇报吧。”
“好!”
戴笠点点头:“校长,学生刚收到消息,德国最高统帅部派了几名官员就在前几天到了南昌秘密跟苏三思进行接触,至于接触的内容我们却是不得而知。”
“嗯?”
蒋的脚步立刻就顿了顿,眼中露出一股犀利的眼神:“这件事确定了吗?有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戴笠摇摇头:“委员长,这几名德国人的目的我们暂时还没弄清楚,不过根据我们的判断他们的到来应该跟前些时候二零二师突然出现的那支装甲部队有关!”
“咚!”
一声闷响传来,原来是刚准备下车的张治中闻言后脑袋碰到了车门的上发出了闷响。
蒋委员长沉默了好一会,这才一字一句的说了句:“装甲部队……好……很好嘛……”说完,他就快步走向了楼梯口。
众人赶紧跟了上去,很快一行人来到了蒋的会客室里,蒋委员长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炯炯有神的目光落在了戴笠身上沉声问道:“雨农,说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装甲部队又是怎么冒出来的?你上次安排在二零二师的人都是瞎子吗?”
戴笠低着头不敢说话,根据送来的情报,二零二师组建装甲部队至少也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但他安排到二零二师的几名情报人员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传来,这说明什么?这足以说明他的工太不称职了。
看到戴笠不说话,委员长的火气更大了,指着他的鼻子当场就骂了起来:“娘希匹,你就是这么为党国做事的?你这个军统局的局长消息竟然还不如远在万里之外的德国人,我还要你何用!”
看到蒋委员长气得不轻,一旁的陈诚、何应钦等人相视了一眼,最后何应钦轻咳了一声说道:“委员长,这件事其实也不能全怪戴局长,据我所知,苏晋的这个装甲团是在及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据说为了这个装甲团他特地请来了两名原德国国防军的军官来担任教官,坦克也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由此可见苏晋跟德国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亲密,既然苏晋能够躲过日本人的封锁弄到这么多的装备,这样一来能瞒过我们布置在二零二师的那几个情报人员就不足为奇了。”
“哼……都是狡辩!”
蒋委员长依旧冷哼了一声,只是脸色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吓人了。毕竟何应钦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人家能不声不响的从德国弄来那么多的坦克,想要瞒过那几个摆在名面上的政治处的那几个人实在是太简单了。
看到自家老板脸色好了些,何应钦又赶紧说道:“委员长,我觉得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坏事,说不定咱们还能把这坏事变成好事呢。”
“好事?”委员长不禁一怔,立即看向了何应钦。(未完待续。)
“号外号外……二零二师孤军深入三百里,全歼日寇三十六旅团!”
“横刀立马朝天笑,威震敌胆班师还!”
公元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一个消息如同惊雷般在全国各地流传,继九江城被收复后,二零二师在苏晋的带领下朝着日占区挺进,先是在阳新县外歼灭日军第三联队重创二十七师团,第二十七师团不敌逃窜,随后二零二师又反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前来增援的日三十六旅团包围后围歼,随后才在日军合围之前踏着日军的尸体经通山、修水和靖安,最后安然返回南昌,面对我英勇的二零二师,距离通山县城不到三十公里的日军第六师团愣是不敢出动阻击。
消息传出后大公报、申报以及中央青年报等各大报刊纷纷争相报道,一时间二零二师的名字又传遍了全国。
而且随着二零二师名号的传播,现在全国上下不少人都有种感觉,那就是在全国战场普遍败绩频传的时候,要说哪支军队能打省长那就只有苏晋将军领导的二零二师了,现在许多消息灵通的人或是不少热血学生都将苏晋当成了新一代的常胜将军。更有甚者还有人喊出了想当兵就去二零二师的口号。
今天的重庆街头一反往日的冷清,大街上到处都挤满了欢呼的群众,不少学生市民纷纷涌上街头高声欢呼庆祝,大街旁摆着一个个募捐箱,每个募捐箱旁都有一名或是几名身穿中山装或是蓝衫黑裙的女学生在向路人大声劝诫,呼吁人们踊跃捐款。
一辆黑色的轿车从街道的另一边缓缓驶来,轿车的窗口被厚厚的黑色窗帘遮住,外面的人根本看不清车里面的状况。
一名头发稀疏的老人坐在轿车的后座上,透过窗帘的缝隙看着外面那些欢呼的人群陷入了沉思,如果不是熟悉的人谁也不知道这位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须发皆白的老人就是这个国家的领袖。
轿车慢慢的行驶着,尽管车门车窗紧闭。但外面的欢呼声还是不时传入车内,坐在前面副驾驶座位上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张治中转过头对坐在后面闭目不语的老人轻声道:“委员长,前面太吵了,为了您的安全计。咱们是不是再调一队人马过来保护您的安全?”
蒋委员长摇了摇头淡然道:“文白,你太小心了,这里是重庆不是前线,哪来那么多的危险。我之所以出来就是想看看民众对于抗战的态度,如果你再调一队士兵过来这么大张旗鼓的人都跑光了我还怎么看。”
“可是您的安全……”张治中还是有些不放心。
“我安不安全你看外面就知道了。还用那么担心吗?”蒋委员长不耐烦的叱喝道:“好了,继续前……咦……停车!”
车子在一个高台附近停了下来,这座高台上一名约莫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生正在高声演讲。蒋将窗户摇下了一小道缝隙,随后一个声音清楚的传进了车里。
“同学们……乡亲们,日寇辱我华夏日久,从甲午战争以后日寇便将我华夏视为他们的后花园,他们满脑子只想着如何掠过奴役我国民众,满脑子只想着如何将华夏变成他们自己的领土。先是朝鲜,随后是东北,七七事变后日寇又将目光转向了全华夏。如今东北已经变成了日寇的后花园,近半国土沦丧,我们还在等什么?去穿上军装吧,去光荣的战斗吧,到南昌去……去加入二零二师勇敢的战斗吧,祖国在呼唤你们!”
“万岁!”
“抗战万岁!”
底下的人们不停的给台上这名学生鼓掌,甚至有不少人在高喊着口号。
“啪!”
车窗关上,蒋委员长重新将全身缩在了后面的靠椅行,又沉吟了半响后这才沉声道:“文白,你对二零二师的大捷有什么看法?”
身为侍从室一处的处长。张治中对苏晋和二零二师这个近两年才冒出的新贵自然做过一番研究,他想了想有些小心的说道:“委员长,从抗战的角度而论,二零二师越强大国家得到的好处就越多。但是从党国的角度来看就不一定了。”
“哼……你说话还是那么喜欢和光同尘。”委员长不满的轻哼了一声。随后说道:“二零二师是能打,这两年也确实立了不少大功,只是他的人员构成实在是太复杂,有种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味道,这样很不好嘛。”
张治中静静的听着没有插话,他知道自家这位老板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自己做下属的只需要提供意见即可。
蒋委员长此时确实有些苦恼,按理说自己麾下的部队立下如此大功他应该高兴才是,可二零二师这么一支战斗力强劲的部队却一直不受中央控制,这始终让他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有时候他也想过往二零二师里掺沙子,但后来却被下面的幕僚们给否决了,理由是二零二师所有的军官大部分都是二龙山的土匪出身,其他的不是那些半路出家的军官就是苏晋从别的地方挖来的军官,别的派系在这支部队里根本没有市场。而且他们还敢肯定,即便是强行往二零二师里掺沙子最后也会********,甚至被发配到某个地方做冷板凳。
“唉……”
委员长发出了一声轻叹,着实感到很是为难,对这个二零二师他现在是又爱又恨啊。
车子一直朝前开,过了半个小时后车子来到了南岸区一处树木葱葱之处,很快一栋被树木遮掩着的别墅群出现在眼前,几名将官已经站在门前等候。
当蒋委员长的车子开到别墅门前时,一名侍从快步走上前替蒋拉开了车门,随后旁边几名将官快步上前,对刚下车的蒋委员长敬了个礼。
蒋委员长目光一扫不禁很是惊讶的问道:“辞修、敬之、彦及还有雨农,你们怎么有空一起到我这里来了,出了什么大事了吗?”
这几人相互看了一眼,最后陈诚先对戴笠道:“雨农,还是你向委员长汇报吧。”
“好!”
戴笠点点头:“校长,学生刚收到消息,德国最高统帅部派了几名官员就在前几天到了南昌秘密跟苏三思进行接触,至于接触的内容我们却是不得而知。”
“嗯?”
蒋的脚步立刻就顿了顿,眼中露出一股犀利的眼神:“这件事确定了吗?有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戴笠摇摇头:“委员长,这几名德国人的目的我们暂时还没弄清楚,不过根据我们的判断他们的到来应该跟前些时候二零二师突然出现的那支装甲部队有关!”
“咚!”
一声闷响传来,原来是刚准备下车的张治中闻言后脑袋碰到了车门的上发出了闷响。
蒋委员长沉默了好一会,这才一字一句的说了句:“装甲部队……好……很好嘛……”说完,他就快步走向了楼梯口。
众人赶紧跟了上去,很快一行人来到了蒋的会客室里,蒋委员长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炯炯有神的目光落在了戴笠身上沉声问道:“雨农,说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个装甲部队又是怎么冒出来的?你上次安排在二零二师的人都是瞎子吗?”
戴笠低着头不敢说话,根据送来的情报,二零二师组建装甲部队至少也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但他安排到二零二师的几名情报人员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传来,这说明什么?这足以说明他的工太不称职了。
看到戴笠不说话,委员长的火气更大了,指着他的鼻子当场就骂了起来:“娘希匹,你就是这么为党国做事的?你这个军统局的局长消息竟然还不如远在万里之外的德国人,我还要你何用!”
看到蒋委员长气得不轻,一旁的陈诚、何应钦等人相视了一眼,最后何应钦轻咳了一声说道:“委员长,这件事其实也不能全怪戴局长,据我所知,苏晋的这个装甲团是在及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据说为了这个装甲团他特地请来了两名原德国国防军的军官来担任教官,坦克也是清一色的德式装备,由此可见苏晋跟德国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亲密,既然苏晋能够躲过日本人的封锁弄到这么多的装备,这样一来能瞒过我们布置在二零二师的那几个情报人员就不足为奇了。”
“哼……都是狡辩!”
蒋委员长依旧冷哼了一声,只是脸色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吓人了。毕竟何应钦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人家能不声不响的从德国弄来那么多的坦克,想要瞒过那几个摆在名面上的政治处的那几个人实在是太简单了。
看到自家老板脸色好了些,何应钦又赶紧说道:“委员长,我觉得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坏事,说不定咱们还能把这坏事变成好事呢。”
“好事?”委员长不禁一怔,立即看向了何应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