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8章 夜未央
夜未央。
皇帝站在洛阳宫里新修建的高达百丈的观星楼上,这座由打入冷宫的阎妃设计,由其兄弟阎立本阎立德主持修建的观星楼,可谓是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
高耸入云,离地百丈,在夜晚的时候,人站在楼上,真仿佛已经登上天。
夜风吹动皇帝身上的衣襟,衣袂拂过皇帝的脸庞。
三十六岁的皇帝感叹着人生已经过半。
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二十年,往事一幕幕的在脑中闪过,有些甚至已经模糊不清了。
“圣人,摘星楼高风寒冷,小心着凉。”内侍监提醒。
冯力士已经因年老多病而辞去内侍监一职,他因患有风温关节病痛,现在皇帝恩赐他到南京金陵去养老了。接替他的宦官是近年来表现出众的韦忠贤,这位曾经任过渤海舰队押船使的宦官,有武功,也灵巧,一路晋升,终于成为了内侍太监,在任已经几年,表现还不错。
皇帝居高临下,俯瞰着整座洛阳城。
夜晚星空下的洛阳城,多数坊区已经陷入黑暗宁静之中,但也有几条热闹的商业大街依然是灯火通明,这是夜不收市的洛阳夜市,洛阳城中的几十万百姓,每天晚上都会有成千上万睡不着的人来到这里,吃宵夜、逛夜市、喝酒看舞等。
目光往西,远处漆黑一片。
皇帝知道在那遥远的万里之外,太子正在北庭碎叶川。
那里还有皇帝的一个兄长,还有另一个儿子也在。
转身回到楼中。
韦忠贤便让人关闭窗门,门关上,外面的风也被拦在了外面,不过皇帝御案前有一面大窗,却是以透明的琉璃制成,坐在屋里,依然能够看到夜空和洛阳城。
皇帝的桌案上还摆着许多简报。
虽说皇帝才三十多岁,但罗成却不是杨坚杨广父子那种勤政的皇帝,他从不会批奏章到深夜。
做为皇帝,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负责大方向就好。
政事堂、翰林院,这才是朝廷政府。
朝廷内外事务,都是自有制度,有规定的流程。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三衙诸军卫,以及六京九府三十六道二百七十郡,一千八百县,如此诺大的天下,若是事事皆由皇帝处置,那皇帝就算是整天不吃不喝的理政也是干不完的。
地方由道郡县乡四级,乡下有里村保甲。
道为朝廷中央分担了许多地方管理事务。
而朝廷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诸卫也各按职责管理一块。
重要的事务再由府院负责。
极重要的事情,才会报呈皇帝,由皇帝决策,或是在御前会议上,由重臣们商议。
此外,皇帝都是让政事堂宰相们票拟,然后翰林院大学士们批红。
秘书省的秘书郎们则会把这些票拟批红的奏章,摘录提炼,然后抄录一起,形成一片简报送呈皇帝。
如此一来,每天成千上万的奏章,汇集到皇帝面前的,也就是一份最多万言左右的报纸,每件事情顶多一句话,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甚至都不会送到皇帝面前。
而且那些历次科举考试考出的状元郎们出任的秘书郎们,还会替皇帝把这方方面面的事务,给分门别类,让皇帝更加省心省事。
既能减少案牍奏章上花费的时间,又不会耽误事情。
皇帝拿起简报又读起了第二遍,比起第一遍的迅速快读,这一次皇帝速度放慢了一些,甚至对一些关注的内容拿笔在上面画线画圈,甚至在边上做出了简单批示评语。
等将一万多字的简报第二次看完,皇帝重新看了一遍自己刚才圈划的地方。
做为秘书监的于志宁立马上前,拿起简报,“臣马上让人跟进。”
于志宁是在原秘书监王升任宰辅后接任的,他是隋朝太师于谨的曾孙,名门大族出身,又有才学。
“朕圈记、批示的内容,转给政事堂和翰林院,让他们传阅,重新考虑下处置方案,回头,记得再结果再上报给朕。”
“臣遵旨。”于志宁点头。
一份简报万余字,朝廷和地方上的许多奏章,一般就是一句话记录在上,格式一般就是发生了什么事,地方如何处置,府院如何处置意见,然后呈到皇帝这里。
皇帝要是对这事处置没意见,则只是阅后许可,连个可字都不用写。但如果皇帝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或是对府院处置有意见,那么他会用他特有的几种圈记符号,来表示他对事情的不同关度程度,或是直接批文示下。
于志宁做为秘书监,手下有一大群状元郎出身的秘书郎,这些人都是历届科举之尖子,每天负责这份简报,自然也是十分用心,不敢有半点差池。
但相比起政事堂和翰林院的那些宰相大学士们,却又轻松多了。
要知道这每天万把字的简报,可是从每天成千上万份的奏章上提炼抄录下来的,许多一般的章折都是根本就没抄上简报,不用浪费皇帝时间。但是这些奏章,府院却都是要一一处置的,好在翰林院分掌军事,分担了宰辅们很多压力。
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事务确实是太多了。
各种日常的,还有各种突发的,这让政事堂九位宰相,翰林院九位大学士们忙的焦头烂额,好多位宰辅甚至连两任六年都没有干满,就请辞外任,或是干脆因病退居二线了。
实在是事务多,压力大。
南方荆湖改造工程还在继续,目前有些成效,但是距离十期完工还依然遥远,偏偏最近荆湖暴雨成灾,长江开始涨水,荆湖虽然经过几期工程得以疏通了许多,但若是暴雨继续,依然还是会形成水灾。
当然,长江洪水,不仅仅是影响到荆湖两岸地区,下游的江西、淮南、江东三路,也一样面临着极大的防洪压力。
哪怕是朝廷年年防洪修堤,在江淮下游地区,依然设立了许多个泄洪区,为的是以应对那些几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一旦堤坝承受不住,就只能向泄洪区开闸放水,淹没部份地区,来缓解险情。
虽说弃小保大,是不得已为之,可泄洪区若是淹没,也一样会造成无数人家园成泽国,无数百姓将成为灾民。
皇帝站在洛阳宫里新修建的高达百丈的观星楼上,这座由打入冷宫的阎妃设计,由其兄弟阎立本阎立德主持修建的观星楼,可谓是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
高耸入云,离地百丈,在夜晚的时候,人站在楼上,真仿佛已经登上天。
夜风吹动皇帝身上的衣襟,衣袂拂过皇帝的脸庞。
三十六岁的皇帝感叹着人生已经过半。
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二十年,往事一幕幕的在脑中闪过,有些甚至已经模糊不清了。
“圣人,摘星楼高风寒冷,小心着凉。”内侍监提醒。
冯力士已经因年老多病而辞去内侍监一职,他因患有风温关节病痛,现在皇帝恩赐他到南京金陵去养老了。接替他的宦官是近年来表现出众的韦忠贤,这位曾经任过渤海舰队押船使的宦官,有武功,也灵巧,一路晋升,终于成为了内侍太监,在任已经几年,表现还不错。
皇帝居高临下,俯瞰着整座洛阳城。
夜晚星空下的洛阳城,多数坊区已经陷入黑暗宁静之中,但也有几条热闹的商业大街依然是灯火通明,这是夜不收市的洛阳夜市,洛阳城中的几十万百姓,每天晚上都会有成千上万睡不着的人来到这里,吃宵夜、逛夜市、喝酒看舞等。
目光往西,远处漆黑一片。
皇帝知道在那遥远的万里之外,太子正在北庭碎叶川。
那里还有皇帝的一个兄长,还有另一个儿子也在。
转身回到楼中。
韦忠贤便让人关闭窗门,门关上,外面的风也被拦在了外面,不过皇帝御案前有一面大窗,却是以透明的琉璃制成,坐在屋里,依然能够看到夜空和洛阳城。
皇帝的桌案上还摆着许多简报。
虽说皇帝才三十多岁,但罗成却不是杨坚杨广父子那种勤政的皇帝,他从不会批奏章到深夜。
做为皇帝,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负责大方向就好。
政事堂、翰林院,这才是朝廷政府。
朝廷内外事务,都是自有制度,有规定的流程。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三衙诸军卫,以及六京九府三十六道二百七十郡,一千八百县,如此诺大的天下,若是事事皆由皇帝处置,那皇帝就算是整天不吃不喝的理政也是干不完的。
地方由道郡县乡四级,乡下有里村保甲。
道为朝廷中央分担了许多地方管理事务。
而朝廷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诸卫也各按职责管理一块。
重要的事务再由府院负责。
极重要的事情,才会报呈皇帝,由皇帝决策,或是在御前会议上,由重臣们商议。
此外,皇帝都是让政事堂宰相们票拟,然后翰林院大学士们批红。
秘书省的秘书郎们则会把这些票拟批红的奏章,摘录提炼,然后抄录一起,形成一片简报送呈皇帝。
如此一来,每天成千上万的奏章,汇集到皇帝面前的,也就是一份最多万言左右的报纸,每件事情顶多一句话,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甚至都不会送到皇帝面前。
而且那些历次科举考试考出的状元郎们出任的秘书郎们,还会替皇帝把这方方面面的事务,给分门别类,让皇帝更加省心省事。
既能减少案牍奏章上花费的时间,又不会耽误事情。
皇帝拿起简报又读起了第二遍,比起第一遍的迅速快读,这一次皇帝速度放慢了一些,甚至对一些关注的内容拿笔在上面画线画圈,甚至在边上做出了简单批示评语。
等将一万多字的简报第二次看完,皇帝重新看了一遍自己刚才圈划的地方。
做为秘书监的于志宁立马上前,拿起简报,“臣马上让人跟进。”
于志宁是在原秘书监王升任宰辅后接任的,他是隋朝太师于谨的曾孙,名门大族出身,又有才学。
“朕圈记、批示的内容,转给政事堂和翰林院,让他们传阅,重新考虑下处置方案,回头,记得再结果再上报给朕。”
“臣遵旨。”于志宁点头。
一份简报万余字,朝廷和地方上的许多奏章,一般就是一句话记录在上,格式一般就是发生了什么事,地方如何处置,府院如何处置意见,然后呈到皇帝这里。
皇帝要是对这事处置没意见,则只是阅后许可,连个可字都不用写。但如果皇帝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或是对府院处置有意见,那么他会用他特有的几种圈记符号,来表示他对事情的不同关度程度,或是直接批文示下。
于志宁做为秘书监,手下有一大群状元郎出身的秘书郎,这些人都是历届科举之尖子,每天负责这份简报,自然也是十分用心,不敢有半点差池。
但相比起政事堂和翰林院的那些宰相大学士们,却又轻松多了。
要知道这每天万把字的简报,可是从每天成千上万份的奏章上提炼抄录下来的,许多一般的章折都是根本就没抄上简报,不用浪费皇帝时间。但是这些奏章,府院却都是要一一处置的,好在翰林院分掌军事,分担了宰辅们很多压力。
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事务确实是太多了。
各种日常的,还有各种突发的,这让政事堂九位宰相,翰林院九位大学士们忙的焦头烂额,好多位宰辅甚至连两任六年都没有干满,就请辞外任,或是干脆因病退居二线了。
实在是事务多,压力大。
南方荆湖改造工程还在继续,目前有些成效,但是距离十期完工还依然遥远,偏偏最近荆湖暴雨成灾,长江开始涨水,荆湖虽然经过几期工程得以疏通了许多,但若是暴雨继续,依然还是会形成水灾。
当然,长江洪水,不仅仅是影响到荆湖两岸地区,下游的江西、淮南、江东三路,也一样面临着极大的防洪压力。
哪怕是朝廷年年防洪修堤,在江淮下游地区,依然设立了许多个泄洪区,为的是以应对那些几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一旦堤坝承受不住,就只能向泄洪区开闸放水,淹没部份地区,来缓解险情。
虽说弃小保大,是不得已为之,可泄洪区若是淹没,也一样会造成无数人家园成泽国,无数百姓将成为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