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章 时局的变数,也已影响到另一个政权
“本来依附于蜀国黎州蛮,暗通大长和国郑买嗣协助进犯剑南诸州。蜀帝遣其义子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与杨师厚兴兵讨伐,于汉源以北大败大长和与三蛮叛军,攻破武侯岭十三寨之后,又兴兵过泸水转而攻向大长和治下会川......”
李天衢一目十行的看阅过呈上的文书,心说就算是走正史线,前蜀与西南面的大长和国的确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事。而哪怕王建的蜀国,比起朱温、李克用、杨行密所建立的政权实力上要逊色一筹,但是要对付大长和这种原本游离于唐朝直辖统治之外的地方政权...与中原各路军阀抗衡相较,难度似乎直接下降了一个档次。
当年南诏国趁着唐末乱世,大举进犯西川,一度杀至东邻成都的雅州,却被当时尚还未迷信神仙方术到走火入魔的程度,所以智商还在线的大唐名将高骈杀得大败亏输。这也终究导致南诏“屡覆众,国耗虚”,而引起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而权臣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南诏宗室八百余人,而另立大长和国。
李天衢记得大长和国按原本轨迹应该传了三代不过二十六年,而后便又有权臣赵善政、杨干贞弑君篡位,另立国祚。历经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两代,前后也不过八九年光景,再往后便是大理段氏的开山鼻祖段思平起兵灭大义宁国,而建立起国祚延续三百多年的大理国。
现在的大长和国,固然比不上后来的大理国那般时局相对稳定,可是它延承吞并骠国的南诏国领土,疆域囊括后世云南省全境及黔、川、藏与越南、缅甸、老挝的部份土地,边界与后来泰国北部以孟族为主体的女王国接壤,地盘也十分辽阔。
只不过在蜀帝王建看来,他也丝毫没把大长和国放在眼里,当年他夺取两川之时,便曾应付唐廷有言“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
然而弑君篡位的大长和国皇帝郑买嗣,虽然是力主南诏国加强汉化,与唐朝频繁来往,而促进西南诸族与中华汉家文明的融合交流的南诏汉臣郑回七世孙,他也与当初的南诏国主一般,趁着唐朝覆亡之后的乱世时节,也打算对西川用兵,而盼着占据更为富庶的中土领地。
这场战争,倒与三国鼎立时蜀汉南征孟获的性质有些相似。只不过大长和国国主也自称皇帝,不肯臣服于中土诸国各藩。估计王建那边也是寻思着“小老弟,你怎么回事”,完全没有把他当做与朱温、李克用...乃至李天衢那一级别等同的对手,也势必要狠狠教训自讨苦吃的大长和国了。
而战事的经过,起先与史载的记述如出一辙,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三人,也都是王建膝下众多义子当中相对最能打的,先后两次大战,大长和军都折损了数万兵卒,完全被按到地上摩擦,被杀得丢盔卸甲,也只得溃退逃返至属于长江支流岷江支流,如今大概属于蜀国、大长和国交界线的大渡河南岸。
可是蜀国南征大军当中,却又多出了杨师厚这么个五代初期论用兵打仗屈指可数的名将...所以之后的战局演变,较之原本的轨迹也已出现了变数......
本来既然已经将侵袭至本国境内的敌军杀退回去,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挥军至大渡河北畔,也有意就此收兵。
然而杨师厚新投未久,正要在蜀国打下根基,他力谏趁着大长和国元气大伤,也合当趁势杀入其治下疆土。不但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对方若养回元气,倘若等候时机再兴兵来犯,只有千日做贼,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也莫不如杀得大长和国就此一蹶不振,再豪取其治下领地疆土,如此不是也能壮大我蜀国国力?
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三人听了杨师厚的提议,他们虽然意见不一,但是也都同意暂且吞并把守住大渡河南、北水畔要隘,并立刻派出快马奔往成都,由蜀帝王建来做定夺,这场仗,到底还要不要再打下去。
当年落雕御侍高骈屡败南诏,杀得其国主服软认怂,接连上表不敢再犯之后,他也只是于邛崃关、大渡河、戎州、平夷军、沐源川...等入蜀要隘增修关隘城寨,按唐廷指示也并没有继续征讨南诏,不但是因为次年便已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那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大规模起义,依中原王朝对四方诸夷各国的态度,就算先来冒犯我,先以王者之师挫你锐气,再用王道之治度化你、感化你...又怎么会反过来抢你的地盘?
可现在是什么时节?乱世军阀割据杀伐,真就只会满口将讲大道理的藩镇节度、封疆大吏,现在不是投从某处势力,就是早已被杀尽死绝了...与其讲什么圣人王化之道,诸方国主所看重的更多是赤裸裸的利益。
何况王建也是属于那种对外扩张野心比较强烈的君主,他觉得杨师厚言之有理,就算大长和国下辖疆土地貌复杂,山高谷深,而且听闻有些去处瘴气蔓生...可治下百万之众,也总有不少益于生息繁衍的领土...你胆敢来冒犯我蜀国,朕又为何不能去吞占你大长和国的疆土?
去他娘的圣人教化,既然是你无端前来侵攻而招惹我在先,而且两场大战下来,你大长和国都是折兵数万...朕虽然也是帝君天子,信的却是趁你病、要你命!
尤其是杨师厚的加入,使得战事的经过变得更为轻松顺利。而且这段时期本来应该是王建与李茂贞反目交恶,蜀、岐两国相大动干戈、相互杀伐...结果如今李茂贞早已为朱温所杀,关中方面梁国经历弑帝、清算两场政变,眼下局势依然十分混乱。所以王建别无后顾之忧,他那边很快也就给出了回复,向自己三个义子与杨师厚下达旨意:
不必收兵,继续打!给朕往死里打!大长和国的地盘,能抢来多少,便算多少!
随后蜀军以杨师厚为先锋,连克大渡河以南新安、平夷、宁远诸地。大长和国慌忙集中其余兵力,集结于会川,力图力抗住来势汹汹的蜀国军旅。
可是面对王建义子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这个级别的对手,大长和国的军队尚且屡战屡败,如今却又要与杨师厚这么个五代初期的顶级名将交锋...结果又将会如何?
此一战,杨师厚设计袭破会川。又有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引兵协同,斩首一万三千级、生擒大长和国诸部将官十六人,俘获两万余人,军器甲仗更是不计其数。
而杨师厚可不是三国演义里七擒七纵的诸葛亮,之后他更是下令将俘获的将官兵卒悉数斩首,连同但凡攻破城郭、村落中有胆敢抵抗者,也一律屠城杀绝...这也震慑得周围寨坊部族胆寒惊惧,而相继遣使表说大长和国国主郑买嗣屠杀先朝南诏宗室,得位不正,人心不附,如今蜀国大军杀至,我等也情愿投顺......
战事打到现在,杨师厚所统领的军旅,对于大长和国国都羊苴咩城,也已经能构成直接的威胁。
李天衢一目十行的看阅过呈上的文书,心说就算是走正史线,前蜀与西南面的大长和国的确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事。而哪怕王建的蜀国,比起朱温、李克用、杨行密所建立的政权实力上要逊色一筹,但是要对付大长和这种原本游离于唐朝直辖统治之外的地方政权...与中原各路军阀抗衡相较,难度似乎直接下降了一个档次。
当年南诏国趁着唐末乱世,大举进犯西川,一度杀至东邻成都的雅州,却被当时尚还未迷信神仙方术到走火入魔的程度,所以智商还在线的大唐名将高骈杀得大败亏输。这也终究导致南诏“屡覆众,国耗虚”,而引起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而权臣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南诏宗室八百余人,而另立大长和国。
李天衢记得大长和国按原本轨迹应该传了三代不过二十六年,而后便又有权臣赵善政、杨干贞弑君篡位,另立国祚。历经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两代,前后也不过八九年光景,再往后便是大理段氏的开山鼻祖段思平起兵灭大义宁国,而建立起国祚延续三百多年的大理国。
现在的大长和国,固然比不上后来的大理国那般时局相对稳定,可是它延承吞并骠国的南诏国领土,疆域囊括后世云南省全境及黔、川、藏与越南、缅甸、老挝的部份土地,边界与后来泰国北部以孟族为主体的女王国接壤,地盘也十分辽阔。
只不过在蜀帝王建看来,他也丝毫没把大长和国放在眼里,当年他夺取两川之时,便曾应付唐廷有言“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
然而弑君篡位的大长和国皇帝郑买嗣,虽然是力主南诏国加强汉化,与唐朝频繁来往,而促进西南诸族与中华汉家文明的融合交流的南诏汉臣郑回七世孙,他也与当初的南诏国主一般,趁着唐朝覆亡之后的乱世时节,也打算对西川用兵,而盼着占据更为富庶的中土领地。
这场战争,倒与三国鼎立时蜀汉南征孟获的性质有些相似。只不过大长和国国主也自称皇帝,不肯臣服于中土诸国各藩。估计王建那边也是寻思着“小老弟,你怎么回事”,完全没有把他当做与朱温、李克用...乃至李天衢那一级别等同的对手,也势必要狠狠教训自讨苦吃的大长和国了。
而战事的经过,起先与史载的记述如出一辙,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三人,也都是王建膝下众多义子当中相对最能打的,先后两次大战,大长和军都折损了数万兵卒,完全被按到地上摩擦,被杀得丢盔卸甲,也只得溃退逃返至属于长江支流岷江支流,如今大概属于蜀国、大长和国交界线的大渡河南岸。
可是蜀国南征大军当中,却又多出了杨师厚这么个五代初期论用兵打仗屈指可数的名将...所以之后的战局演变,较之原本的轨迹也已出现了变数......
本来既然已经将侵袭至本国境内的敌军杀退回去,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挥军至大渡河北畔,也有意就此收兵。
然而杨师厚新投未久,正要在蜀国打下根基,他力谏趁着大长和国元气大伤,也合当趁势杀入其治下疆土。不但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对方若养回元气,倘若等候时机再兴兵来犯,只有千日做贼,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也莫不如杀得大长和国就此一蹶不振,再豪取其治下领地疆土,如此不是也能壮大我蜀国国力?
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三人听了杨师厚的提议,他们虽然意见不一,但是也都同意暂且吞并把守住大渡河南、北水畔要隘,并立刻派出快马奔往成都,由蜀帝王建来做定夺,这场仗,到底还要不要再打下去。
当年落雕御侍高骈屡败南诏,杀得其国主服软认怂,接连上表不敢再犯之后,他也只是于邛崃关、大渡河、戎州、平夷军、沐源川...等入蜀要隘增修关隘城寨,按唐廷指示也并没有继续征讨南诏,不但是因为次年便已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那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大规模起义,依中原王朝对四方诸夷各国的态度,就算先来冒犯我,先以王者之师挫你锐气,再用王道之治度化你、感化你...又怎么会反过来抢你的地盘?
可现在是什么时节?乱世军阀割据杀伐,真就只会满口将讲大道理的藩镇节度、封疆大吏,现在不是投从某处势力,就是早已被杀尽死绝了...与其讲什么圣人王化之道,诸方国主所看重的更多是赤裸裸的利益。
何况王建也是属于那种对外扩张野心比较强烈的君主,他觉得杨师厚言之有理,就算大长和国下辖疆土地貌复杂,山高谷深,而且听闻有些去处瘴气蔓生...可治下百万之众,也总有不少益于生息繁衍的领土...你胆敢来冒犯我蜀国,朕又为何不能去吞占你大长和国的疆土?
去他娘的圣人教化,既然是你无端前来侵攻而招惹我在先,而且两场大战下来,你大长和国都是折兵数万...朕虽然也是帝君天子,信的却是趁你病、要你命!
尤其是杨师厚的加入,使得战事的经过变得更为轻松顺利。而且这段时期本来应该是王建与李茂贞反目交恶,蜀、岐两国相大动干戈、相互杀伐...结果如今李茂贞早已为朱温所杀,关中方面梁国经历弑帝、清算两场政变,眼下局势依然十分混乱。所以王建别无后顾之忧,他那边很快也就给出了回复,向自己三个义子与杨师厚下达旨意:
不必收兵,继续打!给朕往死里打!大长和国的地盘,能抢来多少,便算多少!
随后蜀军以杨师厚为先锋,连克大渡河以南新安、平夷、宁远诸地。大长和国慌忙集中其余兵力,集结于会川,力图力抗住来势汹汹的蜀国军旅。
可是面对王建义子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这个级别的对手,大长和国的军队尚且屡战屡败,如今却又要与杨师厚这么个五代初期的顶级名将交锋...结果又将会如何?
此一战,杨师厚设计袭破会川。又有王宗范、王宗播、王宗寿引兵协同,斩首一万三千级、生擒大长和国诸部将官十六人,俘获两万余人,军器甲仗更是不计其数。
而杨师厚可不是三国演义里七擒七纵的诸葛亮,之后他更是下令将俘获的将官兵卒悉数斩首,连同但凡攻破城郭、村落中有胆敢抵抗者,也一律屠城杀绝...这也震慑得周围寨坊部族胆寒惊惧,而相继遣使表说大长和国国主郑买嗣屠杀先朝南诏宗室,得位不正,人心不附,如今蜀国大军杀至,我等也情愿投顺......
战事打到现在,杨师厚所统领的军旅,对于大长和国国都羊苴咩城,也已经能构成直接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