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天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

    正统二十二年,春末。

    北京大校场。

    朱祁镇身披金甲,骑着在白色骏马之上,身后锦衣卫层层护卫,看上去雄伟非常。

    从朱祁镇的位置层层扩散开来,大明京营精锐都在这里了。

    在朱祁镇的强烈镇压之下,大举北伐的决策,总就没有人能够推翻。

    所有的一切都在去年到今年之前准备妥当了。

    依旧是分三路北伐,分别从开平,大宁,肇州三处进攻漠北,更准确的说是漠北东部。毕竟瓦刺的老巢在漠北西部,天山南北一带。

    朱祁镇从来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这一战明军出出动了十五万骑兵,但并非真正出动仅仅是十五万,还有大量蒙古部落被征召,还在杨洪,郭登所部还有一两万步卒作为负责后勤。

    这一次每一路都要深入千余里,再加上可能有的战斗,不可能没有后勤辎重。

    总不能让太宗皇帝一步,动员五十万人,步步为营,将粮食转运到大漠之上吧。这消耗太大了。

    带了辎重,骑兵行军能力就被限制了。很多时候都要让后营有自保之力,否骑兵大队去追击瓦刺了,反手被人掏了老巢。

    可就不好了。

    所以后营都带了大量火器,什么火铳,火炮,万人敌,乃至地雷,等等防御性火器,再加上大量车辆,以及大量的辎重,即便被瓦刺大军包围住,守上一两个月也是没有问题。

    这也是各部未虑胜,先虑败的选择。

    如果瓦刺放过其他两部,猛攻其中一部,步骑结合下来,也未必不能一战。

    这样一来,大量的辎重,火器,弹药要运输,所需要运输战车数量就相当之多,所需要的驮马,就非常之多。

    否则根本不可能支撑大军。

    所以,这一次动员的人比马多。

    大明几十万匹战马驮马,大半都参与进去了。

    可以说,朱祁镇掏出了血本。如果不是漠南蒙古臣服,给朱祁镇带来数十万马匹,还有西北送过来过万马匹,再加上朝廷之前,本来就保存的马匹。

    这猛地出动几十万匹战马,根本是大明不能承担的。

    至于石亨所部并没有带步卒,并非朱祁镇对石亨另眼相看,而是石亨坚决不要的,他对这一次北伐的意见,就是以快打快,五万骑兵持一月之粮,双马,突入漠北。趁着也先各部还没有聚集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石亨的意见,被孟瑛否决了。

    大明承受不起这一

    场大败。

    所以,很多时候宁可白跑一趟,也不愿意在一两千里外用数万士卒的性命赌一胜负。

    有一点大家都承认。

    那就是而今大明的国力,要比宣德年间强大太多了。一次不行,还有一次。只要没有太大的天灾,朝廷是能支撑的住。

    但是朝廷在漠北大败,锐气一损,下一次北伐就不大容易了。

    要知道,而今这一次大规模用兵于漠北,一直是有人反对的。

    而今一切都准备好了,朱祁镇准备出征之前最后一次校阅三军。

    这一次,朱祁镇并没有选择在天安-门外,毕竟天安-门外一条长街,地方还是有一点小。容纳不了十万大军。

    对,这里是什么十万大军。

    虽然这一次三路大军每军五万骑,即便是加上辎重后军,总数也不过二十万,不过如果算上蒙古各部仆从军之外,对外号称三十万大军。

    但是这些大军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运动到位了。

    北京到大宁驰道已经通了,但是北京到开平的驰道,却还在修建之中。

    北京到开平的驰道,要先到大同,然后从大同沿着当初留下的驿道,一路到开平去。这一段还在修建之中。

    即便如此,而今已经有不知道多少辎重,从这两条驰道之上往前线运输了大量的粮草,辎重,还有人马。

    只有肇州那边,却是通过水路,将朝鲜,海西的物资,通过松阴城送到了肇州。

    特别是肇州城那边,因为那里距离北京太远了,为了在同一日出兵,肇州是准备最好的,而石亨此刻已经在肇州坐镇了。

    朱祁镇校阅的仅仅是一部分士卒而已。

    朱祁镇从一个个方阵之前纵马而过,只见一面面红色的旗帜,就好像是一面燃烧的火海,无数士卒不论步骑,都整整齐齐的,如刀切斧凿一般。

    而今朱祁镇终于感受到了后世阅兵的感觉。

    朱祁镇先在军前纵马一圈,然后来到了点将台之上,他在龙椅上坐定,身后文武大臣纷纷就坐。

    范弘立即出列,站在最前面,双手打开圣旨,大声宣读道:“承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之继,随九世之仇,亦不敢忘-------”

    朱祁镇的出兵诏书,自然是历数大明与元的世仇。既然也先想接元之正统,那么大明打也先根本不需要什么借口,更何况,尚有猫儿庄之败,被朱祁镇定性为国耻,不可不报。

    当然了,这些东西,是士大夫所看重的。

    对于大部分参军的士卒来说,他们对这些正统什么的,并不

    是太感兴趣。

    朱祁镇自然不忘记赏赐,一口气拿出来一百多万两,给每一个士卒加饷十两。算起来,也就是说,每一个士卒今年都是领的双俸。

    要人卖命,自然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大明的士卒可没有那么高的的觉悟,就算是现在打仗,也会有战时津贴。只是不知道数目是多少。

    而且在这个时候发出来,却也是有一点开拔,安家费用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募兵制度也是有坏处的。

    这些职业雇佣兵,很多时候都是看钱的。每有钱是不可能动的,所以,朱祁镇也感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以大明之大,如果存募兵的,六七十万军队的负担已经足够重了,如果在打仗的时候,加赏什么的,更是一个财政极大的负担。

    朱祁镇甚至有些反思。

    这个制度是不是为将来埋下祸根。

    不过,这个时候并不是想这个的时候。这政策调整要之后再说,而今朱祁镇立即要做的是鼓舞士气,将眼前这一场大战打赢。

    于是封武定侯郭登为征北将军,开平总兵官,西路军总管,杨洪为征虏将军,大宁总兵官,中路军总管,石亨为征西将军,肇州总兵官,东路军总管。

    一声令下,大军开拔。

    于是一队队人马从朱祁镇的面前走过,一副车辚辚马萧萧之感,在军营之中,毕竟皇帝亲自来送行,士卒还能保持庄严肃穆,但是出了大校场,两侧的道路之上,却有不知道多少百姓。

    有些是从保定,真定之地赶来的。

    大明京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河北军。

    因为京营虽然有其他部分边军调入,但是总体已经演变成了募兵,而募兵地就是直隶八府再加上顺天府,宣府,大同等地。

    这一次征战,对朝廷来说,固然是胜券在握,即便有所失利,也不可能败的太惨。因为在出兵之前,敌我力量对比已经是非常鲜明了。

    但是对每一个士卒来说,却不是这样的。

    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但是每一个人身后就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就是这些百姓,宁可跑上几百里,也要看一眼的原因。

    要知道,这个时代管控很严苛,百姓从家乡到京师,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他们知道,这很可能是最后一面。

    只是有些人最后一面也未必能看得见。因为他们来此,他们只能看见大队人马北上,却无法从中认出那一个是他们的孩子。

    或许都是他们的孩子。

    因为这都是河北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