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天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

    杨洪语速很是缓慢。心中的思绪却是飞快。

    杨洪作为大明军方第一人,如果说对而今的局面没有想法的话,那是假的。但是杨洪很明白自己的定位。

    虽然杨洪乃是大明军方第一人,称得上是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实际上,大明军队的权力一直在朱祁镇手中。

    从军备,军需,将领,武器,战略,战术,乃是军官教育,等等等。都有朱祁镇直接与间接的参与。

    杨洪如果真以为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明军上下,那就呵呵了。

    所以,杨洪所想并不是太重要,皇帝的意见才重要。

    杨洪迅速总结了朱祁镇之前的所做所为,说道:“而今五军都督府,应该专司军中,而今五军不够,本来军中有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共五军五十营,而今分布在南北各处,京师附近只有四军。已经不够用了,应当设南北两军,北军驻守龙城,南军驻守南京,如此七军三十五万。”

    朱祁镇也明白,在易经之中,七为阳数。

    而军队也多用阳数,如三,五之类。

    而且杨洪明显是答非所问。

    朱祁镇要问得是大明军制上的问题,但是杨洪回答的其实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扩军,其实朱祁镇已经在做了。

    不扩充编制,等南征安南胜利之后,如何安置得胜之师。

    杨洪看似说了很多,其实什么也没有说。

    在军事杨洪敢做敢当,杀伐果断,但是政治上,却是一个老滑头。

    朱祁镇说道:“罗通,王老先生在的时候,对你寄以重任,这一件事情上,你怎么看?”

    罗通说道:“此事唯请陛下圣裁。”

    罗通干脆之极,点明了关键要点。关于军队只有皇帝能决定,看看太祖太宗仁宣旧例,对于军队的事情,都是皇帝一言而决。

    容不得别人插手的。

    也是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京营被于谦重建,才让军队被文官控制。

    朱祁镇说道:“如此,那么大家听听朕的意见。”

    对于这一件事情上,朱祁镇想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朱祁镇说道:“猫儿庄之战,证明了一件事情,大明开国近百年,开国军制,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到了不得不变。这也是朕用改世兵为募兵。”

    “只是朕思来想去募兵也有很多缺陷,第一耗费太多。这一点还能还可以承受,其次以钱募兵,军队为钱打仗,

    难免骄兵悍将之嫌。”

    “而且卫所制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边关驻守,也是可以用的。”

    “故而,以朕之见,战兵以募兵为主,屯兵以卫所为主。这是大明军制总原则。”

    朱祁镇语气微微一顿。

    “陛下圣明。”诸位大臣齐声说道。

    朱祁镇说道:“今后一切军制都以这个原则为核心,首先五军都督府掌管一切京营,所有募兵都在京营之中,当然了,京营之中,也不是全部募兵,可以从各地卫所招募精锐敢战之士。”

    “先说募兵。”

    “募兵之前招募很不成体系,是通州大营招募。”

    “但是今后招募士卒,就不能这般急就章,故而以朕之意,招募之事应该由兵部负责,朕有意将这一件事情由各省都指挥使承担,而今裁并卫之后,各省都指挥司所负责的事情也就不多了,而且各省兵力也有缺乏。故而朕有意由各省都指挥使直接负责一营人马,这笔开支由地方财政开支。并且负责训练士卒。”

    “大明京营分驻天下,以四十万为定额,外加水师各部。这些人马朕不准备让他们服役一辈子,一般是二十入伍三十回乡。大部分士卒的年龄都要限制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招募,退伍,还安置,这些事务都要兵部负责起来。”

    “罗通,这是你的事情。”

    罗通说道:“臣明白,臣定然理清上下,确定各省定额,已经从各省招募士卒,送到京师,这一点请陛下放心。”

    朱祁镇用意很明显。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的之间的制衡,是不可能变的。

    毕竟天下所有权利,唯有军权最重,即便是为了后世子孙着想,也要确定在不影响战斗力的情况之下,层层控制,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让军队处于失去控制的处境。

    所以,军籍,兵力招募,以及各士卒的籍贯等事情,都是要由兵部负责。

    如此一来,即便是招募的士卒,朝廷也要确定他们的根底。

    这一点其实也是与重新编练黄册有关系,正是因为黄册在清丈之后,变得可靠了才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仅仅是这样情况。朱祁镇也不会放心的。

    朱祁镇第二个控制手段,其实就是军官团。

    如果士卒保持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就会变得流动。控制大明京营都在一个相对稳固的军官团里面。

    什么军官团,自然是武学出身的军官。

    这又是朱祁镇控制军队的手法之一。

    此刻就略过不提。

    不过这重点并不在兵部。而在五军都督府上面。

    朱祁镇说道:“五军都督府要承担两项责任,一是领兵,二是负责天下军情。这两项不可为一。”

    兵部负责军政有后勤,少府负责军需生产,但是即便如此,领兵的权力与用兵的权力也是要分开的。

    “朕要重建枢密院。由功勋老臣负责。直接对朕负责,昌国公你可以将五军都督府的事情先放一放,重建枢密院之事,就由你来负责。”

    杨洪听了,心中微微一愣,顿时明白,皇帝是早就有准备。

    因为杨洪这一两年以来,已经脱离了对京营兵马的管理,这本来是杨洪本能的避嫌措施。但是皇帝却顺水推舟似乎有意看他如此。

    杨洪本来以为是皇帝的猜忌,现在看来,却不是这样的,而是枢密院重任,朱祁镇早就看中了他。

    杨洪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说道:“大都督改为三军北军,南军,中军,分别由北军大都督,南军大都督,中军大都督统领。原大都督断事官转到枢密院,还有延边各军也由枢密院负责。”

    枢密院与三军之间,相互制衡,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断事官体系就是让枢密院管控三军的重要棋子。

    甚至有断事官体系在,三军与枢密院之间的关系就好不到什么地步去。

    毕竟在军中谁与宪兵的关系好。

    至于为什么将七军换成了三军,却是因为朱祁镇更重视的是军队之间的制衡关系。分得太多了。反而显得混乱。

    其中在这三军之中,中军镇守京师,护卫宫中,类似于禁卫军,一般不会出战的。

    真正作为对外主力的,乃是南北两军。

    至于边军作为卫所军队之中,唯一保存战斗力的军队。也归枢密院管。

    其实枢密院与兵部下辖分割乃是内外,凡是内地省份的军权,都是在兵部的控制之下,而且这些地方的军队,即便是加强过了,也不堪重用。

    而真正有实力的边军。却在枢密院管控之下。

    如此一来,兵部,枢密院,三军,层层分割军权。争取不出纰漏,当然了,这仅仅是一个框架,真正内部详细章程,具体该如何制衡,让一支能对外征战的大军,牢牢的控制在皇帝的手中,又不太过影响大明内部的政治格局。

    这是一项大工程,但是内阁之中那一个不是政争高手,对权谋非常擅长,有这个大框架在,足够补充完成一套密不透风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