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天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

    日本的船只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中国的造船技术从来一等一的,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万石的大船作为封舟,用以震慑小国。

    而今更是如此。

    王英虽然自信能胜过日本人,但是经过白藤江之战后,王英谨慎了不少。

    毕竟真要说起来,日本的国力就弱于安南吗?

    未必。

    京都之战,双方动用的军队主力在二十多万之上,真要能一致对外,未必弱于安南军队,当然了。

    安南军队经过了当年之战,从生死之间磨砺出来的将领,却是胜过日本军队了。

    但是王英也知道,他带领的军队不过是一支偏师而已。

    所以他从南洋水师之中抽调了最精锐的水师,都是清一色的大船。可以远洋的。其中的水手更是精锐之极,随时都可以抽调下船,参与战斗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他准备,一旦事不可为,就从海路撤出去。

    毕竟日本这个岛国,有太多地方可以撤退了。

    如此,没有了后顾之忧,王英才敢全力以赴。

    只是王英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局面,将日本人该吓住了。

    包括足利义政在内。

    岸上人山人海,本来等着迎接明军的军队大名,一时间雅雀无声。似乎一时间凝固了。

    从他们的角度看过去,却见太阳在天空之中静静的悬挂着,大海都平静了,唯有一眼数不尽大硬帆,一面接着一面,就好像无数面旗帜,已经将整个海面遮掩住了。

    黑压压的船队,将海面都压过一半。

    好像一座座城池逼近。

    一时间,足利义正只觉得内心被死死的捏了一下,呼吸急促了几分。他随即长出一口气。

    之前他心中,还有在战胜细川胜元之后,再想办法摆脱大明的控制,并夺回长崎,但是此刻他什么都不想了。

    很快船队靠岸了。

    只是王英这才发现,码头的船位不够。

    这个码头只有少数能够停泊大船,所以大明的船只只能依次靠岸。

    随即大明明军开始下船

    为了震慑日本之人,下船的明军都是一身重甲,踩在下船的栈桥之上,每一下脚步都让栈桥为之震动。

    数百明军士卒,整齐的盔甲,站在各自的位置上警戒,与一边警戒的日本士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席日本的甲胄,铁甲并非没有而是不多,更多是皮甲甚至竹甲,唯有有身份的大名才有铁甲。

    虽然而今站在这里的军队,乃是足利义政的亲卫,战斗力还是有的,在足利义政撤退的时候,就令他的亲卫数百人,分为三队依次断后,最后细川胜元停止了追击。

    可见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他们装备很精良,每一个人都是武士,身上带着好几把日本刀。还有甲胄,按说已经是足利义政军队之中少数能拿得出来的。

    只是与大明相比几乎没有办法比。

    不能比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有个头。

    前文也说过,大明军队的兵源地,一般都是河北,宣大,等地,清一色的河北大汉,在安南之战之后也多了不少广西兵,但是这些军队一般镇守南方,比如交趾,云南,湖广,贵州一带。

    而王英从这几万军队之中挑出的精锐,自然也是一等一的人样子。能打不能打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最少个子够高。

    故而一个明军与一个日本兵站在一起,日本兵最多到明军的肩膀之上。

    当王英与足利义政站在一起的时候,看上去倒是和谐了一点。

    首先王英不是北人,他是福建人

    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稍矮一点,王英比自己的亲卫也是矮了一点,而足利家毕竟带了数代将军的,又是锦衣玉食,他比身边的亲卫稍稍高上一点。

    但是即便如此,王英也要比足利义政高出大半个头。

    王英与足利义政相互行礼。

    不管怎么说,足利义政乃是大明所封的日本国王,总是要尊重一二的。只是同样的礼节,因为个头的原因,反而更像是足利义政是下级,王英是下级。

    双方行礼过后,寒暄几句,就并行向清州城而去。

    随即大明军队开始准备卸船了。

    这一次大明总共出动了五个营,一共两万五千人。在家上王英准备从船上抽调一支炮队,还有一些辎重部队

    参加军队所有军队总共有三万人上下。

    但是三万人的武器辎重,马匹。等等,分量相当不少

    更不要说,大明最近马价大跌,马三步七的原则已经不适应了,京营之中很多精锐营头,哪怕是步卒也是有马匹代步的。

    这一次乘船而来,有诸多不方便,自然没有这样做。

    只是这样王英还是成建制带来五千骑兵。毕竟在这个时代,大炮的威力已经越来越大了,但是炮兵代替骑兵成为战争之王,还欠缺有说服力的战例。

    虽然谅山之战。炮兵已经在很重要的地位了,只是谅山之战,毕竟是局促在山地之中,是一场攻防战。

    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大明将领之中主流观点,就是骑兵才是战争之王。

    所以在选择军队的时候,宁可没有炮兵,也不会不带骑兵。

    这样一来,卸船就是一件苦差事了,再加上这里港口不大,甚至要临时扩建,故而当明军整齐的在日本土地上集结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之后。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王英被足利义政好生招待,让王英这位老将,也享受了一下日本女子的温柔。顺便让王英认识一下足利义政麾下的大将。

    比如山名宗全,斯波义廉,畠山义就,一色义直,土歧成赖,六角行高,福坚政亲等等大名。

    毕竟足利义政直属军队也不过数千人,足利义政麾下的几万军队的大部分都是控制在这些大名手中,特别是山名宗全,斯波义廉,畠山义就等三个人。

    酒足饭饱之后,撤下一地狼藉。

    足利义政这才问道:“感谢大皇帝陛下,解小国之危难,却不知道大明派了多少大军?”

    王英径直说道:“三万。”

    此言一出,在座各位脸色有些难看。

    山名宗全说道:“我等不是质疑上国军队战力,只是而今不比当初,细川贼子已经今非昔比了,上国天兵自然犀利,只是三万人有些太少了。”

    山名宗全是京都之战损失最多的大名,山名家族很多子弟,都战死在京都,甚至有山名宗全的亲叔叔,也在合战的时候,被细川家讨取了。

    山名家而今已经是这一支大军的主要构成,但是已经远远比不上当初,要知道当初山名家自己的军队,都超过了而今足利义政麾下军队的总和。

    山名宗全自然是一心想要报仇,但也有很现实的判断。

    王英说道:“战情有什么变化吗?”

    山名宗全带着几分咬牙切齿说道:“一些无耻小人,投靠了西军。而今细川贼子拥立足利义视为将军,算各部人马,京都当面大军应当在二十万上下。”

    王英眉头微微一皱。

    这其实也很正常。

    日本大军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构成的。

    可以说在日本战国时期,大战合战,还有家族跳反的。

    足利义政从十几万人直接掉到而今不过数万人,减员的人马,固然有战死的,也有掉队的,但是更多是投降的。

    整个京都之战,战死有一两万已经很了不得了。

    这才是这个时代日本战争的真相。在足利义政失败之后,自然有各地的大名们改换门庭,投靠足利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