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松山之战16
阿济格连续发起了十数次攻击,数次攻到堡下。但在明军的顽强防守下,一次次的又败退了回去。
明军趁着清军撤退的间隙将堡外伤兵运进堡内,而将新的士卒从堡内补充到堡外。士卒没有后顾之忧,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士气。而在外围的五百明骑,也不时前行或者后退,牵制着阻挡他们的一千清骑。
曹变蛟所带,很多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卒,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而阿济格所率,也是清军中的精锐,战斗力也十分强悍。再加上这次双方都是以短兵相接为主,十数次交战下来,各死伤了近千士卒,谁也没讨得任何便宜。
阿济格因自军长久不能拿下眼前的明军而暴怒不已,大声斥责手下将领。
这时,一个副将忍不住出言道:“主子,我们这些人平时都在马上作战。虽然步战也不怂于任何人,但毕竟不太顺手。属下就想,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截断了明军的归路,知道他们已逃无可逃了,为什么还要和他们硬拼呢!我们只要守在这里,等他们逃跑之时再追击不就行了吗?”
诸将点头同意,纷纷发言。
阿济格怒视众人,深为他们的怯弱羞愧,但心中也知道他们所说的也有道理。
明军没有援兵,没有补给,不可能在这里久守,到最后肯定还是要后撤的。但就这样向曹变蛟认输,总感觉心中不似滋味。但考虑到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自己就算最终拿下曹变蛟,恐怕自军也得死伤过半。
想到多尔衮之前交待的,在这段时间内,不要轻易损耗两白旗的实力。阿济格最终选择了妥协,他下令暂停进攻。一边派人向大福堡方向喊话,让他们投降,以分化明军。而另一边派人领他的令牌向南,召集附近营堡内的清军前来增援。
但停战刚过去不到一个时辰,突然传来了令阿济格目瞪口呆的消息。卢象升兵临锦州,城中祖大寿的旧部起兵反叛。他们打开城门迎明军入城,城中三千清军大部被杀,只有少数逃出城外。
卢象升整编那些祖部旧兵,得六千人。他们烧毁了锦州城,一路西向,连破数个寨堡,目前已插入杏山周边地域。
这消息一下子将阿济格弄懵了,这卢象升从哪里跳出来的,锦州城怎么会就被攻破了呢!眼前曹变蛟的这部人马难道是故意引自己前来这里,而让卢象升领着祖大寿的旧部突围出去的吗?还有洪承畴那边,难道是故意泄露他们要突围的消息,从而给卢象升攻破锦州创造机会的吗?
这一个个疑问都无法得到回答,弄的阿济格心烦意燥,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他是一员战将,不会考虑那么多问题。动脑子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多尔衮和多铎在做,他只用听他们的结论行事就可以了。
但现在其他的两个人都没在身边,阿济格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
这时,阿济格平素十分信任的一个谋士站出来道:“主子,卢象升勇猛善战,此刻既然已经到达杏山境内,极有可能还会有另外的明军突破杏山前去接应他,我们必须立即回撤去阻拦卢象升。一旦让他逃脱,我大清的脸面将无处安放。”
阿济格恼怒道:“你说的,本王岂能不知?但一旦我们撤了,那眼前的曹变蛟不就可以顺利逃回明境了吗?这不是同样丢脸吗?”
那谋士道:“如果能擒杀卢象升,那就不丢脸。”
阿济格仍然犹豫道:“本王既然得到了消息,那十四弟和十五弟一定也得到了消息。前有济尔哈朗在杏山拦截,后有十四弟和十五弟追赶,卢象升应该逃不掉吧!要不,我们再发起一起进攻,等到拿下眼前的曹变蛟再回撤。”
那谋士摇了摇头道:“主子,您忘了,睿亲王可是将大部分骑兵都拨给了你。他即使得到了消息,行动也不可能有您快,而且松山距离杏山的路程,可比我们远的多。况且,他还要拦截突围的洪承畴部,又能派出多少人马?而郑亲王那边,属下认为指望也不大。明军可是在塔山一线发起了全线反攻,他又能调出多少兵力取拦截卢象升呢!”
阿济格沉思了片刻,问道:“那我们能不能派一部人马先回去,而留一部用来阻击曹变蛟,毕竟他现在只剩不到两千骑。”
那谋士苦笑道:“主子,我们目前也只剩下近五千骑兵。曹变蛟也是一代良将,你要想拿下他就必须至少留下两千士卒,否则就可能反过来被他吃掉。而如若那样,我军就只有三千可调的骑兵,又怎能拦截住卢象升的近六千士卒?曹变蛟只是一个总兵,而卢象升则是大明督师,岂能弃大而取小?”
“那样我虽然只有三千骑兵,但在锦州和杏山之间的营堡之中,本王不是还留下的也有六七千士卒吗?两者加起来有近一万之数,怎么也应该足以拦截住卢象升了吧!况且,十四弟肯定也会派一部人马赶来。本王只要能延迟卢象升的撤离速度,等到十四弟赶到,还不是将他手到擒来吗?”
那谋士无语的摇了摇头,心想这阿济格怎么如此蠢钝,这又不是在算加法。但他表面上不敢流露出丝毫不满,反而很是耐心的解释道:“主子,那些士卒分散于各个寨堡之中,两堡相距的距离都不算远,只有几里之遥。但最前和最后的两堡之间,那相距就是近百里了啊!士卒那么分散,又怎么能够在仓促之间将他们集中起来抗敌呢!而且,睿亲王到达的时间,我们又不能完全确定。如若在他到达之前,且不说卢象升突破而去,就是他一路烧杀过去,又将给我大清造成多大的损失。主子负责从松锦到杏山的防守,一旦那样,一切罪责必然就会落到主子您的身上。”
阿济格额头之上冒出了一层细汗,连忙高声下令道:“立即召集众将前来会和,商讨撤退事宜。”
明军趁着清军撤退的间隙将堡外伤兵运进堡内,而将新的士卒从堡内补充到堡外。士卒没有后顾之忧,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士气。而在外围的五百明骑,也不时前行或者后退,牵制着阻挡他们的一千清骑。
曹变蛟所带,很多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卒,战斗经验极其丰富。而阿济格所率,也是清军中的精锐,战斗力也十分强悍。再加上这次双方都是以短兵相接为主,十数次交战下来,各死伤了近千士卒,谁也没讨得任何便宜。
阿济格因自军长久不能拿下眼前的明军而暴怒不已,大声斥责手下将领。
这时,一个副将忍不住出言道:“主子,我们这些人平时都在马上作战。虽然步战也不怂于任何人,但毕竟不太顺手。属下就想,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截断了明军的归路,知道他们已逃无可逃了,为什么还要和他们硬拼呢!我们只要守在这里,等他们逃跑之时再追击不就行了吗?”
诸将点头同意,纷纷发言。
阿济格怒视众人,深为他们的怯弱羞愧,但心中也知道他们所说的也有道理。
明军没有援兵,没有补给,不可能在这里久守,到最后肯定还是要后撤的。但就这样向曹变蛟认输,总感觉心中不似滋味。但考虑到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自己就算最终拿下曹变蛟,恐怕自军也得死伤过半。
想到多尔衮之前交待的,在这段时间内,不要轻易损耗两白旗的实力。阿济格最终选择了妥协,他下令暂停进攻。一边派人向大福堡方向喊话,让他们投降,以分化明军。而另一边派人领他的令牌向南,召集附近营堡内的清军前来增援。
但停战刚过去不到一个时辰,突然传来了令阿济格目瞪口呆的消息。卢象升兵临锦州,城中祖大寿的旧部起兵反叛。他们打开城门迎明军入城,城中三千清军大部被杀,只有少数逃出城外。
卢象升整编那些祖部旧兵,得六千人。他们烧毁了锦州城,一路西向,连破数个寨堡,目前已插入杏山周边地域。
这消息一下子将阿济格弄懵了,这卢象升从哪里跳出来的,锦州城怎么会就被攻破了呢!眼前曹变蛟的这部人马难道是故意引自己前来这里,而让卢象升领着祖大寿的旧部突围出去的吗?还有洪承畴那边,难道是故意泄露他们要突围的消息,从而给卢象升攻破锦州创造机会的吗?
这一个个疑问都无法得到回答,弄的阿济格心烦意燥,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他是一员战将,不会考虑那么多问题。动脑子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多尔衮和多铎在做,他只用听他们的结论行事就可以了。
但现在其他的两个人都没在身边,阿济格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
这时,阿济格平素十分信任的一个谋士站出来道:“主子,卢象升勇猛善战,此刻既然已经到达杏山境内,极有可能还会有另外的明军突破杏山前去接应他,我们必须立即回撤去阻拦卢象升。一旦让他逃脱,我大清的脸面将无处安放。”
阿济格恼怒道:“你说的,本王岂能不知?但一旦我们撤了,那眼前的曹变蛟不就可以顺利逃回明境了吗?这不是同样丢脸吗?”
那谋士道:“如果能擒杀卢象升,那就不丢脸。”
阿济格仍然犹豫道:“本王既然得到了消息,那十四弟和十五弟一定也得到了消息。前有济尔哈朗在杏山拦截,后有十四弟和十五弟追赶,卢象升应该逃不掉吧!要不,我们再发起一起进攻,等到拿下眼前的曹变蛟再回撤。”
那谋士摇了摇头道:“主子,您忘了,睿亲王可是将大部分骑兵都拨给了你。他即使得到了消息,行动也不可能有您快,而且松山距离杏山的路程,可比我们远的多。况且,他还要拦截突围的洪承畴部,又能派出多少人马?而郑亲王那边,属下认为指望也不大。明军可是在塔山一线发起了全线反攻,他又能调出多少兵力取拦截卢象升呢!”
阿济格沉思了片刻,问道:“那我们能不能派一部人马先回去,而留一部用来阻击曹变蛟,毕竟他现在只剩不到两千骑。”
那谋士苦笑道:“主子,我们目前也只剩下近五千骑兵。曹变蛟也是一代良将,你要想拿下他就必须至少留下两千士卒,否则就可能反过来被他吃掉。而如若那样,我军就只有三千可调的骑兵,又怎能拦截住卢象升的近六千士卒?曹变蛟只是一个总兵,而卢象升则是大明督师,岂能弃大而取小?”
“那样我虽然只有三千骑兵,但在锦州和杏山之间的营堡之中,本王不是还留下的也有六七千士卒吗?两者加起来有近一万之数,怎么也应该足以拦截住卢象升了吧!况且,十四弟肯定也会派一部人马赶来。本王只要能延迟卢象升的撤离速度,等到十四弟赶到,还不是将他手到擒来吗?”
那谋士无语的摇了摇头,心想这阿济格怎么如此蠢钝,这又不是在算加法。但他表面上不敢流露出丝毫不满,反而很是耐心的解释道:“主子,那些士卒分散于各个寨堡之中,两堡相距的距离都不算远,只有几里之遥。但最前和最后的两堡之间,那相距就是近百里了啊!士卒那么分散,又怎么能够在仓促之间将他们集中起来抗敌呢!而且,睿亲王到达的时间,我们又不能完全确定。如若在他到达之前,且不说卢象升突破而去,就是他一路烧杀过去,又将给我大清造成多大的损失。主子负责从松锦到杏山的防守,一旦那样,一切罪责必然就会落到主子您的身上。”
阿济格额头之上冒出了一层细汗,连忙高声下令道:“立即召集众将前来会和,商讨撤退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