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夺扬州
在船舱里,堵胤锡洗了洗,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在堵正明的搀扶下躺在床上。
“叔父,我现在就下船去给你找郎中。”堵正明说。
堵胤锡疲惫摆了摆手,“不用了,歇歇就好了。”
堵正明摇了摇头,“叔父,我什么都听您的,但这次不行。您歇着,我去去就来。”
堵胤锡喊住了他,“正明,这两天我就要入城去见李过。如果让他知道我病了,恐会生出其他的乱子。毕竟当日李建泰贸然下令进攻岳阳,与之结下深仇。若我生病,接管湖广军的便是李建泰,李过定不会心安。即使要找郎中,也得待收服李过他们之后,况且现在在船上,你又要去哪里找?。”
堵正明还欲再言,堵胤锡摆手止住了他,“正明,就这样了,不要再劝吧!让船靠岸停下,等天明后我們再走。”
九月初,堵胤锡孤身入荆州。
李过处死满清使者,率手下十数万闯军降明,被编为忠贞营。
刘芳亮撤离岳阳,让出长江航道,堵胤锡亲率马进忠、王进才二将及五万精兵乘船西上。和闯军水路并进,威逼襄阳。
吴三桂听闻李过降明之后深怕明军攻取襄阳后会进取川蜀,也不再犹豫,亲率四万精兵驻兵秭归,牵制江陵闯军。
同时,又令大将吴之茂率兵八千从汉水方向进驻勋阳府,掩护襄阳清军侧翼。
孙可望同样得知这样的消息,唯恐明军会趁机北进,率部星夜撤回了合肥。
隆武帝朱聿键也深感不安,听从金声的建议,主动去除帝号,以此为条件和南明谈判。但在由谁统率江北军队上,他无法和孙可望保持一致。
孙可望掌握隆武军八成的兵力,觉得应该由自己统率所有的江北军队。
他向南明使者提出朝廷应该将朱聿键调回南京,而封他为秦国公,大将军,由他统率江北所有军队进行北伐。
这样的条件别说朱聿键不同意,连南明朝廷也不同意。
南明之所以开出那样的条件,只因为朱聿键姓朱。孙可望一个叛贼,还是曾经挖了老朱家祖坟的叛贼,他们怎么可能允许他统率江北所有的军队?
况且南明朝廷以为已经收服湖广闯军,西线再无战事,多数南明众臣认为并非一定要收降隆武军。
这种想法最终落实到了行动上。
朱慈烺下旨恢复朱聿键的唐王爵位,封其为大将军,让之统率江淮的所有隆武军。
剥夺了朱聿键曾经给予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的侯伯之爵,但以朝廷名义分别封他们为忠义侯、顺义侯和归义侯。
后人称之为三义侯。
孙可望对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满意,但他也知道形势并不利于他。
在南明朝廷答应他可以继续统率手下的所有将士,辖地内的赋税由其掌管。每年还为之提供白银五万两,精米十万石。所有的官员、将领都由他任命等条件后,孙可望勉强接受了南明的封爵。
后,孙可望留下艾能奇镇守合肥,监视朱聿键,自率大部分隆武军精锐北上前往凤阳。
在那里,孙可望增修城墙,兴建侯府,储蓄粮草,四处招兵买马。他对明廷完全不信任,只是想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之地。
此外,孙可望还打着共同抗击满清的名义派人前往济南,希望和周显保持良好关系。而且特意把这样的消息透漏给南明那边,借机讨要更多的钱粮。
这明显触动了南明敏感的神经。
朱聿键虽然是名义上的唐王、大将军,但完全指挥不动孙可望和他手下的大军。再加上他对朱慈烺所领导的南明朝廷也不完全信任,而且心中还存有一点帝王的心思,也拒绝了南明向江淮派兵的请求。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南明虽然名义上收降了隆武军,但却完全控制不了江淮,甚至连明军都进入不了江淮。
反而因为收降了隆武军,每年都需要向之提供大量钱粮。
再加上收降闯军的军饷和辎重,明廷新建的十团营的耗费,南明朝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赋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稳固南京的防守,更因为对周显的不信任,南明朝廷内的主战派占据了优势。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在史可法的默许下,下令在扬州内隐藏的锦衣卫鼓动扬州漕丁作乱。
邵宗元下令打开扬州南门,张名振手下将领阮进率六千精卒以平叛的名义进入扬州城中,袭取了府衙及粮库,同时接管了城内的盐场和钱庄。
因为明军对此事做的十分隐秘,又及时封锁城池,等安插在镇江城内的细作把张名振大军出动的消息传到扬州之时,时间已经太晚了。
而且,城内只有千余周显军,面对数倍之敌,也显的无比势单力薄。
守备裴守政下令放弃城内其他地方,全军退到北门固守,同时派人紧急向在高邮城的驻军求援。
得知消息的阮进欲要强攻北门,但被张煌言出言阻止。
扬州本为双方共有,增兵甚至夺取扬州,或许将来和周显还可相谈。若攻杀周显军士卒,那事情就再无转圜的余地。
而且这样一来,平定叛乱的理由也不再有用,在大义方面对朝廷有亏。
张煌言建议以重兵将城内周显军堵在北门,隔绝其水粮供应,派人前去劝降他们。若他们不愿归降,可放任他们自由离开。
只要得了扬州城,对大明来说这次出兵就是值当的。
之后张名振率更多士卒到达,他也赞同张煌言所说的,但也认为不可不做防备。他派出三千水卒进驻扬州之北的邵伯镇,封锁了淮水到长江的入口。
同时,张名振又传信郑鸿逵,请其率一部水师移驻镇江,以防不测。
唯一出乎明军意料的是周显军的反应速度。
在明军突入扬州城的第二天,驻守高邮的参将陈王信便率五百骑卒,三千步卒,直杀到扬州城下。在明军还未隔绝扬州内外联系之前,与城内守军成功会和。
“叔父,我现在就下船去给你找郎中。”堵正明说。
堵胤锡疲惫摆了摆手,“不用了,歇歇就好了。”
堵正明摇了摇头,“叔父,我什么都听您的,但这次不行。您歇着,我去去就来。”
堵胤锡喊住了他,“正明,这两天我就要入城去见李过。如果让他知道我病了,恐会生出其他的乱子。毕竟当日李建泰贸然下令进攻岳阳,与之结下深仇。若我生病,接管湖广军的便是李建泰,李过定不会心安。即使要找郎中,也得待收服李过他们之后,况且现在在船上,你又要去哪里找?。”
堵正明还欲再言,堵胤锡摆手止住了他,“正明,就这样了,不要再劝吧!让船靠岸停下,等天明后我們再走。”
九月初,堵胤锡孤身入荆州。
李过处死满清使者,率手下十数万闯军降明,被编为忠贞营。
刘芳亮撤离岳阳,让出长江航道,堵胤锡亲率马进忠、王进才二将及五万精兵乘船西上。和闯军水路并进,威逼襄阳。
吴三桂听闻李过降明之后深怕明军攻取襄阳后会进取川蜀,也不再犹豫,亲率四万精兵驻兵秭归,牵制江陵闯军。
同时,又令大将吴之茂率兵八千从汉水方向进驻勋阳府,掩护襄阳清军侧翼。
孙可望同样得知这样的消息,唯恐明军会趁机北进,率部星夜撤回了合肥。
隆武帝朱聿键也深感不安,听从金声的建议,主动去除帝号,以此为条件和南明谈判。但在由谁统率江北军队上,他无法和孙可望保持一致。
孙可望掌握隆武军八成的兵力,觉得应该由自己统率所有的江北军队。
他向南明使者提出朝廷应该将朱聿键调回南京,而封他为秦国公,大将军,由他统率江北所有军队进行北伐。
这样的条件别说朱聿键不同意,连南明朝廷也不同意。
南明之所以开出那样的条件,只因为朱聿键姓朱。孙可望一个叛贼,还是曾经挖了老朱家祖坟的叛贼,他们怎么可能允许他统率江北所有的军队?
况且南明朝廷以为已经收服湖广闯军,西线再无战事,多数南明众臣认为并非一定要收降隆武军。
这种想法最终落实到了行动上。
朱慈烺下旨恢复朱聿键的唐王爵位,封其为大将军,让之统率江淮的所有隆武军。
剥夺了朱聿键曾经给予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的侯伯之爵,但以朝廷名义分别封他们为忠义侯、顺义侯和归义侯。
后人称之为三义侯。
孙可望对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满意,但他也知道形势并不利于他。
在南明朝廷答应他可以继续统率手下的所有将士,辖地内的赋税由其掌管。每年还为之提供白银五万两,精米十万石。所有的官员、将领都由他任命等条件后,孙可望勉强接受了南明的封爵。
后,孙可望留下艾能奇镇守合肥,监视朱聿键,自率大部分隆武军精锐北上前往凤阳。
在那里,孙可望增修城墙,兴建侯府,储蓄粮草,四处招兵买马。他对明廷完全不信任,只是想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之地。
此外,孙可望还打着共同抗击满清的名义派人前往济南,希望和周显保持良好关系。而且特意把这样的消息透漏给南明那边,借机讨要更多的钱粮。
这明显触动了南明敏感的神经。
朱聿键虽然是名义上的唐王、大将军,但完全指挥不动孙可望和他手下的大军。再加上他对朱慈烺所领导的南明朝廷也不完全信任,而且心中还存有一点帝王的心思,也拒绝了南明向江淮派兵的请求。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南明虽然名义上收降了隆武军,但却完全控制不了江淮,甚至连明军都进入不了江淮。
反而因为收降了隆武军,每年都需要向之提供大量钱粮。
再加上收降闯军的军饷和辎重,明廷新建的十团营的耗费,南明朝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赋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稳固南京的防守,更因为对周显的不信任,南明朝廷内的主战派占据了优势。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在史可法的默许下,下令在扬州内隐藏的锦衣卫鼓动扬州漕丁作乱。
邵宗元下令打开扬州南门,张名振手下将领阮进率六千精卒以平叛的名义进入扬州城中,袭取了府衙及粮库,同时接管了城内的盐场和钱庄。
因为明军对此事做的十分隐秘,又及时封锁城池,等安插在镇江城内的细作把张名振大军出动的消息传到扬州之时,时间已经太晚了。
而且,城内只有千余周显军,面对数倍之敌,也显的无比势单力薄。
守备裴守政下令放弃城内其他地方,全军退到北门固守,同时派人紧急向在高邮城的驻军求援。
得知消息的阮进欲要强攻北门,但被张煌言出言阻止。
扬州本为双方共有,增兵甚至夺取扬州,或许将来和周显还可相谈。若攻杀周显军士卒,那事情就再无转圜的余地。
而且这样一来,平定叛乱的理由也不再有用,在大义方面对朝廷有亏。
张煌言建议以重兵将城内周显军堵在北门,隔绝其水粮供应,派人前去劝降他们。若他们不愿归降,可放任他们自由离开。
只要得了扬州城,对大明来说这次出兵就是值当的。
之后张名振率更多士卒到达,他也赞同张煌言所说的,但也认为不可不做防备。他派出三千水卒进驻扬州之北的邵伯镇,封锁了淮水到长江的入口。
同时,张名振又传信郑鸿逵,请其率一部水师移驻镇江,以防不测。
唯一出乎明军意料的是周显军的反应速度。
在明军突入扬州城的第二天,驻守高邮的参将陈王信便率五百骑卒,三千步卒,直杀到扬州城下。在明军还未隔绝扬州内外联系之前,与城内守军成功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