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二章 要想富先修路
沈傲点头同意了,曾桐便兴奋的说着,“主子,此事就交给老夫,定然会办好的。”
“可以。”沈傲这边刚说话,正厅之外,护卫长石磊便急走了进来,“少爷,严福公公来了。”
“哦?来的好快。”沈傲笑着点了点头,“有请。”
石磊答应一声之后快步出门,曾桐也抱拳告辞而去,有些事情他现在就需要去做,他要看看面对自己和主子的手段,韩策又要如何的应对。
严福在石磊的引领下来到了正厅,看到了站在那里好整以瑕的沈傲,看其一脸轻松的模样,不由长松了一口气。
来的路上,严福就得到了唐休已经离开的消息。按说他是可以不出现在忠国公府的,但他还是来了,就是想借此告诉沈傲,也借机告诉别人,皇帝对于忠国公的重视,凭着一些谣言可是休想打倒于他。
“严公公来的正好。某正有事想启奏陛下,便和你一同前往吧。”沈傲的语气轻松,但话说的时候,脸上多少带了一些的感激之意。他自然不会认为严福是无事而来,怕是知道了唐休的事情这才急急赶来的吧,就凭着这一份关心,他便是要感谢地。
严福察言观色的能力何其厉害,自然看出了沈傲的用意。这便也笑着说道:“好,那咱家就和忠国公同行好了。”
......
养心殿。
严福通报之后,沈傲上得殿来,并呈上了一道奏折送到了御案之前,此时乾文帝正捧着这道奏折看的是津津有味。
谣言出现,乾文帝是有些生气的。他不是担心有人会对沈傲如何。凭着此子的能力,凭着雪菲等人在其身边保护,想要伤沈傲何其之难。他之所以生气,是有人要对付大乾钱庄,这个他十分看好的可以强大大乾实力的产业。
大乾钱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开始步入了正轨。如今银票在市面上流通的越来越广。长此下去,大乾钱庄会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大乾王朝的政权就会越发的稳定,毕竟大家的银子都放在钱庄之中,如果一旦大乾不在了,银票就可能会成为一张废纸,若是如此的话,就算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家也不会希望看到大乾出事。
这所起到的凝固人心的作用,才是帝皇最为看中。更不要说,大乾钱庄的出现,还可以带动那么多的行业呢。
就像是现在,沈傲所上的奏折,清楚的说明了如何针对这一次的谣言,以及接下来的一些工作方面的改进。其中很多提议都是为了大乾的强盛着想,尤其是其中以服兵役而代还款之事更是让乾文帝看之欢喜。
乾文帝上任十七年来,一直在养精蓄锐,除了边疆发生一些不算太大的战事之外,还没有主动向外征战过。这是一种韬光养晦之道,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国库中有两亿多的白银储备,可以保证一旦发生战
事了,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打上一场大战。
可毕竟还是十七年没有发生战争,哪怕就是晋王在大梁城惹起了这么大的风波,乾文帝也没有挥兵而往之意。士兵不上战场,体现的价值就发的渺小,连带他们的饷银也是好久没有涨过了。
一来是大家不用拼命,没有涨饷银的道理。
二来,大乾并不是太过富裕,军费一旦上涨的话,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财政上是一大压力。
饷银不涨,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在百姓之中就越受推崇,越来越多的好男儿宁可做游侠,也不愿意从军为伍。这不仅是他们不想失去了自由,还是因为他们从军之后无法养活家人。
可是这一次,沈傲就提出了军饷提升的事情,还表示大乾钱庄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如此压力不全在国库身上,影响也不会太大。这样便可以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一支精兵的结果。
乾文帝虽然称号上带有文字,以前却也是真正上过战场打过仗的,这样曾带过兵的人自然喜欢拥有一支支强大的精兵了。沈傲可以不用太多国库的钱,便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他又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这便是让皇帝心喜之处。但也有让他不理解的地方,比如奏折上所说,沈傲要修路,或是说大乾钱庄要修路。而修起的道路以后还会收费,这样能行的通吗?
大家都知道山匪劫道的时候常会有一句叫做,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大乾钱庄这般做了,与山匪又有何区别呢?
“忠国公,这是如何道理?修路收钱是为哪桩?”乾文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如果是后来之人,自是不会问及这般问题,毕竟交通的发达能带来的好处早已经被证实过了。后世华国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也说明了一切。
现在是在大乾,谁也没有听闻过这样的事情,便是连乾文帝都有些不解,这便是可以理解的。
早就有准备的沈傲自信般的一笑,反问着:“陛下,不知你可听过,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呢?”
“哦,是哪位圣人所说的?”乾文帝摇了摇头,这句话他还真的是没有听说过。
“呃...”沈傲自然不能说这是后人之言,只好打了一个岔道:“不管是何人所言,这句话是正确的不是吗?道路通畅了,商货就可以缩短运行的时间,那就大大节约了成本,就会间接的提升商业利润,那这些可都是钱呀。”
“好处可不仅仅这些,道路修好了,变得更为宽敞,顺畅之后,我们大梁城的货物就可以更快的走出去,换回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来。不仅如此,便是有一天大军需要做些什么的时候,速度也会提升数倍。虽然臣没有打过仗,但兵贵神速的道理也是听过的。且如此一来,就可以雇佣更多的百姓为我们所用,他们有了工作,可以得到报酬,就可以加大
消费量,如此银子流通了,就会增加GD...就会刺激市场,银子只有流通起来才能显示它的价值所在。人人都有了钱之后,国家就会更加的昌盛。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百姓就会心系大乾,便可以保证皇权长久不衰呀。”
沈傲开口就是一大堆的好处,尤其着重点阐明对于皇权的好处,对于皇帝的好处。听得乾文帝是不住的点头。眼看着沈傲似乎是说完了,他又忍不住的问着,“道路修好了,如何回收成本呢?靠着收费吗?那些行商之人会给银子吗?”
“会的。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就是节省他们的成本,相比于过路费而言,他们一定会给,而且还会很高兴,很乐意。再说,我们只收车马费用,人在上面走是不会收费的,如此真正影响的人并不多,不会有事。”
沈傲可是很清楚,高速公路有多赚钱。且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重型卡车,只凭人走马行,根本不会伤及道路根本。建好一段路,那用上几十上百年也是没有什么问题地。
“嗯,如此说来倒是可行。但就是修路的工程巨大,付出甚多,仅是靠收过路费能收多少银子,何日能回本钱呢?”乾文帝显然已经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不然也不会有此一问。
这句话问到了沈傲的心坎里。他马上开始哭穷的说着,“臣这不是也是为了大乾的强大着想吗?这样收取过路费的确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臣斗胆,向陛下要三十年的期限来收取费用,至于三十年后,道路交给国家,是继续收费,还是免费通行,便都由陛下说了算。”
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收回一切的成本。毕竟现在修路不需要向后世那般考虑那么强大的重负力,所以地基不用太深。如今雇佣人力的成本也是极低,沈傲有足够信心,在十年内就收回成本,若是商业发达的话,这个时间只会缩短。为此,便是乾文帝不同意三十年,减上十年八年他也是可以同意的。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沈傲这般一诉苦,根本不知其中厉害的乾文帝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忠国公对大乾之忠心,朕是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的。但三十年时间是不是太短了呢,你不要亏得太多才是。”
“是有些长...嗯?”沈傲原本以为皇帝要和自己讨价还价,想不到竟然说三十年时间短了。沈傲不觉一愣,可随即反应过来之后便连忙说道:“亏些也是值得的。只要大乾强盛,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才能沾着陛下的光,过上更好的日子。”
“呵呵,你倒是会说话。”乾文帝呵呵笑了起来,连带一旁的严福也是捂嘴轻笑着。
“好吧,即是忠国公如此坚持,朕就赚你一次便宜,便定了三十年好了。只是也不能亏待了你,这样,朕也知道你是想做事情的人,那身边没有足够的帮手怎么能行。朕便赐你随从一千好了。”乾文帝想了想之后,做出了这般的决定。
“可以。”沈傲这边刚说话,正厅之外,护卫长石磊便急走了进来,“少爷,严福公公来了。”
“哦?来的好快。”沈傲笑着点了点头,“有请。”
石磊答应一声之后快步出门,曾桐也抱拳告辞而去,有些事情他现在就需要去做,他要看看面对自己和主子的手段,韩策又要如何的应对。
严福在石磊的引领下来到了正厅,看到了站在那里好整以瑕的沈傲,看其一脸轻松的模样,不由长松了一口气。
来的路上,严福就得到了唐休已经离开的消息。按说他是可以不出现在忠国公府的,但他还是来了,就是想借此告诉沈傲,也借机告诉别人,皇帝对于忠国公的重视,凭着一些谣言可是休想打倒于他。
“严公公来的正好。某正有事想启奏陛下,便和你一同前往吧。”沈傲的语气轻松,但话说的时候,脸上多少带了一些的感激之意。他自然不会认为严福是无事而来,怕是知道了唐休的事情这才急急赶来的吧,就凭着这一份关心,他便是要感谢地。
严福察言观色的能力何其厉害,自然看出了沈傲的用意。这便也笑着说道:“好,那咱家就和忠国公同行好了。”
......
养心殿。
严福通报之后,沈傲上得殿来,并呈上了一道奏折送到了御案之前,此时乾文帝正捧着这道奏折看的是津津有味。
谣言出现,乾文帝是有些生气的。他不是担心有人会对沈傲如何。凭着此子的能力,凭着雪菲等人在其身边保护,想要伤沈傲何其之难。他之所以生气,是有人要对付大乾钱庄,这个他十分看好的可以强大大乾实力的产业。
大乾钱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开始步入了正轨。如今银票在市面上流通的越来越广。长此下去,大乾钱庄会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大乾王朝的政权就会越发的稳定,毕竟大家的银子都放在钱庄之中,如果一旦大乾不在了,银票就可能会成为一张废纸,若是如此的话,就算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家也不会希望看到大乾出事。
这所起到的凝固人心的作用,才是帝皇最为看中。更不要说,大乾钱庄的出现,还可以带动那么多的行业呢。
就像是现在,沈傲所上的奏折,清楚的说明了如何针对这一次的谣言,以及接下来的一些工作方面的改进。其中很多提议都是为了大乾的强盛着想,尤其是其中以服兵役而代还款之事更是让乾文帝看之欢喜。
乾文帝上任十七年来,一直在养精蓄锐,除了边疆发生一些不算太大的战事之外,还没有主动向外征战过。这是一种韬光养晦之道,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国库中有两亿多的白银储备,可以保证一旦发生战
事了,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打上一场大战。
可毕竟还是十七年没有发生战争,哪怕就是晋王在大梁城惹起了这么大的风波,乾文帝也没有挥兵而往之意。士兵不上战场,体现的价值就发的渺小,连带他们的饷银也是好久没有涨过了。
一来是大家不用拼命,没有涨饷银的道理。
二来,大乾并不是太过富裕,军费一旦上涨的话,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财政上是一大压力。
饷银不涨,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在百姓之中就越受推崇,越来越多的好男儿宁可做游侠,也不愿意从军为伍。这不仅是他们不想失去了自由,还是因为他们从军之后无法养活家人。
可是这一次,沈傲就提出了军饷提升的事情,还表示大乾钱庄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如此压力不全在国库身上,影响也不会太大。这样便可以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一支精兵的结果。
乾文帝虽然称号上带有文字,以前却也是真正上过战场打过仗的,这样曾带过兵的人自然喜欢拥有一支支强大的精兵了。沈傲可以不用太多国库的钱,便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他又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这便是让皇帝心喜之处。但也有让他不理解的地方,比如奏折上所说,沈傲要修路,或是说大乾钱庄要修路。而修起的道路以后还会收费,这样能行的通吗?
大家都知道山匪劫道的时候常会有一句叫做,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大乾钱庄这般做了,与山匪又有何区别呢?
“忠国公,这是如何道理?修路收钱是为哪桩?”乾文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如果是后来之人,自是不会问及这般问题,毕竟交通的发达能带来的好处早已经被证实过了。后世华国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也说明了一切。
现在是在大乾,谁也没有听闻过这样的事情,便是连乾文帝都有些不解,这便是可以理解的。
早就有准备的沈傲自信般的一笑,反问着:“陛下,不知你可听过,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呢?”
“哦,是哪位圣人所说的?”乾文帝摇了摇头,这句话他还真的是没有听说过。
“呃...”沈傲自然不能说这是后人之言,只好打了一个岔道:“不管是何人所言,这句话是正确的不是吗?道路通畅了,商货就可以缩短运行的时间,那就大大节约了成本,就会间接的提升商业利润,那这些可都是钱呀。”
“好处可不仅仅这些,道路修好了,变得更为宽敞,顺畅之后,我们大梁城的货物就可以更快的走出去,换回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来。不仅如此,便是有一天大军需要做些什么的时候,速度也会提升数倍。虽然臣没有打过仗,但兵贵神速的道理也是听过的。且如此一来,就可以雇佣更多的百姓为我们所用,他们有了工作,可以得到报酬,就可以加大
消费量,如此银子流通了,就会增加GD...就会刺激市场,银子只有流通起来才能显示它的价值所在。人人都有了钱之后,国家就会更加的昌盛。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百姓就会心系大乾,便可以保证皇权长久不衰呀。”
沈傲开口就是一大堆的好处,尤其着重点阐明对于皇权的好处,对于皇帝的好处。听得乾文帝是不住的点头。眼看着沈傲似乎是说完了,他又忍不住的问着,“道路修好了,如何回收成本呢?靠着收费吗?那些行商之人会给银子吗?”
“会的。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就是节省他们的成本,相比于过路费而言,他们一定会给,而且还会很高兴,很乐意。再说,我们只收车马费用,人在上面走是不会收费的,如此真正影响的人并不多,不会有事。”
沈傲可是很清楚,高速公路有多赚钱。且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重型卡车,只凭人走马行,根本不会伤及道路根本。建好一段路,那用上几十上百年也是没有什么问题地。
“嗯,如此说来倒是可行。但就是修路的工程巨大,付出甚多,仅是靠收过路费能收多少银子,何日能回本钱呢?”乾文帝显然已经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不然也不会有此一问。
这句话问到了沈傲的心坎里。他马上开始哭穷的说着,“臣这不是也是为了大乾的强大着想吗?这样收取过路费的确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臣斗胆,向陛下要三十年的期限来收取费用,至于三十年后,道路交给国家,是继续收费,还是免费通行,便都由陛下说了算。”
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收回一切的成本。毕竟现在修路不需要向后世那般考虑那么强大的重负力,所以地基不用太深。如今雇佣人力的成本也是极低,沈傲有足够信心,在十年内就收回成本,若是商业发达的话,这个时间只会缩短。为此,便是乾文帝不同意三十年,减上十年八年他也是可以同意的。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沈傲这般一诉苦,根本不知其中厉害的乾文帝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忠国公对大乾之忠心,朕是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的。但三十年时间是不是太短了呢,你不要亏得太多才是。”
“是有些长...嗯?”沈傲原本以为皇帝要和自己讨价还价,想不到竟然说三十年时间短了。沈傲不觉一愣,可随即反应过来之后便连忙说道:“亏些也是值得的。只要大乾强盛,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才能沾着陛下的光,过上更好的日子。”
“呵呵,你倒是会说话。”乾文帝呵呵笑了起来,连带一旁的严福也是捂嘴轻笑着。
“好吧,即是忠国公如此坚持,朕就赚你一次便宜,便定了三十年好了。只是也不能亏待了你,这样,朕也知道你是想做事情的人,那身边没有足够的帮手怎么能行。朕便赐你随从一千好了。”乾文帝想了想之后,做出了这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