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取消盐税
天启十七年,朝廷的财政预算也已经出来了,依旧是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并且在军费方面没有任何增长。
其中在水利设施的修建方面,投入更大了。特别是西南,也纳入了建设范围,相当于是把整个大明都纳入了整体的规划建设。
同时在交通建设方面,也将修建通往西南各省的铁路干线。这些基础设施先建设起来,经济自然也就能发展起来。
重点在于铁路修建进去,移民就方便了。
西南人口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四川。这些人口对于工业化的发展,还有海外移民地的占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大明的问题就是,随着发展的持续,人口就会不够用。
除了基建,就是教育支出最大,紧接着是行政、军事。
改革之后行政模式不同,官员和公务员数量大大增长,行政成本自然也就上升了。尽管公款吃喝这些问题,朱由校抓得很严,但毕竟待遇还是不能太差。
总体预算,达到了40亿,只比天启十五年的预算多了5亿,主要是考虑到全国改革基本上已经完成,税收暴涨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不过在黄金开采方面,数量倒是持续上涨。
天启十五年开采的黄金多达2000多万两,也就是600多吨,其中在外东北开采的黄金占这其中的一半。
而在大明在南非地区,已经发现大量金矿了,只是没有那么多劳动力进行开采。
天启十六年,大明将从本土把工人输送到南非开采黄金,那些金矿全是国有化的,民企是不能染指的。
在南非有超过5万吨的黄金,这些黄金如今都属于大明,这些黄金的开采,可以为大明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
当然对于大明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南非的黄金并不能养活大明的财政,毕竟大明不是英国那样的小国家,要花的钱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但是这些黄金,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财政补充。
大明中央银行并不需要储备太多的黄金,因为大明自身就是一个生产型帝国,会有很大的贸易顺差,贵金属外流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所以开采出来的黄金,很多都是在市场上销售了,用来制造黄金饰品什么的。
……
天启十六年,春节刚过,朝廷就下旨宣布西南进入全面改革,朝廷派遣的行政人员成批成批的进驻西南各省,从原先的官员手上接管了地方行政,并且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体系。
开征商业税,丈量田亩,对地主征收农业税。
西南的地主们倒是早有准备,很多都已经提前把土地卖了,或是地方工商局挂牌之后立即去注册农业公司。
至于暴力抗法的事件倒是少了,天启十五年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惩治了那群暴力抗法的群体,已经把西南的地主们给吓到了。而且此时的大明,就只剩下一个西南没有完成改革,天下大势已定,逆势而为就是找不自在。
除了一些信息塞闭的地主土豪,其他地主都乖乖的接受了改革。四川的藩王就拥有大片的土地,哭哭啼啼的闹了一阵,朱由校直接一封电报拍了过去,下令强制执行,完全不管什么宗室不宗室,一样得照常纳税。
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有道者推翻无道者,这次改革就是朱由校在推翻无道的体制,重新建立一个有道的体系。
西南的改革与此前的改革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改土归流。
朝廷不再允许土司自治,一律纳入朝廷行政管理体系,身为石柱土司的秦良玉率先响应朝廷政策,朱由校随即下旨赏赐。
此时的大明,是没有什么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即一律平等,但敢作乱的话,就强制迁移,让其融入汉文化社会。
少数民族在大明,同样可以进学堂、混官场,没有任何阻碍,但也不会有类似高考加分的政策。
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血统和汉族都是一样的,例如藏族,和汉族是一样的血统源头,只不过是后来文化上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藏族又因为是生活在高原地区,在高原气候之下才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少数民族问题很好解决,秉承着这个理念,不偏不倚就行了。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什么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教育体系普及开来,即便是习俗上还有些不一样,但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了。
朝廷此次的改革完全取消了对自耕农的农业税,也获得了广大自耕农的支持,佃农也因为减息降租支持改革。西南改革在天启十六年顺利展开,没有出现太大的幺蛾子。
朝廷的铁路,也逐渐动工建设。
特别是进四川的铁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的交通问题在明代,一定程度上是比古代好很多了,不过还是比较难走的。
铁路只要修进去,交通问题就便利很多了,这条铁路也是大明修建铁路以来最难修的一条,不过这条铁路却是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朝廷有毅力把这条铁路修成。只要这条铁路修通,铁路修建技术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而朝廷在南方修建的铁路,在天启十六年已经是全面动工了,到处都是修建铁路的工地。
除了主干线,还有支线铁路。
改革之后,南方也成立不少工业区,铁路是直接修进工业区的,甚至是连到工厂门口。
在汽车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铁路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到处都是铁路。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一个屁大的国家,就修建了十万公里的铁路网,铁路在平地上的修建成本实际上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成本还是复杂地形下的开山架桥。
特别是此时大明的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像历史上欧洲人一开始修铁路,要用人工来打造铁路轨道。
除了铁路之外,电报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起来,并且开始完全开放民用,以方便经济的发展。
信息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消息传递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效率越高,都算是一种生产力。
国家资本开设的邮电局,也随着改革遍布每一个城市。随着改革的进行,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档案。街道、地址、门牌号什么的都确定了下来,同时个人的身份信息也都在大量登记,每个人发给身份证。
相当于如今大明的百姓,写信、发电报都很方便。
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写信、发电报,就算是在北美洲的移民地,信件也能给送过去。
电报的大规模应用、推广,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行政上面,地方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朱由校在北京马上就能收到电报,下旨也方便了,直接拍个电报下去就行。
天启十六年,朝廷则是启动了海洋电缆的建设项目,计划把电缆铺设到台湾、海南、南洋各岛,还有澳洲。
这个项目没多大的技术难度,就是一根很长很长的电缆,只要能放水,然后用帆船一路铺过去就行了,成本也不是很高。就是效率还差了一点,本土发一封电报到北美洲,估计得两个小时,对面才能收到。
同时电缆还将会铺设到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甚至是印度、南非,还有北美洲。这样一来,大明的对外贸易、移民就方便多了。
随着电报的普及应用,民间那些街头的写字先生业务就多了不少,给人读电报、写电报、写信等等等等,毕竟大明的文盲率还是不低的,过去并没有普及教育,因为过去的社会不需要普及基础教育,只有经商、科举才需要进学堂。
朝廷在改革之后,对地方政府最严格的要求就是两个,一个是维稳,一个是保障百姓的生活需求。
一个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地方上如果出现矿难等安全事故,地方官员也要遭到问责。
民众生活需求的保障,则是另一个重要任务。小到老百姓吃菜,大到住房等等,缺什么配套什么。
老百姓吃菜难,就搞菜篮子工程,生产蔬菜、养殖鸡鸭政府给补贴,老百姓住不起房子就盖保障房。而保障粮食价格平稳和顺畅的供应,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些还没有铁路的地方,粮食就算是不够吃,都可以直接向朝廷报告,朝廷无论如何都会想办法把粮食运过去。
而朝廷随着改革,在每一个州县都是要求有粮食储备的,同时又在南方建设了三个国家战略粮仓。
粮价高的时候,则放出储备粮平抑粮价,粮价低的时候则收购粮食拉高粮食价格。目前大明完成改革的地区,粮食价格都是维持在每石1元的价格水平。
最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饿死人,就算是饿死了一个乞丐,地方官员也要遭到朝廷问责。
在每个完成改革的地区,都有民政局,乞丐可以到民政局吃饭、洗澡,甚至还能要上几文钱。
不管是不是乞丐,只要到民政局去都有饭吃。能吃饱饭的老百姓,也不会跑到民政局去。会到民政局去的,都是被逼到一定份上的。
在吃饭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就是要保障老百姓的吃菜、居住、交通等问题。同时在发生灾害的时候,地方政府也要组织公安、武警抢险救灾,并且对受灾百姓进行妥善安置,钱不够可以向朝廷要,人不够可以直接抽调军队支援。
朝廷就像是家长,老百姓就像是孩子,家长有责任养活孩子,这是最基本的责任。而不是说孩子多了养不活就杀婴,那简直就是无道、无能。
只要此次大明全面完成改革,再穷的地方都不会出现饿死人的问题,都不会再出现吃不上饭的问题。
而且消除贫困,也是朝廷对地方政府的要求。
什么贫困县、贫困乡镇、村庄也很好解决,那就是移民。一个地方会穷困,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要么是人多地少,要么就是交通不便,没有其他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也包含地多但土地贫瘠的情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分为修路就能解决的,以及修路成本太高的。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此前野猪皮作乱,东北几乎被杀空了,西北又进行了扩张,耕地资源在本土就有所上升,尽管西北的土地,很多是不适宜耕种的,并不能容纳太多的移民,但东北却是可以容纳不少移民的。
另外一个就是朝廷在各省,查抄了很多耕地,面积大的地方成立国营农场,面积小而零散的则直接以低价卖给自耕农,或者是直接分给移民。
同时还有南洋、澳洲、北美洲这些移民地。
土地少而贫困,直接移民一部分人口出去,土地就够养活当地的老百姓了。移民出去的也可以获得土地,或者成为工人,完成资源配置后,也可以很快摆脱贫困。
而第二种情况,则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朝廷出钱修路,或者通过移民手段,又或者两者兼用。
大明此次改革,本质目的一方面是保障老百姓的生存,一方面则是尽量消除贫困,一方面则是普及基础教育,以及配套中高级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未来都有上升的渠道。
在以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为主要消除贫困的措施的同时,又通过打击特权阶级,斩断非法利益输送脐带,确保贫富差距不会进一步的扩大。
同时在天启十六年,朱由校又和内阁商定了全面取消盐税的政策,发展到这个阶段,税收的方式已经不需要通过食盐来获取了,盐税的存在已经阻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是违背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了。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一些东西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当然盐税是被取消了,但是经营方面还是以国企为主导地位,从而保障老百姓的吃盐问题。
当然盐税这个东西是取消了,但是这个税种实际上被煤炭的税收给取代了。在农业时代人要吃盐,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可以通过食盐收税。生产力提高了,蒸汽机开始大量应用,煤炭就取代了食盐的税收作用。
这种税种,在后世同样存在,只不过变成了石油。
PS:最近夏某人在三开,累成死狗,更新不太稳定,大家见谅。
其中在水利设施的修建方面,投入更大了。特别是西南,也纳入了建设范围,相当于是把整个大明都纳入了整体的规划建设。
同时在交通建设方面,也将修建通往西南各省的铁路干线。这些基础设施先建设起来,经济自然也就能发展起来。
重点在于铁路修建进去,移民就方便了。
西南人口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四川。这些人口对于工业化的发展,还有海外移民地的占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大明的问题就是,随着发展的持续,人口就会不够用。
除了基建,就是教育支出最大,紧接着是行政、军事。
改革之后行政模式不同,官员和公务员数量大大增长,行政成本自然也就上升了。尽管公款吃喝这些问题,朱由校抓得很严,但毕竟待遇还是不能太差。
总体预算,达到了40亿,只比天启十五年的预算多了5亿,主要是考虑到全国改革基本上已经完成,税收暴涨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不过在黄金开采方面,数量倒是持续上涨。
天启十五年开采的黄金多达2000多万两,也就是600多吨,其中在外东北开采的黄金占这其中的一半。
而在大明在南非地区,已经发现大量金矿了,只是没有那么多劳动力进行开采。
天启十六年,大明将从本土把工人输送到南非开采黄金,那些金矿全是国有化的,民企是不能染指的。
在南非有超过5万吨的黄金,这些黄金如今都属于大明,这些黄金的开采,可以为大明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
当然对于大明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南非的黄金并不能养活大明的财政,毕竟大明不是英国那样的小国家,要花的钱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但是这些黄金,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财政补充。
大明中央银行并不需要储备太多的黄金,因为大明自身就是一个生产型帝国,会有很大的贸易顺差,贵金属外流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所以开采出来的黄金,很多都是在市场上销售了,用来制造黄金饰品什么的。
……
天启十六年,春节刚过,朝廷就下旨宣布西南进入全面改革,朝廷派遣的行政人员成批成批的进驻西南各省,从原先的官员手上接管了地方行政,并且开始建立新的行政体系。
开征商业税,丈量田亩,对地主征收农业税。
西南的地主们倒是早有准备,很多都已经提前把土地卖了,或是地方工商局挂牌之后立即去注册农业公司。
至于暴力抗法的事件倒是少了,天启十五年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惩治了那群暴力抗法的群体,已经把西南的地主们给吓到了。而且此时的大明,就只剩下一个西南没有完成改革,天下大势已定,逆势而为就是找不自在。
除了一些信息塞闭的地主土豪,其他地主都乖乖的接受了改革。四川的藩王就拥有大片的土地,哭哭啼啼的闹了一阵,朱由校直接一封电报拍了过去,下令强制执行,完全不管什么宗室不宗室,一样得照常纳税。
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有道者推翻无道者,这次改革就是朱由校在推翻无道的体制,重新建立一个有道的体系。
西南的改革与此前的改革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改土归流。
朝廷不再允许土司自治,一律纳入朝廷行政管理体系,身为石柱土司的秦良玉率先响应朝廷政策,朱由校随即下旨赏赐。
此时的大明,是没有什么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即一律平等,但敢作乱的话,就强制迁移,让其融入汉文化社会。
少数民族在大明,同样可以进学堂、混官场,没有任何阻碍,但也不会有类似高考加分的政策。
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血统和汉族都是一样的,例如藏族,和汉族是一样的血统源头,只不过是后来文化上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藏族又因为是生活在高原地区,在高原气候之下才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少数民族问题很好解决,秉承着这个理念,不偏不倚就行了。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什么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教育体系普及开来,即便是习俗上还有些不一样,但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了。
朝廷此次的改革完全取消了对自耕农的农业税,也获得了广大自耕农的支持,佃农也因为减息降租支持改革。西南改革在天启十六年顺利展开,没有出现太大的幺蛾子。
朝廷的铁路,也逐渐动工建设。
特别是进四川的铁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的交通问题在明代,一定程度上是比古代好很多了,不过还是比较难走的。
铁路只要修进去,交通问题就便利很多了,这条铁路也是大明修建铁路以来最难修的一条,不过这条铁路却是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朝廷有毅力把这条铁路修成。只要这条铁路修通,铁路修建技术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而朝廷在南方修建的铁路,在天启十六年已经是全面动工了,到处都是修建铁路的工地。
除了主干线,还有支线铁路。
改革之后,南方也成立不少工业区,铁路是直接修进工业区的,甚至是连到工厂门口。
在汽车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铁路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到处都是铁路。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一个屁大的国家,就修建了十万公里的铁路网,铁路在平地上的修建成本实际上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成本还是复杂地形下的开山架桥。
特别是此时大明的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像历史上欧洲人一开始修铁路,要用人工来打造铁路轨道。
除了铁路之外,电报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起来,并且开始完全开放民用,以方便经济的发展。
信息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消息传递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效率越高,都算是一种生产力。
国家资本开设的邮电局,也随着改革遍布每一个城市。随着改革的进行,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档案。街道、地址、门牌号什么的都确定了下来,同时个人的身份信息也都在大量登记,每个人发给身份证。
相当于如今大明的百姓,写信、发电报都很方便。
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写信、发电报,就算是在北美洲的移民地,信件也能给送过去。
电报的大规模应用、推广,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行政上面,地方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朱由校在北京马上就能收到电报,下旨也方便了,直接拍个电报下去就行。
天启十六年,朝廷则是启动了海洋电缆的建设项目,计划把电缆铺设到台湾、海南、南洋各岛,还有澳洲。
这个项目没多大的技术难度,就是一根很长很长的电缆,只要能放水,然后用帆船一路铺过去就行了,成本也不是很高。就是效率还差了一点,本土发一封电报到北美洲,估计得两个小时,对面才能收到。
同时电缆还将会铺设到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甚至是印度、南非,还有北美洲。这样一来,大明的对外贸易、移民就方便多了。
随着电报的普及应用,民间那些街头的写字先生业务就多了不少,给人读电报、写电报、写信等等等等,毕竟大明的文盲率还是不低的,过去并没有普及教育,因为过去的社会不需要普及基础教育,只有经商、科举才需要进学堂。
朝廷在改革之后,对地方政府最严格的要求就是两个,一个是维稳,一个是保障百姓的生活需求。
一个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环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地方上如果出现矿难等安全事故,地方官员也要遭到问责。
民众生活需求的保障,则是另一个重要任务。小到老百姓吃菜,大到住房等等,缺什么配套什么。
老百姓吃菜难,就搞菜篮子工程,生产蔬菜、养殖鸡鸭政府给补贴,老百姓住不起房子就盖保障房。而保障粮食价格平稳和顺畅的供应,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些还没有铁路的地方,粮食就算是不够吃,都可以直接向朝廷报告,朝廷无论如何都会想办法把粮食运过去。
而朝廷随着改革,在每一个州县都是要求有粮食储备的,同时又在南方建设了三个国家战略粮仓。
粮价高的时候,则放出储备粮平抑粮价,粮价低的时候则收购粮食拉高粮食价格。目前大明完成改革的地区,粮食价格都是维持在每石1元的价格水平。
最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饿死人,就算是饿死了一个乞丐,地方官员也要遭到朝廷问责。
在每个完成改革的地区,都有民政局,乞丐可以到民政局吃饭、洗澡,甚至还能要上几文钱。
不管是不是乞丐,只要到民政局去都有饭吃。能吃饱饭的老百姓,也不会跑到民政局去。会到民政局去的,都是被逼到一定份上的。
在吃饭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就是要保障老百姓的吃菜、居住、交通等问题。同时在发生灾害的时候,地方政府也要组织公安、武警抢险救灾,并且对受灾百姓进行妥善安置,钱不够可以向朝廷要,人不够可以直接抽调军队支援。
朝廷就像是家长,老百姓就像是孩子,家长有责任养活孩子,这是最基本的责任。而不是说孩子多了养不活就杀婴,那简直就是无道、无能。
只要此次大明全面完成改革,再穷的地方都不会出现饿死人的问题,都不会再出现吃不上饭的问题。
而且消除贫困,也是朝廷对地方政府的要求。
什么贫困县、贫困乡镇、村庄也很好解决,那就是移民。一个地方会穷困,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要么是人多地少,要么就是交通不便,没有其他问题了。
第一个问题,也包含地多但土地贫瘠的情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分为修路就能解决的,以及修路成本太高的。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此前野猪皮作乱,东北几乎被杀空了,西北又进行了扩张,耕地资源在本土就有所上升,尽管西北的土地,很多是不适宜耕种的,并不能容纳太多的移民,但东北却是可以容纳不少移民的。
另外一个就是朝廷在各省,查抄了很多耕地,面积大的地方成立国营农场,面积小而零散的则直接以低价卖给自耕农,或者是直接分给移民。
同时还有南洋、澳洲、北美洲这些移民地。
土地少而贫困,直接移民一部分人口出去,土地就够养活当地的老百姓了。移民出去的也可以获得土地,或者成为工人,完成资源配置后,也可以很快摆脱贫困。
而第二种情况,则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朝廷出钱修路,或者通过移民手段,又或者两者兼用。
大明此次改革,本质目的一方面是保障老百姓的生存,一方面则是尽量消除贫困,一方面则是普及基础教育,以及配套中高级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未来都有上升的渠道。
在以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为主要消除贫困的措施的同时,又通过打击特权阶级,斩断非法利益输送脐带,确保贫富差距不会进一步的扩大。
同时在天启十六年,朱由校又和内阁商定了全面取消盐税的政策,发展到这个阶段,税收的方式已经不需要通过食盐来获取了,盐税的存在已经阻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是违背生产力发展的东西了。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一些东西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当然盐税是被取消了,但是经营方面还是以国企为主导地位,从而保障老百姓的吃盐问题。
当然盐税这个东西是取消了,但是这个税种实际上被煤炭的税收给取代了。在农业时代人要吃盐,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可以通过食盐收税。生产力提高了,蒸汽机开始大量应用,煤炭就取代了食盐的税收作用。
这种税种,在后世同样存在,只不过变成了石油。
PS:最近夏某人在三开,累成死狗,更新不太稳定,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