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道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4章 天子问政

    裴茂没有再争。

    裴氏不在安邑,在闻喜。他有足够的时间通知闻喜的乡党及时占田,安邑的自认倒霉吧。

    谁让他们不知进退,非要逼得天子出狠招。

    为了这些人,与天子撕破脸,毁了自家父子的前程,不值得。

    就算有几个关系好的也都在安邑城附近,还有四五天时间,完全来得及。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赞成对河东大族下手,但生存问题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

    再者那些人的作派也让很多人不满,天子连卫固、范先都赦免了,你们还想怎样?

    不说感激涕零,至少也应该收敛一些,不能得寸进尺。

    朝廷也是要脸面的,像做生意似的一手交钱一手交印绶,这算什么?

    杨彪、士孙瑞等老臣也难得的没吭声,看着荀彧、刘巴联手,与裴茂针锋相对。

    他们担心拦不住天子,反而激怒了天子,大开杀戒。

    兵权在天子手中。天子真要一意孤行,他们也拦不住。

    刘协再次举杯,与大臣们共饮一杯。

    接着刚才的话题,他又兴致勃勃地说起了王道。

    “司徒,何为王道?”

    见天子兴致这么高,热心问政,赵温身为司徒,不好拒绝,略作思索,答道:“《礼记》云: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刘协再问:“何为达,何为不达?何为悖,何为不悖?”

    赵温语塞。

    儒门崇尚王道,但真正定义王道的却不多,为王道制定标准的更罕见。

    至少他一时半会的想不出。

    刘协转头看向司空张喜。

    张喜躬身说道:“依孟子义,王道即仁政。”

    “何为仁政?”

    “人皆有不忍之心,仁政即不忍之政。”

    刘协沉默不语,垂下了眼皮。

    张喜讪讪地闭上了嘴巴。很显然,天子对他这个答案也不满意。

    荀彧起身,拱手施礼。“陛下,儒术主旨在德。以德行仁,即为王道,不在中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小人之仁,与君子之仁,岂能划一?其行有异,其心则一,同归于仁。”

    “如此,治国岂非从心所欲?”

    荀彧正色道:“《春秋》断狱,岂依律令?执三尺律而鞭笞万民,如刻舟求剑,绝非王道。”

    刘协再次垂下了眼皮,转动着手里的酒杯,含笑不语。

    这个问题是辩不出答案的,儒家就是这么干的。虽不能说没有律法,但他们断案的时候的确不怎么固守条文,自由发挥的时候很多。

    这肯定不行,但现在不是争论这个的时候,要不然今天这顿饭就没法吃了。

    荀彧是他要寄予厚望的中坚力量,这个时候要留点面子。

    见刘协不说话了,张喜如释重负,欣慰地看了一眼荀彧。

    还是乡党后生给力啊。

    刘协眼皮一挑,再次露出灿烂的笑容。

    “朕年少学浅,历事亦浅。诸君各抒已见,朕仍不知就里。敢请教府君,以王道行于河东,可乎?”

    荀彧的头皮开始发麻,却不能退缩。“自然可以。”

    “若以三年为期,府君能致河东九万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外无羌胡扰边,内无豪民生乱么?”

    “臣不敢言必致,唯愿竭尽所能,不负陛下。”

    刘协再次看向裴茂。“尚书令,朕为河东选的太守,你满意吗?”

    裴茂含笑拱手。“陛下知人善任,河东百姓承沐天恩,当万众额手,溥土同庆,岂敢不满。”

    刘协幽幽说道:“诚如尚书令所言,得河东百姓、万民相庆。朕便是辛苦一些,也是值的。府君,努力,莫负圣人之教,莫负朕与河东百姓、万民厚望。”

    荀彧无言以对,只能拱手领命。

    刘协朗声道:“朕虽无知,不谙治道,唯愿择善而从。公卿治国,太府治郡,愿君臣同心,各尽所能,由为生民立命起,开万世之太平。如此,则天地之心可立,而往圣绝学可继。生与诸君同乐,死与诸君共血食,岂不快哉。”

    众人听了,山呼万岁之际,心情各有不同。

    赵温、张喜自然是欢喜的。

    天子这么说,显然是之前承诺还权的进一步确认。当着这么多人说,想必不会再反悔。

    荀彧却觉得肩头沉甸甸的,治理好河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子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千难万难,近乎不可能。

    天子说得很明确,他要的是河东九万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杨彪、士孙瑞大感遗憾。

    司徒治民已成必然,但太尉掌兵却越来越渺茫了。虽说可以肯定天子不愿意放权,有意为之。但机会就这么错过了,要说一点也不遗憾,那是骗人的。

    杨彪拱手出列。“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斟酌。”

    “大鸿胪请讲。”

    “河东虽有盐铁,但耕地有限,怕是供养不起太多的军队。臣敢请陛下分布诸将,就食诸郡,既减轻河东的负担,也能守护河东安危。”

    刘协诧异地看着杨彪。

    这个方案没什么问题,他本来也有这样的计划。

    可是杨彪这时候提出来,是纯粹的出乎公心,还是表示对兵权的关切?

    刘协试探道:“大鸿胪能否详言?”

    “人力有穷,地力有尽。河东耕地亦有定数,一户有田五十亩,得米不过一百五十石,取什一之税,为十五石,不足以供养战士一人。以臣估计,给使河东九万户皆有其田,仅能供养四万余人。去除官吏、工匠,将士不得过两万人,否则就无法丰食足食,安居乐业。”

    刘协眉梢轻颤。

    老杨,你这是有朕之矛,攻朕之盾啊。

    不过没关系,朕也正有此意。

    刘协点点头。“大鸫胪所言甚是,朕也有此意。前将军段煨已在上党,朕欲分部诸将于太原、弘农、冯翊,平定匈奴叛乱后,复立西河、上郡、九原等郡,分部诸军。”

    杨彪再次拱手。“陛下深谋远虑,臣甚是钦佩。只是远水难解近渴,陛下欲使河东行王道,当先减河东之重负。既然陛下有意巡狩美稷,臣敢请陛下移北军于太原,为陛下殿。”

    这一次,刘协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命士孙瑞率北军移镇太原,既能减轻河东负担,又能为他殿后,的确是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当然,对杨彪和士孙瑞来说,此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旦北军到了太原,将来就算回师,也必然会留下一部分人马在太原,防备袁绍西进并州,或者将来东出冀州。

    行军作战,用熟不用生,熟悉太原地理的士孙瑞或魏杰自然是最合适的将领。

    士孙瑞立下大功,才有机会重提太尉掌兵。

    就知道你们不死心。

    “可!”刘协正中下怀,一口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