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深得我心
看完了军械,再次落座,裴茂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陛下方才说内润以文明,是指教化么?”
刘协反问道:“令君以为可行么?”
裴茂慨然道:“得其人则可行,不得其人则不可行。”
“请令君详言。”
“陛下可知傅燮傅南容故事?”
刘协一听这个名字,就明白了裴茂的意思。
但他没有说,很客气地向裴茂请教。
一来他对傅燮的了解来自于历史,未必就是事实。二来裴茂主动进言,自然要让他一吐为快。
这些读书人说事,从来不是就事说事,大多有所寄托。只有听他自己说,然后再反复揣摩,才有可能搞清楚他真正想说什么。
裴茂喝了一口水,开始讲述傅燮的故事。
傅燮是北地人,名臣傅介子之后。
他文武兼备,师事太尉刘宽,后随皇甫嵩大破黄巾,授议郎。
韩遂、边章起事,凉州不安,弃凉之议再起。傅燮在朝堂上公然驳斥司徒崔烈,力证凉州不可弃,名声大噪,百官敬重。
后来因得罪宦官赵忠,傅燮外授汉阳太守。
汉阳即凉州的天水郡,是汉羌杂居之地。
傅燮临郡数年,深得汉羌信任,不少叛乱的羌人都来归降。傅燮在汉阳屯田,安置归降的百姓,汉阳的形势迅速好转。
但凉州刺史耿鄙却是个贪浊无能之辈,见形势渐好,便以征讨叛军为名,重用治中从事程球,大肆盘剥百姓。军队哗变,耿鄙、程球等人都死了。
叛军随即又包围了汉阳。
叛军中有数千来自北地的匈奴人,他们敬佩傅燮为人,请傅燮出城投降,发誓保证傅燮父子的安全,却被傅燮拒绝了。
傅燮以身殉国。
“羌胡并非不守忠义,只是生活困苦,粗鄙无文。若能以仁心体恤,则视之如父母。若以贪浊盘剥,则视之如寇仇。故治羌胡,必文武兼备,恩威并施,非此不能安境。”
裴茂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跟着大了起来。
“山东士大夫长于坐而论道,短于持戈跨马。无事则舌吐莲花,空耗钱粮,有事则束手无策,慌作一团。更有甚者如耿鄙之辈,贪得无厌。他们根本不在乎凉州是否安定,只想中饱私囊,任期一到,便转调他任。”
刘协抬起手,示意裴茂不要太激动。
再往下说,估计要骂先帝宠信宦官了。
“令君所言甚是,临边郡者,须文武兼备,缺一不可。迂阔之辈只会害人害己,耽误国事。”
“陛下圣明。”裴茂心满意足。
天子虽然年少,却极聪明,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关东士大夫只知弃凉,焉能守边。并凉形势溃烂至此,与山东士大夫有莫大的关系。
“令君,随朕走一遭吧。”刘协向裴茂发出邀请。
裴茂的官虽然不是很大,但他在河东的影响力不小。将他留在河东,对荀彧的干扰太大。
“敢不从命。”裴茂正中下怀,躬身领命。
刘协再次拿出了杨彪的奏疏。“对这个方案,令君若有补充,不妨直言。”
裴茂想了想。“诸公皆是名臣,他们的方案,岂是臣敢置喙的。虽然,臣身为河东人,对河东事略有所知,有几句浅薄之论,敢请陛下斟酌。”
刘协点点头。“是否可行,在乎利害,不在官爵尊卑。请令君不吝赐教。”
裴茂竖起两根手指。“其一,这数万屯田兵属朝廷,还是属郡?其二,屯田兵耕种自给,朝廷又由谁供养?陛下衣食,百官俸禄,从何而来?”
刘协无声地笑了。
这两个问题,他接到奏疏的时候就考虑过了,如今又被裴茂提了出来。
并不是他和裴茂有多高明,甚至超过了杨彪、荀彧等人,而是杨彪、荀彧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
按常理,河东郡的屯田兵,自然由河东太守掌握。可是如今朝廷也在河东,朝廷同样有掌握这支力量的理由。
奏疏是由杨彪、赵温、张喜题署的,他们不好主动要兵权,也不好直接由河东太守掌握兵权,所以略过不提,将这个问题交给天子定夺,以免天子又有怀疑。
至于供养朝廷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河东有盐铁,只要经营得当,供养当前的朝廷基本生存有余,宽裕却不可能。
“令君可有解决之道?”
裴茂几乎没有迟疑。“国之大事,在礼与戎。兵权乃天子立身之本,不可与人。陛下在河东,自归陛下。陛下不在河东,当付大将。”
刘协满意地一笑。
裴茂提出这样的意见,可见是下定了决心,要将裴氏绑在他的战车上。
争取兵权是外朝的士大夫官员一直以来的心愿,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窦武、何进两任大将军是他们最接近目标的时候,却还是错过了。
所以杨彪、士孙瑞才对太尉掌兵如此急切。
裴茂身为士大夫的一员,直言当由天子掌兵,固然和尚书令属于内朝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表忠心的重要选择。
内朝官员可以随时转为外朝,士大夫的身份却不会轻变。
他这么做,简直是与整个士大夫阶层为敌。
这个牺牲不可谓不大。
“朝廷供养又当如何解决?”
裴茂笑笑。“陛下与普通将士同甘共苦,食不二味,丛不重席,能有多少开销。夫子厄于陈蔡,不忘礼乐。诸公皆是道德君子,为了王道,再节俭几年又有何妨。”
刘协不禁哈哈大笑。
后世史书提到王朝崩溃,都会将责任归结于昏君奢靡无度。
桀纣如此,秦始皇、隋炀帝也是如此。
却没几个人提整个官僚阶层的腐化。
即使提,也是一笔带过,藏在字里行间。
可是皇帝再奢侈,浪费的财政和整个官僚阶层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就以后汉来说,都说是桓灵二帝昏庸无能,卖官鬻爵,尤其是汉灵帝建万金堂,却没人说袁氏那样的大臣奢侈丝毫不比朝廷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协如此节俭自苦,固然是真穷的原因,却也不乏与大臣较劲的意思。
不就是比节俭么,看谁先忍不住。
现在,裴茂也提出了这一点,可谓是殊途同归。
刘协伸手指指裴茂,又指指自己。
“令君此言,深得我心。”
“陛下方才说内润以文明,是指教化么?”
刘协反问道:“令君以为可行么?”
裴茂慨然道:“得其人则可行,不得其人则不可行。”
“请令君详言。”
“陛下可知傅燮傅南容故事?”
刘协一听这个名字,就明白了裴茂的意思。
但他没有说,很客气地向裴茂请教。
一来他对傅燮的了解来自于历史,未必就是事实。二来裴茂主动进言,自然要让他一吐为快。
这些读书人说事,从来不是就事说事,大多有所寄托。只有听他自己说,然后再反复揣摩,才有可能搞清楚他真正想说什么。
裴茂喝了一口水,开始讲述傅燮的故事。
傅燮是北地人,名臣傅介子之后。
他文武兼备,师事太尉刘宽,后随皇甫嵩大破黄巾,授议郎。
韩遂、边章起事,凉州不安,弃凉之议再起。傅燮在朝堂上公然驳斥司徒崔烈,力证凉州不可弃,名声大噪,百官敬重。
后来因得罪宦官赵忠,傅燮外授汉阳太守。
汉阳即凉州的天水郡,是汉羌杂居之地。
傅燮临郡数年,深得汉羌信任,不少叛乱的羌人都来归降。傅燮在汉阳屯田,安置归降的百姓,汉阳的形势迅速好转。
但凉州刺史耿鄙却是个贪浊无能之辈,见形势渐好,便以征讨叛军为名,重用治中从事程球,大肆盘剥百姓。军队哗变,耿鄙、程球等人都死了。
叛军随即又包围了汉阳。
叛军中有数千来自北地的匈奴人,他们敬佩傅燮为人,请傅燮出城投降,发誓保证傅燮父子的安全,却被傅燮拒绝了。
傅燮以身殉国。
“羌胡并非不守忠义,只是生活困苦,粗鄙无文。若能以仁心体恤,则视之如父母。若以贪浊盘剥,则视之如寇仇。故治羌胡,必文武兼备,恩威并施,非此不能安境。”
裴茂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跟着大了起来。
“山东士大夫长于坐而论道,短于持戈跨马。无事则舌吐莲花,空耗钱粮,有事则束手无策,慌作一团。更有甚者如耿鄙之辈,贪得无厌。他们根本不在乎凉州是否安定,只想中饱私囊,任期一到,便转调他任。”
刘协抬起手,示意裴茂不要太激动。
再往下说,估计要骂先帝宠信宦官了。
“令君所言甚是,临边郡者,须文武兼备,缺一不可。迂阔之辈只会害人害己,耽误国事。”
“陛下圣明。”裴茂心满意足。
天子虽然年少,却极聪明,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关东士大夫只知弃凉,焉能守边。并凉形势溃烂至此,与山东士大夫有莫大的关系。
“令君,随朕走一遭吧。”刘协向裴茂发出邀请。
裴茂的官虽然不是很大,但他在河东的影响力不小。将他留在河东,对荀彧的干扰太大。
“敢不从命。”裴茂正中下怀,躬身领命。
刘协再次拿出了杨彪的奏疏。“对这个方案,令君若有补充,不妨直言。”
裴茂想了想。“诸公皆是名臣,他们的方案,岂是臣敢置喙的。虽然,臣身为河东人,对河东事略有所知,有几句浅薄之论,敢请陛下斟酌。”
刘协点点头。“是否可行,在乎利害,不在官爵尊卑。请令君不吝赐教。”
裴茂竖起两根手指。“其一,这数万屯田兵属朝廷,还是属郡?其二,屯田兵耕种自给,朝廷又由谁供养?陛下衣食,百官俸禄,从何而来?”
刘协无声地笑了。
这两个问题,他接到奏疏的时候就考虑过了,如今又被裴茂提了出来。
并不是他和裴茂有多高明,甚至超过了杨彪、荀彧等人,而是杨彪、荀彧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
按常理,河东郡的屯田兵,自然由河东太守掌握。可是如今朝廷也在河东,朝廷同样有掌握这支力量的理由。
奏疏是由杨彪、赵温、张喜题署的,他们不好主动要兵权,也不好直接由河东太守掌握兵权,所以略过不提,将这个问题交给天子定夺,以免天子又有怀疑。
至于供养朝廷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河东有盐铁,只要经营得当,供养当前的朝廷基本生存有余,宽裕却不可能。
“令君可有解决之道?”
裴茂几乎没有迟疑。“国之大事,在礼与戎。兵权乃天子立身之本,不可与人。陛下在河东,自归陛下。陛下不在河东,当付大将。”
刘协满意地一笑。
裴茂提出这样的意见,可见是下定了决心,要将裴氏绑在他的战车上。
争取兵权是外朝的士大夫官员一直以来的心愿,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窦武、何进两任大将军是他们最接近目标的时候,却还是错过了。
所以杨彪、士孙瑞才对太尉掌兵如此急切。
裴茂身为士大夫的一员,直言当由天子掌兵,固然和尚书令属于内朝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表忠心的重要选择。
内朝官员可以随时转为外朝,士大夫的身份却不会轻变。
他这么做,简直是与整个士大夫阶层为敌。
这个牺牲不可谓不大。
“朝廷供养又当如何解决?”
裴茂笑笑。“陛下与普通将士同甘共苦,食不二味,丛不重席,能有多少开销。夫子厄于陈蔡,不忘礼乐。诸公皆是道德君子,为了王道,再节俭几年又有何妨。”
刘协不禁哈哈大笑。
后世史书提到王朝崩溃,都会将责任归结于昏君奢靡无度。
桀纣如此,秦始皇、隋炀帝也是如此。
却没几个人提整个官僚阶层的腐化。
即使提,也是一笔带过,藏在字里行间。
可是皇帝再奢侈,浪费的财政和整个官僚阶层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就以后汉来说,都说是桓灵二帝昏庸无能,卖官鬻爵,尤其是汉灵帝建万金堂,却没人说袁氏那样的大臣奢侈丝毫不比朝廷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协如此节俭自苦,固然是真穷的原因,却也不乏与大臣较劲的意思。
不就是比节俭么,看谁先忍不住。
现在,裴茂也提出了这一点,可谓是殊途同归。
刘协伸手指指裴茂,又指指自己。
“令君此言,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