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不同意见
周瑜的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持技术优势,二是如何保持精神优势。
前一个问题相对好解决,太学诸堂以及讲武堂的规模虽然还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随着技术带来的效率逐渐显现,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士子放弃经学,转为木学、农学等实学,优势会更越来越大。
后一个问题却比较难解决。
精神、意志这些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化能起多大的作用,也无法界定。你说有用,他说没用,似乎都有道理。
唯一看得见的办法,似乎只有让天子隔几年就去一趟边疆。
且不说可不可行,能起多大的作用,谁也说不准。
刘协看着众人争论,面色平静。
他知道一时半会的讨论不出结果,但只要开始讨论,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些人将来都是要派出去的。他们就是他洒下的种子,总有破土发芽的那一天,有些人甚至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正如当初的杨修。
“嗯咳。”角落里响起一个略显夸张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无数目光转向角落,落在一个年轻人的脸上。
年轻人站了起来,甩甩大袖,懒洋洋的,彷佛刚睡醒。
刘协看了一眼,便打起了精神。
祢衡才学出众,但是他运气不好,没赶上当初散骑侍郎还不考武艺的机会,因此无缘散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尚书郎,负责与司徒府的公文交接与邸报发行。在这样的场合,他一般不发声。
今天居然有了兴致,要主动发言,比较难得。
“教化这种事,说难也难。本朝养士百年,养出来一些什么东西,大家都清楚。说易也易,杨德祖在汉阳,羌胡踊跃成军,并不比我汉人落后。关键在哪儿?”
祢衡环顾四周,又追问了一句。“关键在哪儿?”
“你说在哪儿,就在哪儿。”一个人悄悄说了一句。
祢衡瞬间转头,循声望去,却没找到人。
所有人都一本正经地看着他。
显然那人也知道祢衡不好惹,吐槽了一句就躲起来了。
“在名与利。”祢衡一字一句地说道:“远征漠北,千里奔袭,你们以为是坐在这儿吹牛,吹完各自回家吃饭?那是很辛苦,要死人的。没有名和利,谁愿意冒这个险?你愿意吗?你愿意吗?”
祢衡一边指了几个人。那些人虽然面色通红,一副不屑与祢衡争论的模样,却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这种勇气。
“你们都说卫霍,却对当今的卫霍嗤之以鼻。”祢衡冷笑一声:“若是温侯在此,你们会将他当作朝廷的栋梁,发自肺腑的敬重吗?你们会请他赴宴,与他交结吗?不,你们不会。在你们眼里,他永远是与董卓一样的乱臣,哪怕他已经将功赎罪,得到了朝廷的赦免。”
祢衡转身,一指周瑜、蒋干。“他们出塞万里,又日夜兼程地赶回来,沐浴之后来不及束发,你们就一脸嫌弃,将他们当作蛮夷。若他们征战归来,满身是血,发中有虱,身上有蚤,你们还能与他们并坐,把酒言欢吗?你们做不到。”
祢衡冷笑一声。“对将领都没有敬重,对普通将士就更谈不上了。你们以为朝廷得并凉将士之心,是因为天子巡边?错。如果不度田,让并凉将士有立身之地,就算天子一直住在休屠泽也无济于事。”
祢衡最后看向崔琰,不屑地哼了一声。“你还想去边军效力?你读几句书就能良田美宅,他们出生入死却无立足之地,还指望他们保护你?真他么异想天开。”
祢衡说完,甩甩袖子,重新入座,又闭上了眼睛。
众人面面相觑,神情尴尬。
尤其是崔琰。
大家都知道,他其实是反对天子用武力平定冀州,强行度田的。他愿意去边军效力,既是为家族私利,也是为冀州发声。
但祢衡一句话戳破他的小心思,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度田才是并凉将士归心的基础。你一个反对度田的人,还想得到边军将士的支持?
刘协咳嗽一声,打破了尴尬。“祢正平,你这个观点虽有失偏颇,却有些新意,不妨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唯。”祢衡拱拱手,连眼睛都没睁。
会议一直到戌时初刻才结束。
蔡琰退下,带着袁衡等人回帐,连夜整理记录。
刘协有些兴奋,留下了诸葛亮。
他本想和祢衡聊几句的,但会议还没结束,祢衡就借更衣为由走了,再也没回来。估计是觉得这些人的讨论没什么新意,懒得听了。
“孔明,今天为什么没说话?”
诸葛亮笑了笑。“臣能想到的,都已经有人说了,何必赘言。”
“比如?”
“比如祢正平所说度田是基础。将领尚有封侯拜将的希望,普通士卒却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不能推行度田,想求将士归心,无异于缘木求鱼。”
刘协点了点头。
诸葛亮是明白人,但他太会做人了,不像祢衡那么肆无忌惮。
他应该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一直没说。今天若不是祢衡说破,而他又当众表示了对祢衡的认可,诸葛亮应该还是不会说。
这未必是他反对度田,更可能是避免成为众失之的。
毕竟反对度田的士大夫很多,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员的主体还是士大夫。成了士大夫的公敌,他在官场上将举步维艰。
祢衡不想做官,至少不想做太守这样的政务官,所以无所顾忌。
诸葛亮不行。他要想成为栋梁,必须由县令长这样的政务官做起,一步步地走到司徒、司空。
刘协沉吟道:“孔明,我一直没听你说过类似的观点。”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臣的观点与祢衡略有不同。”
刘协目光一闪。“说来听听。”
诸葛亮点点头。“臣赞同度田是并凉归心的基础,但臣并不觉得度田能解决所有问题。耕种产出有限,百姓纵使辛苦,积储依然不多,一旦有天灾人祸,只能卖地求生。度田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长治久安。”
刘协盯着诸葛亮的眼睛。“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诸葛亮沉默了良久。“禁止土地买卖。要卖,也只能卖给朝廷。”
------题外话------
考试,明天无更,下周继续还债。
前一个问题相对好解决,太学诸堂以及讲武堂的规模虽然还不大,但趋势已经形成,随着技术带来的效率逐渐显现,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士子放弃经学,转为木学、农学等实学,优势会更越来越大。
后一个问题却比较难解决。
精神、意志这些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尺度很难把握。教化能起多大的作用,也无法界定。你说有用,他说没用,似乎都有道理。
唯一看得见的办法,似乎只有让天子隔几年就去一趟边疆。
且不说可不可行,能起多大的作用,谁也说不准。
刘协看着众人争论,面色平静。
他知道一时半会的讨论不出结果,但只要开始讨论,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些人将来都是要派出去的。他们就是他洒下的种子,总有破土发芽的那一天,有些人甚至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正如当初的杨修。
“嗯咳。”角落里响起一个略显夸张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无数目光转向角落,落在一个年轻人的脸上。
年轻人站了起来,甩甩大袖,懒洋洋的,彷佛刚睡醒。
刘协看了一眼,便打起了精神。
祢衡才学出众,但是他运气不好,没赶上当初散骑侍郎还不考武艺的机会,因此无缘散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尚书郎,负责与司徒府的公文交接与邸报发行。在这样的场合,他一般不发声。
今天居然有了兴致,要主动发言,比较难得。
“教化这种事,说难也难。本朝养士百年,养出来一些什么东西,大家都清楚。说易也易,杨德祖在汉阳,羌胡踊跃成军,并不比我汉人落后。关键在哪儿?”
祢衡环顾四周,又追问了一句。“关键在哪儿?”
“你说在哪儿,就在哪儿。”一个人悄悄说了一句。
祢衡瞬间转头,循声望去,却没找到人。
所有人都一本正经地看着他。
显然那人也知道祢衡不好惹,吐槽了一句就躲起来了。
“在名与利。”祢衡一字一句地说道:“远征漠北,千里奔袭,你们以为是坐在这儿吹牛,吹完各自回家吃饭?那是很辛苦,要死人的。没有名和利,谁愿意冒这个险?你愿意吗?你愿意吗?”
祢衡一边指了几个人。那些人虽然面色通红,一副不屑与祢衡争论的模样,却不得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这种勇气。
“你们都说卫霍,却对当今的卫霍嗤之以鼻。”祢衡冷笑一声:“若是温侯在此,你们会将他当作朝廷的栋梁,发自肺腑的敬重吗?你们会请他赴宴,与他交结吗?不,你们不会。在你们眼里,他永远是与董卓一样的乱臣,哪怕他已经将功赎罪,得到了朝廷的赦免。”
祢衡转身,一指周瑜、蒋干。“他们出塞万里,又日夜兼程地赶回来,沐浴之后来不及束发,你们就一脸嫌弃,将他们当作蛮夷。若他们征战归来,满身是血,发中有虱,身上有蚤,你们还能与他们并坐,把酒言欢吗?你们做不到。”
祢衡冷笑一声。“对将领都没有敬重,对普通将士就更谈不上了。你们以为朝廷得并凉将士之心,是因为天子巡边?错。如果不度田,让并凉将士有立身之地,就算天子一直住在休屠泽也无济于事。”
祢衡最后看向崔琰,不屑地哼了一声。“你还想去边军效力?你读几句书就能良田美宅,他们出生入死却无立足之地,还指望他们保护你?真他么异想天开。”
祢衡说完,甩甩袖子,重新入座,又闭上了眼睛。
众人面面相觑,神情尴尬。
尤其是崔琰。
大家都知道,他其实是反对天子用武力平定冀州,强行度田的。他愿意去边军效力,既是为家族私利,也是为冀州发声。
但祢衡一句话戳破他的小心思,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度田才是并凉将士归心的基础。你一个反对度田的人,还想得到边军将士的支持?
刘协咳嗽一声,打破了尴尬。“祢正平,你这个观点虽有失偏颇,却有些新意,不妨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唯。”祢衡拱拱手,连眼睛都没睁。
会议一直到戌时初刻才结束。
蔡琰退下,带着袁衡等人回帐,连夜整理记录。
刘协有些兴奋,留下了诸葛亮。
他本想和祢衡聊几句的,但会议还没结束,祢衡就借更衣为由走了,再也没回来。估计是觉得这些人的讨论没什么新意,懒得听了。
“孔明,今天为什么没说话?”
诸葛亮笑了笑。“臣能想到的,都已经有人说了,何必赘言。”
“比如?”
“比如祢正平所说度田是基础。将领尚有封侯拜将的希望,普通士卒却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不能推行度田,想求将士归心,无异于缘木求鱼。”
刘协点了点头。
诸葛亮是明白人,但他太会做人了,不像祢衡那么肆无忌惮。
他应该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一直没说。今天若不是祢衡说破,而他又当众表示了对祢衡的认可,诸葛亮应该还是不会说。
这未必是他反对度田,更可能是避免成为众失之的。
毕竟反对度田的士大夫很多,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员的主体还是士大夫。成了士大夫的公敌,他在官场上将举步维艰。
祢衡不想做官,至少不想做太守这样的政务官,所以无所顾忌。
诸葛亮不行。他要想成为栋梁,必须由县令长这样的政务官做起,一步步地走到司徒、司空。
刘协沉吟道:“孔明,我一直没听你说过类似的观点。”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臣的观点与祢衡略有不同。”
刘协目光一闪。“说来听听。”
诸葛亮点点头。“臣赞同度田是并凉归心的基础,但臣并不觉得度田能解决所有问题。耕种产出有限,百姓纵使辛苦,积储依然不多,一旦有天灾人祸,只能卖地求生。度田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长治久安。”
刘协盯着诸葛亮的眼睛。“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诸葛亮沉默了良久。“禁止土地买卖。要卖,也只能卖给朝廷。”
------题外话------
考试,明天无更,下周继续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