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连锁反应
对于满朝大臣而言,今年的八月初六实在太不平静。
先是一早圣上在太庙哀思过度昏厥。
而后圣上又在东安门外遭遇刺杀,这两桩事任何一桩挑出来,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李天于东安门外遇刺的消息传开,满朝震惊自不用说,负责京城治安的兵马司和顺天府,已经是乱成一团。
封锁澄清坊的圣旨传到东城兵马司,东城兵马司指挥使白起良一个趔趄呆坐到了地上,半天回不过神。
甭管这伙刺客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这个负责东城治安的主官算是做到头了。
丢官事小,杀头事大,被这种无妄之灾搞得心里憋闷的白起良,很快便将矛头对准了澄清坊。
一声令下,东城兵马司五百巡街武侯,防火巡使倾巢出动,仅用了半个时辰不到,便将澄清坊外出的各个街口堵了个密不透风。
连锁反应这才刚刚开始,京城分治两县,西城是宛平县,东城是大兴县,两县县衙同样有维稳治安之责。
东城大兴县县令刘鸿虽然没有接到圣旨,但也不敢袖手旁观,点上衙门内八十捕快和二十火枪手,亲自领队,直奔爆发刺驾事件的成寿大街。
除此之外,顺天府,驻扎于澄清坊外的羽林右卫,以及东厂锦衣卫,纷纷派出人马奔赴澄清坊各展手段。
一时间,整个澄清坊到处都是穿着各色官府的官差,成寿大街更是被几个衙门围成了铁桶,除了伤者家属与来往郎中,无人能再从澄清坊进出。
事情到这里依旧没完。
澄清坊是诸多王府所在,许多亲王担心惹祸上身,为了洗清嫌疑,纷纷上奏请求面圣。
府中的家将护卫也都派出去了七七八八,说什么也要协助官府彻查此事。
内阁正堂,得知消息的首辅杨士奇,当即着令召开紧急阁议,誓要就此事拿出个章程。
消息传到六部五寺衙门,早上刚刚松口气的部堂大员们早已是惊弓之鸟,虽未再一窝蜂的涌向内廷,但派出问信的属官却是一批接着一批。
宫城内外一片压抑,而刺杀事件的主角李天,此时却在承天门上迎风而立,脸色平常。
踩着五百年后将被称为天安门的青石地砖,李天心中思绪纷纷,静静听着一旁江保汇报各种情况。
“陛下,刺客中有个叫雷天胜的身份已经查出来了,是明教在京城分舵的舵主,东厂三年前就有画像记录在案。”
果然是明教,李天干笑了两声,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
“传旨下去,除了东厂和东城兵马司的人,让其他衙门都撤了吧。”
“陛下,此事极为恶劣,现在就让锦衣卫等衙门撤走是不是有些为时尚早?”
“一点也不早。”
两手撑在城墙的砖垛上,任由携着凉意的秋风吹过面颊,李天抿了抿嘴道:
“这次明教刺杀朕显然是一时兴起,并无任何计划部署,能查的蛛丝马迹肯定是少得可怜。
那么多衙门堆在那,除了让百姓觉得朝堂露怯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老奴明白了。”
江保传旨去了,唯有王福和郑和还在李天身旁,郑和一直跟着,王福是得知皇帝遇刺匆忙赶来。
李天这会儿没什么心情问王福钱庄的事情,心里只是不停的琢磨,怎么才能把明教斩草除根。
郑和以为皇上是看了百姓踩踏致死的情景情绪低落,稍加沉吟,主动出声道:
“陛下,咱家以为区区三五十两银子,不足以弥补百姓所受之伤害,不如将此次伤亡百姓尽数记录在案。
免其五年税赋劳役,并由朝廷出面,在成寿大街营建灵堂,以示朝廷怀恩百姓之德。”
“保叔所言甚是有理,就这么办吧,人死不能复生,无辜百姓因朕而死,朕也只能做做这些事了。”
“咱家遵命。”
拱手一礼,见李天脸色好了三分,郑和转身就准备去安排。
王福这会儿没胆子在李天身边陪着,见状赶忙一把拉住郑和,小声说道:
“郑公,老奴去就行了,郑公还是在这陪着陛下吧。”
王福一走,承天门山便只剩下李天和郑和二人,环视左右空无一人,郑和踱步到李天身旁,换了副口气道:
“变革之法伊始,陛下还请以大业为重。”
听着郑和略带三分教导的语气,李天不由得哑然失笑,回过身淡笑道:
“保叔你想多了,朕怎会就此沉沦,朕不过是在想如何能把明教连根拔起罢了。”
打量着李天不似作伪的神情,郑和松了口气,口称失礼,转而道:
“陛下不必烦恼,以咱家之见,明教自称百姓之教,出了这种事情,百姓绝不会再信任明教。陛下大可看着,过不了多久明教势力便会在京中难以生存。”
“这个朕自然明白,可天下又不是只有京城,京城百多万人口占我大明户口不过六十分之一。
明教在我大明横行一日,朕便一日不得安宁。福建山民造反的事情你也应该听说了,其实就是明教造反,纠结了两千教众冲击尤溪县衙。”
听闻李天如此宏图愿景,郑和面色一滞,讪然笑了两声:
“是咱家眼界小了。”
李天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这跟眼界倒没什么关系,明教从元末明初建立到今时今刻,可谓是与国同岁。
别说是郑和,就是寻常百姓也早就习惯了明教的存在。
至于明教之所以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原因也很简单,百姓们把贪官霸吏犯的错,一股脑都算到了朝廷身上。
“风越来越大了,要变天了。”
李天微眯着双眼淡淡说道。
郑和闻言心中一跳,以为皇上是在暗示什么,不过从北边刮过来的风确实忽然大了。
咽了口唾沫,压下心中惊异,郑和躬身拱手道:
“陛下,咱家出来的时候没带大衣,趁着还没变天,咱下去吧。”
“朕是得下去瞅瞅,天天待着风口上,冷啊。”
又扔出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李天哈哈大笑着,快步回身走去。
先是一早圣上在太庙哀思过度昏厥。
而后圣上又在东安门外遭遇刺杀,这两桩事任何一桩挑出来,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李天于东安门外遇刺的消息传开,满朝震惊自不用说,负责京城治安的兵马司和顺天府,已经是乱成一团。
封锁澄清坊的圣旨传到东城兵马司,东城兵马司指挥使白起良一个趔趄呆坐到了地上,半天回不过神。
甭管这伙刺客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这个负责东城治安的主官算是做到头了。
丢官事小,杀头事大,被这种无妄之灾搞得心里憋闷的白起良,很快便将矛头对准了澄清坊。
一声令下,东城兵马司五百巡街武侯,防火巡使倾巢出动,仅用了半个时辰不到,便将澄清坊外出的各个街口堵了个密不透风。
连锁反应这才刚刚开始,京城分治两县,西城是宛平县,东城是大兴县,两县县衙同样有维稳治安之责。
东城大兴县县令刘鸿虽然没有接到圣旨,但也不敢袖手旁观,点上衙门内八十捕快和二十火枪手,亲自领队,直奔爆发刺驾事件的成寿大街。
除此之外,顺天府,驻扎于澄清坊外的羽林右卫,以及东厂锦衣卫,纷纷派出人马奔赴澄清坊各展手段。
一时间,整个澄清坊到处都是穿着各色官府的官差,成寿大街更是被几个衙门围成了铁桶,除了伤者家属与来往郎中,无人能再从澄清坊进出。
事情到这里依旧没完。
澄清坊是诸多王府所在,许多亲王担心惹祸上身,为了洗清嫌疑,纷纷上奏请求面圣。
府中的家将护卫也都派出去了七七八八,说什么也要协助官府彻查此事。
内阁正堂,得知消息的首辅杨士奇,当即着令召开紧急阁议,誓要就此事拿出个章程。
消息传到六部五寺衙门,早上刚刚松口气的部堂大员们早已是惊弓之鸟,虽未再一窝蜂的涌向内廷,但派出问信的属官却是一批接着一批。
宫城内外一片压抑,而刺杀事件的主角李天,此时却在承天门上迎风而立,脸色平常。
踩着五百年后将被称为天安门的青石地砖,李天心中思绪纷纷,静静听着一旁江保汇报各种情况。
“陛下,刺客中有个叫雷天胜的身份已经查出来了,是明教在京城分舵的舵主,东厂三年前就有画像记录在案。”
果然是明教,李天干笑了两声,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
“传旨下去,除了东厂和东城兵马司的人,让其他衙门都撤了吧。”
“陛下,此事极为恶劣,现在就让锦衣卫等衙门撤走是不是有些为时尚早?”
“一点也不早。”
两手撑在城墙的砖垛上,任由携着凉意的秋风吹过面颊,李天抿了抿嘴道:
“这次明教刺杀朕显然是一时兴起,并无任何计划部署,能查的蛛丝马迹肯定是少得可怜。
那么多衙门堆在那,除了让百姓觉得朝堂露怯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老奴明白了。”
江保传旨去了,唯有王福和郑和还在李天身旁,郑和一直跟着,王福是得知皇帝遇刺匆忙赶来。
李天这会儿没什么心情问王福钱庄的事情,心里只是不停的琢磨,怎么才能把明教斩草除根。
郑和以为皇上是看了百姓踩踏致死的情景情绪低落,稍加沉吟,主动出声道:
“陛下,咱家以为区区三五十两银子,不足以弥补百姓所受之伤害,不如将此次伤亡百姓尽数记录在案。
免其五年税赋劳役,并由朝廷出面,在成寿大街营建灵堂,以示朝廷怀恩百姓之德。”
“保叔所言甚是有理,就这么办吧,人死不能复生,无辜百姓因朕而死,朕也只能做做这些事了。”
“咱家遵命。”
拱手一礼,见李天脸色好了三分,郑和转身就准备去安排。
王福这会儿没胆子在李天身边陪着,见状赶忙一把拉住郑和,小声说道:
“郑公,老奴去就行了,郑公还是在这陪着陛下吧。”
王福一走,承天门山便只剩下李天和郑和二人,环视左右空无一人,郑和踱步到李天身旁,换了副口气道:
“变革之法伊始,陛下还请以大业为重。”
听着郑和略带三分教导的语气,李天不由得哑然失笑,回过身淡笑道:
“保叔你想多了,朕怎会就此沉沦,朕不过是在想如何能把明教连根拔起罢了。”
打量着李天不似作伪的神情,郑和松了口气,口称失礼,转而道:
“陛下不必烦恼,以咱家之见,明教自称百姓之教,出了这种事情,百姓绝不会再信任明教。陛下大可看着,过不了多久明教势力便会在京中难以生存。”
“这个朕自然明白,可天下又不是只有京城,京城百多万人口占我大明户口不过六十分之一。
明教在我大明横行一日,朕便一日不得安宁。福建山民造反的事情你也应该听说了,其实就是明教造反,纠结了两千教众冲击尤溪县衙。”
听闻李天如此宏图愿景,郑和面色一滞,讪然笑了两声:
“是咱家眼界小了。”
李天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这跟眼界倒没什么关系,明教从元末明初建立到今时今刻,可谓是与国同岁。
别说是郑和,就是寻常百姓也早就习惯了明教的存在。
至于明教之所以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原因也很简单,百姓们把贪官霸吏犯的错,一股脑都算到了朝廷身上。
“风越来越大了,要变天了。”
李天微眯着双眼淡淡说道。
郑和闻言心中一跳,以为皇上是在暗示什么,不过从北边刮过来的风确实忽然大了。
咽了口唾沫,压下心中惊异,郑和躬身拱手道:
“陛下,咱家出来的时候没带大衣,趁着还没变天,咱下去吧。”
“朕是得下去瞅瞅,天天待着风口上,冷啊。”
又扔出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李天哈哈大笑着,快步回身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