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我也能读书了
肥皂的火爆,可以说是李天意料之中,但也是意料之外。
这么说可能有人会很糊涂。
其实这很好解释,意料之中是因为李天知道肥皂会火爆起来,意料之外是他没想到肥皂会这么快这么轻松的就火了。
不过这其实也很好理解。
第一,肥皂东西虽然买五十文一块,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确是有点小贵,可是也是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这东西有了皇后的名气加持,就算想不火都难。
自古至今,还从未听说过,有那个皇帝皇后亲自为某一个东西代言呢。
第三就是,这东西的确是好东西,而且首先售卖的地方,还是京城这个富户占据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地方,富户都爱干净干时髦。
诸多原因加在一起,它能大卖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相比肥皂的大卖,火柴就显得普通的多了。
虽然比肥皂还提前了好几天售卖,可是不仅没得到这次宣传的加持,有没有肥皂这样容易聚集起巨大人气的潜力。
它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浸才能爆发,也在清理之中。
不过李天为了让两个工坊的差距不被拉开的太大,下旨将火柴定位军方必须采购的物资之一。
还在官员的薪俸的柴碳补助之中将火柴也加入了其中。
有了天下三四万官员,以及两百万军队的采购之后,火柴的隐性销量反而是超过了肥皂的。
只不过,不管是官员的薪水,还是军队的采购,最低都是按月结算,比较长的可能是要按年来结算的。
所以火柴坊的流水,看起来是不如肥皂坊的。
不过在背后操控着一切的李天知道,这两个工坊算是彻底走上正轨了。
只要他们今后循序渐进的发展下去,逐渐的演变成畅销整个大明,乃至畅销全世界的东西,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两个新奇的东西,带给整个京城的变化,表面上看来不算大,但一些潜在的影响已经开始慢慢显露端倪了。
……
居住在发祥坊堂子胡同的冯大成一家,是两年前逃难来京城的。
冯大成是个老实巴交的普通汉子,妻子也不是什么大家小姐,而是和他一样的普通百姓。
两人生了三个孩子,最大九岁了,最小才四岁。
自打来到京城,冯大成凭着一个熟人的介绍,找到了一个帮弘善寺倒泔水的活计。
每天赚的不多,只有三十来文钱,再加妻子在闲暇时间,替人缝补浆洗衣物赚的辛苦钱,勉强过活。
可即便他们几乎每天都忙碌个不停,连歇息一天的时间都没有,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逢年过节不要说吃顿肉了,就是想要改善一下伙食,买两斤精米精面,都要思前想后好久才能决定。
家的孩子已经两三年没添置过新衣服了。
大的穿完,改小了给小的穿,小的穿完,也不舍得扔,缝补道一起当个围裙或者内衬鞋底什么的。
本来他们一家若是能坚持下去,等几个孩子长大了,也有赚钱能力了,可能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可惜天不遂人愿,前段时间下了大雨,冯大成好心帮街坊邻居,疏通水道,阻拦积水,没成想泡在雨水中时间太长,居然一病不起。
弘善寺见他三五天都没来上工,索性就找了个新人代替了他。
等他的病好转点了,他就急着去上工,那时才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居然没了。
之后的几天,他用仅剩的积蓄托人想找个工作,可因为他除了有些力气外并没什么手艺,都将他拒之门外。
他当时是万念俱灰,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似得。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附近传来了工坊招工的消息,而且一招就是一两千人。
他当时得到这个消息,可是高兴的一个晚上都没睡着觉。
经过层层选拔,他最终侥幸通过了面试。
在听说这这里做工,不仅一个月能拿到一两半银子,每天还提供一餐之后,他本想让自己老婆也来工作的。
可是工坊为了照顾更多像他这样的百姓,就只收下了他一个。
不过他也没有因此感到惋惜。
因为他现在赚的钱,比以前多了一半,这就一来,即便老婆不来,生活也会比以前好上很多。
他原本以为,能遇上这样的好事,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但没过多久一件更加幸运的事,又落到了他们家的头上。
那一天,工坊的小组长对大家说,家里要是有闲人的,可以从他这里领取制作纸盒的纸板和浆糊,每糊一个纸盒,能赚两文钱。
纸盒糊起来并不难,只要掌握了技巧,一个人大人要是手脚勤快些,一天下来糊二十来个还是没问题的。
冯大成当时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当天就领了材料回家。
和妻子三个孩子研究了一个晚上,总算是将十个盒子给糊好了。
没成想第二天就得到二十文钱的报酬。
他本身一天就能赚五十文,再加上糊纸盒赚的这二十文,就等于一天能赚七十文钱了。
原本紧紧巴巴的日子,自打冯大成加入工坊一来,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是肥皂发售的日子。
听说肥皂卖的非常好,掌柜很高兴,给工坊的每个人都发了二钱银子的赏钱。
发钱的时候组长还说了,今后只要大家努力,这样的赏钱只会更多。
冯大成虽然才工作了半个月,还没到领薪水的时候,就得到了相当于他四天薪水的工资。
当天晚上下工,他捧着二钱银子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放纵一回,让好久没吃肉的家人吃一回肉。
而他自己也买了二两小酒,准备犒劳一下自己。
虽然只有一斤肉,可是全家还是像是过年一样,吃的开花大小。
小酒虽然只有二两,可他还是喝的醉意朦胧。
喝到高兴处,他忍不住抱着已经九岁大儿子说到,
“乖儿子,等爹赚够了钱,年底就帮你准备一份束脩,去找个私塾读书吧!”
儿子听说自己也有机会去读书了,像是疯了一样,高兴的在整条小巷子里疯跑大喊,
“我也能读书啦,我也能读书了!”
这么说可能有人会很糊涂。
其实这很好解释,意料之中是因为李天知道肥皂会火爆起来,意料之外是他没想到肥皂会这么快这么轻松的就火了。
不过这其实也很好理解。
第一,肥皂东西虽然买五十文一块,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确是有点小贵,可是也是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这东西有了皇后的名气加持,就算想不火都难。
自古至今,还从未听说过,有那个皇帝皇后亲自为某一个东西代言呢。
第三就是,这东西的确是好东西,而且首先售卖的地方,还是京城这个富户占据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地方,富户都爱干净干时髦。
诸多原因加在一起,它能大卖也就在清理之中了。
相比肥皂的大卖,火柴就显得普通的多了。
虽然比肥皂还提前了好几天售卖,可是不仅没得到这次宣传的加持,有没有肥皂这样容易聚集起巨大人气的潜力。
它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浸才能爆发,也在清理之中。
不过李天为了让两个工坊的差距不被拉开的太大,下旨将火柴定位军方必须采购的物资之一。
还在官员的薪俸的柴碳补助之中将火柴也加入了其中。
有了天下三四万官员,以及两百万军队的采购之后,火柴的隐性销量反而是超过了肥皂的。
只不过,不管是官员的薪水,还是军队的采购,最低都是按月结算,比较长的可能是要按年来结算的。
所以火柴坊的流水,看起来是不如肥皂坊的。
不过在背后操控着一切的李天知道,这两个工坊算是彻底走上正轨了。
只要他们今后循序渐进的发展下去,逐渐的演变成畅销整个大明,乃至畅销全世界的东西,应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两个新奇的东西,带给整个京城的变化,表面上看来不算大,但一些潜在的影响已经开始慢慢显露端倪了。
……
居住在发祥坊堂子胡同的冯大成一家,是两年前逃难来京城的。
冯大成是个老实巴交的普通汉子,妻子也不是什么大家小姐,而是和他一样的普通百姓。
两人生了三个孩子,最大九岁了,最小才四岁。
自打来到京城,冯大成凭着一个熟人的介绍,找到了一个帮弘善寺倒泔水的活计。
每天赚的不多,只有三十来文钱,再加妻子在闲暇时间,替人缝补浆洗衣物赚的辛苦钱,勉强过活。
可即便他们几乎每天都忙碌个不停,连歇息一天的时间都没有,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逢年过节不要说吃顿肉了,就是想要改善一下伙食,买两斤精米精面,都要思前想后好久才能决定。
家的孩子已经两三年没添置过新衣服了。
大的穿完,改小了给小的穿,小的穿完,也不舍得扔,缝补道一起当个围裙或者内衬鞋底什么的。
本来他们一家若是能坚持下去,等几个孩子长大了,也有赚钱能力了,可能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可惜天不遂人愿,前段时间下了大雨,冯大成好心帮街坊邻居,疏通水道,阻拦积水,没成想泡在雨水中时间太长,居然一病不起。
弘善寺见他三五天都没来上工,索性就找了个新人代替了他。
等他的病好转点了,他就急着去上工,那时才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居然没了。
之后的几天,他用仅剩的积蓄托人想找个工作,可因为他除了有些力气外并没什么手艺,都将他拒之门外。
他当时是万念俱灰,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似得。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附近传来了工坊招工的消息,而且一招就是一两千人。
他当时得到这个消息,可是高兴的一个晚上都没睡着觉。
经过层层选拔,他最终侥幸通过了面试。
在听说这这里做工,不仅一个月能拿到一两半银子,每天还提供一餐之后,他本想让自己老婆也来工作的。
可是工坊为了照顾更多像他这样的百姓,就只收下了他一个。
不过他也没有因此感到惋惜。
因为他现在赚的钱,比以前多了一半,这就一来,即便老婆不来,生活也会比以前好上很多。
他原本以为,能遇上这样的好事,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但没过多久一件更加幸运的事,又落到了他们家的头上。
那一天,工坊的小组长对大家说,家里要是有闲人的,可以从他这里领取制作纸盒的纸板和浆糊,每糊一个纸盒,能赚两文钱。
纸盒糊起来并不难,只要掌握了技巧,一个人大人要是手脚勤快些,一天下来糊二十来个还是没问题的。
冯大成当时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当天就领了材料回家。
和妻子三个孩子研究了一个晚上,总算是将十个盒子给糊好了。
没成想第二天就得到二十文钱的报酬。
他本身一天就能赚五十文,再加上糊纸盒赚的这二十文,就等于一天能赚七十文钱了。
原本紧紧巴巴的日子,自打冯大成加入工坊一来,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是肥皂发售的日子。
听说肥皂卖的非常好,掌柜很高兴,给工坊的每个人都发了二钱银子的赏钱。
发钱的时候组长还说了,今后只要大家努力,这样的赏钱只会更多。
冯大成虽然才工作了半个月,还没到领薪水的时候,就得到了相当于他四天薪水的工资。
当天晚上下工,他捧着二钱银子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放纵一回,让好久没吃肉的家人吃一回肉。
而他自己也买了二两小酒,准备犒劳一下自己。
虽然只有一斤肉,可是全家还是像是过年一样,吃的开花大小。
小酒虽然只有二两,可他还是喝的醉意朦胧。
喝到高兴处,他忍不住抱着已经九岁大儿子说到,
“乖儿子,等爹赚够了钱,年底就帮你准备一份束脩,去找个私塾读书吧!”
儿子听说自己也有机会去读书了,像是疯了一样,高兴的在整条小巷子里疯跑大喊,
“我也能读书啦,我也能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