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航道
但自打陈义祖被剿灭,南洋航线一度变得清净无波,再也没有海盗出没。
倒不是没有海盗了,而是被郑和给撵到了东海。
赤木义雄正是因为收服了陈义祖手下的残兵败将,才会在短短几年间迅速的崛起,成为大明的又一个祸患的。
可以说,若是没有陈义祖的败北,根本就没有赤木义雄崛起的可能。
郑和说到这里,微微叹息一声之后,继续说到。
“陛下,自从我大明与西方诸国的海上通道被打通之后,民间远航的船队络绎不绝,这些人有的一帆风顺,赚的盆满钵满,有的却是遇上风浪,船毁人亡。
可以说,风险和收益并存的。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想着不劳而获,他们聚集在某些必经之路上,对来往船只进行劫掠。
这些人中有的是真正的海盗,有的却是铤而走险的海商。
若单是海盗,虽然可能耗费一些时日,却总有清剿干净的一天。
可那些平日伪装成正经商船,寻到机会就化身为海盗的人,咱家就无能为力了,总不能每一艘商船都要清查确认……”
听到这里,李天总算是对大明此时的海外贸易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他这才知道,其实从宋朝中后期开始,海外贸易就已经开始逐渐兴起。
只不过规模远没有现如今这般壮大而已。
从原本的历史上,李天也知道,别看现如今海贸看起来已经很强大了。
却根本就不足最巅峰的时期的十分之一。
不说别的,原本历史上,明朝后期单单一个郑芝龙手下的舰队商队,就足以比肩此时整个大明海外贸易。
更不用说那时已经在海上纵横多年的,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创建的,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东印度公司了。
平时是商人,遇上合适的时机就化身为海盗的海商,并不是大明独有。
缓慢从蛮荒向着文明靠拢的大航海时代,这种的情况是根本就无法杜绝的。
想通着这些之后,李天也明白了郑和与自己说这么多的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
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李天,海盗的事情其实非常的不好搞。
区区三艘二三桅的海盗船,消灭很容易,甚至都不用出动九桅杆甚至十一桅的宝船,单凭普通的三四桅的普通舰船就足以剿灭之。
朝廷此时甚至都不用出兵,只要给在外执行任务的陈洪等人去一道命令,就足以将他们送回老家。
李天其实根本没必要对这件事大惊小怪。
不过这三艘海盗船,虽然不足为虑,但其中暴露出来问题,还是很尖锐的。
那就是东海上此时并不平静。
从前,郑和的舰队一出海就是战舰补给船数百艘,船员士兵两万多,这样的一股势力,即便是胆子再大的海盗也是不敢轻易招惹的。
再加上郑和轻而易举的灭了曾经的大海盗陈义祖,积威日隆,就更没人敢打大明舰队的注意了。
好多年都没有坏消息传来,这才让朝廷甚至李天觉得,海面上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
若不是这次的密报,李天可能会一直这么认为下去。
这也是郑和今天有些惶恐的原因之一。
李天在刚刚知道这个情况的时候,心里的确是有些恼怒的。
不过听完郑和的分析之后,他的火气多少散了一些。
轻轻捏了捏有些酸疼的眉心,李天叹息道,
“这些情况朕知道了,虽然海盗的事情,没办法彻底杜绝,但保证几条航线的安全,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保叔你是咱大明目前对航海最有发言权的人,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郑和稍微思索了一下之后说到,
“其实保障几条航线,对此时西洋舰队来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至多也就是分出几只规模小一点的舰队在海上巡航,为过往商船保驾护航而已。
不过这样一来,空耗舰队的人力物力,不仅消耗巨大,对长久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咱家以为,还是陛下先前所说的,创建补给基地,开展海外殖民的方法才是解决这种事情的根本。”
李天点了点算是认可郑和所说的这种方案。
在海外创建补给基地,其实就和后世老美到处修建军事基地的做法类似。
只要在海外有了驻扎的地方,就等于基地辐射范围,都在舰队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旦某个区域出现了海盗的踪迹,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出一只清剿的队伍出来。
类似今天这种情况,若是通吃岛三天航程以内有一个补给基地。
根本就不需要向朝廷报备,驻扎在补给基地内的舰队,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个麻烦。
若是在航线的沿途都设有补给基地,那一条航线的安全,就能得到最大的保障。
再加上蒸汽轮船很快能下水试航,倒时,有了蒸汽船的加入,朝廷想要将海盗完全困死在航道之外,也不是没可能。
李天一手摊开,一手握拳,轻轻击打了一下,
“不错,保叔你说的对,只要建立足够的海上补给基地,今后再遇上这样的情况,也能轻松应对了。”
“看来,在沿海地区建造一些补给基地的事情,也要尽快落实了啊!”
说完,又转头看向郑和,
“保叔,对此你还有什么意见吗,这里只有朕和你,你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郑和听到李天这话之后,双目顿时泛起异样的光彩来。
感觉整个人的腰身顿时挺直了不少。
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在朱棣在位的时候,郑和的地位都是很尴尬的。
他的功绩有目共睹,可由于他身份的特殊性,让他即便是获得了天大的功勋,依然不受文武百官的待见。
就以刘荣的事情作为例子吧,同样是重创了海盗,为大明立下了巨大功劳,但刘荣就能升官加爵,可郑和除了得到一句嘉奖和一点金银的赏赐之外,就再无其他了。
郑和虽然嘴上从未说过这些事,也从未计较过。可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嘀咕的,此时能得到李天如此敬重,心下感动同时,心神也为之大振。
倒不是没有海盗了,而是被郑和给撵到了东海。
赤木义雄正是因为收服了陈义祖手下的残兵败将,才会在短短几年间迅速的崛起,成为大明的又一个祸患的。
可以说,若是没有陈义祖的败北,根本就没有赤木义雄崛起的可能。
郑和说到这里,微微叹息一声之后,继续说到。
“陛下,自从我大明与西方诸国的海上通道被打通之后,民间远航的船队络绎不绝,这些人有的一帆风顺,赚的盆满钵满,有的却是遇上风浪,船毁人亡。
可以说,风险和收益并存的。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想着不劳而获,他们聚集在某些必经之路上,对来往船只进行劫掠。
这些人中有的是真正的海盗,有的却是铤而走险的海商。
若单是海盗,虽然可能耗费一些时日,却总有清剿干净的一天。
可那些平日伪装成正经商船,寻到机会就化身为海盗的人,咱家就无能为力了,总不能每一艘商船都要清查确认……”
听到这里,李天总算是对大明此时的海外贸易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他这才知道,其实从宋朝中后期开始,海外贸易就已经开始逐渐兴起。
只不过规模远没有现如今这般壮大而已。
从原本的历史上,李天也知道,别看现如今海贸看起来已经很强大了。
却根本就不足最巅峰的时期的十分之一。
不说别的,原本历史上,明朝后期单单一个郑芝龙手下的舰队商队,就足以比肩此时整个大明海外贸易。
更不用说那时已经在海上纵横多年的,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创建的,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东印度公司了。
平时是商人,遇上合适的时机就化身为海盗的海商,并不是大明独有。
缓慢从蛮荒向着文明靠拢的大航海时代,这种的情况是根本就无法杜绝的。
想通着这些之后,李天也明白了郑和与自己说这么多的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
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李天,海盗的事情其实非常的不好搞。
区区三艘二三桅的海盗船,消灭很容易,甚至都不用出动九桅杆甚至十一桅的宝船,单凭普通的三四桅的普通舰船就足以剿灭之。
朝廷此时甚至都不用出兵,只要给在外执行任务的陈洪等人去一道命令,就足以将他们送回老家。
李天其实根本没必要对这件事大惊小怪。
不过这三艘海盗船,虽然不足为虑,但其中暴露出来问题,还是很尖锐的。
那就是东海上此时并不平静。
从前,郑和的舰队一出海就是战舰补给船数百艘,船员士兵两万多,这样的一股势力,即便是胆子再大的海盗也是不敢轻易招惹的。
再加上郑和轻而易举的灭了曾经的大海盗陈义祖,积威日隆,就更没人敢打大明舰队的注意了。
好多年都没有坏消息传来,这才让朝廷甚至李天觉得,海面上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
若不是这次的密报,李天可能会一直这么认为下去。
这也是郑和今天有些惶恐的原因之一。
李天在刚刚知道这个情况的时候,心里的确是有些恼怒的。
不过听完郑和的分析之后,他的火气多少散了一些。
轻轻捏了捏有些酸疼的眉心,李天叹息道,
“这些情况朕知道了,虽然海盗的事情,没办法彻底杜绝,但保证几条航线的安全,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保叔你是咱大明目前对航海最有发言权的人,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郑和稍微思索了一下之后说到,
“其实保障几条航线,对此时西洋舰队来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至多也就是分出几只规模小一点的舰队在海上巡航,为过往商船保驾护航而已。
不过这样一来,空耗舰队的人力物力,不仅消耗巨大,对长久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咱家以为,还是陛下先前所说的,创建补给基地,开展海外殖民的方法才是解决这种事情的根本。”
李天点了点算是认可郑和所说的这种方案。
在海外创建补给基地,其实就和后世老美到处修建军事基地的做法类似。
只要在海外有了驻扎的地方,就等于基地辐射范围,都在舰队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旦某个区域出现了海盗的踪迹,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出一只清剿的队伍出来。
类似今天这种情况,若是通吃岛三天航程以内有一个补给基地。
根本就不需要向朝廷报备,驻扎在补给基地内的舰队,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个麻烦。
若是在航线的沿途都设有补给基地,那一条航线的安全,就能得到最大的保障。
再加上蒸汽轮船很快能下水试航,倒时,有了蒸汽船的加入,朝廷想要将海盗完全困死在航道之外,也不是没可能。
李天一手摊开,一手握拳,轻轻击打了一下,
“不错,保叔你说的对,只要建立足够的海上补给基地,今后再遇上这样的情况,也能轻松应对了。”
“看来,在沿海地区建造一些补给基地的事情,也要尽快落实了啊!”
说完,又转头看向郑和,
“保叔,对此你还有什么意见吗,这里只有朕和你,你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郑和听到李天这话之后,双目顿时泛起异样的光彩来。
感觉整个人的腰身顿时挺直了不少。
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在朱棣在位的时候,郑和的地位都是很尴尬的。
他的功绩有目共睹,可由于他身份的特殊性,让他即便是获得了天大的功勋,依然不受文武百官的待见。
就以刘荣的事情作为例子吧,同样是重创了海盗,为大明立下了巨大功劳,但刘荣就能升官加爵,可郑和除了得到一句嘉奖和一点金银的赏赐之外,就再无其他了。
郑和虽然嘴上从未说过这些事,也从未计较过。可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嘀咕的,此时能得到李天如此敬重,心下感动同时,心神也为之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