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明朝当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九十六章 官职改革

    面对这种情况,李天非但没有阻止,反而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宽容。

    随着天工院和户改局,交易所的逐步扩大,需求的人手也是越来越多。

    周镇和刘保和已经不止一次的和李天诉苦说,人手不够了。

    而李天又计划在年后,开设教育署,基建署,司农署,船舶司,等几个新衙门。

    所需要的人手,更是一个比一个多。

    要是过上几年,大明开始在海外构建殖民地。

    到时候需要的人手更是成倍成倍的增加。

    单靠,现如今的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才录用二三百人的规模是完全不够用的。

    就算开设了工举,多录用了几百人,也是被水车薪而已。

    面对官员不够用的窘迫状况,李天不止一次的和杨士奇等人商谈此事。

    但他们给出的意见,除了多录用一点士子之外,并没有什么新的靠谱的建议。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倒是让李天找到了几条有用的办法。

    其中的一条就是,精简朝廷现有的官职人数。

    根据史料记载,大明在洪武朝的时候,官员基本维持在两万七八千之间。

    这个数量,和汉朝、唐朝时期三万人左右,相差不大。

    但在永乐朝之后,大明的官员系统就开始变得臃肿。

    仅是文官就有两万,武将大概在五六万之间。

    这种状况在正德万历年间达到顶峰,而且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都没什么变化。

    这还只是文武官员的总和,还没算上宦官的人数。

    众所周知,明朝是任用宦官人数最多的一朝,据不完全统计,不算南北二京,但是放到全国各地的太监总数,就有上万人。

    全国加起来,有品级的太监,足有两三万人。

    文武官员加上宦官,就将近小十万了。

    现如今,数量虽然还没达到最顶峰,但也足有七八万人了。

    就算以从九品,月奉五石算,一年仅是给这些人发俸禄,就要将近五百万石。

    而正一品的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们月奉可是上百石的。

    平均换算下来,一年就是给他们发俸禄就要占大明所有财政收入的五六成。

    在加上将近两百万大军的消耗,一年下来朝廷能剩下的可用余财,可能连税负的一成都不到。

    都说大明穷,穷也是有原因的。

    养着这么多的官,能不穷都怪了。

    所以李天的第一步就打算清理朝中的冗官杂官,将官员系统,精简到从前的两三万人的程度。

    这样一来,每年少说能为朝廷省下两成左右的税负,这可是一笔不菲的结余。

    当然,这些裁撤的官员,李天也没打算直接将他们打回原形、放弃不用。

    此时正是朝廷的用人之际,李天还舍不得放这些有经验、又识字的人离开呢。

    但这帮人之中一定是有不少蛀虫没什么才能的人存在的。

    所以,为了审核这帮人到底是有真才实学还是没用的废物。

    李天准备在来年,会试之后,对大明的所有公务员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

    凡是不达标的人,一律清理出去。

    成绩中等,还能用的人,一律贬低成最为低等的公务员,让他们从头从基础职位做起。

    成绩最好的人,酌情进行提拔和任用。

    在这天的早朝上,李天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虽然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可在杨士奇等内阁大臣的一致同意之下,这项提议也算是暂时通过了。

    但对于,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是什么,他们还有待商榷。

    对于这点,李天也早有考量。

    在先前他与众人谈及,地方小吏晋升通道的时候,他其实就开始思考公务员考试这件事。

    他打算趁这个考核的机会,让这两件事同时进行。

    若是这次公务员考试能如愿以偿。

    李天不仅能一下子清理出去很多的没用官员,还能顺带提拔一大批,几层干部,为将来的深入改革提供有力的帮助。

    算是一举多得好事。

    杨士奇等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同意了李天的这个决定。

    早朝之后,杨士奇等人和李天来到内阁商议具体的细节。

    这次不仅几个内阁大臣到场了,其他的几个六部的尚书,也悉数到场。

    这次的决定,看此轻描淡写,但影响可是非常深远的。

    内阁众人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李天的这个决定的,可是六部的尚书们却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按常理来说,那个部门的人员比较多,就说明那个部门更重要,也就是说那个尚书的权利更大。

    他们可是谁也不愿意,自己的部门一下在裁撤太多的人。

    正式议题还没开始,他们就争着抢着和李天说,自己的部门有多么多么的重要,是一个多余的人也没有的。

    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争论,李天心头冷笑不止。

    在他预想中,将来的大明,可不止六部这么点,要是今后的教育署,基建署全都成长起来,恐怕任何一个都不比现在的六部差的。

    到时候他们也会单独画出一部来。

    那时,朝廷之中恐怕就不止六部,而是九部十部,十四五部了。

    他们此时争论这些,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

    看他们越吵越激烈,李天知道要是自己不说点什么,恐怕他们争论一天都有可能的,那今天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光听他们吵架就可以了。

    “好了,你们别争了,谁是多余的不是你们说了算,最终还是要看通过考试的人数多寡来算。

    你们与其在这里争论这些没用的事,倒不如想想,到底该怎么编撰考核的题目,给朝廷留下更多的有用的人才。”

    李天的一句话顿时说的他们雅雀无声,一个个都沉默了下来。

    以往编撰考题的事情,都是国子监和那帮大儒们的事,他们中虽然偶尔也有人参与其中,可也至多是挂名而已。

    真要让他们拿出真格来,编撰一套考题出来,对他们来说,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唯一感觉比较轻松的,可能也就是刑部尚书了。

    他们考核的东西很简单,只要熟读大明律,就可以了,可是比其他的几部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