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兵工铲
张辅的脸皮还是比较薄的,没有朱勇这么厚脸皮,虽然心里也很想要,可始终没有开口。
最后还是李天见他欲说还羞的憋得难受,对刘保和说到,
“既然成国公都有了,也不能亏了英国公,毕竟他们俩今后可都是你这边的大主顾了。”
刘保和微微一笑,表示没有意见!
李天的心里却是窃喜不已,他只要脑海中一想到,今后大明的军官都争相穿那种华丽道不像话的军装,就感觉无比的好笑。
前世李天也是看过不少,有关军服改革和剃发换装之类的事情的。
尤其是清朝向民国过度的时候,有非常多的人是不同意,这种做法的,甚至出现过,留发不留头之类的过激言论。
中国人对传统的执念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轻易改变的。
西方的服装,相比中国古代的汉服儒服,的确是有他简单便捷的优势。
李天即便是想要倡导大家改变穿着的习惯,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可是今天,从朱勇和张辅两人这么喜欢,西式军服的状况来看,其实只要这东西做的好看点,吸引所有的贵族和百姓,进行服装改革其实也不是多难的事。
只不过,一步到位,让大家都这么做,还是有些难度的。
面前也只是军装非常的受欢迎而已,还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但这也只能一步步来,强求不得。
其实相对来说,西式军装除了华丽之外,对于现代的热兵器战斗,也是有着一定优势的。
就比如说,战场上打仗打的正如火如荼呢,你这边抬枪之前,要先抖一下袍子,把袖子挽起来才能好好的射击,仅这一个动作,就要浪费不少时间。
在分秒必争的时候,每一个多余的动作其实都是致命的。
新军换装是必然的,至于其他兵种,和百姓之间,李天反到不怎么强求。
毕竟,汉服之美,也不是西方蛮夷之辈的服侍所能比拟的,相比之下,李天其实更喜欢汉服一点。
厚着脸皮讨到了几套军装,两个国公非常的满意,不待刘保和请,他们俩就迫不及待的往兵工厂的内部走去,迫切的想要知道,他们最近这段时间又研究出了什么新玩意。
李天对刘保和点了点头,表示可以对二人公开,刘保和也就没有犹豫,直接带着三人直奔,兵工厂的内部。
来到第一个车间,这里摆放着,几百把冲锻制造而成的兵工铲。
这兵工铲的边缘是用上好的精钢作为边角,把手和中间部分依旧用铁,虽然材料上和后世的制式兵工铲还有着不小的区别,但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已经算是不可多得宝贝了。
兵工铲的外形设计,李天是参考了一战二战时的德国的兵工铲。
一侧开刃,可以当做斧子刀子使用,另一侧是锯齿,必要的时候可以当成伐木的工具。
铲头可以折叠,这样握着把手的时候,铲子就能当成搞头使用。
总体重量也不过三斤左右,十分的方便携带。
这东西,不仅是挖掘战壕的利器,比较的时候,也能充当各种生存工具,甚至是作为防身的武器,功能性可谓是十分的强大。
一开始,朱勇和张辅,还不太清楚这个只有两尺多长的小铲子是做什么用的。
在李天的示意之下,刘保和抬手命人给他们俩个演示了起来。
在几人的注视之下,那个士兵先是用这东西,劈砍木材,然后又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在地面上挖出了一个足够容纳两个人的射击坑位之后。
两个国公都差点惊呆了。
忍不住的冲上前去,一人拿起一把来,仔细的打量了起来。
最后还是朱勇忍不住先开口了,他兴奋的说到,
“陛下,这种好东西,您怎么才让人做出来,这可是设立营盘时的宝贝啊。
有了这种东西,那里还需要民夫帮忙携带工具和搭建营房啊,士兵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张辅也在一旁高兴的说到,
“成国公说的不错,仅是这样一个小东西,就能为大军节省下一倍以上的民夫,如此一来,大军的辎重就可以坚持的更久,这简直就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神器啊!”
他们两人不愧是军伍出身又战功赫赫的武将,第一时间就看出了这东西的好处。
众所周知,古代时候行军打仗,不管是运送军粮,还是帮着军队修补城墙和营房,都需要大量的民夫跟随。
有的时候,民夫的数量可能还要在大军的几倍以上,这样一来,行军的速度指定会被严重的拖累。
就算是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急行军,也可能因为补给带的不够,而影响行军的路程,有由于没有专业的工匠随行,急行军的队伍,很少能搭建比较牢固的营房的,多数以就地驻扎为主。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时候,十几万的大军出征,要提前半年甚至一两年准备的主要原因。
不仅是因为后勤补给需要筹措,而是因为人数越多,行军的速度就越慢,每天行进一二十里就需要扎营的情况,是非常的常见的。
但如果,每个士兵或者一部分士兵配备了这种兵工铲,他们就能自己搭建营房。
每个人只需要带上足够自己吃三五天的口粮,没有民夫辎重的拖累,他们就能做到日行百里甚至更多,创造更多的战机。
这样一来,战场的形式,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敌人完全摸不透己方的动态,更加有利于己方的战斗。
听到两人的话,李天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他当时鼓捣这东西的时候,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仅是想要给新军多弄出一点现代化的装备而已。
因为在他看来,热兵器的战斗,必定是少不了壕沟的,而挖壕沟是必须要有趁手的工具的。
这东西根本就是为新军专门定制的,并没有考虑太多。
但此时听朱勇他们俩这么一说,他反倒觉得,自己先前的确是想的不够透彻,这个小东西的意义,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最后还是李天见他欲说还羞的憋得难受,对刘保和说到,
“既然成国公都有了,也不能亏了英国公,毕竟他们俩今后可都是你这边的大主顾了。”
刘保和微微一笑,表示没有意见!
李天的心里却是窃喜不已,他只要脑海中一想到,今后大明的军官都争相穿那种华丽道不像话的军装,就感觉无比的好笑。
前世李天也是看过不少,有关军服改革和剃发换装之类的事情的。
尤其是清朝向民国过度的时候,有非常多的人是不同意,这种做法的,甚至出现过,留发不留头之类的过激言论。
中国人对传统的执念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轻易改变的。
西方的服装,相比中国古代的汉服儒服,的确是有他简单便捷的优势。
李天即便是想要倡导大家改变穿着的习惯,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可是今天,从朱勇和张辅两人这么喜欢,西式军服的状况来看,其实只要这东西做的好看点,吸引所有的贵族和百姓,进行服装改革其实也不是多难的事。
只不过,一步到位,让大家都这么做,还是有些难度的。
面前也只是军装非常的受欢迎而已,还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但这也只能一步步来,强求不得。
其实相对来说,西式军装除了华丽之外,对于现代的热兵器战斗,也是有着一定优势的。
就比如说,战场上打仗打的正如火如荼呢,你这边抬枪之前,要先抖一下袍子,把袖子挽起来才能好好的射击,仅这一个动作,就要浪费不少时间。
在分秒必争的时候,每一个多余的动作其实都是致命的。
新军换装是必然的,至于其他兵种,和百姓之间,李天反到不怎么强求。
毕竟,汉服之美,也不是西方蛮夷之辈的服侍所能比拟的,相比之下,李天其实更喜欢汉服一点。
厚着脸皮讨到了几套军装,两个国公非常的满意,不待刘保和请,他们俩就迫不及待的往兵工厂的内部走去,迫切的想要知道,他们最近这段时间又研究出了什么新玩意。
李天对刘保和点了点头,表示可以对二人公开,刘保和也就没有犹豫,直接带着三人直奔,兵工厂的内部。
来到第一个车间,这里摆放着,几百把冲锻制造而成的兵工铲。
这兵工铲的边缘是用上好的精钢作为边角,把手和中间部分依旧用铁,虽然材料上和后世的制式兵工铲还有着不小的区别,但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已经算是不可多得宝贝了。
兵工铲的外形设计,李天是参考了一战二战时的德国的兵工铲。
一侧开刃,可以当做斧子刀子使用,另一侧是锯齿,必要的时候可以当成伐木的工具。
铲头可以折叠,这样握着把手的时候,铲子就能当成搞头使用。
总体重量也不过三斤左右,十分的方便携带。
这东西,不仅是挖掘战壕的利器,比较的时候,也能充当各种生存工具,甚至是作为防身的武器,功能性可谓是十分的强大。
一开始,朱勇和张辅,还不太清楚这个只有两尺多长的小铲子是做什么用的。
在李天的示意之下,刘保和抬手命人给他们俩个演示了起来。
在几人的注视之下,那个士兵先是用这东西,劈砍木材,然后又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在地面上挖出了一个足够容纳两个人的射击坑位之后。
两个国公都差点惊呆了。
忍不住的冲上前去,一人拿起一把来,仔细的打量了起来。
最后还是朱勇忍不住先开口了,他兴奋的说到,
“陛下,这种好东西,您怎么才让人做出来,这可是设立营盘时的宝贝啊。
有了这种东西,那里还需要民夫帮忙携带工具和搭建营房啊,士兵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张辅也在一旁高兴的说到,
“成国公说的不错,仅是这样一个小东西,就能为大军节省下一倍以上的民夫,如此一来,大军的辎重就可以坚持的更久,这简直就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神器啊!”
他们两人不愧是军伍出身又战功赫赫的武将,第一时间就看出了这东西的好处。
众所周知,古代时候行军打仗,不管是运送军粮,还是帮着军队修补城墙和营房,都需要大量的民夫跟随。
有的时候,民夫的数量可能还要在大军的几倍以上,这样一来,行军的速度指定会被严重的拖累。
就算是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急行军,也可能因为补给带的不够,而影响行军的路程,有由于没有专业的工匠随行,急行军的队伍,很少能搭建比较牢固的营房的,多数以就地驻扎为主。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时候,十几万的大军出征,要提前半年甚至一两年准备的主要原因。
不仅是因为后勤补给需要筹措,而是因为人数越多,行军的速度就越慢,每天行进一二十里就需要扎营的情况,是非常的常见的。
但如果,每个士兵或者一部分士兵配备了这种兵工铲,他们就能自己搭建营房。
每个人只需要带上足够自己吃三五天的口粮,没有民夫辎重的拖累,他们就能做到日行百里甚至更多,创造更多的战机。
这样一来,战场的形式,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敌人完全摸不透己方的动态,更加有利于己方的战斗。
听到两人的话,李天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他当时鼓捣这东西的时候,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仅是想要给新军多弄出一点现代化的装备而已。
因为在他看来,热兵器的战斗,必定是少不了壕沟的,而挖壕沟是必须要有趁手的工具的。
这东西根本就是为新军专门定制的,并没有考虑太多。
但此时听朱勇他们俩这么一说,他反倒觉得,自己先前的确是想的不够透彻,这个小东西的意义,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