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谈心
当年他三十多岁,位置虽说也不高,但因为是皇太孙的伴当之一,在宫里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就连一些贵妃手底下的大太监也要给他几分薄面。
随手救过一个受罚的小太监,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魏公公好似并没有要重提当年恩情的意思,简单的点头之后,目光中闪烁着意义难明的光芒,对王福说道,
“你我二人今天各为其主,有些话不提也罢。”
说着对王福躬身行了一礼,在王福还有些不理解的目光中,他好似叹息一般,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才缓缓说道,
“今天过后,或许天下就要完全不一样了,王总管你心里可是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个变化的准备。”
此时,王福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如何听不明白,魏公公话语中的所指代的含义。
但他并没有慌张,而是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说道,
“咱家的陛下雄才伟略,不比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帝王差,更具勇毅锐取之宏愿,是天下少有的明君圣主。
咱家相信陛下他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任何的困难,带着咱们大明走向另一个巅峰。”
王福说出这话的时候,整个人的眼中充满了坚定的光芒,这不是他奉承逢迎说的场面话,而是打心里认为的。
如果是放在平时,魏公公听见有人这么吹捧一个人,定然会嗤之以鼻,可以他多年来认人识人的本事来看,他从王福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前所未有的信任,不由的心里微微一惊。
“呵呵,王总管倒是十分的有心气啊!”
王福没有继续说话,而是侧耳开始倾听禅房里面的动静,并且做好了随时冲进去,帮李天挡枪的准备。
……
禅房的大门吱呀一声被轻轻推开。
小院不是很大,门口的正中立着一块不算很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画着简单的图案,看不出是出自哪个名家匠人之手。
转过这个影壁,小院之中一个大树下面,一个身穿杏黄僧袍的和尚正在树下的躺椅上假寐。
身旁的一个矮几上,一壶热茶正在冒着淡淡的热气,显然是刚刚烧开不久。
李天看着眼前那个身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之后,这才缓步走了上去。
也没打招呼,就做到了矮几另一边的躺椅上,学着那个僧人一般,舒服的躺了下去。
轻微的声响,好似吵醒了老僧。
他缓缓的抬起了头,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你还是和当年一样,总喜欢偷偷摸摸的……”
李天脸上也难得的露出一丝轻松的笑意,
“堂兄你还不是一样,每次都假装看不见!”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是所有皇子皇孙中最大的一个,但他也只比朱高炽打了七八岁而已。
今年不过四十来岁,不到五十。
可从现在的面向上来看,他仿佛已经五六十岁,步入了暮年一般。
说实话,见到对方如此形容之时,李天心里挺意外的。
可转念之间,他就了然了。
当年他才二十多岁,就被迫逃离皇宫,在无情无尽的追杀之中,四处躲藏,每日提心吊胆的惶惶不可终日。
那样心力交瘁的日子,说是一夜白头,可能都是轻的。
李天心有感叹的道,
“堂兄,你老了!”
朱允炆淡淡一笑,仿佛并不在意,
“你好像没有从前胖了,听人说你前些年还胖的快走不动路了,我当时还在想,咱们老朱家穷苦人家出身,怎么出你这样一个胖子,简直另类。”
李天脸上闪过一丝欣慰,声调变得温和,
“谢谢堂兄关心,这不是我爹他远征蒙古,把家里的所有事一股脑的都推给了我,生生把我给累瘦了。”
“瘦点好,瘦点健康,不然各种毛病一上来,哪里还有心思处理政务呢。”
一边说着话,他一边起身端起茶壶,给自己和李天各自倒了一杯清茶。
李天也没有任何的怀疑,端起茶杯就喝了一大口。
瞧见这一幕,朱允炆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呵呵笑道,
“你就不怕我在这茶水中加料,让你拉肚子……”
“堂兄你居然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接偷吃你糕点的事情啊,那次可是害苦了我们几个啊……”
小时候,朱允炆是朱元璋心头的一个宝贝,尤其是当太子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更是将所有的疼爱全都用到了他的身上。
当时的朱允炆可谓是集全天下的宠爱于一身,朱棣等几个叔叔没想夺权之前,对他也是极好的,每次回南京,都会给他带不少地方特产。
所以当时朱允炆的吃穿用度几乎可以说是全天下最好的,就连其他的王爷,后宫的嫔妃也是没办法比的。
朱棣虽说需要镇守北平,不长回南京,但朱高炽他们几个可经常会被送到南京去玩的。
那个时候,北平作为九边之一,刚刚建立,燕王府的各种条件可谓是极其艰苦的,再加上朱棣本人也十分的节俭,有钱也不舍的铺张浪费。
这就导致朱高炽他们三兄弟,从小就没怎么吃过好东西,更别提皇宫大内最精致的糕点之类的东西了。
在宫里他们几个就经常去朱允炆的太孙府偷吃好吃的。
朱允炆小时候也是比较贪玩的,又一次就捉弄他们几个,在一些糕点上掺杂了巴豆,可是把他们三兄弟给坑的不轻。
这件事也是李天对朱允炆的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件。
听他提起这件事,他不自觉的苦笑了起来。
“谁又能想到,身为堂堂王府世子,世上最尊贵的一帮人,小的时候竟然也会有贪嘴的时候。”
“当年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根本就不知道你们几个虽然身为世子,竟然也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
那时,咱们大明一穷二白,各个王府,尤其是九边,几乎都是从一块荒地上拔地而起一座座城池。
你们几个和我相比,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啊!”
仿佛是在感叹,又仿佛是在追忆过去,朱允炆竟然有了一会失神,还半天才回过神来。
随手救过一个受罚的小太监,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魏公公好似并没有要重提当年恩情的意思,简单的点头之后,目光中闪烁着意义难明的光芒,对王福说道,
“你我二人今天各为其主,有些话不提也罢。”
说着对王福躬身行了一礼,在王福还有些不理解的目光中,他好似叹息一般,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才缓缓说道,
“今天过后,或许天下就要完全不一样了,王总管你心里可是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个变化的准备。”
此时,王福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如何听不明白,魏公公话语中的所指代的含义。
但他并没有慌张,而是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说道,
“咱家的陛下雄才伟略,不比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帝王差,更具勇毅锐取之宏愿,是天下少有的明君圣主。
咱家相信陛下他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任何的困难,带着咱们大明走向另一个巅峰。”
王福说出这话的时候,整个人的眼中充满了坚定的光芒,这不是他奉承逢迎说的场面话,而是打心里认为的。
如果是放在平时,魏公公听见有人这么吹捧一个人,定然会嗤之以鼻,可以他多年来认人识人的本事来看,他从王福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前所未有的信任,不由的心里微微一惊。
“呵呵,王总管倒是十分的有心气啊!”
王福没有继续说话,而是侧耳开始倾听禅房里面的动静,并且做好了随时冲进去,帮李天挡枪的准备。
……
禅房的大门吱呀一声被轻轻推开。
小院不是很大,门口的正中立着一块不算很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画着简单的图案,看不出是出自哪个名家匠人之手。
转过这个影壁,小院之中一个大树下面,一个身穿杏黄僧袍的和尚正在树下的躺椅上假寐。
身旁的一个矮几上,一壶热茶正在冒着淡淡的热气,显然是刚刚烧开不久。
李天看着眼前那个身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之后,这才缓步走了上去。
也没打招呼,就做到了矮几另一边的躺椅上,学着那个僧人一般,舒服的躺了下去。
轻微的声响,好似吵醒了老僧。
他缓缓的抬起了头,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你还是和当年一样,总喜欢偷偷摸摸的……”
李天脸上也难得的露出一丝轻松的笑意,
“堂兄你还不是一样,每次都假装看不见!”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是所有皇子皇孙中最大的一个,但他也只比朱高炽打了七八岁而已。
今年不过四十来岁,不到五十。
可从现在的面向上来看,他仿佛已经五六十岁,步入了暮年一般。
说实话,见到对方如此形容之时,李天心里挺意外的。
可转念之间,他就了然了。
当年他才二十多岁,就被迫逃离皇宫,在无情无尽的追杀之中,四处躲藏,每日提心吊胆的惶惶不可终日。
那样心力交瘁的日子,说是一夜白头,可能都是轻的。
李天心有感叹的道,
“堂兄,你老了!”
朱允炆淡淡一笑,仿佛并不在意,
“你好像没有从前胖了,听人说你前些年还胖的快走不动路了,我当时还在想,咱们老朱家穷苦人家出身,怎么出你这样一个胖子,简直另类。”
李天脸上闪过一丝欣慰,声调变得温和,
“谢谢堂兄关心,这不是我爹他远征蒙古,把家里的所有事一股脑的都推给了我,生生把我给累瘦了。”
“瘦点好,瘦点健康,不然各种毛病一上来,哪里还有心思处理政务呢。”
一边说着话,他一边起身端起茶壶,给自己和李天各自倒了一杯清茶。
李天也没有任何的怀疑,端起茶杯就喝了一大口。
瞧见这一幕,朱允炆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呵呵笑道,
“你就不怕我在这茶水中加料,让你拉肚子……”
“堂兄你居然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接偷吃你糕点的事情啊,那次可是害苦了我们几个啊……”
小时候,朱允炆是朱元璋心头的一个宝贝,尤其是当太子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更是将所有的疼爱全都用到了他的身上。
当时的朱允炆可谓是集全天下的宠爱于一身,朱棣等几个叔叔没想夺权之前,对他也是极好的,每次回南京,都会给他带不少地方特产。
所以当时朱允炆的吃穿用度几乎可以说是全天下最好的,就连其他的王爷,后宫的嫔妃也是没办法比的。
朱棣虽说需要镇守北平,不长回南京,但朱高炽他们几个可经常会被送到南京去玩的。
那个时候,北平作为九边之一,刚刚建立,燕王府的各种条件可谓是极其艰苦的,再加上朱棣本人也十分的节俭,有钱也不舍的铺张浪费。
这就导致朱高炽他们三兄弟,从小就没怎么吃过好东西,更别提皇宫大内最精致的糕点之类的东西了。
在宫里他们几个就经常去朱允炆的太孙府偷吃好吃的。
朱允炆小时候也是比较贪玩的,又一次就捉弄他们几个,在一些糕点上掺杂了巴豆,可是把他们三兄弟给坑的不轻。
这件事也是李天对朱允炆的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件。
听他提起这件事,他不自觉的苦笑了起来。
“谁又能想到,身为堂堂王府世子,世上最尊贵的一帮人,小的时候竟然也会有贪嘴的时候。”
“当年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根本就不知道你们几个虽然身为世子,竟然也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
那时,咱们大明一穷二白,各个王府,尤其是九边,几乎都是从一块荒地上拔地而起一座座城池。
你们几个和我相比,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啊!”
仿佛是在感叹,又仿佛是在追忆过去,朱允炆竟然有了一会失神,还半天才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