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寻找道德,但别扔掉法律(下)
“郎君可听说过‘见牛蹊田’的典故?也许确有父母有错,但是因此就以法律的强硬手段对付他们,未免显得不近人情,甚至人伦丧灭,法律既然以仁德为基础,就应该尊上下之位。上位者纵然有错,以刑律惩治之,未免使得上下不分,尊卑不明,则下位者心生怠慢。”陈庾说。
“上位者又不是天生注定的上位者,都闹到以法律惩治的地步了,这上位者还配上位吗?有些父母不配为父母,有些师长不配为师长,而有些所谓的父母官,也应该游街示众。以刑罚惩治这样的人,无损于上位者的尊严,反倒是任由这些人侵害鱼肉,会让百姓与我们离心离德。”高俊还没来得及说话,何志也已经抢先反驳:“以法律规范上下之位,则上下只为更有权威,倘若只是挥舞着仁德的旗帜,却侵害下位者,那么总有一天河流淤塞,道路以目,就会揭竿而起,一片糜烂,让咱们死无之地呀。”
这赤裸裸的恐吓,让在场的人顿时寂静了一片,
元好问再次拱手发言:“郎君所说的倒也不错,但是仅仅依靠法律就能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吗?我想郎君还是有些想当然了。伦理纲常,天地一气所化,自有其成理,圣贤代天立言,著书立说,因而成道。所以这理灭不得,掩不得,伪饰不得,自是如此。而法律乃是今人所造,其中有曲折不尽,义理不明之处,被人曲义解释,妄起争端,从中渔利,想当然也。”
张亮也随即说:”圣人云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故有其理。但知法而不知荣辱,必然以法害生。况且法条反复何止百千,寻常细民不能全解,只有颂师,上下其手,则更为害民。父母子女一伦,师长学生一伦,如果都用刑名限制住了,则子女不尊父母,学生不畏师长,只以法律龃龉,教化行不得了。”
高俊点了点头,在座的都是整个金朝有名的饱学之士,确实都非浪得虚名,居然在这个时代就远远的遇见了一力强调法律后会发生的事情。
两个人一个强调了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另外一个人则着重阐述讼棍,还谈到了法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能够在现在提出这样有预见的说法,确实算得上眼光卓越。
其实他们说的很对,就连高俊也知道,也许法治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之路,但法治绝对不是未来。和民主一样,这只不过是尚且凑合能够延续得下去的制度,但是远远谈不上百世不易之道。
在高俊所来的那个时代,有一个团体猛烈的鼓吹法律的神圣意义,仿佛这是世间一切的标尺,同时又将不懂法律的人斥作是群氓,却恰恰忘记了法律的神圣性就源于这广泛的群氓的支持和理解。这些人不断增加法律的复杂度和覆盖面积,以谋求本集团的利益,管理世间的不再是法律,而是这些掌握了法律解释权的人。他们把法律抬得神圣无比,趁机也将自己装饰的鲜花亮丽。
这样一群人,正是在南宋末年侈谈理学却投降蒙古,明朝末年高呼心学却剃发投降,清朝末年大吹西学,而为洋人的侵略鼓吹解释的人。
而法律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之后,对传统人文道德的冲击更是时有耳闻,这点不需要去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每天注意一下报纸版面的花边新闻就可。
然而,就算是有这么多理由,高俊也绝不能松口,只有当你实现餐厅自由的时候,才有资格讨论整日价吃高热量食品是不是危害身体。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法律能不能深入家庭,而并非法律是不是万举万全!”高俊并不同意两人的说法:“法律的问题固然确有其事,但是因此就认为法律不能深入家庭,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法律有错,这并不假,讼棍害民,应当严惩,但是因此认定法律无用,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在涉及家庭的法律上可能会出错,也可能有讼棍,那么,税法、军法、吏法、盗法难道就没有错,就没有讼棍了吗?是不是应该一起去除?”
也许是对这样的对话已经逐渐感到厌烦了,高俊用不容怀疑的语气说:“法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纵然没有法律,那些有害人伦的人也照样会依靠别的东西——那些为了争家产,父子兄弟反目,因而争讼于衙门的人,倘若没有法律管他,就不会抄起棍棒刀剑,相害相伤了吗?我绝不允许因噎废食!”
这是高峻极少数强力反对下属的说法,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
但是高俊并没有多做解释,眼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张亮已经被预定为最新的登州防御使,而元好问大方的为高俊题写了军报的题头之后,在诸多人的软磨硬泡之下,也参与了太平军军报的编辑工作。
元好问之前在登封向何志也推荐了不少士子,这也是目前高俊下属文官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人大多和元好问有旧,得知元好问来到太平军这里,也纷纷来信与之相问候。
元好问将这次争论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并且与这些人加以探讨,而大家的观点也出现了分歧,很是热烈讨论了一阵,元好问万万想不到,自己以后将会与很多有学之士组织起来,专门讨论这类问题。
甚至于在未来新建立的王朝中,也有这个机构的一席之地,专门负责意识形态的探讨与构建,成为整个国家改革的理论中枢。
高俊已经和登州之人约好了入城日期,张林的军队猬集登州、龙门山两地,约定在同一时间投降。
届时,辽东海道和丘处机,这两个高俊现在汲汲追求的东西都会展现在眼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汝凡向胶东发了加急信,高俊和何志野看后大吃一惊。
“察本年六月初六,河北方帅苗道润为叛徒所刺于深州,义军分为东西二部,分有张柔、靖安民所统。”
高俊一拍几案,没想到历史线变化的如此厉害,苗道润之死提前了五六年之久,靖安民老大哥是他所了解的,此人必然不会投降,但是在历史上,张柔可是降了蒙古,并且成为了汉军四万户之一。
而且河北义军的分裂也愈发严重,各方面互相攻伐,已经不能阻碍蒙古人继续南下。
去年的大名府之战,高俊干掉了者勒蔑,已经引起了蒙古人的仇恨,现在一支蒙古偏师自清沧南下,显然是大规模入侵的前奏,这下好了,河北义军分裂,不能阻挡蒙古人,可以预见,蒙古大规模入侵山东已经近在眼前。
“上位者又不是天生注定的上位者,都闹到以法律惩治的地步了,这上位者还配上位吗?有些父母不配为父母,有些师长不配为师长,而有些所谓的父母官,也应该游街示众。以刑罚惩治这样的人,无损于上位者的尊严,反倒是任由这些人侵害鱼肉,会让百姓与我们离心离德。”高俊还没来得及说话,何志也已经抢先反驳:“以法律规范上下之位,则上下只为更有权威,倘若只是挥舞着仁德的旗帜,却侵害下位者,那么总有一天河流淤塞,道路以目,就会揭竿而起,一片糜烂,让咱们死无之地呀。”
这赤裸裸的恐吓,让在场的人顿时寂静了一片,
元好问再次拱手发言:“郎君所说的倒也不错,但是仅仅依靠法律就能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吗?我想郎君还是有些想当然了。伦理纲常,天地一气所化,自有其成理,圣贤代天立言,著书立说,因而成道。所以这理灭不得,掩不得,伪饰不得,自是如此。而法律乃是今人所造,其中有曲折不尽,义理不明之处,被人曲义解释,妄起争端,从中渔利,想当然也。”
张亮也随即说:”圣人云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故有其理。但知法而不知荣辱,必然以法害生。况且法条反复何止百千,寻常细民不能全解,只有颂师,上下其手,则更为害民。父母子女一伦,师长学生一伦,如果都用刑名限制住了,则子女不尊父母,学生不畏师长,只以法律龃龉,教化行不得了。”
高俊点了点头,在座的都是整个金朝有名的饱学之士,确实都非浪得虚名,居然在这个时代就远远的遇见了一力强调法律后会发生的事情。
两个人一个强调了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另外一个人则着重阐述讼棍,还谈到了法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能够在现在提出这样有预见的说法,确实算得上眼光卓越。
其实他们说的很对,就连高俊也知道,也许法治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之路,但法治绝对不是未来。和民主一样,这只不过是尚且凑合能够延续得下去的制度,但是远远谈不上百世不易之道。
在高俊所来的那个时代,有一个团体猛烈的鼓吹法律的神圣意义,仿佛这是世间一切的标尺,同时又将不懂法律的人斥作是群氓,却恰恰忘记了法律的神圣性就源于这广泛的群氓的支持和理解。这些人不断增加法律的复杂度和覆盖面积,以谋求本集团的利益,管理世间的不再是法律,而是这些掌握了法律解释权的人。他们把法律抬得神圣无比,趁机也将自己装饰的鲜花亮丽。
这样一群人,正是在南宋末年侈谈理学却投降蒙古,明朝末年高呼心学却剃发投降,清朝末年大吹西学,而为洋人的侵略鼓吹解释的人。
而法律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之后,对传统人文道德的冲击更是时有耳闻,这点不需要去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每天注意一下报纸版面的花边新闻就可。
然而,就算是有这么多理由,高俊也绝不能松口,只有当你实现餐厅自由的时候,才有资格讨论整日价吃高热量食品是不是危害身体。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法律能不能深入家庭,而并非法律是不是万举万全!”高俊并不同意两人的说法:“法律的问题固然确有其事,但是因此就认为法律不能深入家庭,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法律有错,这并不假,讼棍害民,应当严惩,但是因此认定法律无用,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在涉及家庭的法律上可能会出错,也可能有讼棍,那么,税法、军法、吏法、盗法难道就没有错,就没有讼棍了吗?是不是应该一起去除?”
也许是对这样的对话已经逐渐感到厌烦了,高俊用不容怀疑的语气说:“法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纵然没有法律,那些有害人伦的人也照样会依靠别的东西——那些为了争家产,父子兄弟反目,因而争讼于衙门的人,倘若没有法律管他,就不会抄起棍棒刀剑,相害相伤了吗?我绝不允许因噎废食!”
这是高峻极少数强力反对下属的说法,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
但是高俊并没有多做解释,眼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张亮已经被预定为最新的登州防御使,而元好问大方的为高俊题写了军报的题头之后,在诸多人的软磨硬泡之下,也参与了太平军军报的编辑工作。
元好问之前在登封向何志也推荐了不少士子,这也是目前高俊下属文官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人大多和元好问有旧,得知元好问来到太平军这里,也纷纷来信与之相问候。
元好问将这次争论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并且与这些人加以探讨,而大家的观点也出现了分歧,很是热烈讨论了一阵,元好问万万想不到,自己以后将会与很多有学之士组织起来,专门讨论这类问题。
甚至于在未来新建立的王朝中,也有这个机构的一席之地,专门负责意识形态的探讨与构建,成为整个国家改革的理论中枢。
高俊已经和登州之人约好了入城日期,张林的军队猬集登州、龙门山两地,约定在同一时间投降。
届时,辽东海道和丘处机,这两个高俊现在汲汲追求的东西都会展现在眼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汝凡向胶东发了加急信,高俊和何志野看后大吃一惊。
“察本年六月初六,河北方帅苗道润为叛徒所刺于深州,义军分为东西二部,分有张柔、靖安民所统。”
高俊一拍几案,没想到历史线变化的如此厉害,苗道润之死提前了五六年之久,靖安民老大哥是他所了解的,此人必然不会投降,但是在历史上,张柔可是降了蒙古,并且成为了汉军四万户之一。
而且河北义军的分裂也愈发严重,各方面互相攻伐,已经不能阻碍蒙古人继续南下。
去年的大名府之战,高俊干掉了者勒蔑,已经引起了蒙古人的仇恨,现在一支蒙古偏师自清沧南下,显然是大规模入侵的前奏,这下好了,河北义军分裂,不能阻挡蒙古人,可以预见,蒙古大规模入侵山东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