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雅俗共赏:元好问改良文艺(下)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元好问在齐州召开了礼政府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大会,确立了根据机关的工作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文风更新”。
自前代以来,所有朝廷的礼部都只能照本宣科的低效率重复宣传孔孟之道,用一种宏大而模糊的叙事想办法制造出类似于宗教的气氛,让人们都浸淫在其中,从而不自觉地接受孔孟道理。
但是世事更易,高俊的政策与以往所有的帝王都不同,文化政策自然也要改变。高俊要使文化事业引导时代进步,率先替民众讲出他们的需求。
“在座诸位都是大有见识之人,来到根据地也并非一年半载了,都可见根据地绝与其他地方不同,有人为此欢喜,有人则十分不屑。我且问诸位,各朝典章制度不同,但是,根据地从无到有,十年内就可解民于倒悬之中,本朝与南家可有一家能如是?”
元好问知道,礼政府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苦读数十年圣贤书的,想要接受高俊搞主动的文化革新非常不易,需要努力说服。
“我知道你们都在腹诽高太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但我也告诉你们,难道你们真以为名教如今就毫无危机了吗?如今天下纷乱,我学却一无救世之策,天下百姓逐渐失望,如今高太尉解民于水火之中,深孚人心,高太尉想要尊孔,那百姓就跟着尊孔,倘若高俊觉得咱们无用,千年文脉就要断在咱们这一代人手中了!
你们听听,外面的学塾课堂还在读课文,学生也读孔孟之书,但读的可不多!一旦事情有变,就算咱们不合作,学校里的学生们有的是可以替代咱们为官理政,现如今太尉愿意尊重儒学,咱们可不要不识抬举,不然的话,咱们又要靠什么来证明孔孟之道有用处?”
这话可就说得非常耸人听闻了,立刻就有人出声折辩,一上午又接着一下午,在激烈的争辩声中,人们渐渐痛苦的发现,事实确实像元好问所说,如果孔孟儒学再不拿出自己的救世主张的话,恐怕真的会被人民所抛弃。现在高俊主动搭出橄榄枝,建议他们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改革,儒学最好立刻攀上这艘大船借东风。
当然,也有一些人一直很有兴趣,他们早就想亲自上阵改革目前的儒家状况了,这些人跟随高俊也很早,已经非常双重思想的把高俊的思想与孔子的理论充分结合,并发明出一套新话来解释其中的矛盾之处。
第二天,一个身材消瘦面色严峻的中年人走进会议大厅,让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他是目前司法院的领导之一傅起,大家还以为这是要进来抓人。
元好问当众宣读了高俊新的任命,傅起调入礼政府工作,担任元好问的副手,他在会场做了长达一个时辰的报告,主要介绍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从理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可能性。
汉唐的时代还是一个迷信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儒者真心将孔子当作超自然的神来看待,孔子是神,是周王朝大权旁落到大汉王朝建立之前中华正统所在,是无冕的帝王。
所以,儒学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修补和解释经典,由于历代战火,儒学经典大多断代,之后流传的版本又各自不同,其中的语句更是艰涩难理。汉唐以来的经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注释,逐步的将儒学经典一点点解释完毕,创造了一套儒学的圣经。
然而,儒学解释通了,天下却陷入了战乱,佛教趁虚而入,大批对现在感到绝望的人转而投向来生福祸,在这种自救的气氛下,理学因运而生,并且在唐宋开始发展。
相比于原有的经学,理学不再拘泥于解释经典,更注重对人世伦理的探讨,在经学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使得儒家的讨论范围扩大,讨论深度加深。死生命运之类的东西原本是儒学不愿意讨论,而被佛教道教所占领的,现如今也正在被理学家们吹响反攻的号角。
高俊很喜欢理学破除迷信这一点,而且世道在进步,仅靠传统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去占据全部的思想领域,只能培养出穿黑袍拿砍刀的人。(说的就是你,无天法师!)
“时代已经改变了,诸位都是苦读圣贤书的人,要么在此时竭尽才智阐释经典,引领时代的变化,要么就等着被历史的车轮碾成肉泥,沦为笑柄。千年文脉之责任担于你我身上,大家切不可犹豫踌躇!”元好问对这点事看得很清楚的,高俊主动扶持儒学,这很好,要是蒙古人来了,说不准还要带来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学问。听说河北战役俘获了不少西北的回鹘人,所信的天方教教义阐释惊奇,言论深刻,一些俘虏被押回齐州后,本地士子与之辩论,还常常被驳得哑口无言。
会议连续办了四天,最后达成了三项决议:第一,立刻组建相关机构,由王浍先生领导,钻研意识形态构建,引导理学的发展。
第二,亲自操刀办几个国家重点图书工程,主要是通俗小说和花鼓唱词,现在根据地新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领域还是一个白纸,千万不能让秃驴和牛鼻子道士先占去了。这件事与上文所提到的意识形态机构相辅相成,雅俗两方面双管齐下,,前者占领制高点后者占领大平原。
最后,礼政府还要发出倡议,让更多的学者加入充实人员,以方便办学校和办报纸。
会议制定了文化政策百年三步走的策略。
从现在为止的十年是救亡图存,文化战线要紧跟高太尉的军事政治策略,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哲理来,满足高太尉的政治订货,避免儒学灭亡。
之后是扎根稳固,届时,全国的政治形势应该已经基本稳定,礼政府要在全国内推广文化教育,宣传儒学的政治主张和文化主张,多出书办报,并且对社会上的文化产品建立监控,进行日常管理。
五十年之后是高度繁荣期,到那个时候,不但要对全国的文化产品进行管理,而且要制定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不光是机械的监视,还要能有意识的挑动民众情绪。
但是与此同时,政府也要适度放松,鼓励举办没有官方干预的学术交流中心,不断鼓励新思想的提出。
雅俗共赏,双管齐下,元好问这次是要把儒学的兴衰命运,全都压在高俊的赌注上。
自前代以来,所有朝廷的礼部都只能照本宣科的低效率重复宣传孔孟之道,用一种宏大而模糊的叙事想办法制造出类似于宗教的气氛,让人们都浸淫在其中,从而不自觉地接受孔孟道理。
但是世事更易,高俊的政策与以往所有的帝王都不同,文化政策自然也要改变。高俊要使文化事业引导时代进步,率先替民众讲出他们的需求。
“在座诸位都是大有见识之人,来到根据地也并非一年半载了,都可见根据地绝与其他地方不同,有人为此欢喜,有人则十分不屑。我且问诸位,各朝典章制度不同,但是,根据地从无到有,十年内就可解民于倒悬之中,本朝与南家可有一家能如是?”
元好问知道,礼政府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苦读数十年圣贤书的,想要接受高俊搞主动的文化革新非常不易,需要努力说服。
“我知道你们都在腹诽高太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但我也告诉你们,难道你们真以为名教如今就毫无危机了吗?如今天下纷乱,我学却一无救世之策,天下百姓逐渐失望,如今高太尉解民于水火之中,深孚人心,高太尉想要尊孔,那百姓就跟着尊孔,倘若高俊觉得咱们无用,千年文脉就要断在咱们这一代人手中了!
你们听听,外面的学塾课堂还在读课文,学生也读孔孟之书,但读的可不多!一旦事情有变,就算咱们不合作,学校里的学生们有的是可以替代咱们为官理政,现如今太尉愿意尊重儒学,咱们可不要不识抬举,不然的话,咱们又要靠什么来证明孔孟之道有用处?”
这话可就说得非常耸人听闻了,立刻就有人出声折辩,一上午又接着一下午,在激烈的争辩声中,人们渐渐痛苦的发现,事实确实像元好问所说,如果孔孟儒学再不拿出自己的救世主张的话,恐怕真的会被人民所抛弃。现在高俊主动搭出橄榄枝,建议他们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改革,儒学最好立刻攀上这艘大船借东风。
当然,也有一些人一直很有兴趣,他们早就想亲自上阵改革目前的儒家状况了,这些人跟随高俊也很早,已经非常双重思想的把高俊的思想与孔子的理论充分结合,并发明出一套新话来解释其中的矛盾之处。
第二天,一个身材消瘦面色严峻的中年人走进会议大厅,让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他是目前司法院的领导之一傅起,大家还以为这是要进来抓人。
元好问当众宣读了高俊新的任命,傅起调入礼政府工作,担任元好问的副手,他在会场做了长达一个时辰的报告,主要介绍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从理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可能性。
汉唐的时代还是一个迷信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儒者真心将孔子当作超自然的神来看待,孔子是神,是周王朝大权旁落到大汉王朝建立之前中华正统所在,是无冕的帝王。
所以,儒学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修补和解释经典,由于历代战火,儒学经典大多断代,之后流传的版本又各自不同,其中的语句更是艰涩难理。汉唐以来的经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注释,逐步的将儒学经典一点点解释完毕,创造了一套儒学的圣经。
然而,儒学解释通了,天下却陷入了战乱,佛教趁虚而入,大批对现在感到绝望的人转而投向来生福祸,在这种自救的气氛下,理学因运而生,并且在唐宋开始发展。
相比于原有的经学,理学不再拘泥于解释经典,更注重对人世伦理的探讨,在经学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使得儒家的讨论范围扩大,讨论深度加深。死生命运之类的东西原本是儒学不愿意讨论,而被佛教道教所占领的,现如今也正在被理学家们吹响反攻的号角。
高俊很喜欢理学破除迷信这一点,而且世道在进步,仅靠传统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去占据全部的思想领域,只能培养出穿黑袍拿砍刀的人。(说的就是你,无天法师!)
“时代已经改变了,诸位都是苦读圣贤书的人,要么在此时竭尽才智阐释经典,引领时代的变化,要么就等着被历史的车轮碾成肉泥,沦为笑柄。千年文脉之责任担于你我身上,大家切不可犹豫踌躇!”元好问对这点事看得很清楚的,高俊主动扶持儒学,这很好,要是蒙古人来了,说不准还要带来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学问。听说河北战役俘获了不少西北的回鹘人,所信的天方教教义阐释惊奇,言论深刻,一些俘虏被押回齐州后,本地士子与之辩论,还常常被驳得哑口无言。
会议连续办了四天,最后达成了三项决议:第一,立刻组建相关机构,由王浍先生领导,钻研意识形态构建,引导理学的发展。
第二,亲自操刀办几个国家重点图书工程,主要是通俗小说和花鼓唱词,现在根据地新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领域还是一个白纸,千万不能让秃驴和牛鼻子道士先占去了。这件事与上文所提到的意识形态机构相辅相成,雅俗两方面双管齐下,,前者占领制高点后者占领大平原。
最后,礼政府还要发出倡议,让更多的学者加入充实人员,以方便办学校和办报纸。
会议制定了文化政策百年三步走的策略。
从现在为止的十年是救亡图存,文化战线要紧跟高太尉的军事政治策略,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哲理来,满足高太尉的政治订货,避免儒学灭亡。
之后是扎根稳固,届时,全国的政治形势应该已经基本稳定,礼政府要在全国内推广文化教育,宣传儒学的政治主张和文化主张,多出书办报,并且对社会上的文化产品建立监控,进行日常管理。
五十年之后是高度繁荣期,到那个时候,不但要对全国的文化产品进行管理,而且要制定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不光是机械的监视,还要能有意识的挑动民众情绪。
但是与此同时,政府也要适度放松,鼓励举办没有官方干预的学术交流中心,不断鼓励新思想的提出。
雅俗共赏,双管齐下,元好问这次是要把儒学的兴衰命运,全都压在高俊的赌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