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汉化朝鲜
华夏从黄河流域的两大部落,逐渐同化和兼并周边蛮夷,同化山东的东夷,关陇的西戎,荆楚的南蛮,以及河北山西的北狄,最终形成一个辐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明圈。
此后,历朝历代,除去两晋南北朝等特殊时期之外,中国文化圈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向外扩张,逐渐同化周围民族。
许多在历史留下威名的异族,不是被中国击败,就是逐渐被中国同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赵铭相信中国文化同化异族的能力,就连号称几千年无法被同化的犹太人,来到中国后,也被同化。
流浪几千年,都没被同化,这么强大的民族,来到中国却被同化,足见中国文化的强大和先进。
赵铭相信,如果明朝不亡,并始终保持天朝地位,形成对周边的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地位,朝鲜、安南,甚至是日本,都将逐步汉化。
不过,他虽然有这种自信,但是中国对异族的汉化,往往比较宽容和温和,不积极推进汉化,而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就使得汉化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百余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若是中间中国出现什么动荡,势力衰退,进行了几十年,甚至眼看就要成功的汉化进程,又将被打断,甚至退潮。
赵铭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他并不怀疑,只要吴越国存在,百年之后,吴越国境内的朝鲜人、倭人,甚至白藩都将汉化,但是赵铭不想等待那么长的时间,也担心中途出现变故,所以他想要通过行政干预,来尽早实现汉化。
听了幕僚之言,赵铭微微颔首,赵铭即希望加快汉化的速度,又不希望改变汉文化,开明包容的特点,那么对汉化进行一定奖赏,便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朝鲜人、倭人本就崇拜汉文化,在减少税收的利益驱使下,必定会加速汉化。
赵铭微笑对众多幕僚道:“此议可迅速在朝鲜推行。孤会去教旨给议政府,在我吴越国控制版图内,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臣等领命!”幕僚立时行礼。
赵铭忽然想起一事,遂即又道:“朝鲜世宗所创谚文,以后就不要用了。今后朝鲜全境,皆书写汉字。”
大殿上的朝鲜大臣之间,气氛突然变得怪异。
赵铭这几条策略要是推行,那么朝鲜人用不了几十年,都将成为汉人。
这对心向往天朝的朝鲜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一些居于高位的朝鲜人来说,却并非是一件幸事。
若是朝鲜人都被汉化成汉人,那朝鲜王国还有必要存在吗?朝鲜王朝岂不亡国灭种,如鲜卑一样,于世间消失。
这让一部分朝鲜大臣,对于赵铭将要推行的策略,感到十分不满。
这时源自他们逐渐觉醒的民族意识,还有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赵铭说完,见众多朝鲜大臣没有反应,不禁皱起眉头,扫视众人,“尔等有异议?”
众人闻语,纷纷低下头去,不敢目视赵铭。
赵铭眼睛一眯,“看来尔等还是有些意见。孤一项善于纳言,宽厚待人,你们大可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吧,为显公平,大家举手表决,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不动!”
说完,赵铭自己将手举起,然后目光扫视众人。
朝鲜都元帅林庆之首先举手,剩下的朝鲜人,在目光扫到自己身上之时,纷纷将手举起。
赵铭微笑:“大家都赞同此议嘛!既如此,就按孤之言推行!”
众多朝鲜大臣,只能跪地领命。
商议完毕,赵铭遂即起身,众人行礼恭送赵铭,进入内堂。
待赵铭走后,殿上的朝鲜大臣,才陆续起身,往外走去。
大殿内众人鱼贯而出,朝鲜国礼曹判书崔呈秀,一把拉住,吏曹判书金钟源,不禁责问道:“金判书,方才你为何举手?”
金钟源撇了崔呈秀一眼,一甩衣袖,奋力挣开,没好气道:“哼,吴越王目光扫视,谁敢当着他的面不举手,你不也举了么?”
崔呈秀一时无言~~~~~~
赵铭退出议事殿后,来到府邸后院,正准备用饭。
这时,已经是正午,腹中饥饿,府里的厨子,为赵铭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有辣白菜、打糕、大酱汤,还有一碗米饭。
赵铭端起碗筷,正吃着泡菜,参军张家玉忽然疾步走来,行礼道:“殿下,谢都督急报!”
“哦?”赵铭疑惑一声,放下碗筷,问道:“关外有什么新消息?”
张家玉道:“殿下,关外清军撤军了。我军前锋,已经进占海州和辽阳,陈友龙副都督正向沈阳进兵,不日就能占据该地。”
赵铭闻语一阵惊讶,“关外清军全撤呢?”
关外还有十余万清军,这么轻松就拿下海州和辽阳,并向沈阳进军,要么清军设套,要么满清已经放弃关外。
张家玉道:“回禀殿下,谢都督以派斥候探查,清军确实全部撤走了。”
赵铭陷入沉思,“孤虽派遣一万人马,在大凌河筑寨,拦截关外清军补给,但是以清军的储备,应该还能支撑一段时间。现在北风横行,海上运输不便,我们也很困难。清军这个时候放弃关外,难道~~~”
张家玉笑着从袖子中,又取出一份奏折,微笑道:“殿下英明,猜测的不错,阿济格反了。”
赵铭闻语精神一振,噌的一下起身,惊呼道:“此事当真!”
张家玉道:“这是江东传来的急报!”
赵铭连忙接过,展开看了片刻,奏报中说,顺治派遣岳乐刺杀阿济格失败,阿济格恼羞成怒,在徐州起兵,十余万大军在高唐州击败勒克德浑,大军向北京逼近。
这么看来,顺治放弃关外,便是情理之中了。
关外虽说是满清老巢,但毕竟荒芜,在阿济格即将兵临北京的情况下,顺治只能放弃关外,调集关外兵马入关增援,与阿济格决战。
“好!好!好啊!”赵铭看完军报,不禁连连赞叹,“满清内乱,天下大势,将入孤手矣!”
此后,历朝历代,除去两晋南北朝等特殊时期之外,中国文化圈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向外扩张,逐渐同化周围民族。
许多在历史留下威名的异族,不是被中国击败,就是逐渐被中国同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赵铭相信中国文化同化异族的能力,就连号称几千年无法被同化的犹太人,来到中国后,也被同化。
流浪几千年,都没被同化,这么强大的民族,来到中国却被同化,足见中国文化的强大和先进。
赵铭相信,如果明朝不亡,并始终保持天朝地位,形成对周边的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地位,朝鲜、安南,甚至是日本,都将逐步汉化。
不过,他虽然有这种自信,但是中国对异族的汉化,往往比较宽容和温和,不积极推进汉化,而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就使得汉化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百余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若是中间中国出现什么动荡,势力衰退,进行了几十年,甚至眼看就要成功的汉化进程,又将被打断,甚至退潮。
赵铭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他并不怀疑,只要吴越国存在,百年之后,吴越国境内的朝鲜人、倭人,甚至白藩都将汉化,但是赵铭不想等待那么长的时间,也担心中途出现变故,所以他想要通过行政干预,来尽早实现汉化。
听了幕僚之言,赵铭微微颔首,赵铭即希望加快汉化的速度,又不希望改变汉文化,开明包容的特点,那么对汉化进行一定奖赏,便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朝鲜人、倭人本就崇拜汉文化,在减少税收的利益驱使下,必定会加速汉化。
赵铭微笑对众多幕僚道:“此议可迅速在朝鲜推行。孤会去教旨给议政府,在我吴越国控制版图内,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臣等领命!”幕僚立时行礼。
赵铭忽然想起一事,遂即又道:“朝鲜世宗所创谚文,以后就不要用了。今后朝鲜全境,皆书写汉字。”
大殿上的朝鲜大臣之间,气氛突然变得怪异。
赵铭这几条策略要是推行,那么朝鲜人用不了几十年,都将成为汉人。
这对心向往天朝的朝鲜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一些居于高位的朝鲜人来说,却并非是一件幸事。
若是朝鲜人都被汉化成汉人,那朝鲜王国还有必要存在吗?朝鲜王朝岂不亡国灭种,如鲜卑一样,于世间消失。
这让一部分朝鲜大臣,对于赵铭将要推行的策略,感到十分不满。
这时源自他们逐渐觉醒的民族意识,还有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赵铭说完,见众多朝鲜大臣没有反应,不禁皱起眉头,扫视众人,“尔等有异议?”
众人闻语,纷纷低下头去,不敢目视赵铭。
赵铭眼睛一眯,“看来尔等还是有些意见。孤一项善于纳言,宽厚待人,你们大可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吧,为显公平,大家举手表决,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不动!”
说完,赵铭自己将手举起,然后目光扫视众人。
朝鲜都元帅林庆之首先举手,剩下的朝鲜人,在目光扫到自己身上之时,纷纷将手举起。
赵铭微笑:“大家都赞同此议嘛!既如此,就按孤之言推行!”
众多朝鲜大臣,只能跪地领命。
商议完毕,赵铭遂即起身,众人行礼恭送赵铭,进入内堂。
待赵铭走后,殿上的朝鲜大臣,才陆续起身,往外走去。
大殿内众人鱼贯而出,朝鲜国礼曹判书崔呈秀,一把拉住,吏曹判书金钟源,不禁责问道:“金判书,方才你为何举手?”
金钟源撇了崔呈秀一眼,一甩衣袖,奋力挣开,没好气道:“哼,吴越王目光扫视,谁敢当着他的面不举手,你不也举了么?”
崔呈秀一时无言~~~~~~
赵铭退出议事殿后,来到府邸后院,正准备用饭。
这时,已经是正午,腹中饥饿,府里的厨子,为赵铭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有辣白菜、打糕、大酱汤,还有一碗米饭。
赵铭端起碗筷,正吃着泡菜,参军张家玉忽然疾步走来,行礼道:“殿下,谢都督急报!”
“哦?”赵铭疑惑一声,放下碗筷,问道:“关外有什么新消息?”
张家玉道:“殿下,关外清军撤军了。我军前锋,已经进占海州和辽阳,陈友龙副都督正向沈阳进兵,不日就能占据该地。”
赵铭闻语一阵惊讶,“关外清军全撤呢?”
关外还有十余万清军,这么轻松就拿下海州和辽阳,并向沈阳进军,要么清军设套,要么满清已经放弃关外。
张家玉道:“回禀殿下,谢都督以派斥候探查,清军确实全部撤走了。”
赵铭陷入沉思,“孤虽派遣一万人马,在大凌河筑寨,拦截关外清军补给,但是以清军的储备,应该还能支撑一段时间。现在北风横行,海上运输不便,我们也很困难。清军这个时候放弃关外,难道~~~”
张家玉笑着从袖子中,又取出一份奏折,微笑道:“殿下英明,猜测的不错,阿济格反了。”
赵铭闻语精神一振,噌的一下起身,惊呼道:“此事当真!”
张家玉道:“这是江东传来的急报!”
赵铭连忙接过,展开看了片刻,奏报中说,顺治派遣岳乐刺杀阿济格失败,阿济格恼羞成怒,在徐州起兵,十余万大军在高唐州击败勒克德浑,大军向北京逼近。
这么看来,顺治放弃关外,便是情理之中了。
关外虽说是满清老巢,但毕竟荒芜,在阿济格即将兵临北京的情况下,顺治只能放弃关外,调集关外兵马入关增援,与阿济格决战。
“好!好!好啊!”赵铭看完军报,不禁连连赞叹,“满清内乱,天下大势,将入孤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