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61章太上皇

    赵铭在接受吴三桂称藩后,天下局势立时改变。

    在明面上,东清已经彻底孤立,处于明朝的三面包围之中,明朝收复北京的时机已经出现。

    如今,东清东北方,有明将谢迁,兵临锦州一线。

    东面,则是渤海和黄海。

    南面,有明军众兵,驻扎于淮江南岸。

    西面,周国已经向明朝称臣。

    北面,蒙古部落已经不再听从东清的号令,甚至不时南下袭扰。

    如此看来,东清在战略上,已经处于绝境。

    ……

    永历二年,明朝内部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年底时,户部清算,国库尚有余钱一千万银元,震惊朝野。

    此外,在战乱结束后,楚赣大稔,收获的粮食,足够大明百姓吃上一年。

    为了防止粮价下跌,同时也为了防备灾年。

    明朝在各地建立粮仓,收购粮食,进行储备,仓库存粮足够应对一场大战,还有饥荒。

    明朝内部诸多藩镇,经过一年半的休养生息,大多存了不少家底,坐镇武昌重镇的朱琳源,长沙的朱聿锷,都成了阔佬。

    武昌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此前因为湖广和江南的粮食、盐贸易,就十分富足。

    如今关中安宁后,秦商大举前往江南采购棉布和茶叶,他们自龙驹寨出发,入汉江抵达武昌,而后东下江南。

    武昌便成了秦商贸易的中转站,朱琳源就是只收码头和仓库的租金,每年也会赚得盆满钵满。

    长沙乃湖广南部重镇,而湖广一地物产丰富,鱼米之乡。

    朱聿锷于此发展农业,种植水稻,也存了不少家底。

    各藩镇手里一有钱,难免就不太安分,喜欢折腾。

    因此,趁着吴三桂出兵漠西,征讨东清,对于赵铭而言,便是势在必行。

    朝廷有钱、有粮、有兵,且周国称臣后,朝野上下民心士气极旺,大军确实可以动一动,总不能让建奴一直占着北京。

    其次,国内藩镇经过将近两年的修养,日渐富裕,而藩镇一富裕,就容易惹事。

    所以,征讨东清,不仅是收复北京,完成中兴大业,也是趁机消耗国内藩镇的实力。

    永历二年,十一月底。

    大明摄政王,传檄各藩镇,以阿济格不愿臣服大明,退出北京为由,召集九大藩镇与朝廷一到进军,发动北伐。

    诏令传到各藩,朱琳源、金声桓等镇纷纷响应,就连李定国也表示出兵。

    如今朝廷手握五十万精兵,加之摄政王刚降服周国,令吴三桂称臣,正是威势冲天之际,各镇谁敢不从,赵铭便有理由废藩。

    十一月传旨,十二月,便陆续有各藩兵马,赶来扬州。

    在明军大军云集之际,孙可望却向赵铭告辞,离开扬州,返回关中。

    这时,孙可望已经知道明朝看穿了周国称臣的目的,同时也知道,明军将趁着周军与漠西蒙古决战的机会,进行北伐,扫灭东清。

    这让孙可望十分气愤,同时也很焦急。

    那阿济格真是愚蠢至极,就是一固执的莽夫,智慧根本无法与多尔衮相比。

    周国早就派使者,告知了阿济格,如今周国面临漠西蒙古的威胁,自身难保,希望阿济格保存实力,向明朝示弱,以拖延时间。

    等到,周国击败莫西蒙古,届时以周清之力,还能与明朝三足鼎立。

    可是阿济格不知道哪里来的骄傲,就是不肯向赵铭服软,惹得赵铭要发大军进攻。

    如果明军现在进攻东清,周国根本没有能力支援东清。

    届时,阿济格覆灭,周国称藩之事,怕只能假戏真做,真从了赵铭。

    孙可望看见明朝大军,向扬州集结,心中不禁叹了口气。

    “丞相,没事吧?”属下看着站在船头的孙可望心神不宁,不禁问道。

    “没事!”孙可望勉强定住心神,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忧郁。

    “丞相,南京那位,还见不见?”属下提醒道。

    孙可望心里荡起一圈涟漪,忧郁片刻,终究还是道:“见一面,不过一定要隐秘!”

    从如今局势来看,赵铭将一统天下,似乎是大势所趋。

    虽说孙可望清楚这一点,也见识过赵铭的财力雄厚,以及火器的厉害,但是孙可望本质上不是一个喜欢太平的人。

    眼下赵铭的追求乃是一统天下,结束战乱,而孙可望盼望的则是,唯恐天下不乱。

    对于孙可望而言,只有天下大乱,他才有成就大业的机会。

    天还没黑,孙可望的船只,便在南京码头靠岸。

    这时,孙可望从船上下来,叫了辆马车,进入南京城,似乎是准备游览一番。

    虽说周国向明朝称臣,但是赵铭心里清楚,吴三桂、孙可望还没有真心臣服。

    孙可望是周国丞相,赵铭自然不会任由他在大明乱转,孙可望马车前脚一走,后脚便有两个汉子立刻跟上。

    两名军情司的眼线,跟随者孙可望的马车穿行于闹市,不敢丝毫松懈,将孙可望做了什么事情,一一记下,而后上报朝廷。

    南京城繁华,又不宵禁,天黑后两侧酒楼和商铺,都点燃了灯笼,街道上人流如织,反而更加热闹。

    两名斥候,分开身前人群,一直不远不近地尾随,而正在这时,一群大汉从人潮中涌出,正与两人撞个满怀。

    “没长眼睛?路都不会走!”大汉一声大喝,几人揪住这尾随的两个眼线理论起来。

    两人视线被挡住,看不见孙可望的马车,不禁焦急起来。

    细作只能连忙赔礼道歉,可那群汉子却不依不饶。

    “起开!”终于,细作大怒,亮出一张腰牌,几名大汉顿时一哄而散。

    两人忙在街上寻找,看见远处孙可望的马车,才松了口气,急忙追了上去。

    这时,就在马车附近的一座酒楼的雅间内,一名男子复手而立,深邃忧郁的目光,看着窗外繁华的南京城。

    孙可望出现在他身后,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拱手道:“太上皇!”

    这男子正是被遵为太上皇的朱以海,他听闻声音,遂即转过身来,露出令人如沐春风的微笑,“孙国相!”

    (更新迟了。明天还是中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