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乱世天堂
刘布他算过一笔账,如果以他们现在的情况下,他父亲离开了临清税关,光是运粮食这一块就可以拖死拖垮他们,成本扩大两倍。
本朝时期海运相比元朝时期有所衰落,人们最初反对海运,既是海禁,又源于海运多风涛之险。海上运输在本朝时期被认为是十分艰辛而冒险的事业,特别是长途航运,本朝初年,辽东军饷短缺,令从江浙往辽东运粮,结果有近一半的运粮商船沉覆在大海之中,尽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海运经验,但长途航运仍被视为十分危险的事业。特别是在季风季节,一般只有大型海船才敢贸然出海,而且必须“习知水性风势”,“详悉水势地形”。
本朝结束乱世,承惠于隋唐、元朝的运河发展,从而大力兴运河而罢海运。
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
漕运虽较海运安全,但是运河的修建及使用亦有诸多弊端。
维修运河费用巨大。运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筑,浪费钱财。
本朝名臣丘浚较早提出了恢复海运的意见。他在成化二十三年进《大学衍义补》,提出海运与漕运并行的意见,其言:
“海舟一载千石,可当河舟三,用卒大减。河漕视陆运费省什三,海运视陆省什七,虽有漂溺患,然省牵卒之劳、驳浅之费、挨次之守,利害亦相当。宜访素知海道者,讲求勘视。”
虽然其说未成行,可以看出海运有运量大、费用低、省人力等好处。
只是大明已经使用运河几十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系,谁敢反对谁就得死,所以才会形成了明明海运成本低,却始终不使用海运的原因,就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了。
这也令本朝的海运还不如宋元时代。
刘家他们以前有刘家老爷当上临清税关主事之职,他们可以通过以最低的成本拿到了粮食,但是他不当这个官以后,也意味着刘家的势力退出运河,他们在运河的船队的成本就增加了两倍,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可以把粮食当猪料的时代了。
而且还有一点,即使他们可以把粮食运到了济宁,再由济宁把这些粮食通过青州,运转到胶东各地去赈灾,它的运送的成本也是相当的高。
但是他们现在使用海运,直接的把粮食从江南、淮安一线运到了浮山这里来,那就大大的降低了成本,依旧是猪料价了,最终无论是海上的运送的成本还是陆地上运送的成本,都大大的降低了。
所以说他们跟郑家之间的结盟就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让那些不熟悉大海的人走海路,他们怕的要死,官方的船队让他们走海运,可以说能够把东西一半都弄沉没了,而郑家的船队却是走海上的老行家,他们都能远航道马尼拉或者是巴达维亚一线去做生意。
东南沿海这一线更就是自家的后院一样,让他们运送粮食肯定会出现,遇到风险沉没一些船只的事情,但是绝对不会像大明官府一样,至少沉没了一半的船只。
能沉没了一半,如果说其中没有人搞鬼,那也没人信。
刘刘通过跟郑家的结盟,让他们的粮食通道得到了顺畅的保障。
这就极大地弥补了他们,离开了运河船队的支持以后,可以从别的方面得到粮食和物资的补充。
不过他们刘家的压力还是巨大的,但是现在他们刘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其实是可以撬动几倍的资本运作的。
比如说他们跟山西商人之间的马匹交易,每匹马四十二两为代价,每个月一百匹,可以说是对方的大客户了,他们在支付方面就可以通过灵活的支付方式。
首先他们可以用他们独有的产品,就是他们的高纯度酒支付,也可以利用刘家的这一个牌子欠帐一部分,这就大大的减轻了他们资金方面的压力。
当然刘布他还是留有后手的,否则光靠他们一味杠杆的交易,这也不算是一个办法,迟早有一天会崩盘的。
刘布他现在在重点抓的就是军队,他希望在明年春天之前,他们就可以将刘家军扩展到四千人,这四千人之中有二千名就是他们的战兵、有有五百骑兵,、一千名弓箭手、五百兵火枪手,炮兵若干,这样他们就有四千多人,具备着一定的打击能力的。
不过他这四千多人放在胶东这里,放在大明算是非常不错了,但是如果是对上建奴还是不够看的。
建奴他们有八旗,据说现在还在筹建汉军八旗,他们建奴八旗之中任何的一旗都比刘家军要强大,这个强大暂时理解为人数多和训练有素。
所以说他们只有几千军队也只是勉强的,可跟敌人一战而已,优势还是不是很大的,但是他们把军队扩展到这一个地步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除非得到额外的资金补充,否则他们也无以为继的。
现在对他们来说最为困难的还是赈灾。
随着天气的变冷,流民越来越多,幸亏他们在浮山那里通过海运,运来了大量的粮食,他们把这些粮食运送往各地去,莱州府两州五县开始全面的赈灾,以前是刘家在赈灾,现在是以官府的形式来赈灾了,所以说他们也可以动员到官府这方面的力量,大大的减轻了他们的压力。
现在通往浮山的道路那是络绎不绝,日夜都有大车赶往这里,把粮食运送去各地进行救灾。
现在是冬天,他们赈灾就陷入更大的困境,如果是在夏天或者秋天的话,他们只要管一顿吃的就可以让这些人活下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天冷,你不仅得管吃的,还得管穿的和住的。
幸亏刘布他们一直就有先见之明,储存了大量的布匹、生丝、棉花,现在让各地都在组建他们的被服厂,日夜不停的赶制衣服,他们不单止发放粮食,还给这些流民们发衣服,安排住处。
他们在营建大量住处的同时,也准备了大量的木材和木炭用于取暖。
这些流民,他们在家乡已经是活不下去了,才放弃了祖业,离开家乡去流浪去乞讨,这是一条不归路,死路,十有八九死于异乡,倒于郊野,成为饿孚,尸骨露于白日,任由风吹日晒,鼠虫咬噬,死亦作异鬼,不得返乡,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选择做流民。
而且去到了哪里都是被人驱赶,都是受人讨厌和嫌弃的对象,无数的人倒在野外,一睡不醒,只有来到了莱州这里附近,才得到了官府热情的招待,他们不仅管吃还管住,还每人都发放了衣物,安排住处,安排工作,算是有了落脚的地方,这简直就是乱世天堂。
现在对于他们刘家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这个比喻,他们现在就相当于招人,他们得先管了几个月的吃住以后,这些人才能为他干活,所以说前期的投入非常的大,如果不是刘家这么资本雄厚的,别人还真做不来。
而且在刘家的带头之下,官府全力的救灾,这些大家族们看见官府们都开始投入了,地方上的大家族也都纷纷的跟进,相继的开始了赈灾,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这就令这里的赈灾局面得到大大的好转,基本上杜绝了饿死人的现象。
但是附近的青州和登州就只能用哀鸿遍野来形容。
比如说巡抚驻地登州。他们是吴桥兵变最惨烈的地方,吴桥兵变可是折腾了三年登州,可是让叛军驻扎了三年之久,当地的大家族们基本是让叛军灭了个绝,不存在说什么大家族和豪强了,而且地方的基层建设也都是彻底的被摧毁和完蛋了,连官府都是新来的,根本就没有政绩灾民的能力。
而对于他们来说更大的压力还是每天都有辽民渡海而来,这些辽民,他们的家乡基本上已经被建奴给占领了,他们也都成为了建奴的包衣、奴才,在他们的田园、庄园里面干活,受着非人的折磨,许多人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抱着独木舟、坐着船就乘船出海来投奔大明,对于这些投奔大明的辽民,朝廷说什么也是不能抛弃,不能往外赶。
巡抚陈应元令他最为头痛的就是安抚这些流民,这可是要拿出大量的钱粮来,尽管他已经硬着头皮向朝廷要了许多的钱粮,但是要安抚这么多人,都是杯水车薪。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就把这些流民全部的往莱州方向分配,以前是官府引导的,现在直接就是让他们把灾民往胶州、往平度州方向疏导。
这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谁叫他这位巡抚大人手中无兵又无粮,这只是他唯一的方法了,毕竟莱州也是他的治下,他有权动用一切的资源用于救助灾民,虽然令莱州的压力大增,但是也无可奈何。
本朝时期海运相比元朝时期有所衰落,人们最初反对海运,既是海禁,又源于海运多风涛之险。海上运输在本朝时期被认为是十分艰辛而冒险的事业,特别是长途航运,本朝初年,辽东军饷短缺,令从江浙往辽东运粮,结果有近一半的运粮商船沉覆在大海之中,尽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海运经验,但长途航运仍被视为十分危险的事业。特别是在季风季节,一般只有大型海船才敢贸然出海,而且必须“习知水性风势”,“详悉水势地形”。
本朝结束乱世,承惠于隋唐、元朝的运河发展,从而大力兴运河而罢海运。
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
漕运虽较海运安全,但是运河的修建及使用亦有诸多弊端。
维修运河费用巨大。运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筑,浪费钱财。
本朝名臣丘浚较早提出了恢复海运的意见。他在成化二十三年进《大学衍义补》,提出海运与漕运并行的意见,其言:
“海舟一载千石,可当河舟三,用卒大减。河漕视陆运费省什三,海运视陆省什七,虽有漂溺患,然省牵卒之劳、驳浅之费、挨次之守,利害亦相当。宜访素知海道者,讲求勘视。”
虽然其说未成行,可以看出海运有运量大、费用低、省人力等好处。
只是大明已经使用运河几十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系,谁敢反对谁就得死,所以才会形成了明明海运成本低,却始终不使用海运的原因,就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了。
这也令本朝的海运还不如宋元时代。
刘家他们以前有刘家老爷当上临清税关主事之职,他们可以通过以最低的成本拿到了粮食,但是他不当这个官以后,也意味着刘家的势力退出运河,他们在运河的船队的成本就增加了两倍,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可以把粮食当猪料的时代了。
而且还有一点,即使他们可以把粮食运到了济宁,再由济宁把这些粮食通过青州,运转到胶东各地去赈灾,它的运送的成本也是相当的高。
但是他们现在使用海运,直接的把粮食从江南、淮安一线运到了浮山这里来,那就大大的降低了成本,依旧是猪料价了,最终无论是海上的运送的成本还是陆地上运送的成本,都大大的降低了。
所以说他们跟郑家之间的结盟就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让那些不熟悉大海的人走海路,他们怕的要死,官方的船队让他们走海运,可以说能够把东西一半都弄沉没了,而郑家的船队却是走海上的老行家,他们都能远航道马尼拉或者是巴达维亚一线去做生意。
东南沿海这一线更就是自家的后院一样,让他们运送粮食肯定会出现,遇到风险沉没一些船只的事情,但是绝对不会像大明官府一样,至少沉没了一半的船只。
能沉没了一半,如果说其中没有人搞鬼,那也没人信。
刘刘通过跟郑家的结盟,让他们的粮食通道得到了顺畅的保障。
这就极大地弥补了他们,离开了运河船队的支持以后,可以从别的方面得到粮食和物资的补充。
不过他们刘家的压力还是巨大的,但是现在他们刘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其实是可以撬动几倍的资本运作的。
比如说他们跟山西商人之间的马匹交易,每匹马四十二两为代价,每个月一百匹,可以说是对方的大客户了,他们在支付方面就可以通过灵活的支付方式。
首先他们可以用他们独有的产品,就是他们的高纯度酒支付,也可以利用刘家的这一个牌子欠帐一部分,这就大大的减轻了他们资金方面的压力。
当然刘布他还是留有后手的,否则光靠他们一味杠杆的交易,这也不算是一个办法,迟早有一天会崩盘的。
刘布他现在在重点抓的就是军队,他希望在明年春天之前,他们就可以将刘家军扩展到四千人,这四千人之中有二千名就是他们的战兵、有有五百骑兵,、一千名弓箭手、五百兵火枪手,炮兵若干,这样他们就有四千多人,具备着一定的打击能力的。
不过他这四千多人放在胶东这里,放在大明算是非常不错了,但是如果是对上建奴还是不够看的。
建奴他们有八旗,据说现在还在筹建汉军八旗,他们建奴八旗之中任何的一旗都比刘家军要强大,这个强大暂时理解为人数多和训练有素。
所以说他们只有几千军队也只是勉强的,可跟敌人一战而已,优势还是不是很大的,但是他们把军队扩展到这一个地步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除非得到额外的资金补充,否则他们也无以为继的。
现在对他们来说最为困难的还是赈灾。
随着天气的变冷,流民越来越多,幸亏他们在浮山那里通过海运,运来了大量的粮食,他们把这些粮食运送往各地去,莱州府两州五县开始全面的赈灾,以前是刘家在赈灾,现在是以官府的形式来赈灾了,所以说他们也可以动员到官府这方面的力量,大大的减轻了他们的压力。
现在通往浮山的道路那是络绎不绝,日夜都有大车赶往这里,把粮食运送去各地进行救灾。
现在是冬天,他们赈灾就陷入更大的困境,如果是在夏天或者秋天的话,他们只要管一顿吃的就可以让这些人活下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天冷,你不仅得管吃的,还得管穿的和住的。
幸亏刘布他们一直就有先见之明,储存了大量的布匹、生丝、棉花,现在让各地都在组建他们的被服厂,日夜不停的赶制衣服,他们不单止发放粮食,还给这些流民们发衣服,安排住处。
他们在营建大量住处的同时,也准备了大量的木材和木炭用于取暖。
这些流民,他们在家乡已经是活不下去了,才放弃了祖业,离开家乡去流浪去乞讨,这是一条不归路,死路,十有八九死于异乡,倒于郊野,成为饿孚,尸骨露于白日,任由风吹日晒,鼠虫咬噬,死亦作异鬼,不得返乡,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选择做流民。
而且去到了哪里都是被人驱赶,都是受人讨厌和嫌弃的对象,无数的人倒在野外,一睡不醒,只有来到了莱州这里附近,才得到了官府热情的招待,他们不仅管吃还管住,还每人都发放了衣物,安排住处,安排工作,算是有了落脚的地方,这简直就是乱世天堂。
现在对于他们刘家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这个比喻,他们现在就相当于招人,他们得先管了几个月的吃住以后,这些人才能为他干活,所以说前期的投入非常的大,如果不是刘家这么资本雄厚的,别人还真做不来。
而且在刘家的带头之下,官府全力的救灾,这些大家族们看见官府们都开始投入了,地方上的大家族也都纷纷的跟进,相继的开始了赈灾,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这就令这里的赈灾局面得到大大的好转,基本上杜绝了饿死人的现象。
但是附近的青州和登州就只能用哀鸿遍野来形容。
比如说巡抚驻地登州。他们是吴桥兵变最惨烈的地方,吴桥兵变可是折腾了三年登州,可是让叛军驻扎了三年之久,当地的大家族们基本是让叛军灭了个绝,不存在说什么大家族和豪强了,而且地方的基层建设也都是彻底的被摧毁和完蛋了,连官府都是新来的,根本就没有政绩灾民的能力。
而对于他们来说更大的压力还是每天都有辽民渡海而来,这些辽民,他们的家乡基本上已经被建奴给占领了,他们也都成为了建奴的包衣、奴才,在他们的田园、庄园里面干活,受着非人的折磨,许多人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抱着独木舟、坐着船就乘船出海来投奔大明,对于这些投奔大明的辽民,朝廷说什么也是不能抛弃,不能往外赶。
巡抚陈应元令他最为头痛的就是安抚这些流民,这可是要拿出大量的钱粮来,尽管他已经硬着头皮向朝廷要了许多的钱粮,但是要安抚这么多人,都是杯水车薪。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就把这些流民全部的往莱州方向分配,以前是官府引导的,现在直接就是让他们把灾民往胶州、往平度州方向疏导。
这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谁叫他这位巡抚大人手中无兵又无粮,这只是他唯一的方法了,毕竟莱州也是他的治下,他有权动用一切的资源用于救助灾民,虽然令莱州的压力大增,但是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