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张邦昌封官
就如窝囊的男人在外面受了气,最喜欢关起门来打自己的老婆一样,南宋的士人们面对北方的金国节节败退,阳刚之气丧尽,心理变态后,也只会对内推崇用礼教束缚摧残女人。
这些变态中的佼佼者,程朱理学的大儒朱熹更是宣扬“女子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为后世元明清摧残妇女的人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盛唐以来,汉人妇女的风气由开放包容被迫转为保守压抑,出现许多守活寡、死节的女子,这靖康之耻就是一个引子。
西门庆此番救了这四千多女子,却无形中影响了后世的舆论与风气,让朱熹那厮的理论少了许多成长的土壤。
那么,宋朝卖给金军的京师妇女有一万多人,西门庆救回来的大约只有一半,真的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心理吗?
当然可以!
因为西门庆救回来的是除了赵氏皇室宗族外的所有女子,这可是东京汴梁城里的四千多个家庭,他们的亲朋好友众多,直接影响的可能就是数万个家庭,数十万人。
而赵氏宗族虽然也被金军掳走了数千妇女,却只是赵氏一家之人。
只要西门庆不让赵氏复辟,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忘了前朝亡国之君赵氏那一大家子。
一家之痛,对天下的影响哪里能与四千家之痛相比?
金国伐宋,打的本是不讲信义的赵佶、赵桓父子,推翻的也是赵氏皇族的统治,与天下不姓赵的百姓何关?
然而历史上康王赵构复辟建立南宋后,赵氏宗族利用皇权影响南宋的士子读书人,将自己一家的耻辱拔高夸大成所有汉人的耻辱,靖康之变也就改成了靖康之耻。
后世之人没吃赵氏一粒粮食,却被成功洗脑,仿佛被金军抓到北方去的是自己的爹娘一般,莫名其妙的以受害者自居。
此等人,当真是愚不可及。
所以,让赵氏复辟当真是遗害无穷啊!
好在西门庆已经打定主意,彻底断了赵氏复辟之路。历史上这荒诞的一幕不会再上演了。
当西门庆声望日隆,在东京汴梁城一时无两时,领尚书门下省事王时雍、领中书省枢密院事徐秉哲二人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回到城中的四千女子一面颂扬西门庆,一面痛斥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
须知这四千女子并非全都是平民百姓,其中许多人都是贵戚官宦、巨商富豪之女,在京城中影响颇大。
当日金军攻占东京汴梁城时,这些女子的家人自身难保,面对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带来的搜捕官兵只能忍气吞声,暗自垂泪。
可是如今金军已经离去,众女子的保护神西门庆又在京城中拥有最多的军队,这些人不再惧怕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顿时纷纷发作,在各种场所激烈地抨击他二人。
险些被王时雍抓捕入狱的太学生陈东再度活跃起来,带着太学生们上书朝廷,要求皇帝张邦昌治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之罪。
不管怎样,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毕竟对张邦昌有拥立之功,且当初所为也是听命于废帝赵桓。
因此虽然京城中民意汹汹,张邦昌还是不愿责难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
然而,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自己忍受不住了。
他二人上朝时,许多大臣看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宣德门外每日都有人堵在路上痛骂他们。
若非西门庆与范琼、周懿文派兵维持秩序,一路保护他二人,只怕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早就被人打死在路上了。
尤其让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寒心和后怕的是,他们提拔的范琼、周懿文整日里与那西门庆眉来眼去,已经明显倒向了西门庆这个最新的风云人物,不再受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指挥。
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见势头不对,急忙上表请辞,告病致仕,让出了领尚书门下省事、领中书省枢密院事这两个职务。
张邦昌勉强挽留一番后,见二人心意已决,也就同意他二人致仕赋闲。
只是,如今楚国号令难出东京汴梁城,天下各路尚未表态效忠。
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致仕赋闲后,怕被忠于赵氏的地方官所害,也不敢离开东京汴梁城,只能闭门不出,对街巷里的谩骂装聋作哑。
失去了王时雍和徐秉哲这两个左膀右臂,张邦昌现在的统治根基更为薄弱了,不得不倚重于手握兵权的西门庆。
为了向西门庆示好,张邦昌先下旨将汴梁城外城蔡京的府邸赐给了西门庆居住,又派心腹内侍来咨询西门庆,想要一个甚么样的官职。
西门庆要掌握兵权,方便日后行事,就向张邦昌讨要了京畿、京东、京西宣抚使的官职。
张邦昌没有犹豫,很快就以西门庆营救京师数千妇女之大功,授予了他京畿、京东、京西宣抚使的官职。
得到这个官职后,理论上楚国东京汴梁城周边山东、河南之地的军队都归西门庆节制了。
同时,西门庆军中此番跟随西门庆进京的将领们也都被授予了不同的官职。
如左军主将栾廷玉作为西门庆的副职,被授予京畿、京东、京西宣抚副使和京东路兵马总管之职。
前军主将蒋忠担任了侍卫步军都虞侯兼京城四壁防御使,名正言顺的接管了东京汴梁城的防务。
右军主将鲁达担任了京西路兵马总管之职,后军主将扈成担任了京畿路兵马总管之职。
其余诸将也都被授予一军统制、指挥使的官职。
不过,楚国皇帝张邦昌将这些不花钱的官帽一个劲地送,却没有一兵一卒交给西门庆。
西门庆要节制统帅京畿、京东、京西三路的兵马,还得靠自己的本事!
西门庆领受官职后,并未四处出击,而是领兵进入了东京汴梁城的外城,将数万精兵隐藏于城中。
西门庆此举是示敌以弱,等待着赵氏余孽自投罗网。
果不其然,得知金军退兵后,赵佶、赵桓父子苦盼而不得的宋军勤王兵马却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陆续抵达东京汴梁城外。
这些变态中的佼佼者,程朱理学的大儒朱熹更是宣扬“女子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为后世元明清摧残妇女的人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盛唐以来,汉人妇女的风气由开放包容被迫转为保守压抑,出现许多守活寡、死节的女子,这靖康之耻就是一个引子。
西门庆此番救了这四千多女子,却无形中影响了后世的舆论与风气,让朱熹那厮的理论少了许多成长的土壤。
那么,宋朝卖给金军的京师妇女有一万多人,西门庆救回来的大约只有一半,真的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心理吗?
当然可以!
因为西门庆救回来的是除了赵氏皇室宗族外的所有女子,这可是东京汴梁城里的四千多个家庭,他们的亲朋好友众多,直接影响的可能就是数万个家庭,数十万人。
而赵氏宗族虽然也被金军掳走了数千妇女,却只是赵氏一家之人。
只要西门庆不让赵氏复辟,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忘了前朝亡国之君赵氏那一大家子。
一家之痛,对天下的影响哪里能与四千家之痛相比?
金国伐宋,打的本是不讲信义的赵佶、赵桓父子,推翻的也是赵氏皇族的统治,与天下不姓赵的百姓何关?
然而历史上康王赵构复辟建立南宋后,赵氏宗族利用皇权影响南宋的士子读书人,将自己一家的耻辱拔高夸大成所有汉人的耻辱,靖康之变也就改成了靖康之耻。
后世之人没吃赵氏一粒粮食,却被成功洗脑,仿佛被金军抓到北方去的是自己的爹娘一般,莫名其妙的以受害者自居。
此等人,当真是愚不可及。
所以,让赵氏复辟当真是遗害无穷啊!
好在西门庆已经打定主意,彻底断了赵氏复辟之路。历史上这荒诞的一幕不会再上演了。
当西门庆声望日隆,在东京汴梁城一时无两时,领尚书门下省事王时雍、领中书省枢密院事徐秉哲二人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回到城中的四千女子一面颂扬西门庆,一面痛斥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
须知这四千女子并非全都是平民百姓,其中许多人都是贵戚官宦、巨商富豪之女,在京城中影响颇大。
当日金军攻占东京汴梁城时,这些女子的家人自身难保,面对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带来的搜捕官兵只能忍气吞声,暗自垂泪。
可是如今金军已经离去,众女子的保护神西门庆又在京城中拥有最多的军队,这些人不再惧怕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顿时纷纷发作,在各种场所激烈地抨击他二人。
险些被王时雍抓捕入狱的太学生陈东再度活跃起来,带着太学生们上书朝廷,要求皇帝张邦昌治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之罪。
不管怎样,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毕竟对张邦昌有拥立之功,且当初所为也是听命于废帝赵桓。
因此虽然京城中民意汹汹,张邦昌还是不愿责难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
然而,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自己忍受不住了。
他二人上朝时,许多大臣看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宣德门外每日都有人堵在路上痛骂他们。
若非西门庆与范琼、周懿文派兵维持秩序,一路保护他二人,只怕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早就被人打死在路上了。
尤其让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寒心和后怕的是,他们提拔的范琼、周懿文整日里与那西门庆眉来眼去,已经明显倒向了西门庆这个最新的风云人物,不再受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指挥。
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见势头不对,急忙上表请辞,告病致仕,让出了领尚书门下省事、领中书省枢密院事这两个职务。
张邦昌勉强挽留一番后,见二人心意已决,也就同意他二人致仕赋闲。
只是,如今楚国号令难出东京汴梁城,天下各路尚未表态效忠。
王时雍和徐秉哲二人致仕赋闲后,怕被忠于赵氏的地方官所害,也不敢离开东京汴梁城,只能闭门不出,对街巷里的谩骂装聋作哑。
失去了王时雍和徐秉哲这两个左膀右臂,张邦昌现在的统治根基更为薄弱了,不得不倚重于手握兵权的西门庆。
为了向西门庆示好,张邦昌先下旨将汴梁城外城蔡京的府邸赐给了西门庆居住,又派心腹内侍来咨询西门庆,想要一个甚么样的官职。
西门庆要掌握兵权,方便日后行事,就向张邦昌讨要了京畿、京东、京西宣抚使的官职。
张邦昌没有犹豫,很快就以西门庆营救京师数千妇女之大功,授予了他京畿、京东、京西宣抚使的官职。
得到这个官职后,理论上楚国东京汴梁城周边山东、河南之地的军队都归西门庆节制了。
同时,西门庆军中此番跟随西门庆进京的将领们也都被授予了不同的官职。
如左军主将栾廷玉作为西门庆的副职,被授予京畿、京东、京西宣抚副使和京东路兵马总管之职。
前军主将蒋忠担任了侍卫步军都虞侯兼京城四壁防御使,名正言顺的接管了东京汴梁城的防务。
右军主将鲁达担任了京西路兵马总管之职,后军主将扈成担任了京畿路兵马总管之职。
其余诸将也都被授予一军统制、指挥使的官职。
不过,楚国皇帝张邦昌将这些不花钱的官帽一个劲地送,却没有一兵一卒交给西门庆。
西门庆要节制统帅京畿、京东、京西三路的兵马,还得靠自己的本事!
西门庆领受官职后,并未四处出击,而是领兵进入了东京汴梁城的外城,将数万精兵隐藏于城中。
西门庆此举是示敌以弱,等待着赵氏余孽自投罗网。
果不其然,得知金军退兵后,赵佶、赵桓父子苦盼而不得的宋军勤王兵马却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陆续抵达东京汴梁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