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密诏立储制
有了这一万人的加入,那么好多以往都不敢做的事情,现在就能够做了,比如说去攻打一个县城,去做原先两百人都不敢做的事情。
在这一万人加入之后,李秀为了方便管理就把这一万人给分成了两百个小队,由原先小山村的那两百号猎人来充当小队长。
在然后让原先那三十来个猎人小队的队长来充当中队长,管理三到四个小队。
这样这支万人队伍的骨干自然也就齐活了。
然后做完这些之后,李秀就带着这一万来人的队伍开始收缴战力品了。
这其中的最为主要的战利品自然就是XHQ所留下的差不多两万多的上等战马了。
毕竟XHQ虽然在之前和绿营战斗的时候是步战,但是他们却是骑兵,只不过当时事发突然,再加上这里又是山地,骑兵更本没办法发挥,所以不得已之下才选择步战斗。
而除了这价值最高的两万匹上等战马之外,就是XHQ所使用的随身武器,以及所带来的干粮了。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一笔收获,那就是原本用来炮轰小山村的五十门红衣大炮了。
虽然这红衣大炮在现在这个时代还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业务员轮回者却是不太看的上,毕竟都已经弄出了栓动步枪来,自然就对这种前装的红衣大炮看不上了。
不过虽然有些看不上,但是这玩意用来攻城却是十分好用的东西,
这不李秀就打算用着玩意来攻下一座城池来扩大地盘了。
第二天一早,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之后,业务员轮回者就把这个消息说了出去。
对于业务员轮回者的这个打算,所有人都是同意的。
毕竟虽然得到了XHQ的后勤物资等,但是其中的粮食却是只能保障这万人的队伍吃上一个月而已。
所以也就是说,如果继续呆在这个深山老林子里,那么最多一个月之后,这一万人的队伍就得杀马来充饥了。
虽然说山顶平台上还有上百亩刚刚收获的红薯,但是这些粮食也就刚好够猎人小村子里一千来号人维持一年而已,如果拿出来供给这万人的队伍,那么最多也就再坚持个一个多月罢了。
所以就单从为了保持这一万人的队伍不挨饿,攻打县城那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于是经过十天的修整以及磨合之后,业务员轮回者就带着这一万人刚刚才熟悉的大军向着林子外最近,同时也是一座比较大的一个县城出发了。
而之所以要等十天才出发而不是立即就出发,主要还是栓动步枪在之前对付XHQ的那场战斗当中几乎把手里的一万多发子弹打完了。
虽然说子弹可以复装,但是那也是需要时间的,再者刚刚收编的这万人队伍自然需要训练熟悉一下了,不然上了战场,那得怎么去指挥。
然而就在业务员轮回者整编队伍的这十天里,乾隆被杀,XHQ被团灭的消息却是通过逃回去的那两万多人的后勤人员,给扩散了开来。
顿时整个大清朝廷一片哗然,然而哗然之后却不是立即组织大军进行报复,而是整个大清陷入了极为残酷的皇位争夺战当中。
而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乾隆死的太突然了,因此还没有来得及写按照雍正所立下的密诏立储制度的圣旨。
至于密诏立储制度则是从清朝自雍正皇帝执政时开始,执行的用秘密写下皇位继承人的圣旨然后再死后再公布的方法来决定皇位继承人。
此后,清朝的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均出自“密诏立储”。
是雍正皇帝用法律形式将“密诏立储”固定下来,但实际上,这是自康熙五十一年起,康熙第二次废除皇太子胤礽后,就有意采用的方法。
彼时的康熙就已经被迫决定了不公开宣布皇储是谁,等到他死后才宣布。
康熙朝是清朝唯一的一个公开册封过皇太子的时期,出现了一个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然后又出现了大规模的争储斗争。
这场斗争,让比较英明,一生战胜过众多强敌的康熙都感到害怕,故而,晚年都不敢公开宣布继承人是谁。
康熙死后宣布的那份争议颇多的遗诏,实际上就是清朝第一份立储的“密诏”。
雍正皇帝是参与了康熙朝争储战争的胜利者,当了皇帝后,再从皇帝的角度回头思考,吸取了康熙朝及历朝历代皇位争夺的教训,把“密诏立储”制度化。
于是雍正元年八月,雍正正式向天下宣告执行“密诏立储”法,并书写了一份“公开”仅宣告有了皇位继承人的密诏,一式两份,分别收藏。
这份制度化的第一份建储密诏的受益人,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密诏立储”制度的第一个受益人,少年时,对上一辈的叔伯们争夺皇位的惨烈,也亲眼目睹了一部分,按照道理说,他应该是坚决支持这种立储方式的。
但恰恰相反,乾隆这位“密诏立储”的第一个受益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认可这种建储方式的。
当然,他在雍正生前,是不敢表态的,在雍正朝虽然是“密诏立储”,可因为某些原因,天下人都知道里面写的皇储是谁。
那会的乾隆,可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等到他继位后,马上就公开表达出了对“密诏立储”的不屑一顾。
根据《乾隆起居注》中的记载,乾隆朝元年七月,在诸大臣的见证下,也写了一份遗诏后,乾隆就开始对“密诏立储”大肆批评,他表示:
此乃酌权剂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将来皇子年齿渐长,日就月将,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万无骄贵引诱之习,朕仍应布告天下,明正储贰之位。若夫以建储为嫌忌而不肯举行者,此庸主鄙陋之见,朕所深鄙者也。
好吧,乾隆这是刚断奶就骂娘,在他的表态中,传给他皇位的雍正成为被他“所深鄙者也”的“庸主”?
不过,这仅仅是乾隆的一番牢骚话,因为他要表现出跟雍正的不同,他的治国理念本就跟雍正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密诏立储”中的内容是秘密的,但书写时,却是要在王公大臣的监督下书写并收藏。
从乾隆的性格来看,他是一个极度自我的皇帝,大事上喜欢“乾纲独断”,一堆大臣看着他立皇储的姿态,让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根据史书记载,乾隆后来自己总结皇帝立储的要点就是,“君主独断,不可商之臣下”,“选贤而立”。
所以,在建储一事上有着“君主独断,不可商之臣下”思想的乾隆,让一堆人看着他立储,让他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
自我的乾隆肯定认为,应该是我想什么时候建储就建储,想什么时候写遗诏就什么时候写遗诏。
故而,刚继位就因雍正创立的制度所限,必须要在监督下建储的乾隆,有了这么一番对“密诏立储”不屑一顾的表态。
当然,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如今乾隆一死,没有密诏立储的圣旨之下,整个大清王朝就立即陷入了争夺皇位的内乱当中。
不过在原历史的剧情里,乾隆到了人生的后期,就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不再批评“密诏立储”,而是公开支持并维护。
乾隆十八年,针对康熙晚年不宣布皇位继承人一事,乾隆就表示了理解,《乾隆朝上谕档》中记载:
夫以圣祖之包容宏大,尚迫于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见建储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
此时的乾隆,还开始了对公开建储的批评:
古称建储为国本大计,朕酌古准今,深知于理势有所难行。
其实,“密诏立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前、中期的皇帝们,还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特别是康熙朝的那一场延续几十年的皇位争夺之后。
乾隆对此也是慢慢地开始理解并接受。
而且,从乾隆自身的情况来看,“密诏立储”明显比公开建储好。
为什么?因为乾隆实在是活得太久了,他活了八十九岁,到八十五岁(虚岁,实八十四岁)时,才因早前发下的不愿超过康熙当皇帝时间的誓言,被迫离开皇位。
如果他于乾隆元年时在密诏中册封的皇储永琏(次子,嫡长子,乾隆三年病死)活到乾隆让位,需要当足足六十年的皇太子,且接位时已经六十五岁了。
想想这么长的时间就觉得恐怖,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当了四十多年太子就开始不耐烦,开始盼着康熙死,何况六十年?
乾隆的儿子中,他在嫡长子永琏死后,有意立为皇储的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二年病死,仅二岁),如果被册封为皇储并活下来,也需要当近五十年皇太子后,才能熬出头。
这么长的时间,别说皇太子了,跟着皇太子身边,等着飞黄腾达的附庸者,也会等不及而鼓动皇太子闹事。
乾隆的独断性格,大概也不会想有一个公开的皇太子跟自己分权。
身体倍棒,寿命长的乾隆皇帝,他的继承人其实最适合“密诏立储”。
立年长的儿子,怕他们熬不起,立年轻的儿子,又需要多观察才能确定是否合适,选择上需要慎重,要可随时更换,也只有“密诏立储”这种办法最好。
这大概也是乾隆到了执政后期,慢慢全面认可“密诏立储”的主要原因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岁的乾隆再次写了一份密诏,册封当时才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二十多年后,正年富力强的永琰受禅让继位,是为嘉庆皇帝。
如果乾隆坚持继位之初,在写密诏后时表达的对“密诏立储”否定的观点,并予以实行公开建储,在他长达六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估计会被不停的皇位之争烦死。
乾隆一朝,关于皇位继承,少有争斗,除了乾隆这位身体够好的强势皇帝在盯着,“密诏立储”也功不可没。
然而这些都是没有轮回者干预情况下的原历史轨迹了,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大清朝自然因为没有立储的诏书而陷入极为混乱的皇位争夺战当中了。
在这一万人加入之后,李秀为了方便管理就把这一万人给分成了两百个小队,由原先小山村的那两百号猎人来充当小队长。
在然后让原先那三十来个猎人小队的队长来充当中队长,管理三到四个小队。
这样这支万人队伍的骨干自然也就齐活了。
然后做完这些之后,李秀就带着这一万来人的队伍开始收缴战力品了。
这其中的最为主要的战利品自然就是XHQ所留下的差不多两万多的上等战马了。
毕竟XHQ虽然在之前和绿营战斗的时候是步战,但是他们却是骑兵,只不过当时事发突然,再加上这里又是山地,骑兵更本没办法发挥,所以不得已之下才选择步战斗。
而除了这价值最高的两万匹上等战马之外,就是XHQ所使用的随身武器,以及所带来的干粮了。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一笔收获,那就是原本用来炮轰小山村的五十门红衣大炮了。
虽然这红衣大炮在现在这个时代还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业务员轮回者却是不太看的上,毕竟都已经弄出了栓动步枪来,自然就对这种前装的红衣大炮看不上了。
不过虽然有些看不上,但是这玩意用来攻城却是十分好用的东西,
这不李秀就打算用着玩意来攻下一座城池来扩大地盘了。
第二天一早,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之后,业务员轮回者就把这个消息说了出去。
对于业务员轮回者的这个打算,所有人都是同意的。
毕竟虽然得到了XHQ的后勤物资等,但是其中的粮食却是只能保障这万人的队伍吃上一个月而已。
所以也就是说,如果继续呆在这个深山老林子里,那么最多一个月之后,这一万人的队伍就得杀马来充饥了。
虽然说山顶平台上还有上百亩刚刚收获的红薯,但是这些粮食也就刚好够猎人小村子里一千来号人维持一年而已,如果拿出来供给这万人的队伍,那么最多也就再坚持个一个多月罢了。
所以就单从为了保持这一万人的队伍不挨饿,攻打县城那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于是经过十天的修整以及磨合之后,业务员轮回者就带着这一万人刚刚才熟悉的大军向着林子外最近,同时也是一座比较大的一个县城出发了。
而之所以要等十天才出发而不是立即就出发,主要还是栓动步枪在之前对付XHQ的那场战斗当中几乎把手里的一万多发子弹打完了。
虽然说子弹可以复装,但是那也是需要时间的,再者刚刚收编的这万人队伍自然需要训练熟悉一下了,不然上了战场,那得怎么去指挥。
然而就在业务员轮回者整编队伍的这十天里,乾隆被杀,XHQ被团灭的消息却是通过逃回去的那两万多人的后勤人员,给扩散了开来。
顿时整个大清朝廷一片哗然,然而哗然之后却不是立即组织大军进行报复,而是整个大清陷入了极为残酷的皇位争夺战当中。
而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乾隆死的太突然了,因此还没有来得及写按照雍正所立下的密诏立储制度的圣旨。
至于密诏立储制度则是从清朝自雍正皇帝执政时开始,执行的用秘密写下皇位继承人的圣旨然后再死后再公布的方法来决定皇位继承人。
此后,清朝的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均出自“密诏立储”。
是雍正皇帝用法律形式将“密诏立储”固定下来,但实际上,这是自康熙五十一年起,康熙第二次废除皇太子胤礽后,就有意采用的方法。
彼时的康熙就已经被迫决定了不公开宣布皇储是谁,等到他死后才宣布。
康熙朝是清朝唯一的一个公开册封过皇太子的时期,出现了一个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然后又出现了大规模的争储斗争。
这场斗争,让比较英明,一生战胜过众多强敌的康熙都感到害怕,故而,晚年都不敢公开宣布继承人是谁。
康熙死后宣布的那份争议颇多的遗诏,实际上就是清朝第一份立储的“密诏”。
雍正皇帝是参与了康熙朝争储战争的胜利者,当了皇帝后,再从皇帝的角度回头思考,吸取了康熙朝及历朝历代皇位争夺的教训,把“密诏立储”制度化。
于是雍正元年八月,雍正正式向天下宣告执行“密诏立储”法,并书写了一份“公开”仅宣告有了皇位继承人的密诏,一式两份,分别收藏。
这份制度化的第一份建储密诏的受益人,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密诏立储”制度的第一个受益人,少年时,对上一辈的叔伯们争夺皇位的惨烈,也亲眼目睹了一部分,按照道理说,他应该是坚决支持这种立储方式的。
但恰恰相反,乾隆这位“密诏立储”的第一个受益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认可这种建储方式的。
当然,他在雍正生前,是不敢表态的,在雍正朝虽然是“密诏立储”,可因为某些原因,天下人都知道里面写的皇储是谁。
那会的乾隆,可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等到他继位后,马上就公开表达出了对“密诏立储”的不屑一顾。
根据《乾隆起居注》中的记载,乾隆朝元年七月,在诸大臣的见证下,也写了一份遗诏后,乾隆就开始对“密诏立储”大肆批评,他表示:
此乃酌权剂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将来皇子年齿渐长,日就月将,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万无骄贵引诱之习,朕仍应布告天下,明正储贰之位。若夫以建储为嫌忌而不肯举行者,此庸主鄙陋之见,朕所深鄙者也。
好吧,乾隆这是刚断奶就骂娘,在他的表态中,传给他皇位的雍正成为被他“所深鄙者也”的“庸主”?
不过,这仅仅是乾隆的一番牢骚话,因为他要表现出跟雍正的不同,他的治国理念本就跟雍正不一样。
最重要的是,“密诏立储”中的内容是秘密的,但书写时,却是要在王公大臣的监督下书写并收藏。
从乾隆的性格来看,他是一个极度自我的皇帝,大事上喜欢“乾纲独断”,一堆大臣看着他立皇储的姿态,让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根据史书记载,乾隆后来自己总结皇帝立储的要点就是,“君主独断,不可商之臣下”,“选贤而立”。
所以,在建储一事上有着“君主独断,不可商之臣下”思想的乾隆,让一堆人看着他立储,让他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
自我的乾隆肯定认为,应该是我想什么时候建储就建储,想什么时候写遗诏就什么时候写遗诏。
故而,刚继位就因雍正创立的制度所限,必须要在监督下建储的乾隆,有了这么一番对“密诏立储”不屑一顾的表态。
当然,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如今乾隆一死,没有密诏立储的圣旨之下,整个大清王朝就立即陷入了争夺皇位的内乱当中。
不过在原历史的剧情里,乾隆到了人生的后期,就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不再批评“密诏立储”,而是公开支持并维护。
乾隆十八年,针对康熙晚年不宣布皇位继承人一事,乾隆就表示了理解,《乾隆朝上谕档》中记载:
夫以圣祖之包容宏大,尚迫于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见建储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
此时的乾隆,还开始了对公开建储的批评:
古称建储为国本大计,朕酌古准今,深知于理势有所难行。
其实,“密诏立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前、中期的皇帝们,还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特别是康熙朝的那一场延续几十年的皇位争夺之后。
乾隆对此也是慢慢地开始理解并接受。
而且,从乾隆自身的情况来看,“密诏立储”明显比公开建储好。
为什么?因为乾隆实在是活得太久了,他活了八十九岁,到八十五岁(虚岁,实八十四岁)时,才因早前发下的不愿超过康熙当皇帝时间的誓言,被迫离开皇位。
如果他于乾隆元年时在密诏中册封的皇储永琏(次子,嫡长子,乾隆三年病死)活到乾隆让位,需要当足足六十年的皇太子,且接位时已经六十五岁了。
想想这么长的时间就觉得恐怖,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当了四十多年太子就开始不耐烦,开始盼着康熙死,何况六十年?
乾隆的儿子中,他在嫡长子永琏死后,有意立为皇储的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二年病死,仅二岁),如果被册封为皇储并活下来,也需要当近五十年皇太子后,才能熬出头。
这么长的时间,别说皇太子了,跟着皇太子身边,等着飞黄腾达的附庸者,也会等不及而鼓动皇太子闹事。
乾隆的独断性格,大概也不会想有一个公开的皇太子跟自己分权。
身体倍棒,寿命长的乾隆皇帝,他的继承人其实最适合“密诏立储”。
立年长的儿子,怕他们熬不起,立年轻的儿子,又需要多观察才能确定是否合适,选择上需要慎重,要可随时更换,也只有“密诏立储”这种办法最好。
这大概也是乾隆到了执政后期,慢慢全面认可“密诏立储”的主要原因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岁的乾隆再次写了一份密诏,册封当时才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二十多年后,正年富力强的永琰受禅让继位,是为嘉庆皇帝。
如果乾隆坚持继位之初,在写密诏后时表达的对“密诏立储”否定的观点,并予以实行公开建储,在他长达六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估计会被不停的皇位之争烦死。
乾隆一朝,关于皇位继承,少有争斗,除了乾隆这位身体够好的强势皇帝在盯着,“密诏立储”也功不可没。
然而这些都是没有轮回者干预情况下的原历史轨迹了,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大清朝自然因为没有立储的诏书而陷入极为混乱的皇位争夺战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