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关关雎鸠,明君思贤
另一边,东宫内,朱见济开始了今日的学习生活,今日的主讲师傅是吏部尚书王直。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朱见济的师傅们。
主讲师傅十一位,每日更番侍班,人员如下:
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胡濙;
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王直;
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陈循;
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高榖;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文;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掌詹事府事仪铭;
太子少师兼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江渊;
太子少师兼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萧镃;
太子少傅兼吏部左侍郎俞山;
太子少保兼兵部左侍郎俞纲;
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商辂。
此外,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彭时每日专一讲书,朱见济最熟的就是他,前面那十一人位高权重,几十年官场浮沉带来的官威让朱见济很不舒服。
詹事府府丞李侃、李龄,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钱溥,翰林院编修刘吉每日专侍读书。这四人就是监督朱见济读书的,帮助纠正读音。
吏部郎中王谦,中书舍人兼司经局正字赵昂每日更番侍书,这两人负责教朱见济写字。
朱祁钰对以上众人的要求是务须处心端,确保语音顺正,说理明白,字画楷范,勉尽辅导之职。
以上提到的任何一个名字,都是这个帝国最为杰出的一批人才,否则也不可能取得教太子读书的资格。哪怕是主讲师傅中排列末席的商辂,这人是明朝唯二连中三元的人物之一,如果不算被朱棣革除功名的黄观,那么商辂就是明朝独一无二的连中三元的才子。
看排位就知道,胡濙辈分最高,资历最老,但是今日教导朱见济的王直资历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王直据说是东晋太傅王导之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正统八年(1443年)就已经是吏部尚书,至今十年矣。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时候,就让王直留守北京,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朝臣上奏都以王直为首。
顺便说一句,在易储一事中,王直并不赞同,为此扣案顿足说:“此何等事,吾辈愧死矣!”因为深受上皇恩典,同时在易储一事的表态,王直今年六月就上疏说自己已经七十五岁了请求告老还乡,但是被朱祁钰以国事日繁为由拒绝了。也不知道朱祁钰背后的考虑是什么,但是王直很有才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又是五朝元老,德高望重,教太子读书再好不过。
今天吏部尚书王直教朱见济的是《诗经》第一篇,也就是后世每一个中学生都学过的《关雎》,哪怕时过境迁,背不出全文,但是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概还是能够背诵出来的。
后世语文老师在介绍这篇的时候,说的是男子喜爱一位女子并矢志不渝地展开追求,单看文字,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朝这个方向思索,多么淳朴而发自内心的喜爱呀。
但是很可惜,朱见济不能够这么回答,王直教他的是“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这谁能够看出来明君思贤才,真的是离谱,所以不要以为带着后世的记忆穿越回来,就能够震惊四座,更大的可能是被人视为荒诞不经,若是严重的话连功名都没有了。
准确地说,朱见济现在学的是《毛诗》,是对《诗经》的一种解释,为古文经,自西汉末年便是官方正统思想,延续至清末才没落。想要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释为男欢女爱,还得等到近代之后。
虽然觉得这个解释很离谱,但朱见济没有提出自己异样看法的念头,王直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跟读几遍后,王直穿插了三个明君贤臣的故事,第一个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故事,第二个是燕昭王千金市马骨,第三个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王直抚着他那花白的胡须,道:“此三人者,思贤,求贤而至于用贤,终成大业,尔其学之,日后亦是圣王也!”
按照王直的想法,朱见济一定会满眼冒精光,询问如何成为圣王,但是朱见济反其道而行之,问道:“弟子闻汉末三国归于晋,敢问诸葛亮为何未能重开大汉天?”
这是五岁孩子能够问出来的问题?王直眼神有些许变化,莫不是平日宫里的戏班和说书看多了,知道些皮毛。
王直在内心中为朱见济的异样找出了理由,却又踟蹰起来,倒不是回答不了,问题本身并不难,回答方向也有许多,王直只是担心自己的回答太子殿下听不懂。
整理了一番思路,王直不疾不徐道:“蜀汉之亡,正是昏君不用贤臣之故也!至刘备死后,二世继位,时葛氏大权尚在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虽弱而能五伐中原。至葛氏死后,费祎董允蒋琬等能承葛氏之政,蜀汉内外无忧,百姓安居乐业。及至后主用宦官黄皓,贤臣上进无门,蜀国内外交困,文武失和,至于君辱国灭,尤为可鉴也!”
就知道你要趁机说宦官的坏话,朱见济嘴角露出一抹坏笑,继续问道:“皇伯轻信王振,大军北狩,至于身辱臣死,也是如此吗?”
“不错!”哪怕明知道前面是坑,王直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在朱祁钰统治时期,因为王振的教训过于大,宦官势力大为缩水,根本不复昔日声势,便是说出来又如何,就是一个小水坑,一脚就踏平了,朱祁钰可不会愿意背负上亲信宦官的名声。至于上皇朱祁镇,而今可没有人当他是圣主。
“这般说来,皇伯便算不上圣王了!敢问师傅,父皇可算得上圣王?”
“圣上起于危难,用政以宽,用人以贤,用刑以慎,自是圣王无疑!”这个问题,王直没有别的回答,况且他自己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除了对上皇有些无情,王直在心里默默加了一句。
朱见济倒是想要接下去问一句是昏君之子当为太子,还是圣王之子当为太子,但是还是忍了下去,不好过于得寸进尺。
就这样,早上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
主讲师傅十一位,每日更番侍班,人员如下:
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胡濙;
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王直;
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陈循;
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高榖;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文;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掌詹事府事仪铭;
太子少师兼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江渊;
太子少师兼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萧镃;
太子少傅兼吏部左侍郎俞山;
太子少保兼兵部左侍郎俞纲;
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商辂。
此外,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彭时每日专一讲书,朱见济最熟的就是他,前面那十一人位高权重,几十年官场浮沉带来的官威让朱见济很不舒服。
詹事府府丞李侃、李龄,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钱溥,翰林院编修刘吉每日专侍读书。这四人就是监督朱见济读书的,帮助纠正读音。
吏部郎中王谦,中书舍人兼司经局正字赵昂每日更番侍书,这两人负责教朱见济写字。
朱祁钰对以上众人的要求是务须处心端,确保语音顺正,说理明白,字画楷范,勉尽辅导之职。
以上提到的任何一个名字,都是这个帝国最为杰出的一批人才,否则也不可能取得教太子读书的资格。哪怕是主讲师傅中排列末席的商辂,这人是明朝唯二连中三元的人物之一,如果不算被朱棣革除功名的黄观,那么商辂就是明朝独一无二的连中三元的才子。
看排位就知道,胡濙辈分最高,资历最老,但是今日教导朱见济的王直资历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王直据说是东晋太傅王导之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正统八年(1443年)就已经是吏部尚书,至今十年矣。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时候,就让王直留守北京,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朝臣上奏都以王直为首。
顺便说一句,在易储一事中,王直并不赞同,为此扣案顿足说:“此何等事,吾辈愧死矣!”因为深受上皇恩典,同时在易储一事的表态,王直今年六月就上疏说自己已经七十五岁了请求告老还乡,但是被朱祁钰以国事日繁为由拒绝了。也不知道朱祁钰背后的考虑是什么,但是王直很有才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又是五朝元老,德高望重,教太子读书再好不过。
今天吏部尚书王直教朱见济的是《诗经》第一篇,也就是后世每一个中学生都学过的《关雎》,哪怕时过境迁,背不出全文,但是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概还是能够背诵出来的。
后世语文老师在介绍这篇的时候,说的是男子喜爱一位女子并矢志不渝地展开追求,单看文字,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朝这个方向思索,多么淳朴而发自内心的喜爱呀。
但是很可惜,朱见济不能够这么回答,王直教他的是“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这谁能够看出来明君思贤才,真的是离谱,所以不要以为带着后世的记忆穿越回来,就能够震惊四座,更大的可能是被人视为荒诞不经,若是严重的话连功名都没有了。
准确地说,朱见济现在学的是《毛诗》,是对《诗经》的一种解释,为古文经,自西汉末年便是官方正统思想,延续至清末才没落。想要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释为男欢女爱,还得等到近代之后。
虽然觉得这个解释很离谱,但朱见济没有提出自己异样看法的念头,王直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跟读几遍后,王直穿插了三个明君贤臣的故事,第一个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故事,第二个是燕昭王千金市马骨,第三个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王直抚着他那花白的胡须,道:“此三人者,思贤,求贤而至于用贤,终成大业,尔其学之,日后亦是圣王也!”
按照王直的想法,朱见济一定会满眼冒精光,询问如何成为圣王,但是朱见济反其道而行之,问道:“弟子闻汉末三国归于晋,敢问诸葛亮为何未能重开大汉天?”
这是五岁孩子能够问出来的问题?王直眼神有些许变化,莫不是平日宫里的戏班和说书看多了,知道些皮毛。
王直在内心中为朱见济的异样找出了理由,却又踟蹰起来,倒不是回答不了,问题本身并不难,回答方向也有许多,王直只是担心自己的回答太子殿下听不懂。
整理了一番思路,王直不疾不徐道:“蜀汉之亡,正是昏君不用贤臣之故也!至刘备死后,二世继位,时葛氏大权尚在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虽弱而能五伐中原。至葛氏死后,费祎董允蒋琬等能承葛氏之政,蜀汉内外无忧,百姓安居乐业。及至后主用宦官黄皓,贤臣上进无门,蜀国内外交困,文武失和,至于君辱国灭,尤为可鉴也!”
就知道你要趁机说宦官的坏话,朱见济嘴角露出一抹坏笑,继续问道:“皇伯轻信王振,大军北狩,至于身辱臣死,也是如此吗?”
“不错!”哪怕明知道前面是坑,王直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在朱祁钰统治时期,因为王振的教训过于大,宦官势力大为缩水,根本不复昔日声势,便是说出来又如何,就是一个小水坑,一脚就踏平了,朱祁钰可不会愿意背负上亲信宦官的名声。至于上皇朱祁镇,而今可没有人当他是圣主。
“这般说来,皇伯便算不上圣王了!敢问师傅,父皇可算得上圣王?”
“圣上起于危难,用政以宽,用人以贤,用刑以慎,自是圣王无疑!”这个问题,王直没有别的回答,况且他自己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除了对上皇有些无情,王直在心里默默加了一句。
朱见济倒是想要接下去问一句是昏君之子当为太子,还是圣王之子当为太子,但是还是忍了下去,不好过于得寸进尺。
就这样,早上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