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朱见济统治合法性的挑战
人殉制度,即用活人殉葬。在中国,人殉之风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其兴衰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文明的盛衰。
殷商是人殉最鼎盛时期,甲骨文里有不少记载就与人殉制度有关,透着上古时期的莽荒与原始味道。
到周朝,讲究敬天爱民,人殉改为用陶俑代替。不过孔子还是非常厌恶这项制度,有一句名言叫做:“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历史上陶俑使用规模最大的应该是秦始皇的兵马俑,陶俑在秦汉时期继续发展。
再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少数民族南下,人殉制度复又兴起。隋唐衰落。
蒙元时期殉葬制度逐渐恢复,明代首任皇帝朱元璋延续了这种制度,在自己死后,将后宫嫔妃尽数殉葬。明代的殉葬制度极其惨烈,许多嫔妃甚至都没有见过皇帝的面,却要在皇帝死后为其陪葬,殉葬的方式多为自缢,说是自缢,其实是被人逼迫着上吊。皇帝死后,太监们便会把需要殉葬的后妃宫女们集中到一间屋内,梁上吊一排白绫,下面放一排板凳,将嫔妃驱赶至凳上,逼迫她们上吊自杀。
原本历史上,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方式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一直延续了五代皇帝,直至明英宗时才因他的一纸诏令得到结束。明英宗朱祁镇死前下旨废除这项制度可是得到上下一片称颂的,被誉为四大圣德之一。
明太祖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确立自身统治合法性。废除了很多蒙元时期的制度,却偏偏保留了这项残暴的制度,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通过后妃殉葬的方式,来杜绝他死后后妃干政的现象。尽管手段残暴,但是有明一朝,确实不曾出现过后妃外戚专政的局面。物理消灭,干脆利落。
自明仁宗以来,后妃大多出身寒微,自身家世不足以支撑她们专权掌政,这项制度失去了其存在意义,本就应该被废除了。此外,殉葬的妃嫔基本上都是外国敬献来的女子,主要是朝鲜和安南的女子,很多人是真的没有见过天子一面。
这一世,夺门之变没有发生,朱祁镇活得好好的,而且朱祁钰死前根本没有安排这项事。朱见济借用父皇余威,强制废除以收买人心。只是朱祁钰是朱祁钰,朱见济是朱见济,这余威虽然好用但终究不是朱见济自己的,很快就出现了非议。
最为离谱的一个说法,是说太子朱见济与皇贵妃唐氏有私情。朱见济之所以要废除这个制度,是为了和唐氏违背人伦,想要当唐高宗第二。
皇室密事,而且还是如此劲爆的消息,一经传出,虽然宫内强行禁止消息传播,但是宫外早就不知道传出几个版本来,甚至传出朱祁钰不曾去世,朱见济就与唐氏有染。上一个这么倒霉的,叫做隋炀帝,不会真的有人相信隋炀帝在隋文帝死前非礼母妃吧。有些历史记载,哪怕是正史的记载,也要用有色眼镜去看才行,那是泼上去的脏水,隋炀帝潜龙在渊,蛰伏多年,哪里有这么傻。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有很多股势力在推动这个故事。在大丧时期出现这个传闻来,矛头直指即将继位的朱见济,若是任其肆意传播,朱见济的统治合法性都要受到质疑。
朱祁钰一死,什么妖魔鬼怪都跑出来闹。当然也是因为朱见济不曾继位就贸然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才会引起这次反弹。
这次风波,是朱祁钰驾崩后朱见济需要独自面对的第一个挑战。追踪消息来源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朱见济暂时还没有时间彻底掌握厂卫(东厂和锦衣卫),想要追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说,在关键部门有心腹是多么地重要。
虽然追不到罪魁祸首,但是这种问题逆向思维就是了,谁是最大的利益受益者,谁就最有可能推动这个传闻。
人殉制度存在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当然是太后皇后这些人,因为人殉制度不会逼她们自杀,只有其他妃嫔会被殉葬。后宫之中的挑战者少了,自然有利于她们掌握权力。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情会牵涉到皇贵妃唐氏了。因为只有唐氏一个人拥有挑战他们权力的可能性,这场丑闻后,即便是朱见济向唐氏抛出橄榄枝来请求联手,唐氏也一定避之不及,不敢接受。
那么,朱见济需要将矛头对准后宫的太后吗?不可能,第一暂时没有这个实力,第二没有证据。但是想要朱见济忍气吞声,咽下这个恶果是不可能的。打不了正主,杀几条狗还是可以的。
朱见济将王诚舒良等大太监召集而来,开门见山道:“近来皇宫内外传出一些不好的声音,不知道诸位听说了没有?”
王诚等人知道谁人是正主,哪里敢触碰这个霉头,纷纷推说知道些许风声,但是都是些没有由头的风言风语,已经着下人严加看管,不得多言。
王诚他们希冀由此蒙混过关。朱见济笑笑,并没有多言,放他们离开。
王诚等人前脚离开,朱见济后边就直接召见毕旺等锦衣卫高官,问了一样的问题。只是后面多加了一句,“王公公等人皆不知情,许是老糊涂了,不堪重用,不知尔等知道多少?”
要是还不知道,那你们也不堪重用,日后势必被罢免。反过来说,谁干得好谁就能够得到重用。这个意思再明显不过。
东厂和锦衣卫职责类似,为什么要设置两个部门,就是考虑到现在这种情况出现。
指挥佥事刘敬当先道:“此事微臣已经探听得些许眉目,恳请殿下给微臣几日,势必查得真凶,还宫里一个宁静。”
毕旺看了刘敬一眼,没有多说,这个摊子可不好处理,刘敬愿意大包大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刘敬出面揽下此事,朱见济颇为满意,道:“父皇龙御殡天不久,就传出这等恶闻,置天家颜面于何处!须是用重典方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父皇仁德,养出来一群小人,诏狱空荡荡,是时候填一些人进去了。”
众人肃然,颔首应下。
殷商是人殉最鼎盛时期,甲骨文里有不少记载就与人殉制度有关,透着上古时期的莽荒与原始味道。
到周朝,讲究敬天爱民,人殉改为用陶俑代替。不过孔子还是非常厌恶这项制度,有一句名言叫做:“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历史上陶俑使用规模最大的应该是秦始皇的兵马俑,陶俑在秦汉时期继续发展。
再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少数民族南下,人殉制度复又兴起。隋唐衰落。
蒙元时期殉葬制度逐渐恢复,明代首任皇帝朱元璋延续了这种制度,在自己死后,将后宫嫔妃尽数殉葬。明代的殉葬制度极其惨烈,许多嫔妃甚至都没有见过皇帝的面,却要在皇帝死后为其陪葬,殉葬的方式多为自缢,说是自缢,其实是被人逼迫着上吊。皇帝死后,太监们便会把需要殉葬的后妃宫女们集中到一间屋内,梁上吊一排白绫,下面放一排板凳,将嫔妃驱赶至凳上,逼迫她们上吊自杀。
原本历史上,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方式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一直延续了五代皇帝,直至明英宗时才因他的一纸诏令得到结束。明英宗朱祁镇死前下旨废除这项制度可是得到上下一片称颂的,被誉为四大圣德之一。
明太祖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确立自身统治合法性。废除了很多蒙元时期的制度,却偏偏保留了这项残暴的制度,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通过后妃殉葬的方式,来杜绝他死后后妃干政的现象。尽管手段残暴,但是有明一朝,确实不曾出现过后妃外戚专政的局面。物理消灭,干脆利落。
自明仁宗以来,后妃大多出身寒微,自身家世不足以支撑她们专权掌政,这项制度失去了其存在意义,本就应该被废除了。此外,殉葬的妃嫔基本上都是外国敬献来的女子,主要是朝鲜和安南的女子,很多人是真的没有见过天子一面。
这一世,夺门之变没有发生,朱祁镇活得好好的,而且朱祁钰死前根本没有安排这项事。朱见济借用父皇余威,强制废除以收买人心。只是朱祁钰是朱祁钰,朱见济是朱见济,这余威虽然好用但终究不是朱见济自己的,很快就出现了非议。
最为离谱的一个说法,是说太子朱见济与皇贵妃唐氏有私情。朱见济之所以要废除这个制度,是为了和唐氏违背人伦,想要当唐高宗第二。
皇室密事,而且还是如此劲爆的消息,一经传出,虽然宫内强行禁止消息传播,但是宫外早就不知道传出几个版本来,甚至传出朱祁钰不曾去世,朱见济就与唐氏有染。上一个这么倒霉的,叫做隋炀帝,不会真的有人相信隋炀帝在隋文帝死前非礼母妃吧。有些历史记载,哪怕是正史的记载,也要用有色眼镜去看才行,那是泼上去的脏水,隋炀帝潜龙在渊,蛰伏多年,哪里有这么傻。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有很多股势力在推动这个故事。在大丧时期出现这个传闻来,矛头直指即将继位的朱见济,若是任其肆意传播,朱见济的统治合法性都要受到质疑。
朱祁钰一死,什么妖魔鬼怪都跑出来闹。当然也是因为朱见济不曾继位就贸然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才会引起这次反弹。
这次风波,是朱祁钰驾崩后朱见济需要独自面对的第一个挑战。追踪消息来源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朱见济暂时还没有时间彻底掌握厂卫(东厂和锦衣卫),想要追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说,在关键部门有心腹是多么地重要。
虽然追不到罪魁祸首,但是这种问题逆向思维就是了,谁是最大的利益受益者,谁就最有可能推动这个传闻。
人殉制度存在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当然是太后皇后这些人,因为人殉制度不会逼她们自杀,只有其他妃嫔会被殉葬。后宫之中的挑战者少了,自然有利于她们掌握权力。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情会牵涉到皇贵妃唐氏了。因为只有唐氏一个人拥有挑战他们权力的可能性,这场丑闻后,即便是朱见济向唐氏抛出橄榄枝来请求联手,唐氏也一定避之不及,不敢接受。
那么,朱见济需要将矛头对准后宫的太后吗?不可能,第一暂时没有这个实力,第二没有证据。但是想要朱见济忍气吞声,咽下这个恶果是不可能的。打不了正主,杀几条狗还是可以的。
朱见济将王诚舒良等大太监召集而来,开门见山道:“近来皇宫内外传出一些不好的声音,不知道诸位听说了没有?”
王诚等人知道谁人是正主,哪里敢触碰这个霉头,纷纷推说知道些许风声,但是都是些没有由头的风言风语,已经着下人严加看管,不得多言。
王诚他们希冀由此蒙混过关。朱见济笑笑,并没有多言,放他们离开。
王诚等人前脚离开,朱见济后边就直接召见毕旺等锦衣卫高官,问了一样的问题。只是后面多加了一句,“王公公等人皆不知情,许是老糊涂了,不堪重用,不知尔等知道多少?”
要是还不知道,那你们也不堪重用,日后势必被罢免。反过来说,谁干得好谁就能够得到重用。这个意思再明显不过。
东厂和锦衣卫职责类似,为什么要设置两个部门,就是考虑到现在这种情况出现。
指挥佥事刘敬当先道:“此事微臣已经探听得些许眉目,恳请殿下给微臣几日,势必查得真凶,还宫里一个宁静。”
毕旺看了刘敬一眼,没有多说,这个摊子可不好处理,刘敬愿意大包大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刘敬出面揽下此事,朱见济颇为满意,道:“父皇龙御殡天不久,就传出这等恶闻,置天家颜面于何处!须是用重典方可,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父皇仁德,养出来一群小人,诏狱空荡荡,是时候填一些人进去了。”
众人肃然,颔首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