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皇家钱庄
通过自陈不易,朱见济打消了吴氏心中的不满,但是想要吴氏支持下西洋一事,朱见济需要付出更多。
“下西洋一事事关朝廷百年大计,孙儿苦于身边无人可用,连沂王都派了出去。舅公一向公正不阿,谦逊自守,可为监司职守。”
“你舅公,算了吧,让他去岂不是害了孙儿你的大计,还是让他在京城待着吧。再者说本朝外戚不任事久矣,朝事还是不要参与了。”
朱见济没有想到吴氏竟然会拒绝,不管她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朱见济是不可能当真的,笑着建议道:“若是说起来,小舅公久在南京,此事交由他去监督或许会更好一些。”小舅公吴敬,是为南京前军左都督,当然也是带俸而已,不任事。
吴氏父亲吴彦早亡,共有三子一女,其中吴氏为长女。大儿子吴安为安平伯、锦衣卫指挥使、前府左都督,二儿子吴信为都督佥事,小儿子吴敬南京左都督。
朱见济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建议惹来吴氏的激烈反对。
“这等不孝事,天子你也说得出来,绝然不可行,”她再一次强调道:“外戚不可干政是为本朝祖训,不可动摇。”
吴氏明白朱见济的善意,但是她更加明白自家是小门小户,一旦让自己的弟弟们品尝到权力的滋味,恐怕就收不住他们了。一旦招致反噬,自己也要被牵连。不该碰的权力就不要碰。
朱见济碰了一鼻子的灰,也不气馁,早有预料,便算不上震惊,拍马屁道:“祖母为国为民,善莫大焉,堪称是女中尧舜。”
吴氏被朱见济逗笑了,“可别,哀家不曾读过多少书,你可不要随便捧杀。哀家那帮弟弟什么德行哀家自己心里最为清楚,他们但凡有几分真本事早就让他们办事了。先帝也不是没有动过重用他们的心思,只是到底还是失望。”
“只是此等大事,交给外人去监督,朕也不放心呀!”
“那还不简单,宫中的宦官不少,自太宗以来便重用宦官,你派几人去不就是了。也不是让他们办事,只是看着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朱见济叹道:“唉,宦官好用是好用,就是贪腐成性,打着天家的名义强取豪夺,坏了天家名声。关键是此辈心思精巧,办事滴水不漏,想要抓住他们把柄都不容易。”
“那你用外戚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外戚贪腐往往肆无忌惮,且文官也会死死盯着他们。若是此辈犯事,朕到时候处置起来会方便许多。”
“这样吗?”吴氏若有所思。
朱见济趁热打铁道:“不瞒祖母,孙儿打算在南京设一皇家钱庄,凡是打算下西洋的商人,若是缺银子皆可来此借账。此事交由宦官也不知道被他们侵吞多少银子,还是交给几位舅公来办比较好。”
“此事倒是可行,哀家自会吩咐下去,让那几个不成器的都把手给收住了,皇家的银子不要乱花。”
朱见济的目的达到了,道:“下西洋一事日久费时,一点银子不济事,都是打水漂而已,朕打算向祖母先借一百万两银子先把钱庄给办起来。”
“这天下都是你的,说什么借字。”吴氏心情大悦,对贴身的老妇道:“婉月,你去内库支取一百万两银子来。”
“奴婢遵命。”
朱见济看着老妇告退,朝身旁的许源瞥了一眼,示意他跟着去。而后不忘道:“祖母英明。”
吴氏道:“内库的银子都是历朝天子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归根到底还是百姓交上来的,这一百万两银子足够十万大军出征了,天子你可要省着花才是。”
“孙儿谨遵祖母教诲,必不敢忘。”
一百万两银子,对于太祖太宗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朱见济而言,这还是第一次自由支配如此巨大的金钱。这吴氏将内库看得如此紧,朱见济一点发挥的空间都没有,现在终于松了些许。手头有钱,朱见济心头大悦,陪吴氏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自吴氏寝宫处离开,朱见济首先做的便是去银子存放处。当看见满眼的雪花银,朱见济承认,自己内心受到无比巨大的震撼。
紫禁城高大的建筑很多,里面随便一处宫殿修缮都花费数十万两银子,一些字画更是价值连城,无价之宝。朱见济身为天子,按理说不该被这一百万两银子搅动心神,但是宫殿再恢宏也是死物,无法流转,这一百万两银子可是真切的实物,可以流通的,价值远胜前者。
只不过朱见济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甚至这个晚上都没有支撑住。原因很简单,乾清宫行走交上来一份预算,如果维系郑和下西洋一样的壮举,这一百万两银子连战船都打造不出来几艘,更不要说官军兵饷。
虽然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以官方名义下西洋,而是借助权贵的力量,但是这个结果还是让朱见济无比失望。
朱见济想了想,将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召来,道:“爱卿治水有功,通水情,精于术算。眼下朕有一事打算交由你去办。”
“陛下但言无妨,微臣必竭尽所能。”
朱见济便将设立钱庄一事说给徐有贞听,一边说着,一边看徐有贞的表情。
“这一百万两银子,徐爱卿觉得够用几时?可回得本否?”
“汪洋瀚海,波涛汹涌。虽是暴利,若是漂没船只,也是血本无归,此事微臣不敢保证。”
“那你觉得这一百万两银子够用吗?”
徐有贞虽然名声不好,但是本事还是有的,要不然也无法将黄河治理好,此刻老实道:“不够,若是想要合乎陛下心意,便是千万两银子也不过是打个底而已。”
“说得好,所以朕要你开个好头,若是年有富余,之后自然会加大投入。此事若是办成,朕向你许诺,保你入阁。”
徐有贞忖度片刻,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躬身下拜道:“微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此事尚不急在一时,你先等着,之后朕自然会交代你。”
“下西洋一事事关朝廷百年大计,孙儿苦于身边无人可用,连沂王都派了出去。舅公一向公正不阿,谦逊自守,可为监司职守。”
“你舅公,算了吧,让他去岂不是害了孙儿你的大计,还是让他在京城待着吧。再者说本朝外戚不任事久矣,朝事还是不要参与了。”
朱见济没有想到吴氏竟然会拒绝,不管她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朱见济是不可能当真的,笑着建议道:“若是说起来,小舅公久在南京,此事交由他去监督或许会更好一些。”小舅公吴敬,是为南京前军左都督,当然也是带俸而已,不任事。
吴氏父亲吴彦早亡,共有三子一女,其中吴氏为长女。大儿子吴安为安平伯、锦衣卫指挥使、前府左都督,二儿子吴信为都督佥事,小儿子吴敬南京左都督。
朱见济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建议惹来吴氏的激烈反对。
“这等不孝事,天子你也说得出来,绝然不可行,”她再一次强调道:“外戚不可干政是为本朝祖训,不可动摇。”
吴氏明白朱见济的善意,但是她更加明白自家是小门小户,一旦让自己的弟弟们品尝到权力的滋味,恐怕就收不住他们了。一旦招致反噬,自己也要被牵连。不该碰的权力就不要碰。
朱见济碰了一鼻子的灰,也不气馁,早有预料,便算不上震惊,拍马屁道:“祖母为国为民,善莫大焉,堪称是女中尧舜。”
吴氏被朱见济逗笑了,“可别,哀家不曾读过多少书,你可不要随便捧杀。哀家那帮弟弟什么德行哀家自己心里最为清楚,他们但凡有几分真本事早就让他们办事了。先帝也不是没有动过重用他们的心思,只是到底还是失望。”
“只是此等大事,交给外人去监督,朕也不放心呀!”
“那还不简单,宫中的宦官不少,自太宗以来便重用宦官,你派几人去不就是了。也不是让他们办事,只是看着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朱见济叹道:“唉,宦官好用是好用,就是贪腐成性,打着天家的名义强取豪夺,坏了天家名声。关键是此辈心思精巧,办事滴水不漏,想要抓住他们把柄都不容易。”
“那你用外戚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外戚贪腐往往肆无忌惮,且文官也会死死盯着他们。若是此辈犯事,朕到时候处置起来会方便许多。”
“这样吗?”吴氏若有所思。
朱见济趁热打铁道:“不瞒祖母,孙儿打算在南京设一皇家钱庄,凡是打算下西洋的商人,若是缺银子皆可来此借账。此事交由宦官也不知道被他们侵吞多少银子,还是交给几位舅公来办比较好。”
“此事倒是可行,哀家自会吩咐下去,让那几个不成器的都把手给收住了,皇家的银子不要乱花。”
朱见济的目的达到了,道:“下西洋一事日久费时,一点银子不济事,都是打水漂而已,朕打算向祖母先借一百万两银子先把钱庄给办起来。”
“这天下都是你的,说什么借字。”吴氏心情大悦,对贴身的老妇道:“婉月,你去内库支取一百万两银子来。”
“奴婢遵命。”
朱见济看着老妇告退,朝身旁的许源瞥了一眼,示意他跟着去。而后不忘道:“祖母英明。”
吴氏道:“内库的银子都是历朝天子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归根到底还是百姓交上来的,这一百万两银子足够十万大军出征了,天子你可要省着花才是。”
“孙儿谨遵祖母教诲,必不敢忘。”
一百万两银子,对于太祖太宗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朱见济而言,这还是第一次自由支配如此巨大的金钱。这吴氏将内库看得如此紧,朱见济一点发挥的空间都没有,现在终于松了些许。手头有钱,朱见济心头大悦,陪吴氏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自吴氏寝宫处离开,朱见济首先做的便是去银子存放处。当看见满眼的雪花银,朱见济承认,自己内心受到无比巨大的震撼。
紫禁城高大的建筑很多,里面随便一处宫殿修缮都花费数十万两银子,一些字画更是价值连城,无价之宝。朱见济身为天子,按理说不该被这一百万两银子搅动心神,但是宫殿再恢宏也是死物,无法流转,这一百万两银子可是真切的实物,可以流通的,价值远胜前者。
只不过朱见济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甚至这个晚上都没有支撑住。原因很简单,乾清宫行走交上来一份预算,如果维系郑和下西洋一样的壮举,这一百万两银子连战船都打造不出来几艘,更不要说官军兵饷。
虽然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以官方名义下西洋,而是借助权贵的力量,但是这个结果还是让朱见济无比失望。
朱见济想了想,将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召来,道:“爱卿治水有功,通水情,精于术算。眼下朕有一事打算交由你去办。”
“陛下但言无妨,微臣必竭尽所能。”
朱见济便将设立钱庄一事说给徐有贞听,一边说着,一边看徐有贞的表情。
“这一百万两银子,徐爱卿觉得够用几时?可回得本否?”
“汪洋瀚海,波涛汹涌。虽是暴利,若是漂没船只,也是血本无归,此事微臣不敢保证。”
“那你觉得这一百万两银子够用吗?”
徐有贞虽然名声不好,但是本事还是有的,要不然也无法将黄河治理好,此刻老实道:“不够,若是想要合乎陛下心意,便是千万两银子也不过是打个底而已。”
“说得好,所以朕要你开个好头,若是年有富余,之后自然会加大投入。此事若是办成,朕向你许诺,保你入阁。”
徐有贞忖度片刻,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躬身下拜道:“微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此事尚不急在一时,你先等着,之后朕自然会交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