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训练新兵
李承乾纠结的看着手里的图纸,话说,他已做了不少的功课,也问了好些工匠,并且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把造船的图纸改了一些,自认为改得还不错。
结果李川一言就给否了,人家说不改造,说那是千年下来经验积累出的结果,都是各有特色,很好用的船只。
这岂不是代表,他的改动是错的?毕竟他就是再自信,也没办法相信自己一时的主意,能胜得过千年的经验和积累。
别说他了,就是父皇和那些工匠也不可能胜的过啊。
所以他们更应该想的是,怎样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而不是擅自改动图纸。
仔细想一想,真的很有道理,李川给出的图纸,那肯定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做到的最好的。
他们倒是可以改动,但那必然会影响船只的性能。
所以为了得到更好的海船,他们应该把改动的想法抛掉,一心去克服困难才是。
李承乾想明白了,也知道了明天该怎么跟自家父皇汇报,想来自家父皇也是忽略了这一点的吧。
李川留下来吃了晚饭,但他没要求李承乾把长乐叫过来,虽说李世民让他去看看长乐,可他没带礼物,想了想,还是算了,下次进宫再来看吧。
反正时间还长着呢,小萝莉还小,不着急培养感情。
李川也知道自己开窍晚,虽然同学们已经开始追逐在女生的身后了,他却还在游戏和小说里畅游着。
那么早交女朋友有什么好处?奉献吗?
现在的女生你要不把她哄高兴了,还想追到手?别做梦了。
李川还就是个不想委屈自己的人,大概也许是他也没碰到自己喜欢的吧。
所以缺乏了那种热情,没办法体会那种一分钟不见就相思如年的感觉。
吃过晚饭,李川就回府了,后续船该怎么造,不是他能管的,他只提供意见就行。
第二天,李川去军营看了一眼,几天时间,才招到了三百多人,大多都是十八、二十岁左右的,三十岁的也有,但极少,这些人都会水,只是游泳的姿势让李川忍不住捂住眼睛,太难看了,比狗刨还狗刨。
李川也想到了在长安招不到那么多的兵,所以他派人去了沿海地区征兵,反正征兵的事归他管,在哪里征,征什么样的兵,都是他说了算。
按理说不应该的,这权力有点过大了,但李川不管那么多,反正李世民说了交给他,他就全权包揽下来,其他人别想插手。
张亮被气得半死,头一次碰到这样不将上官放在眼里的下属,想给他穿小鞋吧,又不太敢,毕竟这个下属是临时的,等海军训练好之后,他也就卸任了,就像是之前培训士官一样。
可就这么忍了,张亮又咽不下这口气,李川没将他放在眼里,他就让他好看。
只是要讲究些策略,也就是按规矩办事,规矩嘛,总会有漏洞的,只要找一找,他就不信难为不住李川。
李川还不知道自己被个小心眼的小人给盯上了,他享受了最后几天的清闲时光。
等去征兵的人带着兵回来,他就要开始忙了。
这一忙,还不知道要忙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呢。
这会儿,李川泡在游泳池里,温凉的水包裹着他的皮肤,让他在炎炎夏日中,舒爽无比。
享受够了,李川就开始在游泳池中矫正自己的姿势。
他不是专业游泳运动员,也没专门学过,姿势肯定不够标准,而他只会蛙泳,因为比较简单。
可是蛙泳比自游泳应该更费力一些,李川想教海军士兵是的自游泳,最起码身为教官,就算游得不够快,但正确的游泳姿势是应该清楚的。
果然像是李川想的那般,几天的休闲生活过去,当去沿海地区征兵的人带着新兵回来,李川就忙碌了起来。
他得从这些兵里,挑出几个领头的,还有炊事兵,海军的炊事兵跟其他兵种不同,李川的要求是,炊事兵不止要会做饭,会煮鱼,还得会抓鱼,水性得好,不然在海上那种特殊环境,没有食物的时候怎么办?
好歹也得能弄几条鱼上来,才能当炊事兵吧。
当然,炊事兵没那么危险,也没那么累。
毕竟一般来说,当海军死亡人数在三分之二时,炊事兵才会加入战斗。
别问李川为什么知道的这么清楚,他会告诉你,这就是他定下来的规矩。
半个月后,基本上征来的新兵都到齐了,统计了一下人数,差不多三万人。
李川觉得就算不够,但也能先抵一阵儿了,如果以后有再想加入的,那就再说。
把人数报上去,让李世民拨经费下来,李川就开始了正式训练。
初步训练没说的,当然是跑步,还有力量练习,特别是上肢和腿部的力量,想游得快,没劲可不行。
李川的健身器材早就被仿制出来,虽然粗陋了些,但还挺好用的。
招来的这些人都会水,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至少下水不会马上会淹死。
看着天气渐渐转凉,李川也把游泳训练给加上了,这到了冬天可就练不了,趁着天气还行,赶紧矫正姿势。
海军士兵每天早上起来,洗漱过后,第一项练习就是把脑袋沉在水中练习憋气,憋得时间越久越好,然后才能去吃早饭,再之后跑步,进行力量训练,午休时间长一些,足有两个小时,下午就练习游泳和平衡性,为了这个平衡性,李川打造了一些像是独木桥一类的器材,很细小,站在上面整个脚掌都托不住,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李川其实还想弄个钢丝让他们走来着,但想想一上来就走钢丝有点难度太大了,先走这个细小的独木桥,钢丝的事以后再说吧。
李川设计的独木桥比较高,足有一人高,从上面掉下来死是不会死的,伤也不会很重,但是却会很疼。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然放在半米高处,那掉就掉呗,掉下来再上去不就行了,起不到练习的效果。
一开始这特殊的独木桥大概十米长,等士兵都习惯之后,李川就又加了十米,然后再十米,最后加到了百米左右。
李川也不要求他们太快通过,五分钟能从独木桥的这边走到那里就算是合格了。
然后,训练了一个月,结果一个合格的都没有。
李川很气,但他也没办法,因为他自己也做不到。
没错,李川也跟着这些士兵一起练,他倒不需要减肥,只是锻炼一下对身体有好处,在大唐手无缚鸡之力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李川的训练强度跟士兵们比起来是减弱了好几倍的。
士兵们跑上二十圈,李川能跑五圈就不错了,再多他就要趴了。
倒是游泳,他能多游一会儿,但也不是跟士兵们一起,毕竟他们是要去河里游的。
也幸好有了那几口井,分担了一下用水的紧张,不然他们可能都没有河可以练习游泳了。
随着时间流逝,蝗灾也顺利的度了过去,比去年的状况还好,今年的死亡人数不超过百人,有一部分还是生病死的。
李世民欣慰,同时也松了一口气,灾年总算是过去了,他可以大展身手,真正去做一番事业了。
但是想想李川给他罗列出来的灾难,李世民揉了揉额角,大灾是过去了,但小灾却不断。
比如地动,虽然不是很严重吧,但也是要防一下的,有些房子盖得不结实,地动之后塌倒,很容易砸死人。
但这些防备一下就好,只要救助及时,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比起蝗灾要好太多了。
这天,李世民站在崇文殿前,目光望向远方,站了许久,都没有动。
王德海垂首站在李世民身后,安静的等待着吩咐。
良久,李世民才幽幽的道:“你说,是不是该让知节动一动了,他在那边种地,应该也种烦了吧。”
王德海一听就笑了,回道:“程将军那个性子,哪里是能安下心种田的人,他应该早就想回来了。”
李世民勾起唇角,“想回来可以,但就这么回来可不行。”
怎么着也得把那两个岛给他弄回来啊,不然还真是以为他让他是去种田的?
种田要派个将军去?哪个皇帝会做这种蠢事。
两个岛屿,就相当于两个粮仓,只要开发得利,每年只两个岛屿上产的粮食就够大唐的百姓们吃了。
那时他的军粮也就不愁了。
就像是李川说的那样,打仗是打什么?后勤!
前方的将士勇猛是一回事,但后勤跟不上,就只有输的命,所以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可能是士兵的勇猛与否,可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就是后勤物资了。
李世民是有野心的皇帝,特别是在有了李川,而李川这个不安份的,又把现代的地图献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就盯上了那庞大的国土面积。
千年之后那都是中国的地盘,那么千年之前,那就应该是大唐的地盘,这个没得商量。
灾情过去,百姓们安居乐业,不缺吃穿,李世民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
再说,南方有他需要的东西,李川好几次都提起百越之地的玉石和珍稀树木。
说是有一种橡胶树,是可以做轮子的。
就是电动车的那种轮子,还能做不少的东西,甚至在海船上也能用上。
李世民惦记上了,如果真的能绕过难走的丛林,直接到达那片土地,他相信大唐的将士一定能给他带来胜利的喜讯。
只是海船啊!
想到那建造失败的海船,李世民就开始头疼。
自李承乾把李川的意见转告他之后,李世民也觉得十分的有道理。
后世的人又不笨,如果不是好东西,他们肯定不会留着用的。
这也就是说,那些海航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擅自改动一定会影响性能。
那么就只有让工匠更加的努力了。
前段时间,一个简单的帆船被做了出来,看起来也就能承载五、六个人吧,梭形的,按李川的说法,这种船的速度会很快。
以速度见长,无论它怎么跑,应该都不会有船能追上的。
可是试验的结果却让李世民失望,他真没看出速度哪里快了,大唐百姓自己做的船都能追上去,翻是翻不了,但速度起不来,这也就算是失败了。
失败品被丢给了李川,让他训练士兵用去了,其余的工匠再回去研究,看看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对。
李川也是很好奇,他也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他看来,这帆船跟他图纸上的没有太大区别。
特别是他看过成品帆船的图片,虽然大唐的这个没那么好看,但是也没差到哪里去啊。
船的形状没什么问题,那大概就是帆的问题,要么就是士兵的问题。
李川带着人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划动帆船,大概明白了一些,首先就是帆不太过关,布料透气性太好,兜不住风。
其次就是士兵还不习惯划动这种船,渔船他们是很熟悉的,但是渔船没有帆啊,用桨划动时用劲的方式和力度都不一样。
帆船较浅,形状梭形,追求的就是一个‘快’字,这就放弃了一部分稳定的特性,士兵们划动时都非常小心,哪怕他们知道掉下水也没关系,可还是下意识的小心起来。
提着心,身体就容易紧张僵硬,这是本能的反应,没别的办法克服,只能多练。
练到他们熟悉这种船,怎么操控它都不会翻的程度,大家也就不怕了。
在训练新兵的同时,李川也在琢磨着改良船帆的事。
他是可以用买的,只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一遇到什么困难,他就跳出来用直播币来解决,这对大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他更希望能用大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反应上去,让工匠们群策群力的同时,李川也跟工匠强调了一下,制作船只时,所有数据都必须做到精确,那都是标准的尺寸,不是差不多就行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哪怕有一个尺寸不对,都会影响船只的平衡和速度,这点必须要注意。
再说他不是把度量衡都统一了吗?这时候不用还打算什么时候用啊?!
别说,那些工匠们还真是没怎么注意这点,他们都习惯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建造,他们用的尺寸跟李川的并不一样。
但在李川强调了之后,他们就是再不愿意,也得听指令行事。
结果李川一言就给否了,人家说不改造,说那是千年下来经验积累出的结果,都是各有特色,很好用的船只。
这岂不是代表,他的改动是错的?毕竟他就是再自信,也没办法相信自己一时的主意,能胜得过千年的经验和积累。
别说他了,就是父皇和那些工匠也不可能胜的过啊。
所以他们更应该想的是,怎样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而不是擅自改动图纸。
仔细想一想,真的很有道理,李川给出的图纸,那肯定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做到的最好的。
他们倒是可以改动,但那必然会影响船只的性能。
所以为了得到更好的海船,他们应该把改动的想法抛掉,一心去克服困难才是。
李承乾想明白了,也知道了明天该怎么跟自家父皇汇报,想来自家父皇也是忽略了这一点的吧。
李川留下来吃了晚饭,但他没要求李承乾把长乐叫过来,虽说李世民让他去看看长乐,可他没带礼物,想了想,还是算了,下次进宫再来看吧。
反正时间还长着呢,小萝莉还小,不着急培养感情。
李川也知道自己开窍晚,虽然同学们已经开始追逐在女生的身后了,他却还在游戏和小说里畅游着。
那么早交女朋友有什么好处?奉献吗?
现在的女生你要不把她哄高兴了,还想追到手?别做梦了。
李川还就是个不想委屈自己的人,大概也许是他也没碰到自己喜欢的吧。
所以缺乏了那种热情,没办法体会那种一分钟不见就相思如年的感觉。
吃过晚饭,李川就回府了,后续船该怎么造,不是他能管的,他只提供意见就行。
第二天,李川去军营看了一眼,几天时间,才招到了三百多人,大多都是十八、二十岁左右的,三十岁的也有,但极少,这些人都会水,只是游泳的姿势让李川忍不住捂住眼睛,太难看了,比狗刨还狗刨。
李川也想到了在长安招不到那么多的兵,所以他派人去了沿海地区征兵,反正征兵的事归他管,在哪里征,征什么样的兵,都是他说了算。
按理说不应该的,这权力有点过大了,但李川不管那么多,反正李世民说了交给他,他就全权包揽下来,其他人别想插手。
张亮被气得半死,头一次碰到这样不将上官放在眼里的下属,想给他穿小鞋吧,又不太敢,毕竟这个下属是临时的,等海军训练好之后,他也就卸任了,就像是之前培训士官一样。
可就这么忍了,张亮又咽不下这口气,李川没将他放在眼里,他就让他好看。
只是要讲究些策略,也就是按规矩办事,规矩嘛,总会有漏洞的,只要找一找,他就不信难为不住李川。
李川还不知道自己被个小心眼的小人给盯上了,他享受了最后几天的清闲时光。
等去征兵的人带着兵回来,他就要开始忙了。
这一忙,还不知道要忙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呢。
这会儿,李川泡在游泳池里,温凉的水包裹着他的皮肤,让他在炎炎夏日中,舒爽无比。
享受够了,李川就开始在游泳池中矫正自己的姿势。
他不是专业游泳运动员,也没专门学过,姿势肯定不够标准,而他只会蛙泳,因为比较简单。
可是蛙泳比自游泳应该更费力一些,李川想教海军士兵是的自游泳,最起码身为教官,就算游得不够快,但正确的游泳姿势是应该清楚的。
果然像是李川想的那般,几天的休闲生活过去,当去沿海地区征兵的人带着新兵回来,李川就忙碌了起来。
他得从这些兵里,挑出几个领头的,还有炊事兵,海军的炊事兵跟其他兵种不同,李川的要求是,炊事兵不止要会做饭,会煮鱼,还得会抓鱼,水性得好,不然在海上那种特殊环境,没有食物的时候怎么办?
好歹也得能弄几条鱼上来,才能当炊事兵吧。
当然,炊事兵没那么危险,也没那么累。
毕竟一般来说,当海军死亡人数在三分之二时,炊事兵才会加入战斗。
别问李川为什么知道的这么清楚,他会告诉你,这就是他定下来的规矩。
半个月后,基本上征来的新兵都到齐了,统计了一下人数,差不多三万人。
李川觉得就算不够,但也能先抵一阵儿了,如果以后有再想加入的,那就再说。
把人数报上去,让李世民拨经费下来,李川就开始了正式训练。
初步训练没说的,当然是跑步,还有力量练习,特别是上肢和腿部的力量,想游得快,没劲可不行。
李川的健身器材早就被仿制出来,虽然粗陋了些,但还挺好用的。
招来的这些人都会水,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至少下水不会马上会淹死。
看着天气渐渐转凉,李川也把游泳训练给加上了,这到了冬天可就练不了,趁着天气还行,赶紧矫正姿势。
海军士兵每天早上起来,洗漱过后,第一项练习就是把脑袋沉在水中练习憋气,憋得时间越久越好,然后才能去吃早饭,再之后跑步,进行力量训练,午休时间长一些,足有两个小时,下午就练习游泳和平衡性,为了这个平衡性,李川打造了一些像是独木桥一类的器材,很细小,站在上面整个脚掌都托不住,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李川其实还想弄个钢丝让他们走来着,但想想一上来就走钢丝有点难度太大了,先走这个细小的独木桥,钢丝的事以后再说吧。
李川设计的独木桥比较高,足有一人高,从上面掉下来死是不会死的,伤也不会很重,但是却会很疼。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然放在半米高处,那掉就掉呗,掉下来再上去不就行了,起不到练习的效果。
一开始这特殊的独木桥大概十米长,等士兵都习惯之后,李川就又加了十米,然后再十米,最后加到了百米左右。
李川也不要求他们太快通过,五分钟能从独木桥的这边走到那里就算是合格了。
然后,训练了一个月,结果一个合格的都没有。
李川很气,但他也没办法,因为他自己也做不到。
没错,李川也跟着这些士兵一起练,他倒不需要减肥,只是锻炼一下对身体有好处,在大唐手无缚鸡之力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李川的训练强度跟士兵们比起来是减弱了好几倍的。
士兵们跑上二十圈,李川能跑五圈就不错了,再多他就要趴了。
倒是游泳,他能多游一会儿,但也不是跟士兵们一起,毕竟他们是要去河里游的。
也幸好有了那几口井,分担了一下用水的紧张,不然他们可能都没有河可以练习游泳了。
随着时间流逝,蝗灾也顺利的度了过去,比去年的状况还好,今年的死亡人数不超过百人,有一部分还是生病死的。
李世民欣慰,同时也松了一口气,灾年总算是过去了,他可以大展身手,真正去做一番事业了。
但是想想李川给他罗列出来的灾难,李世民揉了揉额角,大灾是过去了,但小灾却不断。
比如地动,虽然不是很严重吧,但也是要防一下的,有些房子盖得不结实,地动之后塌倒,很容易砸死人。
但这些防备一下就好,只要救助及时,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比起蝗灾要好太多了。
这天,李世民站在崇文殿前,目光望向远方,站了许久,都没有动。
王德海垂首站在李世民身后,安静的等待着吩咐。
良久,李世民才幽幽的道:“你说,是不是该让知节动一动了,他在那边种地,应该也种烦了吧。”
王德海一听就笑了,回道:“程将军那个性子,哪里是能安下心种田的人,他应该早就想回来了。”
李世民勾起唇角,“想回来可以,但就这么回来可不行。”
怎么着也得把那两个岛给他弄回来啊,不然还真是以为他让他是去种田的?
种田要派个将军去?哪个皇帝会做这种蠢事。
两个岛屿,就相当于两个粮仓,只要开发得利,每年只两个岛屿上产的粮食就够大唐的百姓们吃了。
那时他的军粮也就不愁了。
就像是李川说的那样,打仗是打什么?后勤!
前方的将士勇猛是一回事,但后勤跟不上,就只有输的命,所以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可能是士兵的勇猛与否,可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就是后勤物资了。
李世民是有野心的皇帝,特别是在有了李川,而李川这个不安份的,又把现代的地图献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就盯上了那庞大的国土面积。
千年之后那都是中国的地盘,那么千年之前,那就应该是大唐的地盘,这个没得商量。
灾情过去,百姓们安居乐业,不缺吃穿,李世民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
再说,南方有他需要的东西,李川好几次都提起百越之地的玉石和珍稀树木。
说是有一种橡胶树,是可以做轮子的。
就是电动车的那种轮子,还能做不少的东西,甚至在海船上也能用上。
李世民惦记上了,如果真的能绕过难走的丛林,直接到达那片土地,他相信大唐的将士一定能给他带来胜利的喜讯。
只是海船啊!
想到那建造失败的海船,李世民就开始头疼。
自李承乾把李川的意见转告他之后,李世民也觉得十分的有道理。
后世的人又不笨,如果不是好东西,他们肯定不会留着用的。
这也就是说,那些海航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擅自改动一定会影响性能。
那么就只有让工匠更加的努力了。
前段时间,一个简单的帆船被做了出来,看起来也就能承载五、六个人吧,梭形的,按李川的说法,这种船的速度会很快。
以速度见长,无论它怎么跑,应该都不会有船能追上的。
可是试验的结果却让李世民失望,他真没看出速度哪里快了,大唐百姓自己做的船都能追上去,翻是翻不了,但速度起不来,这也就算是失败了。
失败品被丢给了李川,让他训练士兵用去了,其余的工匠再回去研究,看看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对。
李川也是很好奇,他也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他看来,这帆船跟他图纸上的没有太大区别。
特别是他看过成品帆船的图片,虽然大唐的这个没那么好看,但是也没差到哪里去啊。
船的形状没什么问题,那大概就是帆的问题,要么就是士兵的问题。
李川带着人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划动帆船,大概明白了一些,首先就是帆不太过关,布料透气性太好,兜不住风。
其次就是士兵还不习惯划动这种船,渔船他们是很熟悉的,但是渔船没有帆啊,用桨划动时用劲的方式和力度都不一样。
帆船较浅,形状梭形,追求的就是一个‘快’字,这就放弃了一部分稳定的特性,士兵们划动时都非常小心,哪怕他们知道掉下水也没关系,可还是下意识的小心起来。
提着心,身体就容易紧张僵硬,这是本能的反应,没别的办法克服,只能多练。
练到他们熟悉这种船,怎么操控它都不会翻的程度,大家也就不怕了。
在训练新兵的同时,李川也在琢磨着改良船帆的事。
他是可以用买的,只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一遇到什么困难,他就跳出来用直播币来解决,这对大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他更希望能用大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反应上去,让工匠们群策群力的同时,李川也跟工匠强调了一下,制作船只时,所有数据都必须做到精确,那都是标准的尺寸,不是差不多就行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哪怕有一个尺寸不对,都会影响船只的平衡和速度,这点必须要注意。
再说他不是把度量衡都统一了吗?这时候不用还打算什么时候用啊?!
别说,那些工匠们还真是没怎么注意这点,他们都习惯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建造,他们用的尺寸跟李川的并不一样。
但在李川强调了之后,他们就是再不愿意,也得听指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