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孤独的人
第二,两个都是十分强大而又非常短命的统一王朝。秦朝历时15年,隋朝历时38年,而且都是传了三位皇帝,秦朝是嬴政、胡亥、子婴祖孙三代,隋朝是杨坚、杨坚的儿子杨广、杨广的孙子杨侑。当然,子婴与杨侑都是极短的过渡人物,不值得一提。
第三,两个王朝短命的原因,都与滥用民力有关。秦始皇帝嬴政修阿房宫、修骊山陵、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人民无法承担,于是揭竿而起;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复长城、开凿驰道、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于是四十八家烟尘并起,天下英雄逐鹿中原。
第四,短命的秦朝与隋朝之后,又都出现了同样长寿的汉朝与唐朝。汉朝与唐朝的长寿,基础又是秦朝与隋朝奠定的。
如果再说远些,那就更有意思了,如在汉朝、唐朝的中间,都夹着个好像匆匆过客一样的统一王朝,汉朝的中间夹着王莽的新朝,唐朝的中间夹着武曌的周朝;汉朝、唐朝之后,又都再次进入分裂时代,汉朝之后是三国,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
这真是历史的循环,秦汉三国与隋唐五代,甚至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就其分合治乱的大格局看,竟然是如此地相似!
这是历史的宿命吗?
第五,后世对于秦朝与隋朝的评价,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传统评价与现代评价差别很大。
在旧时代传统史学的评价中,秦朝与隋朝的皇帝都是恶名昭彰。秦始皇帝嬴政、秦二世胡亥被斥为暴君,隋文帝杨坚被看作搞阴谋的高手、杀功臣的独裁者,隋炀帝杨广就更差了,被视为著名的浪子、标准的暴君,所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炀”这个谥号,也就是贪图花天酒地而荒怠了政务的意思。连带着,秦朝与隋朝的形象都很糟糕。
说到秦朝,古人习惯称为“暴秦”,说到隋朝,在后来伟大的唐朝面前,隋朝的形象不仅不高大,甚至显得有些猥琐。
然而到了现代,在一些史学家的评价中,秦朝、隋朝的形象又伟岸高大了起来。
单说隋朝,比如很多人认为,是隋朝结束了分裂,重建了统一,是隋朝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新型政治体制,从而确定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政权体制的基本特征。
至于隋朝的皇帝,有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隋文帝杨坚可以胜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隋炀帝杨广也堪称一代雄豪、绝世才子、富有气魄的政治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并且有着不同的文字记载,这就导致流传后世的许多文字记载是被人修改过的,并不是最真实的。
怪不得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唐代之前,史官都有他们独自写史的权利,甚至皇帝都不会去干扰,历史的如实书写,甚至是阉割司马迁的汉武帝,他都没有去干扰史官书写历史。
而自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据说,李世民一日想看史官记载,史官不允,认为皇帝不应该看史官记载什么。而李世民做了杀兄弟,逼父亲禅让等一系列愧疚的事,内心总是不安,怕史官将他记载的很差,于是将史官的权利变更,让史官的所记载的历史可以控制在皇帝眼皮底下。
自此,皇帝对历史的书写的控制与修改有了先例,于是史官千年以来的独立性被破坏了,历朝历代的君王有了修改史书的权利,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从那时开始,就不是完完全全正确的历史了。
时至今日,后世依旧有人探究,现在人们了解的、看到的历史,有几分是真实可信的,又有几分是经过人为的涂改的呢?
--------------------------
对于强盛一时、一统天下却又转瞬而逝、分崩离析的大隋帝国,后世有人作出的总结是:“昔在隋朝,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独孤不悔觉得前人的描述很恰当,隋朝曾经在三十余年兵强马壮,风行万里,击溃突厥,打败吐谷浑,消灭南陈,一统天下,然而却最终为天下弃,国破人亡,曾经光辉灿烂的帝国终究淹没在历史洪流中,黯淡无光,终究只是昙花一现,不得长久。
出了含光门,离开了大隋的皇宫,独孤不悔沿着高大的红色宫墙,向前缓缓的走着。
脚踏在坚硬无比的大理石板铺就的官道上,他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他一方面感叹于隋朝国运之短暂,另一方也为自己的命运感到迷茫。
他半年前来到这个千年前的古老世界,本就是个很大的意外,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隋朝时期的一个边远小城的县令,还被授予了易阳县子的爵位,这一步步走来,着实不易,尤其是突厥袭城的时候,真的到了生死边缘。
那时支撑他的信念就是“活下去”,在这个关陇集团、豪门大族主宰命运的封建社会里活下去。
为此他在一个七品县令的位子上小心谨慎,谨小慎微的活着。
在许国公宇文述和山阴县侯周法尚看来,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年轻人才,有盖世之才。
在张彪看来,他是一个年轻有为、胸怀大志的官员,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兄弟,为了替百姓伸张正义,洗刷冤屈,他远赴异乡,调查案件,甚至亲自带兵上山,去土匪窝里救人。
然而,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速之客,他是一个他本不属于这里的闯入者,他是一个寂寞孤独的人。
有的时候,他真的感觉到十分寂寞,因为在这里没有一个他所熟识的人。
没有人和他聊聊不夜城的璀璨繁华,没有人和他聊聊明天的股票涨跌,也没有人和他聊聊小吃一条街的美味。
第三,两个王朝短命的原因,都与滥用民力有关。秦始皇帝嬴政修阿房宫、修骊山陵、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人民无法承担,于是揭竿而起;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复长城、开凿驰道、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于是四十八家烟尘并起,天下英雄逐鹿中原。
第四,短命的秦朝与隋朝之后,又都出现了同样长寿的汉朝与唐朝。汉朝与唐朝的长寿,基础又是秦朝与隋朝奠定的。
如果再说远些,那就更有意思了,如在汉朝、唐朝的中间,都夹着个好像匆匆过客一样的统一王朝,汉朝的中间夹着王莽的新朝,唐朝的中间夹着武曌的周朝;汉朝、唐朝之后,又都再次进入分裂时代,汉朝之后是三国,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
这真是历史的循环,秦汉三国与隋唐五代,甚至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就其分合治乱的大格局看,竟然是如此地相似!
这是历史的宿命吗?
第五,后世对于秦朝与隋朝的评价,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传统评价与现代评价差别很大。
在旧时代传统史学的评价中,秦朝与隋朝的皇帝都是恶名昭彰。秦始皇帝嬴政、秦二世胡亥被斥为暴君,隋文帝杨坚被看作搞阴谋的高手、杀功臣的独裁者,隋炀帝杨广就更差了,被视为著名的浪子、标准的暴君,所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炀”这个谥号,也就是贪图花天酒地而荒怠了政务的意思。连带着,秦朝与隋朝的形象都很糟糕。
说到秦朝,古人习惯称为“暴秦”,说到隋朝,在后来伟大的唐朝面前,隋朝的形象不仅不高大,甚至显得有些猥琐。
然而到了现代,在一些史学家的评价中,秦朝、隋朝的形象又伟岸高大了起来。
单说隋朝,比如很多人认为,是隋朝结束了分裂,重建了统一,是隋朝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新型政治体制,从而确定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政权体制的基本特征。
至于隋朝的皇帝,有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隋文帝杨坚可以胜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隋炀帝杨广也堪称一代雄豪、绝世才子、富有气魄的政治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并且有着不同的文字记载,这就导致流传后世的许多文字记载是被人修改过的,并不是最真实的。
怪不得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唐代之前,史官都有他们独自写史的权利,甚至皇帝都不会去干扰,历史的如实书写,甚至是阉割司马迁的汉武帝,他都没有去干扰史官书写历史。
而自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据说,李世民一日想看史官记载,史官不允,认为皇帝不应该看史官记载什么。而李世民做了杀兄弟,逼父亲禅让等一系列愧疚的事,内心总是不安,怕史官将他记载的很差,于是将史官的权利变更,让史官的所记载的历史可以控制在皇帝眼皮底下。
自此,皇帝对历史的书写的控制与修改有了先例,于是史官千年以来的独立性被破坏了,历朝历代的君王有了修改史书的权利,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从那时开始,就不是完完全全正确的历史了。
时至今日,后世依旧有人探究,现在人们了解的、看到的历史,有几分是真实可信的,又有几分是经过人为的涂改的呢?
--------------------------
对于强盛一时、一统天下却又转瞬而逝、分崩离析的大隋帝国,后世有人作出的总结是:“昔在隋朝,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独孤不悔觉得前人的描述很恰当,隋朝曾经在三十余年兵强马壮,风行万里,击溃突厥,打败吐谷浑,消灭南陈,一统天下,然而却最终为天下弃,国破人亡,曾经光辉灿烂的帝国终究淹没在历史洪流中,黯淡无光,终究只是昙花一现,不得长久。
出了含光门,离开了大隋的皇宫,独孤不悔沿着高大的红色宫墙,向前缓缓的走着。
脚踏在坚硬无比的大理石板铺就的官道上,他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他一方面感叹于隋朝国运之短暂,另一方也为自己的命运感到迷茫。
他半年前来到这个千年前的古老世界,本就是个很大的意外,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隋朝时期的一个边远小城的县令,还被授予了易阳县子的爵位,这一步步走来,着实不易,尤其是突厥袭城的时候,真的到了生死边缘。
那时支撑他的信念就是“活下去”,在这个关陇集团、豪门大族主宰命运的封建社会里活下去。
为此他在一个七品县令的位子上小心谨慎,谨小慎微的活着。
在许国公宇文述和山阴县侯周法尚看来,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年轻人才,有盖世之才。
在张彪看来,他是一个年轻有为、胸怀大志的官员,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兄弟,为了替百姓伸张正义,洗刷冤屈,他远赴异乡,调查案件,甚至亲自带兵上山,去土匪窝里救人。
然而,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速之客,他是一个他本不属于这里的闯入者,他是一个寂寞孤独的人。
有的时候,他真的感觉到十分寂寞,因为在这里没有一个他所熟识的人。
没有人和他聊聊不夜城的璀璨繁华,没有人和他聊聊明天的股票涨跌,也没有人和他聊聊小吃一条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