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真桃花石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章 试验室

    紧挨着大都护府的就是天山大学,只有五十人的天山大学占据了一整座三进的院落,第一进就是他们的试验室,第二进是课堂、操场等,第三进自然是歇息的地方,抛开教室,还有一百间房舍,除去料理食堂、护卫、杂物等人员居住的,大学的学生做到了一人一间。

    里面有火炕一,桌椅一,会客所用家私一。

    根据学员们的喜好,一共有十间实验室,其中有一间实验室却是建在一座小山里。

    那自然是用来进行锻冶试验的场所了。

    这里,是孙秀荣近期最为看重的。

    前面的章节曾经提到过孙秀荣问起席元礼用石英砂烧制玻璃的事,席元礼只负责将这里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产品在外面正式大窑里进行批量烧制,像玻璃这种高端活计,席元礼以及他手下的工匠自己是摸索不出来的。

    这个任务如今便落到了贾耽的头上。

    一座比正式大窑小一半的小型炉窑正在冒着黑烟。

    既然是实验用的炉窑,这里肯定用到了各种材料,比如木材,普通煤炭,优质煤炭,经过大量的试验后,贾耽确定了并不是燃料的问题,关键问题还是孙秀荣所说的两个,一个是温度,一个是添加铅料的时机。

    这一日,他接近成功了。

    在采用了两个密闭良好的风箱后,炉窑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就将石英砂融化了,而添加铅料的时机在经过三个月的不断试验,耗费大约一千贯钱的铅料和燃料后,所出的“玻璃”终于接近透明了。

    饶是如此,十批出料也只有一批成功。

    但这已经相当不错了,以前,一百批也没有一批接近成功,能烧成琉璃的就算不错了。

    有了一成的成功,就不愁没有两成、三成了。

    何况孙秀荣并不想将玻璃用在容器上,而是为了磨制望远镜。

    孙秀荣已经将贾耽失败了无数次的偶尔得到的几块玻璃磨成了凸镜,然后将凸镜放置在长筒里,这样的望远镜倍数大概有三倍,虽然已经是一个惊喜了,但离用在军事上还不够。

    孙秀荣磨制镜片采用的方式是后世明代时苏州工匠的方法,不过他将那里的牵陀车改成了车床,车床的工作方式是脚踏式。

    在用矿石砂、白泥、砖灰对镜片进行磨制、抛光后,可以将其磨成凸镜或凹镜,用在望远、放大、近视等各种用途上,这个工作需要极度的耐心和小心,比磨铳管还要复杂得多。

    孙秀荣虽然醉心于科技,但也不可能让自己全部沉浸在这些工作里。

    天山大学虽然只有五十个人,不过在学校旁边还有一座全军性的“碎叶军中等学校”,是将五年制的中小学堂毕业后的动手能力强的一些人抽调出来继续深造的,人数也不多,每年大致有三百人。

    眼下碎叶军人才奇缺,自然不可能对学科、工种分的太细,大学里的人既要懂得理论知识,还能动手,不过他们也有帮手,中等学校的学生就是他们的帮手,三百人,分到每人头上就有六名助手。

    这就足够了,在实验室完成的东西,在标明工艺流程、配方后交给席元礼他们去做就行了。

    于是,贾耽也有六名助手,孙秀荣将磨制镜片所需要的材料、比例、大致的温度、流程交给贾耽后,便由贾耽传授给这六个人。

    有了一成的成品率,意味着碎叶军正式走上初级工业时代了,而有了天山大学的光学知识,贾耽也会对孙秀荣的经验稍作修订后具体化,让他的徒弟们磨制镜片更加得心应手。

    眼下,在孙秀荣的书房里就摆着一具贾耽磨好的望远镜,外框是铜制的,里面嵌着几块镜片,按照贾耽的说法,此物可以目视五倍远的地方。

    但由于镶嵌了太多镜片,以及为了保证镜片之间的作用,此物至少有一米长,且很沉重,如果拿着这样的东西外出打仗,自然是有用的,但并不很方便。

    作为过来人,孙秀荣一眼就看出问题的所在。

    一是镜片的厚度;

    二是镜片与铜套之间的连接;

    三是镜片的个数。

    他将这些问题抛给了贾耽,并提出了大致的改进方法,比如伸缩式铜套,至于如何将镜片磨制的既能达到效果,又能薄一些,小一些,就需要贾耽和他的徒弟们进行大量的试验了。

    这需要在另外一个实验室完成。

    “磨镜室”。

    在小山的背后,有另外一处小窑,正在试验的是陆地所用的五百斤野战火炮。

    船用的因为对重量要求不是那么高,故此可以粗糙一点,可以厚重一点,但在陆地上用的就不能如此了,在野外作战时,碎叶军的偏厢车主要装载的肯定是粮草,能够提供给火炮的空间少之又少。

    于是,尽量轻一些,但又不损失太多的质量便成了贾耽另一个任务。

    当然了,这些工作全部交给贾耽也不公平,贾耽在这里这是挂着一个名头,真正的工作却是天山大学另外一名对锻冶之术十分感兴趣的人在负责。

    席元敬,是碎叶军负责工坊事务的长史席元礼的堂弟,也是经过了碎叶军中小学堂乃至大学的洗礼之人,在一众大学毕业的人中,或许是出身于铁匠世家,就数他对锻冶之技最为热衷。

    眼下他是贾耽的助手,也带着六个徒弟在实验室,咳咳,小山另一侧的小窑试验那种陆战用的火炮。

    淋钢法、两架风箱提高、保持炉温,这一切都不算特殊的,按照孙秀荣的说法,如果要得到那种钢料,就必须在淋钢时填入锰料,但添加多少,何时添加,是直接将猛料与铁料包裹在一起在窑炉里煅烧,还是另开小窑煅烧猛料,然后在淋钢时同时将锰液淋在熟铁上面。

    这一切都要摸索,孙秀荣虽然有经验,但他在上一世的主要工作是打仗、当皇帝,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于是就只能让手下按照自己所记的大概不断试验了。

    这种试验已经持续了大约两年时间,其中的耗费自然不在少数,但眼下显然接近成功了。

    席元敬获得了如何添加猛料的一整套办法,成功率同样只有不到三成,但三成对于眼下的冶炼来说已经是一个质的突破了。

    得到这样的钢料后,将其用砂模铸造法铸成火炮,便能达到孙秀荣的要求了。

    五百斤的分量,可以达到船用实际上不止五百斤,多半在八百斤左右火炮的效果,质量可能还胜过八百斤的。

    加上车轮,装载火炮部分弹药的车辆,总重量也达到了千斤左右,需要一部独立的四轮马车拉着走才行。

    这不是问题,碎叶军的偏厢车可拉两千斤,除了一门火炮,还可装载备用的弹药等。

    一千斤,用两匹驮马拉,道路也好走的话,炮兵是不会拖军队的后腿的。

    而五百斤重的短管火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在三百斤的两倍以上!

    除了冶炼试验场,最多的自然是在室内了。

    这里面,有研究机床的,有研究滑轮的,有研究纺织机械的,有研究如何将盔甲弄得又轻又薄还能保有一定的防护能力的,等等,不一而足。

    孙秀荣在大都护府也有自己的实验室。

    在他的最前世,他是学机械制造的,在前一世时在蛮荒的林中就有自己冶炼钢铁制作火炮、火铳的经历,眼下大规模试制自然轮不到他,但用坩埚炼钢法制作一些小物件还是办得到的。

    在他的实验室里,火绳枪、燧发枪、短铳,改进后的短弩都已经制作出来了,对于前两者,他并不想立即让他们面世,一来眼下制作火枪用的硫磺、硝石都极为极为短缺,用在火炮上的都有些捉襟见肘,不可能大批量用在火枪上。

    他无非是好奇心作祟,手痒弄出来罢了。

    不过对于大唐大量使用的强弩,他倒是做了不少改进。

    有了时间,有了实验室,加上他从博格达营挑选出来的几个助手,他对大唐的单体弩、强弓弩进行了改制。

    到了眼下,他已经通过对弩身、弩弦材料的改进,加上部分滑轮、机械的装置让以前三石力的强弓弩、两石力的单体弩在重量不变的情形下增加了射程和力道。

    比如三石力的强弓弩眼下实际上的射程增加到了四百米,而以前则是三百米;两石力的单体弩也从以前的两百四十米的射程增加到了三百米,比以前增加了六十米。

    别小看增加的这点射程,这才是碎叶军最大的秘密。

    这三年,孙秀荣对两种弩所用材料进行反复试制,近期才最终确定下来,不过想要马上大批量试制并装备碎叶军,则还要等几年,因为碎叶军眼下的强弩用的很顺。

    但博格达营肯定会率先用上。

    有了五百斤短管火炮、强弓弩、单体弩,碎叶军就能在五百米、四百米、三百米的远程距离上给敌人以连续打击,抵近后还有弓箭、散弹、震天雷的洗礼,再近一些,则要面临陌刀兵、虎枪兵的结阵打击。

    只要碎叶军自己不出幺蛾子,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对手的。

    当然了,敌人以十倍之力接踵而至,碎叶军也肯定打不过,不过碎叶军能够出动的机动兵团至少有五万,那敌人就需要五十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一下出动五十万大军的也不是没有,而是不可能。

    眼下,大唐的所有野战军加起来也不过五十万左右,习惯使用炮灰的并波悉林自然是可以的,但他也不可能将五十万人全不能投到一个方向。

    “还真是高枕无忧啊”

    一想到这一点,孙秀荣不禁斜躺在摇椅上舒服地闭上了眼睛。

    不过他很快就睁开了眼睛,让他时刻保持警醒的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