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司礼监陈祖生
出玄武门的时候,守门的人认识汪直,立刻便知道这是昭德宫的马车,谁也不敢阻拦,甚至连问的人都没有,便放行了。
汪直仔细找了找却没有发现那位百户陈靖,他本来想要将陈靖托他给晴儿的东西还给他,可没想到今天似乎不是他当值。
汪直让赶车的郭先和马禀俩人先往前走,而他则找到今天的守门官,想要问问陈靖什么时候会来。
今日的守门官也是一名四卫营的百户,名叫杨运,看到汪直走了过来,知道肯定是有事找他,便主动迎了上去。
“汪公公,今天这么早,这是打算去內市卖东西吗?”杨运笑着问道。
汪直先是看了看芸儿意在询问这人叫什么,芸儿摇了摇头,表示她也不认识这个人。
他只好含糊其辞的对杨运道:“正是要去內市。”
“那……汪公公过来还有别的事?”杨运又问道。
“的确有点事,我想问下陈靖陈百户,是哪一天当值?我找他有点事。”
杨运一听低头想了一下才道:“陈靖?他好事昨日校场操练的时候被箭误伤了,现在正在养伤呢,一时半会恐怕都来不了了。”
汪直听了有些无语,怎么这么巧他就受伤了。
“他伤的重不重?”
“好像挺重的,具体伤哪了这个还真不知道,汪公公要是有急事找他,可以去四卫营问问?”
“好,多谢!”汪直对着杨运拱了拱手,便带着芸儿走了。
“汪公公慢走!”
告别了杨运,汪直领着芸儿又去追前边的马车。
“汪公公,这陈百户受伤的事,要不要告诉晴儿姐姐?”芸儿忽然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晴儿不是不想跟他有什么瓜葛吗?”
“这……倒也是!奴婢知道了。”芸儿点了点头。
说话间,两人发现前方人流逐渐密集了起来,熙熙攘攘,似乎十分热闹,想必这里离內市应该不远了。
这皇城之中的內市主要是因为内廷的需要才开设的,这內市本身就比较特殊。
內市的位置,设置在紫禁城之左,过光禄寺入内门,御马监至西海子一带。
每月只有三天时间会开放。
因为这三天宫中贱役会将粪便、垃圾、脏秽之物运出宫丢弃,届时皇城各门都会打开。
在內市之中买卖的主要是内廷之人,后宫各宫的嫔妃都会派遣內侍、宫女等将不用之物到內市之中卖出,当然这些內侍、宫女也会采买一些喜欢的东西回去。
总之就是各取所需。
与外边集市不同的是,在內市之中售卖的物品大多都是寻常市集上看不到的东西。
“凡三代周秦古法物,金玉铜窑诸器,以至金玉、珠宝、犀象、锦绣服用,无不毕具,列驰道两旁。”
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一些朝廷官员也会派家中下人到这內市之中浑水摸鱼,买卖一些东西,碍于他们的身份,宫内负责內市管理的宦官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任由他们进入內市。
所以每月一到內市开放之时,这御马监到西海子一带可谓是格外的热闹。
汪直等人到达內市的时候,內市其实也是刚开不久。
他发现在前方一处入口处,已经有许多人等候在哪,也不知道是在等什么。
汪直当先走了过去,芸儿也跟在了汪直的身后。
郭先和马禀架着马车走在了最后。
“后边的,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所有进入內市的货品都要经过检查!”
汪直看到有几个內侍正在那里对打算进入內市的货物进行盘查。
他知道,这应该是就是吴起提到的,司礼监派来收常例钱的人。
在这些人旁边不远处,还放着一张大桌子,桌子后头正坐着一个四品太监官服的人,他的官服胸口绣着坐蟒补子,显然他的地位不低。
这人年纪大约四十岁左右,他的面前桌子上还放着一些茶点,此时看着来往之人,却是颇为悠哉的样子。
汪直猜测这人很有可能是司礼监的太监,专门负责管理和收取常例钱的。
汪直一行人的到来,却也引起了这人的注意,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显眼了,还赶着一辆马车。
那太监招了一个內侍过来,指了指汪直身后的马车方向说了几句话。
那个內侍听了之后,便急匆匆跑了过来问道:“你们是哪一宫的?这马车上都是什么?”
这些事当然不用汪直来回答,一旁的郭先走了过去回道:“我们是昭德宫的,奉贵妃娘娘之命来內市卖点东西,还请小公公行个方便,让我们提前进去吧?”
这內侍一听也颇感意外,因为昭德宫的人很少会到內市之中卖货,他急忙回道:“原来是昭德宫的,稍等,我这就去回禀陈公公!”
说着这內侍急忙跑到了那桌子后的太监那里,耳语了几句。
那太监听了回禀之后,表情也是变了变。他摆了摆手,然后站起身,亲自往汪直他们这边走来。
“咱家司礼监太监陈祖生,不知哪位是昭德宫的管事人?”
陈祖生扫视了几人之后,最后目光落在了汪直的身上。
以他的眼力当然看得出来,这几人之中,虽然汪直穿的是便服,但很明显其余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他。
陈祖生当然也曾去过昭德宫,但是对于昭德宫的人,他并不是很熟悉。他不像怀恩,可以经常跟在朱见深的身边。所以对于汪直他并没有什么印象。
陈祖生?
汪直听到这个名字就是一愣,他不就是陈海的那位族兄吗?之前听吴起给他介绍过这个人,陈海也是因为他才当上了内承运库少监的。
陈祖生也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之一,在这内廷权势极高,只在怀恩之下。
“原来是陈公公,小的昭德宫內侍汪直!”
对方毕竟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汪直说话还是很客气的。
汪直?
陈祖生一听这个名字,立刻就想到之前陈海曾经跟他说过,这汪直借着查案之名找陈海要珍宝阁账本的事。
想不到今日竟然会在这巧遇。
汪直仔细找了找却没有发现那位百户陈靖,他本来想要将陈靖托他给晴儿的东西还给他,可没想到今天似乎不是他当值。
汪直让赶车的郭先和马禀俩人先往前走,而他则找到今天的守门官,想要问问陈靖什么时候会来。
今日的守门官也是一名四卫营的百户,名叫杨运,看到汪直走了过来,知道肯定是有事找他,便主动迎了上去。
“汪公公,今天这么早,这是打算去內市卖东西吗?”杨运笑着问道。
汪直先是看了看芸儿意在询问这人叫什么,芸儿摇了摇头,表示她也不认识这个人。
他只好含糊其辞的对杨运道:“正是要去內市。”
“那……汪公公过来还有别的事?”杨运又问道。
“的确有点事,我想问下陈靖陈百户,是哪一天当值?我找他有点事。”
杨运一听低头想了一下才道:“陈靖?他好事昨日校场操练的时候被箭误伤了,现在正在养伤呢,一时半会恐怕都来不了了。”
汪直听了有些无语,怎么这么巧他就受伤了。
“他伤的重不重?”
“好像挺重的,具体伤哪了这个还真不知道,汪公公要是有急事找他,可以去四卫营问问?”
“好,多谢!”汪直对着杨运拱了拱手,便带着芸儿走了。
“汪公公慢走!”
告别了杨运,汪直领着芸儿又去追前边的马车。
“汪公公,这陈百户受伤的事,要不要告诉晴儿姐姐?”芸儿忽然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晴儿不是不想跟他有什么瓜葛吗?”
“这……倒也是!奴婢知道了。”芸儿点了点头。
说话间,两人发现前方人流逐渐密集了起来,熙熙攘攘,似乎十分热闹,想必这里离內市应该不远了。
这皇城之中的內市主要是因为内廷的需要才开设的,这內市本身就比较特殊。
內市的位置,设置在紫禁城之左,过光禄寺入内门,御马监至西海子一带。
每月只有三天时间会开放。
因为这三天宫中贱役会将粪便、垃圾、脏秽之物运出宫丢弃,届时皇城各门都会打开。
在內市之中买卖的主要是内廷之人,后宫各宫的嫔妃都会派遣內侍、宫女等将不用之物到內市之中卖出,当然这些內侍、宫女也会采买一些喜欢的东西回去。
总之就是各取所需。
与外边集市不同的是,在內市之中售卖的物品大多都是寻常市集上看不到的东西。
“凡三代周秦古法物,金玉铜窑诸器,以至金玉、珠宝、犀象、锦绣服用,无不毕具,列驰道两旁。”
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一些朝廷官员也会派家中下人到这內市之中浑水摸鱼,买卖一些东西,碍于他们的身份,宫内负责內市管理的宦官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任由他们进入內市。
所以每月一到內市开放之时,这御马监到西海子一带可谓是格外的热闹。
汪直等人到达內市的时候,內市其实也是刚开不久。
他发现在前方一处入口处,已经有许多人等候在哪,也不知道是在等什么。
汪直当先走了过去,芸儿也跟在了汪直的身后。
郭先和马禀架着马车走在了最后。
“后边的,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所有进入內市的货品都要经过检查!”
汪直看到有几个內侍正在那里对打算进入內市的货物进行盘查。
他知道,这应该是就是吴起提到的,司礼监派来收常例钱的人。
在这些人旁边不远处,还放着一张大桌子,桌子后头正坐着一个四品太监官服的人,他的官服胸口绣着坐蟒补子,显然他的地位不低。
这人年纪大约四十岁左右,他的面前桌子上还放着一些茶点,此时看着来往之人,却是颇为悠哉的样子。
汪直猜测这人很有可能是司礼监的太监,专门负责管理和收取常例钱的。
汪直一行人的到来,却也引起了这人的注意,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显眼了,还赶着一辆马车。
那太监招了一个內侍过来,指了指汪直身后的马车方向说了几句话。
那个內侍听了之后,便急匆匆跑了过来问道:“你们是哪一宫的?这马车上都是什么?”
这些事当然不用汪直来回答,一旁的郭先走了过去回道:“我们是昭德宫的,奉贵妃娘娘之命来內市卖点东西,还请小公公行个方便,让我们提前进去吧?”
这內侍一听也颇感意外,因为昭德宫的人很少会到內市之中卖货,他急忙回道:“原来是昭德宫的,稍等,我这就去回禀陈公公!”
说着这內侍急忙跑到了那桌子后的太监那里,耳语了几句。
那太监听了回禀之后,表情也是变了变。他摆了摆手,然后站起身,亲自往汪直他们这边走来。
“咱家司礼监太监陈祖生,不知哪位是昭德宫的管事人?”
陈祖生扫视了几人之后,最后目光落在了汪直的身上。
以他的眼力当然看得出来,这几人之中,虽然汪直穿的是便服,但很明显其余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他。
陈祖生当然也曾去过昭德宫,但是对于昭德宫的人,他并不是很熟悉。他不像怀恩,可以经常跟在朱见深的身边。所以对于汪直他并没有什么印象。
陈祖生?
汪直听到这个名字就是一愣,他不就是陈海的那位族兄吗?之前听吴起给他介绍过这个人,陈海也是因为他才当上了内承运库少监的。
陈祖生也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之一,在这内廷权势极高,只在怀恩之下。
“原来是陈公公,小的昭德宫內侍汪直!”
对方毕竟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汪直说话还是很客气的。
汪直?
陈祖生一听这个名字,立刻就想到之前陈海曾经跟他说过,这汪直借着查案之名找陈海要珍宝阁账本的事。
想不到今日竟然会在这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