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李啸定计
李啸这番话刚说完,刘知俊脸上立刻满是怒色,他旁边的家丁队长董茂跳了起来,额上青筋条条绽出,大喝道:“李啸,你口出狂言,竟敢如此蔑视我刘大人!告诉你,我刘大人乃是久经沙场之老将,所提之策,乃是久经考虑,深思熟虑之计也。”
李啸冷笑一声,正欲说话,忽听得外面有仆人叫道:“任城卫指挥使冯嚣大人,兖州知府尼澄大人到。”
朱寿鋐连忙让两人进来,然后亲自向李啸等人介绍,随后落坐看茶。
李啸对这个任城卫冯嚣不太熟悉,只见他身体健壮,面皮粗黑,两只大大的牛眼,一脸粗硬的络腮胡子,一副典型的武人外貌。
对于兖州知府尼澄,李啸却因为前世的《兖州史话》一书中,曾对此人详细描写过,故而印象颇深。
尼澄,字登甫,北直隶钜鹿人,崇祯年间进士,崇祯五年时,因前任知府王厂干与鲁王朱寿鋐不和,只干了不到一个月的知府,便被朱寿鋐诬陷入狱,最后死于流放途中。随后由尼澄接任。
尼澄为人,比性格耿直一条筋的前任知府王厂干要圆滑得多,待人接物皆是不卑不亢,和缓有度。但此人内心之中,极有主见,相当机敏决断。在崇祯十一年的清兵入寇山东时,正是此人率领兖州兵将拼力死守,才击溃了来袭的清军,保得兖州府城不失。时任鲁王的朱寿镛大哭而道:“非是尼公救命,我合府皆亡矣。”
尼澄最后由于操劳过度,于崇祯十三年病亡。他死后,兖州百姓集资为他立了德政碑,碑文出自文学大家范淑泰之手。
李啸笑着向尼澄拱手而道:“久闻尼知府大名,今日得见,李某何其幸甚。”
尼澄见李啸如此客气,也拱手笑着回道:“李指挥使少年英雄,多有功业,尼某得见李大人。亦是平生难得机缘矣。”
两人大笑起来,原本紧绷的会议气氛,顿时轻松了一些。
因两人新来,朱寿鋐让刘知俊又将刚才的抗敌策略再讲了一遍。
刘知俊原本以为。自已的这份看似完美的计划,除了李啸居心叵测要加以反对外,其他人应该是皆会赞成了。没想到,他话一说完,那看似粗豪的武人打扮的任城卫指挥使冯嚣。腾地从座位上站起,连连摆手道:“刘指挥使此计,某家看来,甚不妥当。别部兵马,冯某不了解。但某家任城卫这二千多兵马,说实话,非是自贬,皆是久疏战阵之兵,如何能上阵与流寇打野战,某家只怕这点兵马一撒出去。就如肉包子打狗一般,有去无回了啊。”
刘知俊闻言,深深地皱起眉头,还未说话,旁边的尼澄也开口言道: “尼某曾闻,流贼之战,忽聚忽散,从无定势,并且最擅伏击,其左右埋伏。更番迭承,令官军防不胜防。现在敌军已破济宁州,尼某估计,敌兵一路裹胁民众百姓。现在恐有近十万之众,我军所有部队加起来,不过万余人,敌军之数为我军十倍,焉可骤胜!并且我军各部战力参差不齐,号令也难于协同。想与敌兵野战,打个突袭,尼某却认为实在不妥。”
尼澄说完,存心殿内,顿时一阵沉默。
被冯嚣与尼澄轮番反对,徐州卫指挥使刘知俊面红耳赤,低头无言。他旁边的家丁队长董茂一脸不满,嘴唇瓮张了几下,似乎要辩解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终于,一脸灰白的鲁王朱寿鋐,呐呐地说道:“诸位这般说来,那流寇岂非无法可制,如之奈何?”
李啸望见朱寿鋐旁边的泰兴王朱寿镛用探询的目光向自已望来,李啸知道,现在,到了自已说法表态的时候了。
“诸位,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李某认为,流寇之势虽大,但也并非全无弱点与失误。”李啸站起身来,缓缓而道。
朱寿鋐双眼一亮,急急说道:“李指挥使请详细言之。”
“各位,刚才尼知府说了,流寇攻占济宁州,已将队伍扩大至近十万之众,这一招,看似流寇之大胜,但是,李某认为,实为流寇之失误与败笔。”
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集聚在李啸身上,李啸继续侃侃而谈。
“试想,如果当日流寇攻克巨野县后,立刻集中兵力直扑兖州,那么,我军哪怕不吃饭不睡觉日夜兼程赶来,也难于赶上流寇进军的速度。待我军来到兖州之时,兖州府城必然已被流寇四面包夹围得水泄不通。若到这般情形,李某认为,便是子牙复生,孙武再世,也难保全兖州城池。”
“李指挥使且说下去。”朱寿鋐在一旁急急而道。
“幸得天佑我大明,给于我兖州城保全之机。那流寇,贪图眼前利益,攻打相离最近的济宁州,虽已取胜,但却大大延缓了其进军兖州的速度。现在我军已入兖州,便可立刻开展兖州防御,从而争取到了宝贵的准备时间。流寇攻克济宁,再到兖州,李某估计,应该还要二天才能到达。这二天时间,对我军守卫兖州之准备,乃是至关紧要。”
“那依李指挥使来看,我军该做何准备呢?”说这话的,是泰兴王朱寿镛,他眨着眼望着李啸,显然听得入神。
“王爷,依李某看,这第一步,便是坚壁清野。”李啸的回答简洁有力。
“哦?”
“鲁王殿下,这二天内,我军现在应该抓紧时间把兖州城外的各个村庄百姓,连同他们的存粮,牲畜,全部紧急拢入兖州府城,以防其为流寇所用。”
未等朱寿鋐回答,李啸接着说道:“与此同时,兖州城中,全部的流民集中看管,不得让其随意在街面行走,各类商铺也全部关张停业,府城中商贩百姓皆居于其家中,亦不得随意在街面上胡乱走动。此举为防止已混入的敌军细作间谍,在城中大搞破坏,甚至与攻城的敌军内外呼应。此为不得不防之举措。”
尼澄在一旁叹道:“李指挥使这般举措,实实极为必要。尼某亦曾闻,贼善用细作,或携药囊蓍蔡为医卜,或缁流黄冠,或为乞丐戏术,或为流民散兵,以观各城虚实,潜为城中内应。他们明作良善,暗施破坏,往来城中,难知其细。现在限制其在街上行走,却可极大地保障我兖州城内安靖平治,没有内患之忧。”
李啸见他插话,连忙点头说道:“尼知府之话,正合李某之意。李某认为,这两日内,城外收拢村庄百姓之事,可以由冯指挥使带任城卫兵马紧急实施。而城内集中流民,整肃街道之事,可由尼知府带全体衙役立刻开展。”
李啸说完这话,双眼目光炯炯地望着鲁王朱寿鋐。
朱寿鋐看懂了李啸的眼神,连声说道:“李指挥使行事颇有条理,孤王心下深以为然。这样吧,这兖州城池的守卫防务,便由李指挥使全权负责,其他各将各人,均受李指挥使调遣安排。”(未完待续。)
李啸冷笑一声,正欲说话,忽听得外面有仆人叫道:“任城卫指挥使冯嚣大人,兖州知府尼澄大人到。”
朱寿鋐连忙让两人进来,然后亲自向李啸等人介绍,随后落坐看茶。
李啸对这个任城卫冯嚣不太熟悉,只见他身体健壮,面皮粗黑,两只大大的牛眼,一脸粗硬的络腮胡子,一副典型的武人外貌。
对于兖州知府尼澄,李啸却因为前世的《兖州史话》一书中,曾对此人详细描写过,故而印象颇深。
尼澄,字登甫,北直隶钜鹿人,崇祯年间进士,崇祯五年时,因前任知府王厂干与鲁王朱寿鋐不和,只干了不到一个月的知府,便被朱寿鋐诬陷入狱,最后死于流放途中。随后由尼澄接任。
尼澄为人,比性格耿直一条筋的前任知府王厂干要圆滑得多,待人接物皆是不卑不亢,和缓有度。但此人内心之中,极有主见,相当机敏决断。在崇祯十一年的清兵入寇山东时,正是此人率领兖州兵将拼力死守,才击溃了来袭的清军,保得兖州府城不失。时任鲁王的朱寿镛大哭而道:“非是尼公救命,我合府皆亡矣。”
尼澄最后由于操劳过度,于崇祯十三年病亡。他死后,兖州百姓集资为他立了德政碑,碑文出自文学大家范淑泰之手。
李啸笑着向尼澄拱手而道:“久闻尼知府大名,今日得见,李某何其幸甚。”
尼澄见李啸如此客气,也拱手笑着回道:“李指挥使少年英雄,多有功业,尼某得见李大人。亦是平生难得机缘矣。”
两人大笑起来,原本紧绷的会议气氛,顿时轻松了一些。
因两人新来,朱寿鋐让刘知俊又将刚才的抗敌策略再讲了一遍。
刘知俊原本以为。自已的这份看似完美的计划,除了李啸居心叵测要加以反对外,其他人应该是皆会赞成了。没想到,他话一说完,那看似粗豪的武人打扮的任城卫指挥使冯嚣。腾地从座位上站起,连连摆手道:“刘指挥使此计,某家看来,甚不妥当。别部兵马,冯某不了解。但某家任城卫这二千多兵马,说实话,非是自贬,皆是久疏战阵之兵,如何能上阵与流寇打野战,某家只怕这点兵马一撒出去。就如肉包子打狗一般,有去无回了啊。”
刘知俊闻言,深深地皱起眉头,还未说话,旁边的尼澄也开口言道: “尼某曾闻,流贼之战,忽聚忽散,从无定势,并且最擅伏击,其左右埋伏。更番迭承,令官军防不胜防。现在敌军已破济宁州,尼某估计,敌兵一路裹胁民众百姓。现在恐有近十万之众,我军所有部队加起来,不过万余人,敌军之数为我军十倍,焉可骤胜!并且我军各部战力参差不齐,号令也难于协同。想与敌兵野战,打个突袭,尼某却认为实在不妥。”
尼澄说完,存心殿内,顿时一阵沉默。
被冯嚣与尼澄轮番反对,徐州卫指挥使刘知俊面红耳赤,低头无言。他旁边的家丁队长董茂一脸不满,嘴唇瓮张了几下,似乎要辩解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终于,一脸灰白的鲁王朱寿鋐,呐呐地说道:“诸位这般说来,那流寇岂非无法可制,如之奈何?”
李啸望见朱寿鋐旁边的泰兴王朱寿镛用探询的目光向自已望来,李啸知道,现在,到了自已说法表态的时候了。
“诸位,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李某认为,流寇之势虽大,但也并非全无弱点与失误。”李啸站起身来,缓缓而道。
朱寿鋐双眼一亮,急急说道:“李指挥使请详细言之。”
“各位,刚才尼知府说了,流寇攻占济宁州,已将队伍扩大至近十万之众,这一招,看似流寇之大胜,但是,李某认为,实为流寇之失误与败笔。”
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集聚在李啸身上,李啸继续侃侃而谈。
“试想,如果当日流寇攻克巨野县后,立刻集中兵力直扑兖州,那么,我军哪怕不吃饭不睡觉日夜兼程赶来,也难于赶上流寇进军的速度。待我军来到兖州之时,兖州府城必然已被流寇四面包夹围得水泄不通。若到这般情形,李某认为,便是子牙复生,孙武再世,也难保全兖州城池。”
“李指挥使且说下去。”朱寿鋐在一旁急急而道。
“幸得天佑我大明,给于我兖州城保全之机。那流寇,贪图眼前利益,攻打相离最近的济宁州,虽已取胜,但却大大延缓了其进军兖州的速度。现在我军已入兖州,便可立刻开展兖州防御,从而争取到了宝贵的准备时间。流寇攻克济宁,再到兖州,李某估计,应该还要二天才能到达。这二天时间,对我军守卫兖州之准备,乃是至关紧要。”
“那依李指挥使来看,我军该做何准备呢?”说这话的,是泰兴王朱寿镛,他眨着眼望着李啸,显然听得入神。
“王爷,依李某看,这第一步,便是坚壁清野。”李啸的回答简洁有力。
“哦?”
“鲁王殿下,这二天内,我军现在应该抓紧时间把兖州城外的各个村庄百姓,连同他们的存粮,牲畜,全部紧急拢入兖州府城,以防其为流寇所用。”
未等朱寿鋐回答,李啸接着说道:“与此同时,兖州城中,全部的流民集中看管,不得让其随意在街面行走,各类商铺也全部关张停业,府城中商贩百姓皆居于其家中,亦不得随意在街面上胡乱走动。此举为防止已混入的敌军细作间谍,在城中大搞破坏,甚至与攻城的敌军内外呼应。此为不得不防之举措。”
尼澄在一旁叹道:“李指挥使这般举措,实实极为必要。尼某亦曾闻,贼善用细作,或携药囊蓍蔡为医卜,或缁流黄冠,或为乞丐戏术,或为流民散兵,以观各城虚实,潜为城中内应。他们明作良善,暗施破坏,往来城中,难知其细。现在限制其在街上行走,却可极大地保障我兖州城内安靖平治,没有内患之忧。”
李啸见他插话,连忙点头说道:“尼知府之话,正合李某之意。李某认为,这两日内,城外收拢村庄百姓之事,可以由冯指挥使带任城卫兵马紧急实施。而城内集中流民,整肃街道之事,可由尼知府带全体衙役立刻开展。”
李啸说完这话,双眼目光炯炯地望着鲁王朱寿鋐。
朱寿鋐看懂了李啸的眼神,连声说道:“李指挥使行事颇有条理,孤王心下深以为然。这样吧,这兖州城池的守卫防务,便由李指挥使全权负责,其他各将各人,均受李指挥使调遣安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