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阻敌计划
廖化和赵累合兵之后,部队从南门出城。
房陵城的南部是山区,不适合大军行动,所以,吕蒙军想要到达房陵,一定要走地形更平坦的东南方向。
将士们知道了行军目的,情绪普遍不高,行军过程中,大军保持了相对的安静。
赵累和廖化两个人,在阻击地点的选择上产生了争议。
赵累觉得,将士们应该迅速赶到粉水,沿着河道在岸边布置防御。
廖化的想法却更积极主动,他不仅要到达粉水,还要过河作战。
两人的意见分歧太大,为了避免动摇军心,他们不得不远离部队,远远跟着部队行军,互相说服。
赵累先开口:“我们兵少,吕蒙兵多,关将军下了死命令,让咱们坚守三天,这种时候,正面硬抗没有意义,而且,很不理智。”
“我军如果能在粉水畔设防,不仅可以削弱敌军的兵力优势,还可以增加咱们的胜算。”
赵累的看法简单直接,反正都是阻击,就应该选择最有把握的阻击点。
廖化考虑问题的角度却不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上。
如果面对曹军,沿着河道布防,确实可以削弱敌人的骑兵优势。
但是,面对水军闻名天下的吕蒙军,退守岸边就意味着放开了河道。
吕蒙完全可以利用粉水调兵,把兵力投放到关羽军防线的任何一处薄弱点。
由于粉水流经房陵东部,吕蒙军甚至可以派出一支部队顺势偷袭房陵。
阻止吕蒙军步兵接近粉水,可以避免敌军利用水路调兵。
说出自己的顾虑,廖化再度提出合兵渡河作战的建议。
“我军如果渡河,不仅消除了吕蒙军的水军优势,还可以随时截断敌人的后勤。”
“主力遭到拦截,吕蒙军的水军攻坚力量不足,即使到达房陵,也不会对局势有明显影响。”
“我相信,在没有彻底消灭我军之前,吕蒙军不敢带兵突袭房陵。”
赵累眉头皱了起来,“带兵渡河作战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我军抛弃后路,放弃了物资补给,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收益越大,风险越高,为了说服赵累,廖化提起了背水一战的经典战例。
赵累明显没有被廖化说服,“元俭,咱们不是兵仙,而且,我军输不起,如果只是寻常作战,咱俩一心为公,两种决策都有可行性,我愿意陪你赌一把,但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作战,更为了后方将士的安危,不能有丝毫马虎”
赵累提出了折中的建议,“依我看,咱们不如兵分两路,我带着主力部队沿河布防,你带着部队过河进行突袭,这样,咱们可以兼顾。”
只有兵力充足,才有分兵的余地。
负责阻击的关羽军将士本就人数不足,贸然分兵,最大的可能是被对方各个击破。
廖化反复进行劝说,但是,赵累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固执。
廖化不得不让步,听从赵累的意见,在粉水西畔布防。
部队很快到达粉水,一支吕蒙军的部队正在渡河。
这个时候,不少吕蒙军将士已经在粉水西畔登陆了。
赵累和廖化没有犹豫,组织部队合力进攻。
这支吕蒙军试图整队抵抗,但是,仓促中,军队行不成队形。
一波冲击之后,吕蒙军被打的溃不成军,少数士兵原地投降。
更多将士转身跳入粉水,试图泅水逃生。
关羽军将士迅速赶到河边,使用弓箭对河水中的吕蒙军将士进行射杀。
这些吕蒙军战士虽然水性不错,但是,他们不是钢铁战士,很多人中箭之后沉入河中,再也没有浮起。
廖化没有渡河追击,和赵累两个人在河畔布防,同时询问起战俘。
从战俘嘴里,廖化知道了吕蒙军的动向,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吕蒙没有全军走水路北上,主力走的旱路。
但是,吕蒙军没有放弃水路优势,水军随同北上。
被廖化和赵累合力击败的吕蒙军将领,是廖化老对手孙桓的部队。
孙桓在华容道被廖化击败之后,并没有返回江陵,而是在江陵西北驻军。
招揽旧部的同时,孙桓还招降了一些关羽军的将士。
孙桓的兵力数量有所恢复,战力却达不到巅峰时期。
吕蒙主力北上的时候,也派人联络过孙桓,要求对方担任全军先锋。
正是由于孙桓提前北上,所以,先头部队才会在关羽军到达粉水的时候,提前渡河。
只不过,廖化击败的吕蒙军,同样是孙桓麾下的小股兵力。
孙桓主力此时远离粉水,先头部队已被击败。
如果关羽军将士们动作快一些,完全可以执行廖化的方案,在孙桓军赶到之前,抢渡粉水东畔。
廖化再度提出建议,“赵都督,你想在粉水西畔设置防线的想法,我很理解,但是,咱们应该采取更积极的作战态度。”
“这样吧,我写一封信,派人送过河去,提议决战,为了引诱敌军渡河,我军撤后一断距离,方便孙桓渡河,你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吗?”
半渡而击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这个主意没有新意,稍微带过几年兵的人都会产生警惕。
廖化照顾了赵累的态度,没有提出过河,所以,赵累的反对态度并不强烈。
最终赵累被廖化说服,两个人针对作战计划进行确认,努力保证万无一失。
孙桓即使再年轻气盛,在廖化面前吃的亏多了,也得长记性。
仅仅依靠一封信,诱敌计划未必能成功,廖化还需要给孙桓准备一个出兵的理由。
回到军中后,两将演了一出戏。
两名主将在全军将士面前大吵了一架,赵累甚至扬言,“你要是能打,那你依靠自己的部队和吕蒙打吧,”随后赵累带兵离开。
赵累带走的不仅仅是他的部队,就连战鼓和军旗,也一并带走了。
留在河畔的廖化军将士加上民夫和俘虏,剩下了不到三百人。
所有的一切,当然也被那些孙桓军的战俘们看在了眼里。
接下来,廖化召见了全部战俘们,和战俘们分别进行谈话,进行劝降。
俘虏们也不傻,当然能看出关羽军的弱势,大多拒绝了廖化的招降。
廖化倒也没有生气,他让投降的士兵加入民夫的队伍,摧毁河畔的防御设施。
紧接着,从拒绝投降的将士里,廖化挑出了一名士兵。
这名士兵收到了廖化送给孙桓的书信,被责令离开。
送信士兵离开后不久,廖化又下达了撤军命令。
在撤军过程中,看管俘虏们的关羽军士兵对俘虏们的看管出现了漏洞。
一名混迹在民夫队伍里的吕蒙军降兵和俘虏们接触。
趁着看管的士兵不注意,这名降兵释放了不少俘虏,这些人跳进粉水,向着对岸的吕蒙军方向逃走。
………………
孙桓读完了廖化的邀战书信,和廖化想象的一样,他不想参加这场决战。
即使得到了廖化的书信,孙桓还是很犹豫。
在孙桓的身边,一名将领神色慌张,不断跺着脚。
“孙将军,我已经问清楚了,这个廖化正是杀死潘将军的贼首,这家伙迷信武力,想对我军半渡而击。”
“敌军发生内讧,那廖贼兵力不足,末将愿意带兵担任先锋,一定挡住敌人的攻势,不知道将军还有什么可犹豫?”
孙桓面前的这个马忠,是潘璋的一名部将。
潘璋带队伍支援房陵的时候,曾经和孙桓有过短暂的接触,潘璋邀请孙桓同行,孙桓却拒绝了。
当时,潘璋的部将马忠因为身体不适,没有跟随大军北上,留在孙桓军中休养。
知道潘璋被杀之后,马忠大怒,这一怒之下,病情反倒是好了。
在孙桓北上的时候,马忠曾多次请战,都被孙桓拒绝了。
这一次似乎察觉到了战机,再次来到孙桓面前,书信也是马忠转交给孙桓的。
孙桓安抚面前的勇将,“你放心,廖化这家伙多次和我军作对,我一定会杀死这个贼子,为潘璋将军和李异将军报仇。”
马忠情绪很激动,“既然廖化想要请将军过河决战,那咱们不如现在就开始做准备。”
孙桓拍了拍马忠,试图安抚对方的情绪,“这廖化诡计多端,完全可以在我军半渡过河的时候发起偷袭,那时候,我军仓促遇袭,很可能大败。”
“既然大都督即将赶到战场,咱们不如保守一些,再等一天,等到主力到达战场之后再发起进攻。”
马忠的态度很坚决,“如果孙将军不愿意为潘璋将军报仇,那么,我亲自在军中招募将士,独自带兵过河,就不麻烦您了。”
“感谢孙将军这段时间的照顾,将军的恩情,马某下辈子再回报。”
说完,马忠气鼓鼓的转身。
孙桓连忙上前,拉住对方,“将军慢走,我没有说不去救,等我确认廖化军具体虚实之后,会给将军一个满意答复。”
一名士兵进入营帐,“禀告将军,有多名士兵从河对岸逃了回来,有要事报告将军。”
孙桓看向了同样茫然的马忠。
房陵城的南部是山区,不适合大军行动,所以,吕蒙军想要到达房陵,一定要走地形更平坦的东南方向。
将士们知道了行军目的,情绪普遍不高,行军过程中,大军保持了相对的安静。
赵累和廖化两个人,在阻击地点的选择上产生了争议。
赵累觉得,将士们应该迅速赶到粉水,沿着河道在岸边布置防御。
廖化的想法却更积极主动,他不仅要到达粉水,还要过河作战。
两人的意见分歧太大,为了避免动摇军心,他们不得不远离部队,远远跟着部队行军,互相说服。
赵累先开口:“我们兵少,吕蒙兵多,关将军下了死命令,让咱们坚守三天,这种时候,正面硬抗没有意义,而且,很不理智。”
“我军如果能在粉水畔设防,不仅可以削弱敌军的兵力优势,还可以增加咱们的胜算。”
赵累的看法简单直接,反正都是阻击,就应该选择最有把握的阻击点。
廖化考虑问题的角度却不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上。
如果面对曹军,沿着河道布防,确实可以削弱敌人的骑兵优势。
但是,面对水军闻名天下的吕蒙军,退守岸边就意味着放开了河道。
吕蒙完全可以利用粉水调兵,把兵力投放到关羽军防线的任何一处薄弱点。
由于粉水流经房陵东部,吕蒙军甚至可以派出一支部队顺势偷袭房陵。
阻止吕蒙军步兵接近粉水,可以避免敌军利用水路调兵。
说出自己的顾虑,廖化再度提出合兵渡河作战的建议。
“我军如果渡河,不仅消除了吕蒙军的水军优势,还可以随时截断敌人的后勤。”
“主力遭到拦截,吕蒙军的水军攻坚力量不足,即使到达房陵,也不会对局势有明显影响。”
“我相信,在没有彻底消灭我军之前,吕蒙军不敢带兵突袭房陵。”
赵累眉头皱了起来,“带兵渡河作战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我军抛弃后路,放弃了物资补给,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收益越大,风险越高,为了说服赵累,廖化提起了背水一战的经典战例。
赵累明显没有被廖化说服,“元俭,咱们不是兵仙,而且,我军输不起,如果只是寻常作战,咱俩一心为公,两种决策都有可行性,我愿意陪你赌一把,但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作战,更为了后方将士的安危,不能有丝毫马虎”
赵累提出了折中的建议,“依我看,咱们不如兵分两路,我带着主力部队沿河布防,你带着部队过河进行突袭,这样,咱们可以兼顾。”
只有兵力充足,才有分兵的余地。
负责阻击的关羽军将士本就人数不足,贸然分兵,最大的可能是被对方各个击破。
廖化反复进行劝说,但是,赵累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固执。
廖化不得不让步,听从赵累的意见,在粉水西畔布防。
部队很快到达粉水,一支吕蒙军的部队正在渡河。
这个时候,不少吕蒙军将士已经在粉水西畔登陆了。
赵累和廖化没有犹豫,组织部队合力进攻。
这支吕蒙军试图整队抵抗,但是,仓促中,军队行不成队形。
一波冲击之后,吕蒙军被打的溃不成军,少数士兵原地投降。
更多将士转身跳入粉水,试图泅水逃生。
关羽军将士迅速赶到河边,使用弓箭对河水中的吕蒙军将士进行射杀。
这些吕蒙军战士虽然水性不错,但是,他们不是钢铁战士,很多人中箭之后沉入河中,再也没有浮起。
廖化没有渡河追击,和赵累两个人在河畔布防,同时询问起战俘。
从战俘嘴里,廖化知道了吕蒙军的动向,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吕蒙没有全军走水路北上,主力走的旱路。
但是,吕蒙军没有放弃水路优势,水军随同北上。
被廖化和赵累合力击败的吕蒙军将领,是廖化老对手孙桓的部队。
孙桓在华容道被廖化击败之后,并没有返回江陵,而是在江陵西北驻军。
招揽旧部的同时,孙桓还招降了一些关羽军的将士。
孙桓的兵力数量有所恢复,战力却达不到巅峰时期。
吕蒙主力北上的时候,也派人联络过孙桓,要求对方担任全军先锋。
正是由于孙桓提前北上,所以,先头部队才会在关羽军到达粉水的时候,提前渡河。
只不过,廖化击败的吕蒙军,同样是孙桓麾下的小股兵力。
孙桓主力此时远离粉水,先头部队已被击败。
如果关羽军将士们动作快一些,完全可以执行廖化的方案,在孙桓军赶到之前,抢渡粉水东畔。
廖化再度提出建议,“赵都督,你想在粉水西畔设置防线的想法,我很理解,但是,咱们应该采取更积极的作战态度。”
“这样吧,我写一封信,派人送过河去,提议决战,为了引诱敌军渡河,我军撤后一断距离,方便孙桓渡河,你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吗?”
半渡而击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这个主意没有新意,稍微带过几年兵的人都会产生警惕。
廖化照顾了赵累的态度,没有提出过河,所以,赵累的反对态度并不强烈。
最终赵累被廖化说服,两个人针对作战计划进行确认,努力保证万无一失。
孙桓即使再年轻气盛,在廖化面前吃的亏多了,也得长记性。
仅仅依靠一封信,诱敌计划未必能成功,廖化还需要给孙桓准备一个出兵的理由。
回到军中后,两将演了一出戏。
两名主将在全军将士面前大吵了一架,赵累甚至扬言,“你要是能打,那你依靠自己的部队和吕蒙打吧,”随后赵累带兵离开。
赵累带走的不仅仅是他的部队,就连战鼓和军旗,也一并带走了。
留在河畔的廖化军将士加上民夫和俘虏,剩下了不到三百人。
所有的一切,当然也被那些孙桓军的战俘们看在了眼里。
接下来,廖化召见了全部战俘们,和战俘们分别进行谈话,进行劝降。
俘虏们也不傻,当然能看出关羽军的弱势,大多拒绝了廖化的招降。
廖化倒也没有生气,他让投降的士兵加入民夫的队伍,摧毁河畔的防御设施。
紧接着,从拒绝投降的将士里,廖化挑出了一名士兵。
这名士兵收到了廖化送给孙桓的书信,被责令离开。
送信士兵离开后不久,廖化又下达了撤军命令。
在撤军过程中,看管俘虏们的关羽军士兵对俘虏们的看管出现了漏洞。
一名混迹在民夫队伍里的吕蒙军降兵和俘虏们接触。
趁着看管的士兵不注意,这名降兵释放了不少俘虏,这些人跳进粉水,向着对岸的吕蒙军方向逃走。
………………
孙桓读完了廖化的邀战书信,和廖化想象的一样,他不想参加这场决战。
即使得到了廖化的书信,孙桓还是很犹豫。
在孙桓的身边,一名将领神色慌张,不断跺着脚。
“孙将军,我已经问清楚了,这个廖化正是杀死潘将军的贼首,这家伙迷信武力,想对我军半渡而击。”
“敌军发生内讧,那廖贼兵力不足,末将愿意带兵担任先锋,一定挡住敌人的攻势,不知道将军还有什么可犹豫?”
孙桓面前的这个马忠,是潘璋的一名部将。
潘璋带队伍支援房陵的时候,曾经和孙桓有过短暂的接触,潘璋邀请孙桓同行,孙桓却拒绝了。
当时,潘璋的部将马忠因为身体不适,没有跟随大军北上,留在孙桓军中休养。
知道潘璋被杀之后,马忠大怒,这一怒之下,病情反倒是好了。
在孙桓北上的时候,马忠曾多次请战,都被孙桓拒绝了。
这一次似乎察觉到了战机,再次来到孙桓面前,书信也是马忠转交给孙桓的。
孙桓安抚面前的勇将,“你放心,廖化这家伙多次和我军作对,我一定会杀死这个贼子,为潘璋将军和李异将军报仇。”
马忠情绪很激动,“既然廖化想要请将军过河决战,那咱们不如现在就开始做准备。”
孙桓拍了拍马忠,试图安抚对方的情绪,“这廖化诡计多端,完全可以在我军半渡过河的时候发起偷袭,那时候,我军仓促遇袭,很可能大败。”
“既然大都督即将赶到战场,咱们不如保守一些,再等一天,等到主力到达战场之后再发起进攻。”
马忠的态度很坚决,“如果孙将军不愿意为潘璋将军报仇,那么,我亲自在军中招募将士,独自带兵过河,就不麻烦您了。”
“感谢孙将军这段时间的照顾,将军的恩情,马某下辈子再回报。”
说完,马忠气鼓鼓的转身。
孙桓连忙上前,拉住对方,“将军慢走,我没有说不去救,等我确认廖化军具体虚实之后,会给将军一个满意答复。”
一名士兵进入营帐,“禀告将军,有多名士兵从河对岸逃了回来,有要事报告将军。”
孙桓看向了同样茫然的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