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孟达反了
大军带着粮食,行军速度较慢。
为了加快速度,廖化差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先行一步赶到房陵,请守将在行军沿途设置一些接应点,提供相关补给。
有了廖化的书信,也借助他的面子,行军速度开始加快。
经过房龄的时候,太守邓辅亲自出城,邀请廖化进城。
廖化谢过对方的好意,以行军不便为由,拒绝了对方的邀请。
队伍继续南下,在粉水河畔,廖化与正在折返的王甫一行汇合了。
王甫告诉廖化,他已经把军粮运到了熊山。
启程之前,王甫还抽空跟关平见了一面,了解了更多熊山战场细节。
王甫还带走了木牛,他觉得,把一个独轮车设计的太复杂,有些得不偿失。
为此,廖化亲自给王甫做演示。
扳动牛舌,锁住车轮之后,王甫才意识到木牛的战略价值。
廖化把自己说服刘封,得到上庸粮食支援的消息,也告诉了王甫。
熊山虽大,需要吃粮食的人却不多。
等到廖化遣返了山上的平民,将士们的粮食消耗会更少。
上庸、房陵两地的支持,可以成功让廖化破解掉陆逊的围困战法。
廖化也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骗过陆逊,所以,趁着敌人还没有发觉运粮计划,山上需要储存尽可能多的粮食。
王甫还给廖化带来了前线战报。
廖化军到达兴山城外这么久,江东军主力却一直没有现身。
王甫也曾在将士们的保护下,赶到了城下,进行监督。
江东军采用坚壁清野策略,城外大营和兴山城也可以形成犄角之势。
最先打破僵局的,是廖化军。
在约定的日期,关平配合陈邵,发起佯攻。
这场进攻的效果却并不好,投石车远远的打出了几轮石弹,就匆匆撤离,并没有试探出敌人的实力。
王甫南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粮食,他告诉廖化,为了避免暴露行动意图,运粮队伍提前过河。
在兴山城外第一道防线北上不远处,王甫亲自主持,监督将士们增建了一座浮桥。
这座浮桥距离兴山城的距离太远,兴山城城头的守兵不可能发现这座浮桥。
只要陆军能够挡住敌人的斥候,河道上的拦河索和另一座浮桥完好无损,这个运输途径就是完好的。
此时山里的通道还没有打通,房陵城的粮食没有办法运到熊山大营。
幸好熊山上有一座关平临时搭建的营地,粮食在营地中卸下,大部分在营地中囤积,小部分带到军中,用作军粮。
王甫甚至开玩笑,说熊山部队已经没有粮食危机,不需要房陵继续支援。
粮食这东西,永远多多益善。
现在廖化军挡住了敌人斥候的侦察,可以秘密调粮。
敌人迟迟没有进攻,或许还在等待廖化军因为缺粮自行崩溃。
一旦粮道暴露了,处境就被动了,敌人必然会有行动。
当然,王甫只不过跟廖化开了个玩笑,他知道敌后作战的困难,表示会全力支持。
王甫还表态,哪怕房陵缺粮,也不会让熊山上的将士们挨饿。
分别之后,廖化继续带队南下。
到达第一道防线附近的浮桥,廖化召来了邓贤等部将,准备下令渡河。
一名骑兵从北方追了过来,他找到了廖化,自称是刘封的使者,要求廖化配合。
确认了廖化身份之后,使者一开口就是个大消息,孟达叛变了。
具体的叛变内情,使者并不了解,他只说,孟达在一个夜里,带了不到两千家将士离开上庸城东逃了。
刘封第二天醒酒之后,发现孟达失踪,孟达却早已过了房陵。
孟达反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上庸郡加强了戒备,但是,那些手段,防备的是外来者,更是普通人。
不单单是孟达,就连廖化统兵出城的时候,也顺利叫开了城门。
廖化并不吃惊孟达能顺利出城,他好奇的是,孟达为什么这么果断。
自己跟孟达谈过很多,该说的都说了。
孟达是个聪明人,不应该这么不理智,即使铁了心要走,也应该再观望一段时间。
一定出现了什么导火索,才促使了孟达做出了叛变决定。
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廖化需要考虑的是以后。
使者千里迢迢南下,肯定不只是为了通知自己孟达已经叛变的消息。
果然,骑兵告诉廖化,他奉了刘封的将令,要绑邓贤回上庸。
邓贤就在廖化身边,但是,骑兵却并不认识邓贤。
骑兵希望廖化能配合,廖化却婉拒了。
军中有一千五百名将士都是孟达的部属,一旦让骑兵把邓贤带走,整支运粮队伍就没法带了。
廖化不同意,现场的其他部将也不远得罪人,都没有吱声。
骑兵似乎没想过廖化会拒绝,他不得不孤身进入军队,寻找邓贤。
等到骑兵得到消息,重新回到廖化面前的时候。
廖化已经派人把邓贤保护了起来。
没有廖化的支持,骑兵找了一通,只能放弃。
廖化虽然没有把邓贤送走,但却委托骑兵给刘封带了个话,孟达的部属,廖化一定会严加管理,不会让这支队伍叛逃。
希望刘封照顾好出征将士家眷的同时,廖化再次许诺,兴山城战功必然会有刘封一份。
廖化和邓贤两个人并没有交情,之所以冒着得罪刘封的风险保护邓贤,还是因为邓贤的身份。
孟达侄子这个身份,比邓贤本身更重要。
强烈要求邓贤随军南下,廖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孟达投鼠忌器。
廖化并不是对孟达的反叛毫无防备。他认为,邓贤终究是孟达的外甥,孟达即使要跑,也应该通知邓贤一声。
再说了,孟达的部属里,很大一批跟随廖化行军,孟达不应该会舍弃这些人。
所以,部队行军的时候,廖化以配合邓贤执行任务为借口,派出不少士兵进行监督。
一旦邓贤有异动,廖化会迅速把人控制起来。
事实上,孟达对自己外甥的性命并不上心,邓贤的人质作用已经失效。
但是,邓贤还是有价值的。
如果刘封派人抓邓贤,自己把邓贤交出去了,会给其他将士一个暗号。
刘封要什么人,廖化就会交什么人,这样下去,队伍就散了。
所以,维护邓贤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军心。
廖化相信,刘封会要邓贤,也并不是因为邓贤这人重要,纯粹只是为了出口气。
等到廖化在兴山城战场取得大胜,立下战功分给刘封,那时候,刘封当然会忘记今天的不愉快。
确认骑兵离开之后,廖化命令将士们迅速带着粮食渡河,随后,来到邓贤藏身地。
邓贤有些吞吞吐吐,“廖将军,军中传闻,我都听说了,那一定是个误会,我的舅舅得到汉中王的赏识,不可能背叛。”
廖化叹了口气,邓贤确实是一个无能的人,这种时候,喊冤狡辩能有什么用。
活命的最好方法,就是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廖化倒倒也没有指责,他告诉邓贤,时间会证明是非曲折。
按照原先的历史来看,孟达即使反叛了,也一直留在上庸地区。
让邓贤活着,也算留下了与孟达的对话通道。
但是,廖化也不会养闲人,让邓贤什么都不做。
对方总得做点什么,体现自己的价值。
廖化说完之后,邓贤一声不吭。
无奈之下,廖化只能继续提醒,“不论孟达有没有投敌,在我这里,你是你,他是他。”
“你立下的战功,我会如实上报,只要你好好干,即使孟达真叛变了,也对你没有影响。”
邓贤面色有些犹豫,廖化只能继续开口。
“在我这里,我可以保护你的周全,但是,上庸郡呢,你认为你能躲过沿途的盘查,和你的舅舅会合吗,再说了,哪怕你到了曹营,或者南下投奔江东军,人家凭什么重用你?”
廖化说的东西很现实,邓贤明显听进去了。
抱拳行礼,邓贤:“请廖将军指点一条明路。”
廖化叹了口气,可把自己累坏了。
“为了打通从熊山大营到达兴山城的山中通道,我在山里部署了重兵,亲信部将带人打通道路,不过,仅仅依靠他的人,效率太低了。”
“我希望,你能帮我一把,你从靠近熊山的这一侧带人开始动工,这样,我军或许可以提前打通山里的通道。”
廖化早就想两头开工,但一直没有机会把想法落实。
苏由虽然把民夫分成好几组,多个地段开工,但是,速度还是慢了些。
山上的临时营地已经建立,大军的粮食压力也得到缓解,现在正是加速打通山里道路的最好时机。
从熊山大营调兵成本较高。
从兴山城外的两处大营中抽人,又会削弱防御力量。
邓贤这一支部队,出现的刚刚好,对方也同意了廖化的建议,表态会完成任务。
当然,邓贤只是名义上的指挥,具体的方案,廖化还会安排信赖的人负责。
邓贤一行押运粮食过河,廖化继续南下。
一名士兵气呼呼来到廖化面前,“将军,不好了,防线上的守兵把咱们拦住了,还说,没有接到命令,哪怕你亲自到场,也不给放行!”
三国志廖化新传/96358/
为了加快速度,廖化差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先行一步赶到房陵,请守将在行军沿途设置一些接应点,提供相关补给。
有了廖化的书信,也借助他的面子,行军速度开始加快。
经过房龄的时候,太守邓辅亲自出城,邀请廖化进城。
廖化谢过对方的好意,以行军不便为由,拒绝了对方的邀请。
队伍继续南下,在粉水河畔,廖化与正在折返的王甫一行汇合了。
王甫告诉廖化,他已经把军粮运到了熊山。
启程之前,王甫还抽空跟关平见了一面,了解了更多熊山战场细节。
王甫还带走了木牛,他觉得,把一个独轮车设计的太复杂,有些得不偿失。
为此,廖化亲自给王甫做演示。
扳动牛舌,锁住车轮之后,王甫才意识到木牛的战略价值。
廖化把自己说服刘封,得到上庸粮食支援的消息,也告诉了王甫。
熊山虽大,需要吃粮食的人却不多。
等到廖化遣返了山上的平民,将士们的粮食消耗会更少。
上庸、房陵两地的支持,可以成功让廖化破解掉陆逊的围困战法。
廖化也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骗过陆逊,所以,趁着敌人还没有发觉运粮计划,山上需要储存尽可能多的粮食。
王甫还给廖化带来了前线战报。
廖化军到达兴山城外这么久,江东军主力却一直没有现身。
王甫也曾在将士们的保护下,赶到了城下,进行监督。
江东军采用坚壁清野策略,城外大营和兴山城也可以形成犄角之势。
最先打破僵局的,是廖化军。
在约定的日期,关平配合陈邵,发起佯攻。
这场进攻的效果却并不好,投石车远远的打出了几轮石弹,就匆匆撤离,并没有试探出敌人的实力。
王甫南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粮食,他告诉廖化,为了避免暴露行动意图,运粮队伍提前过河。
在兴山城外第一道防线北上不远处,王甫亲自主持,监督将士们增建了一座浮桥。
这座浮桥距离兴山城的距离太远,兴山城城头的守兵不可能发现这座浮桥。
只要陆军能够挡住敌人的斥候,河道上的拦河索和另一座浮桥完好无损,这个运输途径就是完好的。
此时山里的通道还没有打通,房陵城的粮食没有办法运到熊山大营。
幸好熊山上有一座关平临时搭建的营地,粮食在营地中卸下,大部分在营地中囤积,小部分带到军中,用作军粮。
王甫甚至开玩笑,说熊山部队已经没有粮食危机,不需要房陵继续支援。
粮食这东西,永远多多益善。
现在廖化军挡住了敌人斥候的侦察,可以秘密调粮。
敌人迟迟没有进攻,或许还在等待廖化军因为缺粮自行崩溃。
一旦粮道暴露了,处境就被动了,敌人必然会有行动。
当然,王甫只不过跟廖化开了个玩笑,他知道敌后作战的困难,表示会全力支持。
王甫还表态,哪怕房陵缺粮,也不会让熊山上的将士们挨饿。
分别之后,廖化继续带队南下。
到达第一道防线附近的浮桥,廖化召来了邓贤等部将,准备下令渡河。
一名骑兵从北方追了过来,他找到了廖化,自称是刘封的使者,要求廖化配合。
确认了廖化身份之后,使者一开口就是个大消息,孟达叛变了。
具体的叛变内情,使者并不了解,他只说,孟达在一个夜里,带了不到两千家将士离开上庸城东逃了。
刘封第二天醒酒之后,发现孟达失踪,孟达却早已过了房陵。
孟达反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上庸郡加强了戒备,但是,那些手段,防备的是外来者,更是普通人。
不单单是孟达,就连廖化统兵出城的时候,也顺利叫开了城门。
廖化并不吃惊孟达能顺利出城,他好奇的是,孟达为什么这么果断。
自己跟孟达谈过很多,该说的都说了。
孟达是个聪明人,不应该这么不理智,即使铁了心要走,也应该再观望一段时间。
一定出现了什么导火索,才促使了孟达做出了叛变决定。
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廖化需要考虑的是以后。
使者千里迢迢南下,肯定不只是为了通知自己孟达已经叛变的消息。
果然,骑兵告诉廖化,他奉了刘封的将令,要绑邓贤回上庸。
邓贤就在廖化身边,但是,骑兵却并不认识邓贤。
骑兵希望廖化能配合,廖化却婉拒了。
军中有一千五百名将士都是孟达的部属,一旦让骑兵把邓贤带走,整支运粮队伍就没法带了。
廖化不同意,现场的其他部将也不远得罪人,都没有吱声。
骑兵似乎没想过廖化会拒绝,他不得不孤身进入军队,寻找邓贤。
等到骑兵得到消息,重新回到廖化面前的时候。
廖化已经派人把邓贤保护了起来。
没有廖化的支持,骑兵找了一通,只能放弃。
廖化虽然没有把邓贤送走,但却委托骑兵给刘封带了个话,孟达的部属,廖化一定会严加管理,不会让这支队伍叛逃。
希望刘封照顾好出征将士家眷的同时,廖化再次许诺,兴山城战功必然会有刘封一份。
廖化和邓贤两个人并没有交情,之所以冒着得罪刘封的风险保护邓贤,还是因为邓贤的身份。
孟达侄子这个身份,比邓贤本身更重要。
强烈要求邓贤随军南下,廖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孟达投鼠忌器。
廖化并不是对孟达的反叛毫无防备。他认为,邓贤终究是孟达的外甥,孟达即使要跑,也应该通知邓贤一声。
再说了,孟达的部属里,很大一批跟随廖化行军,孟达不应该会舍弃这些人。
所以,部队行军的时候,廖化以配合邓贤执行任务为借口,派出不少士兵进行监督。
一旦邓贤有异动,廖化会迅速把人控制起来。
事实上,孟达对自己外甥的性命并不上心,邓贤的人质作用已经失效。
但是,邓贤还是有价值的。
如果刘封派人抓邓贤,自己把邓贤交出去了,会给其他将士一个暗号。
刘封要什么人,廖化就会交什么人,这样下去,队伍就散了。
所以,维护邓贤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军心。
廖化相信,刘封会要邓贤,也并不是因为邓贤这人重要,纯粹只是为了出口气。
等到廖化在兴山城战场取得大胜,立下战功分给刘封,那时候,刘封当然会忘记今天的不愉快。
确认骑兵离开之后,廖化命令将士们迅速带着粮食渡河,随后,来到邓贤藏身地。
邓贤有些吞吞吐吐,“廖将军,军中传闻,我都听说了,那一定是个误会,我的舅舅得到汉中王的赏识,不可能背叛。”
廖化叹了口气,邓贤确实是一个无能的人,这种时候,喊冤狡辩能有什么用。
活命的最好方法,就是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廖化倒倒也没有指责,他告诉邓贤,时间会证明是非曲折。
按照原先的历史来看,孟达即使反叛了,也一直留在上庸地区。
让邓贤活着,也算留下了与孟达的对话通道。
但是,廖化也不会养闲人,让邓贤什么都不做。
对方总得做点什么,体现自己的价值。
廖化说完之后,邓贤一声不吭。
无奈之下,廖化只能继续提醒,“不论孟达有没有投敌,在我这里,你是你,他是他。”
“你立下的战功,我会如实上报,只要你好好干,即使孟达真叛变了,也对你没有影响。”
邓贤面色有些犹豫,廖化只能继续开口。
“在我这里,我可以保护你的周全,但是,上庸郡呢,你认为你能躲过沿途的盘查,和你的舅舅会合吗,再说了,哪怕你到了曹营,或者南下投奔江东军,人家凭什么重用你?”
廖化说的东西很现实,邓贤明显听进去了。
抱拳行礼,邓贤:“请廖将军指点一条明路。”
廖化叹了口气,可把自己累坏了。
“为了打通从熊山大营到达兴山城的山中通道,我在山里部署了重兵,亲信部将带人打通道路,不过,仅仅依靠他的人,效率太低了。”
“我希望,你能帮我一把,你从靠近熊山的这一侧带人开始动工,这样,我军或许可以提前打通山里的通道。”
廖化早就想两头开工,但一直没有机会把想法落实。
苏由虽然把民夫分成好几组,多个地段开工,但是,速度还是慢了些。
山上的临时营地已经建立,大军的粮食压力也得到缓解,现在正是加速打通山里道路的最好时机。
从熊山大营调兵成本较高。
从兴山城外的两处大营中抽人,又会削弱防御力量。
邓贤这一支部队,出现的刚刚好,对方也同意了廖化的建议,表态会完成任务。
当然,邓贤只是名义上的指挥,具体的方案,廖化还会安排信赖的人负责。
邓贤一行押运粮食过河,廖化继续南下。
一名士兵气呼呼来到廖化面前,“将军,不好了,防线上的守兵把咱们拦住了,还说,没有接到命令,哪怕你亲自到场,也不给放行!”
三国志廖化新传/9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