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志廖化新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66、孟达之计

    诸葛亮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曹魏,接连取胜。魏兵退到渭水一带。一天,诸葛亮正在寨中商议军情,忽然接得报告:曹魏的新城太守孟达,愿意起兵配合蜀军,直取洛阳。原来,孟达是刘备的部下,在荆州失守后降了曹魏,奉派镇守新城、上庸、金城,因受嫉妒,日夜不安,想反戈报效西蜀。正在这时,又传来司马懿复职的消息。诸葛亮马上派人连夜通知孟达:“举事要十分机密谨慎,不可泄漏,道防司马懿率军先到。”孟达见诸葛亮的信后,笑道:“诸葛亮真是顾虑太多!”他回信说:“司马懿今在宛城,距洛阳八百里,离新城一千二百里远,等他奏明魏主再领兵前来,往返得花一个月。到那时,我已准备充分妥善,还怕他什么!”诸葛亮读完,气得把这信丢在地下。叹息道:“司马懿既然复职了,他不一定要先奏准才行动,看来孟达会死于他手里的。”

    孟达准备起事的情况,被金城太守申仪探得。申仪听说司马懿复职,便派人把这个情报送去。司马懿在宛城果然不等圣旨批准,立即下令军队出发,规定一天要走两天的行程,迟误者斩,向新城进军;同时又派人通知孟达,要孟达准备一齐会师长安,使孟达不致生疑。孟达向来人询问司马懿情况,来人故意说:“他已经往长安方向去了。”申仪按照司马懿的盼咐,假装答应支持孟达。孟达信以为真,时机成熟时,便约申仪等人第二天举事。忽听哨兵报告:“城外尘土飞扬,来了一支人马。”他上城一看,见是魏军旗号,急令扯起吊桥。来将原是司马懿派来的先锋徐晃。徐晃冲到嚎边,高叫“反贼孟达,早早投降!”孟达开弓射去,把徐晃射倒。正要开门去追,只见四面连旗遮日,司马懿亲领大军到啦!

    第二天,新城被围得如铁桶一般,孟达非常焦急。忽见申仪等人率两路人马赶来,孟达以为是来救他的,忙大开城门,引兵杀出。谁知申仪早已向司马懿告密,大叫:“反贼别走!”孟达见势头不对,回头望城里跑,不科城上乱箭射下,他的几个心腹人早就揭发过他,这时巴把城献了。孟达进退无路,正犹豫时,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随从也都降给司马懿了。

    孟达这次举事,为什么刚刚开始便失败了呢?从认识上讲,孟达在筹划起事的过程,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没有估计到司马懿会到来这么神速。孟达并不是莽撞行事的人。他曾计算过司马懿行军需要多少时间。但他计算的标准,是从一般情况出发的。按照一般情况,司马懿要上表奏明魏主,魏主见奏章后再传旨给司马懿,司马懿领旨后又才发兵开向新城。经过这些程序,当然得花一个月时间。孟达却忽略了,处理这种紧急军情,可以不按一般情况办,可以先出军,后奏报,而且可以一天赶两天的路。因此,司马懿领兵到达新城时,孟达措手不及,完全陷入被动了。这中间,涉及一般与个别的差别。一般,是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情况,具有共性;个别,是指各个具体事物,除有同类事物的共性外,还有各自的特点,也就是个性。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出兵要奏明朝廷,得到批准之后,才调动军马,这是一般情况;但在特殊情况下,却可先发兵,再取得朝廷同意,这就是不常有的不別情况。

    可见一般与个别是有区别的。一般只能反映类似事物的共同情况,但却不能完全代替个别事物的不同情况。孟达在这次事件中只了解一般,没考虑个别。只根据发兵的一般程序计算时间,忽略了个别情况会改变这种一般程序,使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司马懿突然提前到达,孟达便措手不及了。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办事可不能满足于对一般情况的了解,还得再花功夫,深入了解个别的具体情况。必须把一般与个别的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把事情弄透彻,避免出差错。了解个别的具体情况之后,对一般情况的认识,也会更深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