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北向突围
其实吧,李定国也好,孙可望也罢,你真觉得他们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乃至于只要齐心协力,就能轻松打赢清军,恢复中原不成?
实际上要想打赢,不仅要自己具有足够的补给,兵力上足够,更要借助敌人的失误,名将对决而一方能将敌人全灭的状况,肯定不是常态。那么我作为一个半吊子军盲的角度,来看看李定国著名的战役获胜的种种因素。
孔有德的失误
孔有德在李定国大军来袭前犯下了非常多的重大失误,首先他情报不明,对于李定国大军压境既缺乏思想上的准备,更缺乏军事准备,结果是不仅分散了兵力为李定国各个击破(他的总兵力很可能不过三四万),又过于骄傲,轻敌冒进,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居然还和人炫耀自己的生平,他那仨瓜俩枣有啥必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结果是被李定国在严关用象兵大败(又有轻敌被伏击一说)在丢盔卸甲,垂头丧气的逃回桂林之后,虽然尝试向线国安,全节,马雄等人求援,但是李定国已经把桂林包围了,李定国又发现桂林城北有水硐,直通城中山上。从水硐上山可俯瞰全城。孔有德驻扎桂林快两年,竟然不知有此事关省城安危的严重情况。这个时候,他的队伍甚至出了个二五仔王允成劝降他,而孔有德居然还有意投降而不是干掉二五仔安定军心,挽回士气,而且,明明孔有德都在桂林混了快两年,广西的守御依旧不堪一击,一戳就破,这不仅是因为李定国是清军入关以来遇到的最强的对手,更因为是他完全没有防备,对于明朝方面的局势懵懂无知,自以为明军已经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嗯……其实以南明军过去的表现来看的确可以这么想),已经对他没有威胁了的缘故,以这种态度打仗能不败才怪了。而且之前清军也陷入了巨大的粮食危机,从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至九年六月,他的军队“叁月无粮“,兵将“嗷嗷待哺,相顾凄然”;如此凄惨,悲凉的情境,听的我都快笑出来了。八月初四,李定国派50名精兵,乘夜出发,三更到达山顶竖起红旗。初四日黎明城外猛攻,城内呐喊,内外夹攻,此时的孔有德终于感受到死神的镰刀向他逼近了,他可能想起了两年前被他俘杀的瞿式耜,张同敞,但是孔有德没有他们两人慨然赴死的决心,也不愿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于是决定让他儿子跑,自己烧死自己。烧死自己之前还和他儿子说了一番话(结合诸文献分析如下);
首先毛永诗回忆了他的义父毛文龙,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孝”字,又怀念起大清皇帝对他的奖赏,封他为王等等,展现了他性格里的“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孔有德忠孝两全,一代完人的结论,然后他想起了当初他被伪明朝贼兵围堵,拼死航海突围的时刻,他投奔了要建立各民族统一,反抗伪明朝压迫的大清朝(当时还叫金国)立下赫赫战功,打过燕山去,解放全中国。然后他谦逊的对他儿子说,不要像你父亲一生做贼(这一点说的对极了。)然后让他儿子逃跑。
孔有德的身边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是即使是王府烧毁的声音,也掩盖不过明军破城,追歼残敌的喊杀声,在火焰摇曳的幻影中,眼前出现了很多人的身影,啊,他们是义父毛文龙,他的结拜兄弟毛永喜(尚可喜),毛永杰(耿仲明),随他起兵反抗明朝暴政的大将军之子毛承禄,曾和他一起游船洞庭湖,追忆毛文龙大将军的毛承斗,以及他一辈子的主君皇太极。毛永诗眼前一黑,他被烧成了焦炭。
孔有德就这样死了。
结合反攻广西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出,李定国的勇猛机智,善于观察战机,他还集合兵力利用伏击战术取得优势,往往可以取得局部的重大优势,最后一鼓作气消灭敌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孔有德刚愎自用,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蠢猪式的指挥,关键时刻的智商衰弱光环最终使他葬身火海。如果他在严关学习他的好兄弟尚可喜,集中兵力,重点防守,兴许会给自己多争取几天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孔有德的愚蠢不自知,才造成了明军这次堪称拉朽摧枯的胜利。
我们再看衡州之战;
这一次,清廷派来南下的定远大将军尼堪实在难称名将(说起来定远是不是未来北洋水师旗舰啊),功业相比于其他亲王,实在无甚可说,大部分时候都是跟着一群大佬混,存在感甚至不如博洛。对付刚刚收复了广西湖南大批州县的南明军,竟只派出如此歪瓜裂枣,可以看出当时满人实在无人可派了,崇德朝的精锐将帅,已经大多不在人世,或许正是因为尼堪长期跟着大佬混日子,导致他求功心切,表演欲望强的心理,为他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尼堪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发,二十三日到达衡州府,遭遇李定国大军,战斗一触即发。
湘潭离衡州有多远呢?根据现代地图,足有120公里,让我们设想一下尼堪就是这样带着八旗军在两天内日夜兼程,赶到衡州的,当他看到五六万明军严阵以待,准备进行决战,他的脸色一定不会很好,但是他偏偏利令智昏,上赶着找死,于是就“全军突击”,在这种很可能兵力不如敌人而敌人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居然还敢全军进攻,尼堪真不愧是一员骁将,这些八旗精锐兵将正要和李定国大军恶斗一番,李定国却有序撤离,原因是他布置了埋伏,乃是请君入瓮,尼堪既然这么的勇,他带领3-5千兵力(3千——皇明末造录5千——罪惟录,另有说尼堪带着贴身护卫就上的说法)一马当先,追击“残敌”,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指挥部相当靠前,明军伏兵四起,奋勇冲杀,在经过激烈搏斗后,将尼堪本阵截为三截,奋勇突破到尼堪身畔,尼堪正好陷入泥沼,箭又用光了,他说“我们大清的士兵临阵从没有退缩不前的,我身为大清宗室,不斩除逆贼,有什么面目回朝?”拔刀抵抗明军,结果被明军斩下头颅,士气大振,当明军兵卒将尼堪首级拿来报功时,这些明军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打破了阵亡的满族将领的最高纪录——十多年前在朝鲜被鸟枪手击毙的杨古利和天启末年被毛文龙用火枪吓死的大金天命汗努尔哈齐——屯齐的主力终于赶到现场,和明军杀了个难解难分,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一场平手,明军退回武冈,屯齐退往长沙,尼堪犯下了轻敌冒进,孤军深入的重大失误,导致自己兵败身死。从清廷对此事的结果处理来看,他们无疑对自己的常胜光环被打破感到灰心丧气,不过,这个世界上哪有不败的军队呢?
最后,我想用杨威利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实际上要想打赢,不仅要自己具有足够的补给,兵力上足够,更要借助敌人的失误,名将对决而一方能将敌人全灭的状况,肯定不是常态。那么我作为一个半吊子军盲的角度,来看看李定国著名的战役获胜的种种因素。
孔有德的失误
孔有德在李定国大军来袭前犯下了非常多的重大失误,首先他情报不明,对于李定国大军压境既缺乏思想上的准备,更缺乏军事准备,结果是不仅分散了兵力为李定国各个击破(他的总兵力很可能不过三四万),又过于骄傲,轻敌冒进,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居然还和人炫耀自己的生平,他那仨瓜俩枣有啥必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结果是被李定国在严关用象兵大败(又有轻敌被伏击一说)在丢盔卸甲,垂头丧气的逃回桂林之后,虽然尝试向线国安,全节,马雄等人求援,但是李定国已经把桂林包围了,李定国又发现桂林城北有水硐,直通城中山上。从水硐上山可俯瞰全城。孔有德驻扎桂林快两年,竟然不知有此事关省城安危的严重情况。这个时候,他的队伍甚至出了个二五仔王允成劝降他,而孔有德居然还有意投降而不是干掉二五仔安定军心,挽回士气,而且,明明孔有德都在桂林混了快两年,广西的守御依旧不堪一击,一戳就破,这不仅是因为李定国是清军入关以来遇到的最强的对手,更因为是他完全没有防备,对于明朝方面的局势懵懂无知,自以为明军已经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嗯……其实以南明军过去的表现来看的确可以这么想),已经对他没有威胁了的缘故,以这种态度打仗能不败才怪了。而且之前清军也陷入了巨大的粮食危机,从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至九年六月,他的军队“叁月无粮“,兵将“嗷嗷待哺,相顾凄然”;如此凄惨,悲凉的情境,听的我都快笑出来了。八月初四,李定国派50名精兵,乘夜出发,三更到达山顶竖起红旗。初四日黎明城外猛攻,城内呐喊,内外夹攻,此时的孔有德终于感受到死神的镰刀向他逼近了,他可能想起了两年前被他俘杀的瞿式耜,张同敞,但是孔有德没有他们两人慨然赴死的决心,也不愿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于是决定让他儿子跑,自己烧死自己。烧死自己之前还和他儿子说了一番话(结合诸文献分析如下);
首先毛永诗回忆了他的义父毛文龙,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孝”字,又怀念起大清皇帝对他的奖赏,封他为王等等,展现了他性格里的“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孔有德忠孝两全,一代完人的结论,然后他想起了当初他被伪明朝贼兵围堵,拼死航海突围的时刻,他投奔了要建立各民族统一,反抗伪明朝压迫的大清朝(当时还叫金国)立下赫赫战功,打过燕山去,解放全中国。然后他谦逊的对他儿子说,不要像你父亲一生做贼(这一点说的对极了。)然后让他儿子逃跑。
孔有德的身边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是即使是王府烧毁的声音,也掩盖不过明军破城,追歼残敌的喊杀声,在火焰摇曳的幻影中,眼前出现了很多人的身影,啊,他们是义父毛文龙,他的结拜兄弟毛永喜(尚可喜),毛永杰(耿仲明),随他起兵反抗明朝暴政的大将军之子毛承禄,曾和他一起游船洞庭湖,追忆毛文龙大将军的毛承斗,以及他一辈子的主君皇太极。毛永诗眼前一黑,他被烧成了焦炭。
孔有德就这样死了。
结合反攻广西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出,李定国的勇猛机智,善于观察战机,他还集合兵力利用伏击战术取得优势,往往可以取得局部的重大优势,最后一鼓作气消灭敌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孔有德刚愎自用,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蠢猪式的指挥,关键时刻的智商衰弱光环最终使他葬身火海。如果他在严关学习他的好兄弟尚可喜,集中兵力,重点防守,兴许会给自己多争取几天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孔有德的愚蠢不自知,才造成了明军这次堪称拉朽摧枯的胜利。
我们再看衡州之战;
这一次,清廷派来南下的定远大将军尼堪实在难称名将(说起来定远是不是未来北洋水师旗舰啊),功业相比于其他亲王,实在无甚可说,大部分时候都是跟着一群大佬混,存在感甚至不如博洛。对付刚刚收复了广西湖南大批州县的南明军,竟只派出如此歪瓜裂枣,可以看出当时满人实在无人可派了,崇德朝的精锐将帅,已经大多不在人世,或许正是因为尼堪长期跟着大佬混日子,导致他求功心切,表演欲望强的心理,为他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尼堪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发,二十三日到达衡州府,遭遇李定国大军,战斗一触即发。
湘潭离衡州有多远呢?根据现代地图,足有120公里,让我们设想一下尼堪就是这样带着八旗军在两天内日夜兼程,赶到衡州的,当他看到五六万明军严阵以待,准备进行决战,他的脸色一定不会很好,但是他偏偏利令智昏,上赶着找死,于是就“全军突击”,在这种很可能兵力不如敌人而敌人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居然还敢全军进攻,尼堪真不愧是一员骁将,这些八旗精锐兵将正要和李定国大军恶斗一番,李定国却有序撤离,原因是他布置了埋伏,乃是请君入瓮,尼堪既然这么的勇,他带领3-5千兵力(3千——皇明末造录5千——罪惟录,另有说尼堪带着贴身护卫就上的说法)一马当先,追击“残敌”,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指挥部相当靠前,明军伏兵四起,奋勇冲杀,在经过激烈搏斗后,将尼堪本阵截为三截,奋勇突破到尼堪身畔,尼堪正好陷入泥沼,箭又用光了,他说“我们大清的士兵临阵从没有退缩不前的,我身为大清宗室,不斩除逆贼,有什么面目回朝?”拔刀抵抗明军,结果被明军斩下头颅,士气大振,当明军兵卒将尼堪首级拿来报功时,这些明军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打破了阵亡的满族将领的最高纪录——十多年前在朝鲜被鸟枪手击毙的杨古利和天启末年被毛文龙用火枪吓死的大金天命汗努尔哈齐——屯齐的主力终于赶到现场,和明军杀了个难解难分,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一场平手,明军退回武冈,屯齐退往长沙,尼堪犯下了轻敌冒进,孤军深入的重大失误,导致自己兵败身死。从清廷对此事的结果处理来看,他们无疑对自己的常胜光环被打破感到灰心丧气,不过,这个世界上哪有不败的军队呢?
最后,我想用杨威利的一段话作为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