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缓兵之计
司马懿刚刚从北方南下,来到襄阳附近,此时未必会知道魏军战败的细节。
司马懿是个聪明人,肯定已经从现场劳作的魏军俘虏身上,猜到了魏军战败的事实。
因此,司马懿所谓下战书的言论,未必一定是真的。
在实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魏军准备渡河攻击,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司马懿的身上有其他任务,但是,他刚刚过河,就被汉军士卒俘虏,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他只能采取这种说法。
第二种可能,魏军暴露出的情报不清楚,但是,实际上留有其他后手,而且,仅仅廖化知道,敌军樊城方向,就留有一支魏军守军。
第三种可能,也是廖化最有把握的一种判断,魏军决战的目的,或许根本不是为了取胜。
所谓的渡河决战,很可能只是一种姿态,展现给襄阳守军看。
毕竟襄阳城毗邻汉水,只要让守军们看到援军,将士们的士气就可以暂时维持住,魏军士卒也会死守城池。
不论司马懿求战的目的是什么,和魏军在南岸交战,对汉军来说,却有百害而无一利。
盯着司马懿,廖化态度坚定的摇摇头,“司马先生此来,恐怕要白走一趟了,我军即将强攻襄阳,我不可能冒着两面作战的风险,和将军对战,贵军将士想要渡河,只能靠实力强攻。”
“如果贵军将士诚心与我军作战,不妨再等上一天,等我拿下襄阳城,有了收容战俘的空间,再请贵军渡河作战”
听完廖话这番话,司马懿的脸色很平静,丝毫没有失落神色。
司马懿不卑不亢,“既然将军不同意退兵,留出决战的空间,那么,我军只能强渡汉水了。”
司马懿的这番话,帮助廖化排除了一种推测,魏军似乎真心求战。
撂下了几句客气话,司马懿转身就想走,廖化却拦住了对方,“司马先生一路奔波,行迹匆忙,实在不容易,我和先生一见如故,不如咱们畅谈几句。”
廖化不仅想从司马懿的身上摸清楚更多魏军部队的情报,他还想利用和对方谈话的机会,拖延时间。
此时,廖化已经恐吓了襄阳守将,并且,给对方留出了两个时辰的考虑时间。
这种时候,魏军一定不能渡河。
一旦襄阳守军发现了援军到达,那么,廖化不战夺取襄阳的计划,很可能就失败了。
即使廖化没有办法用说的方式阻拦魏军南下,至少,也得保证两个时辰之内,北线无战事。
放任司马懿回到北岸,这个聪明人或许会发现什么,那时候,魏军的动向就不可控了。
把司马懿留在军中,或许可以为汉军争取两个时辰的时间。
而且,司马懿的身份特殊,他不仅是魏军督军,更是曹丕的绝对亲信,早在曹丕与弟弟争夺魏王世子大位的时候,他就出了很多力气。
除去往返的路程,以及魏军将领得到情报之后的反应时间,廖化必须扣下司马懿至少一个半时辰。
既想留下司马懿,又不想表现的过于明显,最好的办法,就是闲聊了。
司马懿倒也很客气,“廖将军想知道什么?”
廖化:“我听说,贵军有一套人质制度,根据你们的相关法律,坚守城池三十天之后投降,可以免去家眷责任,这是真的吗?”
司马懿摇了摇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边地兵将,守土有责。”
“别说是区区三十天,哪怕坚守超过一百天,守军也不能轻易投降,没有军令弃城投降者,家眷都会受到牵连。”
司马懿并不知道廖化问话的目的,他想通过这番话证明魏军的战斗意志。
事实上,司马懿反而帮助廖化确认了襄阳守将的缓兵之计。
在投降这件事情上,魏将确实没有诚意。
廖化随口问道:“贵军法律这么严苛,违反了人性,难道,你们就不担心兵将们会造反?”
司马懿拱拱手,“对心怀忠义的将士们来说,这些制度并不会造成麻烦,由于家眷被转移到了腹地,远离战争,将士们倒也不必再担忧亲人的安危,反而可以在战场上无所顾忌。”
“至于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这套制度也算帮助将士们坚定自己的意志。”
廖化对司马懿的说法非常反感,靠着胁迫和反人性的制度,去约束、逼迫将士们死战,在短时间内或许会提高士兵们的战斗力。
而且,这种人质制度只能当做权益之计,从长远角度来看,魏军兵将受到压迫,沦为战斗机器。
最终的结果,只会让百姓们谈兵色变,优秀人才拒绝参军,部队失去新鲜血液,战斗力大幅下降。
廖化正准备反驳,这一次,司马懿却开口提问了,“廖将军,贵军还没有彻底收复荆州,你便北上襄阳,这次行动,究竟是经过了关将军的授意,还是廖将军你的主意?”
廖化:“关将军让我自行决断。”
司马懿瞪大了眼睛,“将军这次北上襄阳,居然没有得到关将军的批准?”
廖化点点头,“没错,关将军对我非常信任,所以,愿意把决定我军未来的大任交给我处置。”
“先生是聪明人,难道说,我军不动手,你们就不会南征了吗?”
司马懿并没有正面反驳,“廖将军也别怪我多嘴,关将军或许对你进行了承诺,但是,空口无凭,你有没有想过,我军将士产生怒火之后,一旦贵军战斗失利,时候追责的时候,谁会承担这份责任。”
对于司马懿的这些离间话余,廖化哈哈一笑,开始转移话题。
廖化和司马懿开始谈论起风土人情,请教了魏国的豪族。
尽管是闲谈,廖化却依旧对司马懿保持了足够的戒心,廖化也明白,对方在问答的过程里同样百般提防。
在两人的谈话中,时间飞速的过去。
襄阳的城门终于打开了,那名曾经被廖化派进城里下最后通牒的汉军士兵,飞马出城。
廖化和司马懿两人不约而同停止谈话,目光盯着赶过来的汉军骑兵。
骑兵来到廖化身边,声音里夹杂着兴奋,“廖将军,魏将决定投降了,他让我转告将军,待会儿他将亲自带兵出战。”
拱拱手,廖化望向神色冷峻的司马懿,“我还有一些军务需要处置,请先生下去休息,咱们襄阳城内再见。”
司马懿无力的拱拱手,他是个聪明人,没有多费口舌。
廖化立即下令,集中麾下所有会骑马的士兵。
击败牛金的时候,汉军缴获了魏军大量马匹,很多马匹可以直接使用,因此,战后汉军的骑兵力量不降反升。
骑兵快速完成集结,分成四组,其中一组由廖化亲自统帅。
过了没多久,襄阳西门打开了,一队魏军兵将正在出城。
等到敌人离开城门,廖化立即命令骑兵们朝着城门冲了过去。
魏军兵将的反应慢了一步,除了呵斥,并没有做出其他反应。
就这样,魏人放任汉军接近,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骑兵快速到达城门,汉军开始分兵,廖化的那一组将士迅速围住了出城投降的魏将。
另外三组骑兵则趁势入城,控制城门,避免敌人反悔。
看着廖化,为首的魏将脸色很复杂,四分惊恐,三分怀疑,两分愤怒带着一分不可置信。
魏将语气很谦卑,“廖将军,贵军使者曾经跟说过,您亲口承诺,只要开城投降,我就可以保住性命,廖将军向来有信义之名。”
廖化轻轻一笑,”将军不必恐慌,我派人接管城门,是为了避免将军被麾下人出卖。”
“你放心,我既然承诺过会保证你的安全,那就不会食言。”
魏将的脸色不断变化,最终,他还是决定投降。
解除了面前这伙魏军骑兵的武装,廖化看向身边的成何,“你立即派人传令,要求苏由押解俘虏立即进城。”
“通知丁奉统帅麾下兵马,在魏军搭建浮桥的位置布防,让将士们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说完这些,廖化回头看向一脸懊恼的魏将,“请将军在前引路,带我进城吧。”
……
两军将士,正在汉水南岸进行攻杀。
夺下襄阳城之后,廖化立即放回了司马懿,想通过襄阳易手这个情报,打消魏军的南下意图。
只不过,司马懿坐船回到北岸之后没过多久,魏军便加快了搭建浮桥的速度。
甚至于,整个浮桥还没有彻底完工的时候,魏军的骑兵们就已经开始下马,轻装部队游泳过河。
气温暖和,水位也不高,魏军抢渡的阻力倒也不算大,许多体格健壮的魏军将士提前下水,朝着汉军攻杀了过来。
汉军在汉水南岸进行了简单的布置,丁奉约束好汉军将士,死守防线,并没有下水攻击。
然而,魏军一旦试图登岸,便会立即遭受汉军的攻击。
敌军在水里,汉军在陆地上,魏军想要佯攻汉军的防线原本就有些难度。
再加上,汉军将士斗志高昂,战斗力较强,因此,直到廖化安排好襄阳城的军政之后,统帅骑兵赶到河畔,魏军依旧没能取得登陆阵地。
魏军的确还有其他后手,正面战场没有取得突破,汉水南岸的西侧区域,却突然冲出了一队人马。
来人都是魏军突骑,来势汹汹,冲击汉军侧翼。
丁奉派出了预备队,挡住了这支敌骑的进攻。
为了摸清楚魏军骑兵现身的原因,廖化告别丁奉,统帅骑兵绕开战场,沿着汉水往西侧迂回。
行军路上,汉军骑阵击败了多股试图支援战场的魏军骑兵。
很快,廖化找到了魏军骑兵过河的真正原因。
一些樊城的运粮船正在河道上往返,调运骑兵。
这支南下的魏军骑兵,确实得到了樊城守军的支持。
廖化没有迟疑,立即统帅骑兵冲击,冲散了少量刚刚登岸,正在集结的魏军骑兵。
留下部分骑兵,沿着汉水巡视,避免敌军骑兵利用船运登陆,指派斥候进行侦察之后,廖化布置人马,侦察魏军动向,避免敌军再度发起突袭。
截断了魏军的侧翼支援后,廖化重新返回浮桥位置的战场。
配合丁奉部汉军,夹击了那支偷袭的魏兵,重新维持住阵线。
魏军虽然有一些运粮船,但是,这些船只的数量太少,不足以运送足量兵马参战。
魏军的主力想要渡河,最好的办法还是顺着浮桥,指派步兵南下。
汉军只要阻挡住魏军渡河,就可以成功守住防线。
魏军无法使用船只调兵,仅仅依靠步兵攻坚,难度很小。
汉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导,原本被魏军冲乱的阵型也趁机恢复正常。
汉军处于绝对优势中,如果战事继续持续下去,魏军必败无疑。
一阵急促的鼓点声响起,魏军开始调整作战策略。
浮桥上的魏军士卒似乎得到了命令,纷纷跳下水,会水的将士朝着汉军阵地游了过来,不会水的兵将也仅仅拽着浮桥的一角,避免沉入汉水中。
一些背负着浮木和木板的魏兵开始登上浮桥,朝着南岸冲了过来。
到达浮桥的尽头,这些士兵立即取下身上的漂浮物,进行铺设。
魏军的鼓声变得急躁,大批魏军步兵杀上浮桥,冲向南岸,汉军却丝毫不为所动,稳定住阵型,对来犯魏军进行坚决反击。
双方尽力厮杀,魏军却始终没有取得突破。
魏军的攻势逐渐减弱,过了一段时间,鼓声停止,北岸响起金声。
那些已经冲上南岸的魏军将士纷纷转身,向北逃亡。
汉军将士并没有下水追击,甚至没有放箭,坐视敌人撤走。
直到魏军彻底离开战场,廖化才在留下监视兵力之后,命令将士们收兵回营。
司马懿是个聪明人,肯定已经从现场劳作的魏军俘虏身上,猜到了魏军战败的事实。
因此,司马懿所谓下战书的言论,未必一定是真的。
在实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魏军准备渡河攻击,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司马懿的身上有其他任务,但是,他刚刚过河,就被汉军士卒俘虏,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他只能采取这种说法。
第二种可能,魏军暴露出的情报不清楚,但是,实际上留有其他后手,而且,仅仅廖化知道,敌军樊城方向,就留有一支魏军守军。
第三种可能,也是廖化最有把握的一种判断,魏军决战的目的,或许根本不是为了取胜。
所谓的渡河决战,很可能只是一种姿态,展现给襄阳守军看。
毕竟襄阳城毗邻汉水,只要让守军们看到援军,将士们的士气就可以暂时维持住,魏军士卒也会死守城池。
不论司马懿求战的目的是什么,和魏军在南岸交战,对汉军来说,却有百害而无一利。
盯着司马懿,廖化态度坚定的摇摇头,“司马先生此来,恐怕要白走一趟了,我军即将强攻襄阳,我不可能冒着两面作战的风险,和将军对战,贵军将士想要渡河,只能靠实力强攻。”
“如果贵军将士诚心与我军作战,不妨再等上一天,等我拿下襄阳城,有了收容战俘的空间,再请贵军渡河作战”
听完廖话这番话,司马懿的脸色很平静,丝毫没有失落神色。
司马懿不卑不亢,“既然将军不同意退兵,留出决战的空间,那么,我军只能强渡汉水了。”
司马懿的这番话,帮助廖化排除了一种推测,魏军似乎真心求战。
撂下了几句客气话,司马懿转身就想走,廖化却拦住了对方,“司马先生一路奔波,行迹匆忙,实在不容易,我和先生一见如故,不如咱们畅谈几句。”
廖化不仅想从司马懿的身上摸清楚更多魏军部队的情报,他还想利用和对方谈话的机会,拖延时间。
此时,廖化已经恐吓了襄阳守将,并且,给对方留出了两个时辰的考虑时间。
这种时候,魏军一定不能渡河。
一旦襄阳守军发现了援军到达,那么,廖化不战夺取襄阳的计划,很可能就失败了。
即使廖化没有办法用说的方式阻拦魏军南下,至少,也得保证两个时辰之内,北线无战事。
放任司马懿回到北岸,这个聪明人或许会发现什么,那时候,魏军的动向就不可控了。
把司马懿留在军中,或许可以为汉军争取两个时辰的时间。
而且,司马懿的身份特殊,他不仅是魏军督军,更是曹丕的绝对亲信,早在曹丕与弟弟争夺魏王世子大位的时候,他就出了很多力气。
除去往返的路程,以及魏军将领得到情报之后的反应时间,廖化必须扣下司马懿至少一个半时辰。
既想留下司马懿,又不想表现的过于明显,最好的办法,就是闲聊了。
司马懿倒也很客气,“廖将军想知道什么?”
廖化:“我听说,贵军有一套人质制度,根据你们的相关法律,坚守城池三十天之后投降,可以免去家眷责任,这是真的吗?”
司马懿摇了摇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边地兵将,守土有责。”
“别说是区区三十天,哪怕坚守超过一百天,守军也不能轻易投降,没有军令弃城投降者,家眷都会受到牵连。”
司马懿并不知道廖化问话的目的,他想通过这番话证明魏军的战斗意志。
事实上,司马懿反而帮助廖化确认了襄阳守将的缓兵之计。
在投降这件事情上,魏将确实没有诚意。
廖化随口问道:“贵军法律这么严苛,违反了人性,难道,你们就不担心兵将们会造反?”
司马懿拱拱手,“对心怀忠义的将士们来说,这些制度并不会造成麻烦,由于家眷被转移到了腹地,远离战争,将士们倒也不必再担忧亲人的安危,反而可以在战场上无所顾忌。”
“至于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这套制度也算帮助将士们坚定自己的意志。”
廖化对司马懿的说法非常反感,靠着胁迫和反人性的制度,去约束、逼迫将士们死战,在短时间内或许会提高士兵们的战斗力。
而且,这种人质制度只能当做权益之计,从长远角度来看,魏军兵将受到压迫,沦为战斗机器。
最终的结果,只会让百姓们谈兵色变,优秀人才拒绝参军,部队失去新鲜血液,战斗力大幅下降。
廖化正准备反驳,这一次,司马懿却开口提问了,“廖将军,贵军还没有彻底收复荆州,你便北上襄阳,这次行动,究竟是经过了关将军的授意,还是廖将军你的主意?”
廖化:“关将军让我自行决断。”
司马懿瞪大了眼睛,“将军这次北上襄阳,居然没有得到关将军的批准?”
廖化点点头,“没错,关将军对我非常信任,所以,愿意把决定我军未来的大任交给我处置。”
“先生是聪明人,难道说,我军不动手,你们就不会南征了吗?”
司马懿并没有正面反驳,“廖将军也别怪我多嘴,关将军或许对你进行了承诺,但是,空口无凭,你有没有想过,我军将士产生怒火之后,一旦贵军战斗失利,时候追责的时候,谁会承担这份责任。”
对于司马懿的这些离间话余,廖化哈哈一笑,开始转移话题。
廖化和司马懿开始谈论起风土人情,请教了魏国的豪族。
尽管是闲谈,廖化却依旧对司马懿保持了足够的戒心,廖化也明白,对方在问答的过程里同样百般提防。
在两人的谈话中,时间飞速的过去。
襄阳的城门终于打开了,那名曾经被廖化派进城里下最后通牒的汉军士兵,飞马出城。
廖化和司马懿两人不约而同停止谈话,目光盯着赶过来的汉军骑兵。
骑兵来到廖化身边,声音里夹杂着兴奋,“廖将军,魏将决定投降了,他让我转告将军,待会儿他将亲自带兵出战。”
拱拱手,廖化望向神色冷峻的司马懿,“我还有一些军务需要处置,请先生下去休息,咱们襄阳城内再见。”
司马懿无力的拱拱手,他是个聪明人,没有多费口舌。
廖化立即下令,集中麾下所有会骑马的士兵。
击败牛金的时候,汉军缴获了魏军大量马匹,很多马匹可以直接使用,因此,战后汉军的骑兵力量不降反升。
骑兵快速完成集结,分成四组,其中一组由廖化亲自统帅。
过了没多久,襄阳西门打开了,一队魏军兵将正在出城。
等到敌人离开城门,廖化立即命令骑兵们朝着城门冲了过去。
魏军兵将的反应慢了一步,除了呵斥,并没有做出其他反应。
就这样,魏人放任汉军接近,却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骑兵快速到达城门,汉军开始分兵,廖化的那一组将士迅速围住了出城投降的魏将。
另外三组骑兵则趁势入城,控制城门,避免敌人反悔。
看着廖化,为首的魏将脸色很复杂,四分惊恐,三分怀疑,两分愤怒带着一分不可置信。
魏将语气很谦卑,“廖将军,贵军使者曾经跟说过,您亲口承诺,只要开城投降,我就可以保住性命,廖将军向来有信义之名。”
廖化轻轻一笑,”将军不必恐慌,我派人接管城门,是为了避免将军被麾下人出卖。”
“你放心,我既然承诺过会保证你的安全,那就不会食言。”
魏将的脸色不断变化,最终,他还是决定投降。
解除了面前这伙魏军骑兵的武装,廖化看向身边的成何,“你立即派人传令,要求苏由押解俘虏立即进城。”
“通知丁奉统帅麾下兵马,在魏军搭建浮桥的位置布防,让将士们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说完这些,廖化回头看向一脸懊恼的魏将,“请将军在前引路,带我进城吧。”
……
两军将士,正在汉水南岸进行攻杀。
夺下襄阳城之后,廖化立即放回了司马懿,想通过襄阳易手这个情报,打消魏军的南下意图。
只不过,司马懿坐船回到北岸之后没过多久,魏军便加快了搭建浮桥的速度。
甚至于,整个浮桥还没有彻底完工的时候,魏军的骑兵们就已经开始下马,轻装部队游泳过河。
气温暖和,水位也不高,魏军抢渡的阻力倒也不算大,许多体格健壮的魏军将士提前下水,朝着汉军攻杀了过来。
汉军在汉水南岸进行了简单的布置,丁奉约束好汉军将士,死守防线,并没有下水攻击。
然而,魏军一旦试图登岸,便会立即遭受汉军的攻击。
敌军在水里,汉军在陆地上,魏军想要佯攻汉军的防线原本就有些难度。
再加上,汉军将士斗志高昂,战斗力较强,因此,直到廖化安排好襄阳城的军政之后,统帅骑兵赶到河畔,魏军依旧没能取得登陆阵地。
魏军的确还有其他后手,正面战场没有取得突破,汉水南岸的西侧区域,却突然冲出了一队人马。
来人都是魏军突骑,来势汹汹,冲击汉军侧翼。
丁奉派出了预备队,挡住了这支敌骑的进攻。
为了摸清楚魏军骑兵现身的原因,廖化告别丁奉,统帅骑兵绕开战场,沿着汉水往西侧迂回。
行军路上,汉军骑阵击败了多股试图支援战场的魏军骑兵。
很快,廖化找到了魏军骑兵过河的真正原因。
一些樊城的运粮船正在河道上往返,调运骑兵。
这支南下的魏军骑兵,确实得到了樊城守军的支持。
廖化没有迟疑,立即统帅骑兵冲击,冲散了少量刚刚登岸,正在集结的魏军骑兵。
留下部分骑兵,沿着汉水巡视,避免敌军骑兵利用船运登陆,指派斥候进行侦察之后,廖化布置人马,侦察魏军动向,避免敌军再度发起突袭。
截断了魏军的侧翼支援后,廖化重新返回浮桥位置的战场。
配合丁奉部汉军,夹击了那支偷袭的魏兵,重新维持住阵线。
魏军虽然有一些运粮船,但是,这些船只的数量太少,不足以运送足量兵马参战。
魏军的主力想要渡河,最好的办法还是顺着浮桥,指派步兵南下。
汉军只要阻挡住魏军渡河,就可以成功守住防线。
魏军无法使用船只调兵,仅仅依靠步兵攻坚,难度很小。
汉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导,原本被魏军冲乱的阵型也趁机恢复正常。
汉军处于绝对优势中,如果战事继续持续下去,魏军必败无疑。
一阵急促的鼓点声响起,魏军开始调整作战策略。
浮桥上的魏军士卒似乎得到了命令,纷纷跳下水,会水的将士朝着汉军阵地游了过来,不会水的兵将也仅仅拽着浮桥的一角,避免沉入汉水中。
一些背负着浮木和木板的魏兵开始登上浮桥,朝着南岸冲了过来。
到达浮桥的尽头,这些士兵立即取下身上的漂浮物,进行铺设。
魏军的鼓声变得急躁,大批魏军步兵杀上浮桥,冲向南岸,汉军却丝毫不为所动,稳定住阵型,对来犯魏军进行坚决反击。
双方尽力厮杀,魏军却始终没有取得突破。
魏军的攻势逐渐减弱,过了一段时间,鼓声停止,北岸响起金声。
那些已经冲上南岸的魏军将士纷纷转身,向北逃亡。
汉军将士并没有下水追击,甚至没有放箭,坐视敌人撤走。
直到魏军彻底离开战场,廖化才在留下监视兵力之后,命令将士们收兵回营。